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石油勘探与开发》被SCI、Ei双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7.2,在全球石油工程类SCI期刊中排名第一、Q1区,地学类Q1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介绍
综合影响力
获奖情况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Select
十万山盆地烃源岩有机成熟度评价
刘长伟;王飞宇;王忠辉;梁狄刚
, 2002, 29(6): 2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万山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盆地内只有3口探井,有利用价值的仅有万参1井。此前对该盆地烃源岩演化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盆地主要烃源岩(P2、T1)分别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生烃高峰-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而法国ELF公司却认为盆地内所有烃源岩均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为正确评价该盆地烃源岩热演化,避免露头样品因遭受氧化对准确测试烃源岩氧化程度的影响,共采集十万山盆地8套烃源岩20个地表样品及27个浅井样品进行镜质组(沥青)反射率测试,结果认为泥盆系、石炭系及绝大部分二叠系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高达2.0%以上,已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仅有局部二叠系样品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晚期,而三叠系烃源岩正处于生烃高峰至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表4图1参4
Select
扬子地区志留纪岩相古地理与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文玲;胡书毅;田海芹
, 2002, 29(6): 2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扬子地区志留纪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比较有利于油气藏的发育。扬子地区志留系主要是滨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页(泥)岩为主要烃源岩,分布广泛、厚度较大,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储集层为中、上志留统滨浅海碎屑岩,在有利的成藏及保存条件下,在扬子地区可以形成并保存商业油气藏。扬子地区南部的长江沿线地区是志留系最有利的勘探地区。图5表1参15
Select
利津断裂带复杂砂砾岩扇体的迁移研究
武法东;谢风猛;李湘军;陈建渝
, 2002, 29(6): 2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沉积体系分析和旋回地层学的理论,对东营凹陷利津断裂带沙四段、沙三段复杂砂砾岩扇体进行垂向期次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研究砂砾岩扇体的发育规律,并预测可能发育的有利扇体分布。研究结果,砂砾岩扇体主要发育于断陷阶段的缓慢沉降末期和加速沉降初期,扇体发育程度与生长断裂活动强度密切相关,主要含油相带是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水道,最有利的含油部位是辫状水道与扇三角洲前缘交界处。L372井和L561井钻遇的扇体是基本同期发育的单个扇体,L54井、L85井和L371井钻遇的是不同时期继承性发育的复合扇体。图3参5
Select
库车坳陷新生界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
旷红伟;高振中;彭德堂;刘学峰;何幼斌
, 2002, 29(6): 2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观察露头、岩心和分析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这种新发现的沉积类型是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与正常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砂岩较粗,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砂岩含量较低,与扇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缺少重力流沉积。库车坳陷新生界低弯度河三角洲相的亚相类型主要是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砂体类型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原生粒间孔隙发育,渗透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以厚层状含砾不等粒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单一砂砾岩层由多个正韵律层组成,厚度多为1~4m,底部具大型槽状和中型板状交错层理,常见侧积交错层理。图3表2参14
Select
冀中坳陷东部西倾断裂的构造负反转过程
杨明慧;刘池阳;杨斌谊
, 2002, 29(6):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冀中坳陷东部西倾断裂在早第三纪发生构造负反转。采用零点、距离-位移曲线和生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讨论了断裂的构造负反转过程。结果表明,断裂的主反转期是早第三纪早期,构造反转结束于早第三纪中晚期。负反转构造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图7参21
Select
张东断层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王光奇;李三忠;周立宏;岳云福;高振平;单业华
