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0
  

  • 全选
    |
    油气勘探
  • 赵文智, 胡素云, 侯连华, 杨涛, 李欣, 郭彬程, 杨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10.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陆相页岩油包括中低成熟度和中高成熟度两大资源类型,二者在资源赋存环境、潜力、开采方式与使用技术以及工业评价标准等方面均不同,此外,陆相页岩油与美国页岩油和致密油也有诸多不同,科学界定这些资源类型的不同内涵,对推动陆相页岩油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成为未来战略接替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了中低成熟度和中高成熟度两类陆相页岩油的内涵,前者是指埋藏300 m以深且Ro值小于1.0%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多类有机物的统称,后者是指埋深在蒂索(Tissot)模式“液态窗”范围、Ro值大于1.0%的富有机质页岩段中存在的液态石油烃的总称;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和经济评价标准。经评价,中国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技术可采资源量约为(700~900)×108 t,中等油价(60~65美元/bbl)下的经济可采量为(150~200)×108 t,是保证陆相页岩油革命发生的主体,应依据井组累计采出量规模、建产规模、保存条件及开采经济性等关键参数,优选试验靶区,同时攻关核心技术装备;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量约100×108 t,可采量尚需在单井日产量与累计采出量达至经济门限后确定。陆相页岩油与致密油有明确的边界,存在岩性组合、相带分布与产能评价标准等不同,二者可以按不同资源类型独立区分、并行存立。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资源潜力及与致密油边界系统厘定,可为即将到来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提供借鉴,有助于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的顺利发展。图5表3参32
  • 梁兴, 徐政语, 张朝, 王维旭, 张介辉, 鲁慧丽, 张磊, 邹辰, 王高成, 梅珏, 芮昀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1-1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10年勘探开发成果与评价认识,针对云贵高原昭通探区山地页岩“高演化、强改造、剪应力”的特点及浅层页岩气扩散与渗漏时间长、保存条件最为关键等现实问题,对浅层页岩气甜点控制因素及其选区评价关键技术进行研究。2017—2018年,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率先在埋深700~2 000 m的太阳背斜上获得了浅层页岩气的勘探突破和规模探明地质储量,通过太阳背斜区浅层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及甜点控制因素研究,明确盆地外复杂构造区山地浅层页岩气成藏与产能潜力受控于5大要素:①富气区构造改造弱,整体保存条件良好,呈现典型压扭性改造圈闭赋存模式;②富气区处于超压状态,页岩含气量高;③富气区发育优质页岩,烃源条件优越;④富气区页岩储集层品质优良,Ⅰ类储集层占主导;⑤富气区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水平应力差小,易于体积压裂改造。昭通示范区太阳背斜区浅层页岩气的勘探突破和产能规模建设的创新实践及其形成的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图23表5参42
  • 张磊, 何登发, 易泽军, 李涤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29-4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最新深钻井、地震剖面、年代学和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轴面分析和平衡剖面等技术,精细解析克拉美丽山地质结构并分析其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对石炭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格局进行探讨。得到3个方面的认识:①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早石炭世早期、石炭纪末期、中—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5次构造挤压运动,早石炭世中—晚期、晚石炭世中—晚期和早二叠世3次伸展构造活动,其中在早二叠世末和中—晚白垩世分别发生了构造楔向南楔入;②克拉美丽山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表现为早石炭世早期初次“盆”“山”耦合,之后经历了早石炭世中晚期—早二叠世一定程度的弱化,中二叠世的强耦合,后续的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运动都继承了这一“盆”“山”关系;③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早期为前陆盆地且发育滴水泉组烃源岩,早石炭世中—晚期发育多个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形成松喀尔苏组火山岩储集层,早—晚石炭世之交进入裂陷后的拗陷盆地阶段,发育双井子组烃源岩,晚石炭世中—晚期发育断陷,形成上石炭统巴山组火山岩储集层,受石炭纪末、中二叠世的构造挤压作用,巴山组遭受大规模剥蚀,仅在山前坳陷带有部分残余。图11参57