, 2002, 29(6): 2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巨河地区是黄骅坳陷东部滩海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北西西走向的张东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北断层是该区的二级断层。张东断层平面呈锯齿状, 可大致分为两段,断层落差具分段性,且平面位移从早到晚总体变小,断面呈座椅状,断面的中部缓倾段对应以泥岩为主的东营组二段,表明断层折射现象与岩性密切相关,下第三系之下能干性强的中生界或潜山也应起重要作用。张巨河地区的三级断层属盖层断层,与基岩构造脱耦,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反映了区域性北北西-南南东向拉张应力的作用,而张北断层、张东断层与最小主应力方向交角皆超过50°,应属张性断层。张东断层西段相对不利于油气运聚,西段中部甚至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障碍。图5参13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Select
复杂断块油田的最终探明储量预测
王忠和
, 2002, 29(6): 2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断块油田在滚动开发中存在预测最终探明储量的问题。以JS油区为例,总结了复杂断块油田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储量增长的特点,提出了最终探明储量的内涵,认为最终探明储量是已探明储量、已控制储量中可能升级的探明储量、预测滚动储量中可能升级的探明储量三者之和。建立了以圈闭法、经验外推法、油田规模序列法为预测手段的复杂断块油田最终探明储量预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ZW油田的最终探明储量进行了预测。图3参7
Select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精细储集层预测技术
王西文;刘全新;苏明军;赵世华;周嘉玺;王娟
, 2002, 29(6): 2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多年研究,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应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集层预测思路,相应的配套技术主要有: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储集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高精度储集层反演技术,储集层建模技术,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整个研究过程是既分层次又统一的迭代式研究过程,可使研究程度不断深入,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垂向分辨率达到4~5m)。在大港油区周清庄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十分有效。彩图4图4参4
Select
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张颖;乐金;阎世信;曾忠
, 2002, 29(6): 2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是当前我国各油田已广泛采用的地震适用配套技术,近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介绍三维连片处理专有的关键技术,以及连片处理的适用对象及应用效果。图5参3
Select
地震油气藏剖面技术
陈裕明;李晶;唐湘蓉;张海燕
, 2002, 29(6): 2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可直接预测油气藏分布的地震解释技术:提取尽可能丰富的地震属性参数;首先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平滑处理,剔除异常值;再通过K-L变换去掉与油气相关性差的属性参数,保留地震属性对油气响应的主要特征;然后用井旁已知的含油气信息与地震属性参数的关系标定地震剖面,预测井间油气分布,用地震油气分布预测剖面展示剖面的含油气预测结果。在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应用该技术预测含油气性,成功率达90%左右,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良好。图1表1参27
Select
利用荧光光谱进行原油测定及对比的方法
杨杰;陈丽华
, 2002, 29(6): 2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油及烃源岩抽提物中的芳烃在紫外光下能发荧光的特点,根据其荧光主峰波长及油性指数的差异判断原油性质,并且将荧光谱形、主峰位置及油性指数相结合,还可进行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这种新型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是利用荧光分析仪来完成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表2图4参12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Select
储集层流动单元水驱油实验研究
魏斌;张友生;杨贵凯;徐磊
, 2002, 29(6): 2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认识测井响应高含水储集层的规律和特征,对于评价水淹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特征十分重要。选取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在储集层条件下进行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流体流动单元内部的电阻率、含水率、相对渗透率与含水(油)饱和度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相似,不同流动单元间这些关系及变化规律则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流动单元不同的水淹特征和含水(油)饱和度特征。应用储集层流动单元概念,可以在同一储集层内划分出水淹级别不同的单元,为水淹层定量精细解释提供可靠参数,还可建立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间的关系,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图2表4参8