  • 李娟, 卫平生, 石兰亭, 陈广坡, 彭威, 孙松领, 张斌, 谢明贤, 洪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45-5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心观察与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分析,结合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元素含量、流体包裹体、地层水等地球化学测试,研究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基岩缝-洞型储集层流体作用机制与成岩改造。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基岩发育风化段、内幕段两套储集层,内幕段存在优质储集层发育带,达到Ⅰ类储集层门限;②次生孔隙为碳酸盐矿物、长石、凝灰质等溶蚀形成;③成岩流体包括大气淡水、深部岩浆热液、有机酸以及含烃流体;④储集层成岩改造分为初始固结成岩、早期表生风化淋滤、中期构造破裂-胶结-溶蚀并存、晚期有机酸-岩浆热液叠加溶蚀等4个阶段,其中第2与第4阶段分别为基岩风化壳与内幕溶孔-溶洞型储集层的主要成因阶段。图12表1参31
  • 张佳佳, 印兴耀, 张广智, 谷一鹏, 樊祥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57-6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制约岩石物理反演精度的两个关键问题:岩石物理模型和反演算法,提出了一种线性化岩石物理反演方法。首先,对复杂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泰勒展开,得到岩石物理反演问题的一阶近似表达式;然后,利用阻尼最小二乘算法直接求解线性化的岩石物理反演问题,获得岩石物理反演问题的解析解。该方法不需要全局寻优或者随机抽样,而是直接求逆运算,计算效率高。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线性化岩石物理模型可以用来近似表示复杂岩石物理模型。实际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应用表明,线性化岩石物理反演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物性参数。该方法适用于线性或轻微非线性的岩石物理模型,对于高度非线性岩石物理模型可能不适应。图8参31
  • 李江海, 章雨, 王洪浩, 王殿举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65-7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古近系盐岩层系为重点,研究盐构造主应力方向和垂直挤压方向的变形特征,探讨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盐构造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形成机理。通过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以克深和大北工区为例,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典型盐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克深和大北工区的盐构造变形是前展式的,且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位置;靠近挤压端基底的早期隆起、先存断裂、同沉积作用以及盐岩层的初始沉积中心,影响了盐构造的形成;垂直挤压方向上,靠近挤压端的盐岩具有较强的侧向流动性,盐岩有向中部运动的速度分量,且越靠近中部运动速率越大,导致盐岩向中部聚集并强烈变形,发育复杂的褶皱样式并出现盐构造与源盐分离的构造组合,局部随逆冲断层冲破地表。相较于二维模拟研究,三维模拟能够完成盐构造主应力方向及其垂直方向的多角度分析,完整认识盐构造形成机制,为盐构造相关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图14表1参37
  • 袁超, 李潮流, 周灿灿, 肖琪瑶, 李霞, 范宜仁, 俞军, 王磊, 邢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77-8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制等比例缩小阵列侧向测井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并基于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建立相应地层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因素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小于5%,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层相对倾角、电各向异性和钻井液侵入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向异性地层中相对倾角增加会引起电阻率的抬升,但是对电阻率的抬升值相对较小,相对倾角达到一定角度时会引起阵列电阻率5条曲线数值高低出现翻转;②电各向异性系数λ值增加也会引起地层电阻率的抬升,直井条件下λ值由1.0增加到1.5时会导致电阻率抬升约10%;③相比于地层相对倾角和电各向异性,钻井液侵入对测井响应影响更显著,并且各向异性地层中低阻钻井液侵入会改变5条曲线的顺序,其规律与电各向异性相反。以柴达木盆地英西油田实际测井资料为例,构建考虑钻井液侵入的各向异性倾斜地层模型,利用上述方法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为复杂井况各向异性地层多参数反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图13表2参21
  • 周路, 钟斐艳, 闫佳琛, 钟克修, 吴勇, 许希辉, 陆鹏, 张文济, 刘怡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86-9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大猫坪地区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单层生物礁储集层薄、横向变化快、与围岩的纵波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常规叠后反演预测生物礁储集层及流体性质比较困难等难题,通过实验室测定的岩心物性数据与测井纵横波速相关分析,提出了基于不同孔隙度区间的横波计算公式,解决了研究区部分井缺乏横波测井资料的问题。通过AVO正演分析,指出储集层孔隙度是导致研究区AVO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含水饱和度不会改变AVO类型但会对AVO变化幅度产生影响。根据弹性参数交会分析,发现流体因子是研究区生物礁储集层含气性的敏感参数。通过对比叠后波阻抗反演、叠后高频衰减属性、叠前同时反演和角道集AVO异常分析,发现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得到的流体因子进行生物礁气层识别与实际钻井符合率最高。最后根据流体因子分布特征,对研究区长兴组生物礁储集层含气有利区进行预测,指出大猫坪地区A区块长兴组顶部生物礁圈闭为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图16表4参32
  • 徐昉昊, 徐国盛, 刘勇, 张武, 崔恒远, 王亦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98-10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锆石U-Pb测年、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开展了岩石学特征、成岩环境演变以及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的综合研究。研究发现,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砂岩物性整体较差,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含量高,碎屑颗粒粗,杂基、高岭石、胶结物含量低;有机酸和大气淡水所形成的酸性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形成意义重大;花港组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沉积物源、沉积相带、成岩环境演变及异常高压。沉积物源及优势沉积相使得花港组砂岩具有良好的原始物性,是后期相对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异常高压对花港组储集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对原生孔隙的保护。纵向上,成岩环境演变差异性导致了花港组相对优质储集层集中分布于酸性成岩环境中;横向上,中北部相对优质储集层集中分布于异常高压发育的花港组下段,中南部集中分布于埋藏相对较浅的花港组上段。图13表4参27
  • 陈思远, 张永庶, 吴磊, 张军勇, 汪立群, 肖安成, 沈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10-11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和热年代学测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为一个箱状背斜形态,两翼较陡、核部宽缓,马海尕秀背斜和九龙山背斜为箱状背斜两翼受次级断裂影响的次级褶皱,鱼卡本部背斜和鱼卡北部背斜为箱状背斜的宽缓核部发育的次级褶皱。该箱状背斜的形态主要受一些高角度、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控制,在剖面上形成了明显的正花状构造。结合沉积学研究和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认为,鱼卡—九龙山地区是一个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微弱发育的古隆起构造,使得其上的新生界厚度很薄,其强烈的褶皱变形则发生在晚中新世以后。鱼卡—九龙山古隆起邻近发育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的赛南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图9表2参44
  • 油气田开发
  • 穆龙新, 陈亚强, 许安著, 王瑞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20-12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系统回顾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已形成的特色开发技术,并针对海外油气开发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海外业务的发展目标与技术发展方向。中国石油经历海外20多年的油气田开发实践,将国内成熟油气田开发技术与海外油气藏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以海外砂岩油田高速开发及稳油控水技术、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和超重油油藏整体水平井泡沫油冷采开发技术为代表的海外特色开发技术。在深入分析海外油气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油气开发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海外油气开发技术需重点研发人工智能储集层预测与三维地质建模、海外砂岩油田高速开发后二次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海外碳酸盐岩油气藏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海外非常规油气经济有效开发、海域深水油气藏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等,实现海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非常规和海域深水油气开发技术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快速追赶等目标。图3表4参40