Select
丛式水平井组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李顺明;孙国;刘志宏
, 2002, 29(6): 2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田永8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是断层多、油层层数多、含油面积小、储量丰度高,开发过程中油层易出砂,直井产量低。水平井的优点是泄油面积大、生产压差小、产量高。在优选水平井在断块平面和油层纵向的位置、水平段长度等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永8-X4块的一个丛式水平井组。该水平井组投产初期的平均日产量是直井的两倍,实现了高效开发复杂断块的目的。图2参18
油田非注水开发
Select
动态过程对聚合物-酚醛交联体系成胶机理的影响
朱怀江;刘玉章;樊中海;孔柏岭;丁睿
, 2002, 29(6): 2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动会干扰聚合物-酚醛交联体系中桥联基团的运移、取向和定位,降低交联体系在适当位置形成交联的概率,减慢溶胶的成胶速度甚至不能成胶,降低交联程度;动态过程的剪切和拉伸力可破坏凝胶的网状或体型结构,导致凝胶出现解交联现象。在高速流动中弱凝胶解交联后,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流速降低或停止流动,借助布朗运动,部分因解交联产生的活性交联基团仍可到达适当位置形成再交联,使部分交联体系的黏弹性再升高。对比交联体系的溶胶和凝胶的临界流速和临界流动时间,结果表明:交联使体系的化学稳定性提高,已形成的凝胶解交联需要更高流速和更长时间。图5参8
Select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
李羡春;齐艳丽;张磊;张华
, 2002, 29(6):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吉林油田筛选微生物菌种、菌种分类、菌种性能评价等室内研究技术和微生物放大发酵工艺、注入工艺。综合评价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及试验效果,讨论微生物在地层中的生长繁殖、运移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图2表5参9
油层保护与改造
Select
青西油田裂缝-孔隙型致密油层保护
谢全民;王泽海;李锋;马彩琴
, 2002, 29(6): 2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西油田为自生自储式裂缝性油气藏,非均质性强、埋藏深(4100~4700m),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的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砂砾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极易遭受污染。针对青西油田下沟组储集层的损害情况,进行敏感性实验并分析损害机理,结合敏感性评价结果及现场试验结果,提出钻井、固井、完井、采油、修井等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具体措施。表1参12
石油地质研究
Select
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期次研究
任战利;崔军平;冯建辉;任来义;刘丽
, 2002, 29(6): 3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桥口构造不同区块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期差异较大,总体上层位越新成藏时期越晚,层位越老成藏时期越早。应用储集层自生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综合分析认为,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距今时间约18.4~30.4Ma,相当于东营组沉积期末—馆陶组沉积早期,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形成期,其中距今17~27Ma为剥蚀期,压力减小有利于天然气成藏,气藏的绝大部分形成于该阶段;第二阶段为距今2Ma以来,相当于第四纪至现今,已形成的气藏发生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天然气继续注入。图4表3参18
Select
影响我国陆相碎屑岩储集层黏土矿物组合和分布的因素
王少依;王行信;韩守华
, 2002, 29(6): 3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陆相碎屑岩储集层长石、岩屑等化学活性组分十分丰富,黏土矿物含量高、组合类型多,成岩作用受地层温度和孔隙结构的影响,成岩作用和不同沉积相带水介质条件是控制黏土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发育史是影响盆地内储集层黏土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的宏观因素。对于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盆地,黏土矿物组合和分布的不同特征反映各旋回构造运动的性质;对于同一构造旋回中发育的盆地,黏土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的不同则反映各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表1参14
Select
生储盖组合划分新方案
高春文;罗群
, 2002, 29(6): 3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方案中不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研究中强调输导层对油气成藏的作用,有一定局限性。我国复杂叠合型油气盆地具有断裂发育、不整合面多等特点,传统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方案难以满足此类盆地的勘探需要。提出的新方案强调了断裂、不整合面在生储盖组合划分中的重要地位,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划分方案,扩大和丰富了找油视野,有利于明确勘探方向、预测有利目标分布。图3参20
Select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晚古生代大地构造环境
袁明生;张映红;韩宝福;王大锐
, 2002, 29(6): 3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为右倾的富集型,Eu异常不明显;过渡金属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高度一致,Ti到Ni总体递进亏损,Cr和Ni负异常明显;不相容元素中,Ba和Pb均具有明显正异常,Rb为负异常,Nb和P以负异常为主。据此分析,这些火山岩可能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部分幔源岩浆一定程度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据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判别,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为板内成因,与洋中脊和岛弧玄武岩没有明显相关性。图5表1参7
Select
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余辉龙;邓宏文;胡勇
, 2002, 29(6): 3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古地磁资料研究柴达木地块与周缘地块的关系,分析柴达木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和应力作用特征,试图对柴达木盆地重大地质问题给以合理的解释和佐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阿尔金断裂的走滑运动方式由中生代左行走滑转为早第三纪右行走滑,再转为晚第三纪左行走滑,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新生代在不同古应力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拗陷型盆地,近南北向构造带形成早于北西西向构造带。图3表5参6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Select
探明储量增长“帚状”预测模型——以济阳坳陷为例
高磊;郭元岭;宗国洪;赵乐强;石红霞;张燕
, 2002, 29(6): 3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明储量增长预测是石油勘探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传统预测方法特点以及济阳坳陷历年累计储量规模序列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预测探明储量增长的新方法——探明储量增长帚状预测模型,将盆地资源基础、勘探现状、勘探工作量、预期投入等各种影响储量增长的因素融于同一数学方程。应用此模型在胜利油田这样的高成熟探区实现了油气藏数目和储量的中短期准确预测。图4参10
Select
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二维表征方法
王月莲;宋新民
, 2002, 29(6):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不仅能表征储集层已知地质特征,还能对井间储集层展布进行预测。笔者从地质模型三维数据体网格单元纵横向结构分析入手,以地层岩性、油层为计算单元统计分析各岩性的厚度、百分组成和油层储集参数平面展布,并通过多种储集层特性三维网格数据体之间的数据运算,来表征油层储量丰度等参数。探讨三维地质模型的运算与平面图形的表征,不仅有利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检验,更有助于储集层精细地质研究与预测、有利于加密井、扩边井的井位设计,这可以作为对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补充。彩图6参2
Select
反演重力资料预测砂体分布
黎民;余华琪
, 2002, 29(6): 3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砂体是控制浅油藏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重力资料的场源分离和界面反演,研究盆地安边—志丹地区三叠系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范围。在重力界面反演图上,巨厚的三叠系三角洲砂体表现为北东向的低隆起带,将反演图与钻井控制的砂体分布范围图叠合分析,可以预测砂体分布,寻找有利的砂岩储集体。图2参7
Select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二次勘探及认识
陈文学;朱水安;秦秉操;罗家群;张永华;陈康
, 2002, 29(6): 3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油气勘探30年,历经预探、详探、二次勘探等3个阶段。预探阶段探明储量曾为1265×104t,详探阶段大幅度下降到到126×104t,原因主要是勘探早期二维地震测网较稀,圈闭不落实,加之探井太少,对油层特征认识不够深入。二次勘探阶段广泛采用三维地震和测井、钻井等方面的新技术,同时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地质综合研究,深化对地质规律的认识,不断有勘探新发现,探明储量有望再增长到1000×104t。图4参14
Select
用101.6mm套管延迟固井技术修复残坏老井
宋明
, 2002, 29(6): 3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原油田套损井约占生产总井数的37%,严重影响稳产。101.6mm套管延迟固井技术具有“预防”和“治理”套管损坏的双重功效,介绍其工艺原理、选井原则、套管设计、延迟水泥浆体系。中原油田应用该技术技术修复36口套损井,成功率为100%,固井质量优良率高于80%,比钻新井节约费用2/3~3/4,增产增注效果明显。图1参5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Select
花沟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冯延状;毛振强;生如岩
, 2002, 29(6): 3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田花沟气田开采近10a,已进入产量递减期。在分析气藏的开采特征、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和剩余气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挖潜方向和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包括:①针对不同的气藏驱动类型采取不同技术措施;②合理配产,既充分发挥气藏的生产能力,又避免底水过早大幅度锥进、破坏储集层结构;③底水气藏投产时适当提高气层的射孔底界,充分利用层内或层间夹层;④采用先期防砂等先进的采气工艺技术,并重视开发全过程的气层保护;⑤开发中后期采用化学排水等排水措施及增压采气工艺措施;⑥强化科学管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图2表2参13