  • 刘哲宇, 李宜强, 冷润熙, 刘振平, 陈鑫, HEJAZI Hossein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29-13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对不同模态岩心的驱替特征和剩余油动用规律,选用3种典型孔隙结构的天然岩心,分别从孔隙、岩心和矿场3个尺度研究孔隙结构差异对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①利用核磁共振原位驱替实验研究水驱、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各种孔隙结构岩心中的剩余油变化规律;②采用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不同孔隙结构岩心的驱替特征与驱替效果;③利用矿场开发数据对比双模态砂岩和复模态砾岩储集层二元复合驱开发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越复杂,水驱效果越差,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二元复合驱可以增加对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中1~3 μm孔隙区间内剩余油的动用程度,但复模态岩心仍以动用孔隙半径大于3 μm孔隙区间内的剩余油为主;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注入可大幅提升复模态岩心的驱替压力,同时乳化岩心中的剩余油,有效扩大波及体积,进而大幅提高采收率;与砂岩油藏相比,复模态孔隙结构的砾岩油藏更容易发生窜流,实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必须解决宏观高渗通道的封堵与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导致的波及效率等问题。图14表6参19
  • 时新磊, 崔云江, 许万坤, 张建升, 关叶钦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40-14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随钻测压过程中流度的测量机理,通过大量的测压流度数据分析发现,水基钻井液钻井条件下(水基钻井液滤液)的随钻测压流度与钻井液滤液黏度乘积无限接近于相渗实验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渗透率,据此提出一种随钻测压流度到岩心渗透率的转换方法,并建立基于Timur公式刻度的渗透率评价模型。该方法在渤海蓬莱19-9油田应用效果表明:①与借用相邻油田模型计算的渗透率相比,该模型计算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渗透率吻合程度更高;②基于新模型建立了测井计算流度与实钻比采油指数的相关关系,与借用相邻油田渗透率模型建立的关系对比,新模型相关性相对更好;③对4口生产井进行了产能预测,预测结果与钻后实际产量吻合较好。图11表4参20
  • SHAMS Mohamed, EL-BANBI Ahmed, SAYYOUH Helmy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48-15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和声搜索优化算法(HSO)特点及其优越性的分析,将其应用于埃及苏伊士湾Amal油田Kareem油藏油藏工程辅助历史拟合中。HSO算法具有如下优越性:对解空间探索和开发能力之间的良好平衡使得算法具有鲁棒性和高效性;生成解的多样性由两个组件有效控制,更适用于油藏工程历史拟合这样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和声记忆库取值、微调和随机化3个组件之间的配合有助于找到无偏性解;算法实现过程简单。将HSO算法与油藏工程辅助历史拟合中2种常用的优化技术(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应用于3个不同复杂程度的油藏工程历史拟合问题——2个不同尺度的物质平衡历史拟合和1个油藏历史拟合,通过对比3种算法拟合效果验证了HSO算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Kareem油藏历史拟合结果表明,在辅助历史拟合工作流中采用HSO算法作为优化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拟合质量,缩短求解时间。图7表2参44
  • 石油工程
  • 雷群, 李益良, 李涛, 李辉, 管保山, 毕国强, 王家禄, 翁定为, 黄守志, 韩伟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55-16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全面梳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修井作业技术发展现状,阐述了修井作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明确了中国石油修井作业技术在修井装备、修井工具、修井技术、信息与标准化建设4个方面的新进展。指出中国石油与国外修井作业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修井装备(工具)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三高(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带压作业、长水平段找堵水、超深井连续管作业配套工艺技术与国外有差距;修井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大数据应用有待开展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修井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面临的技术难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发展建议:①加强储集层特征认识,提高修井方案针对性;②系统攻关大修技术,解决疑难井治理难题;③加大水平井作业攻关,研发长井段水平井作业配套技术;④完善带压作业技术,拓展带压作业空间;⑤扩充连续管作业能力,提升特种作业水平;⑥发展自动化修井技术,迈向人工智能领域;⑦全面推广清洁作业,建设绿水青山油气田;⑧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修井作业资源共享。图4表1参20
  • 陈铭, 张士诚, 胥云, 马新仿, 邹雨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63-17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层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设计问题,提出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高效解法。采用三维边界积分方程计算固体变形,考虑井筒-射孔-裂缝耦合流动及缝内流体滤失。利用显式积分算法求解流固耦合方程,根据尖端统一解析解和最短路径算法计算裂缝扩展边界。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径向裂缝解析解、隐式水平集算法和有机玻璃压裂实验对比得到全面验证。与隐式水平集算法相比,新算法计算速度大幅提高。以浙江油田页岩气水平井为例,重点分析了平面应力分布、射孔数分布等对多簇裂缝扩展与进液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小单簇射孔数可以平衡簇间应力非均质分布的影响;调整各簇射孔数量可以实现均衡进液,各簇射孔数差别应控制在1~2孔;增加高应力簇的射孔数有利于均匀进液,但进液均匀并不等于裂缝形态一致,裂缝形态受应力干扰和层间应力剖面共同控制。图17参41
  • 李玉伟, 龙敏, 汤继周, 陈勉, 付晓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75-18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水力压裂裂缝高度进行准确预测,针对高应力多分层的复杂地层,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分析裂缝扩展过程中裂缝尖端应力集中产生的塑性区分布对缝高扩展的影响,建立水力压裂缝高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与其他2种缝高模型(MFEH、FracPro)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模型实例计算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水力压裂的缝高会呈现阶梯生长的扩展形态,且裂缝缝高越大,阶梯生长的现象越明显;地应力对裂缝缝高的生长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地层岩石断裂韧性只在一定程度上对缝高生长有抑制作用;压裂液密度的增大有利于裂缝下尖端的扩展。图11表2参35
  • 洪迪峰, 唐雪平, 高文凯, 毛为民, 王鹏, 刘珂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86-19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井眼分离系数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邻井相对位置的井眼分离系数计算方法(简称相对位置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在轨迹误差椭球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邻井轨迹误差的相关性,推导了邻井相对误差椭球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基于邻井相对位置的分离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共轭梯度法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与椭球缩放法和椭球间距法相比,相对位置法计算结果更加精确,适用性更强,能更合理地评价井眼交碰状态。采用提出的方法进行大批量计算,并结合相应的防碰技术规范要求,可以快速简便地寻找关键设计参数的许用范围,在丛式井和定向井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6表3参24
  • 新能源新领域
  • 郭旭升, 李宇平, 腾格尔, 王强, 袁桃, 申宝剑, 马中良, 魏富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93-20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生储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和实验分析模拟,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页岩成烃、成储机制及内在耦合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物质基础好,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不仅具有高生物成因硅、高有机碳含量,而且具有相对高孔隙度耦合特征。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高演化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保存条件好,早期原油滞留效率高,其气源主要来自原油滞留裂解气。②深水陆棚相生物成因的硅质(蛋白石A),在埋藏成岩早期转化成高硬度晶态石英,伴生形成大量微米级粒间孔,而生物成因的硅质格架抗压性强,为优质页岩储集层早期原油充注及纳米级蜂窝状有机孔的发育和保持提供了空间和保护,是有机孔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③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脆性好,均质性强,微米级硅质粒间孔与纳米级有机孔共生,是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硅质粒间纳米级有机孔实现高效连通的关键,有利于页岩气高产、稳产。图12表2参28
  • 李霞, 李潮流, 李波, 刘学锋, 袁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202-21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致密砂岩储集层在中低含水饱和度下岩石电性响应规律不明确的问题,提出高速离心驱替岩电和不同含水饱和度下核磁共振T2谱联测的实验方法,可驱替渗透率小于0.1×10-3 μm2的致密砂岩岩心,为致密砂岩电性研究提供可靠实验手段。通过开展高分辨率CT扫描、MAPS和Qemscan等配套实验,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多矿物组分精细三维数字岩心,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实验室条件下无法获得的低含水饱和度下致密砂岩电性响应。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明确了复杂孔隙结构致密砂岩电性响应规律,建立了基于孔隙结构的变岩电参数饱和度评价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储集层多口井测井资料处理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含油饱和度,为致密砂岩油气测井精细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图13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