Select
水平井地质优化设计
王振彪
, 2002, 29(6): 3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水平井开发油田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石油行业的重视。国内水平井数量在逐年增多,但一些水平井的生产并不理想,如产量不高、投产时间很短就见水、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等。分析利用水平井开发油气田的主要优缺点,提出成功开发油气田、预防早期见水的关键和基础是水平井优化钻井地质设计,主要内容为:优化水平段长度;优化水平段方位;选择水平段A、B点位置;选择水平段垂向位置;静态资料的动态分析。加强现场的钻井跟踪调整是确保钻井成功的又一关键。图4参11
油田非注水开发
Select
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汪卫东
, 2002, 29(6): 4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迫在眉睫。国内各油田和一些研究单位已开展相当规模的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适合于一定的油藏范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分析该项技术的特点和国内研究现状,指出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其今后发展方向。参49
Select
降解原油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部分特性的研究
李清心;康从宝;王浩;张长铠
, 2002, 29(6): 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筛选得到4株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的菌株,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这4株菌对原油有很好的降黏作用,它们能利用长链烷烃生长,并且能耐受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矿化度。其中的M-3菌除降黏外还能产生酸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时,可以使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从72mN/m降至36mN/m,pH值从7.0降至约5.5。实验证明M-3菌液在室内条件下能提高原油采收率8.8%左右,在微生物采油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图1表4参19
油层保护与改造
Select
新型防砂堵水剂的研制与应用
王任芳;李克华;赵修太;郑延成;郭雄华;汤志强
, 2002, 29(6): 4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油田目前大多将防砂、堵水措施分开实施,大大增加生产成本。研究将防砂堵水工艺合二为一的新型防砂堵水剂,既能有效防砂,又有选择性堵水效果。通过正交试验方式,优化选择出以改性有机硅树脂为胶结剂主要成分的防砂堵水剂配方,根据试验结果评价其防砂及堵水性能,现场试验证实防砂、堵水效果良好。表6参5
Select
二氧化氯与酸液协同解堵工艺与应用效果
姜学明;刘明立;张学昌;王志敏;朱康岭
, 2002, 29(6):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氧化氯与酸液协同解堵施工,可解除铁硫化物、细菌群落、高聚物及无机盐类垢物对地层造成的堵塞。中原油田采油六厂应用该工艺技术对6口注水井实施解堵后,降压增注和增油效果明显,平均单井降低注水压力10MPa,平均单井日增注水40m3,对应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6.8t,相应的经济效益为1063.9万元。表2参3
石油地质研究
Select
石油保存下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卢双舫;薛海涛;钟宁宁
, 2002, 29(6): 4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内外业已报道的有机质成油和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地史条件下的净成油剖面(有机质成油—油成气耗油),由此评价了液态油保存的深度下限;结合镜质体成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所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评价了不同地热梯度条件下液态油保存的理论上的成熟度(Ro值)下限。图2表1参22
Select
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赵孟军;卢双舫;李剑
, 2002, 29(6): 4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整体偏干,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天然气主要表现为湿气,前缘隆起地区则主要为凝析气。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的δ13C2、δ13C3和δ13C4明显偏重,具有典型腐殖型天然气的特征,主要属于陆相腐殖型干气和陆相腐殖型湿气。综合分析认为,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主要源自三叠系、侏罗系湖相烃源岩,且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大于三叠系烃源岩。图4表1参3
石油史研究
Select
愿翁文波院士的预测事业能继续发展
田在艺;徐旺;张传淦;张清
, 2002, 29(6): 47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翁文波院士辞世已8年,深切缅怀他的创新精神和重要贡献。翁老开创性的预测理论20多年来在天灾、社会经济等多领域和油气产量、储量预测等方面的预测效果显著。在翁老进一步把预测论发展为预测运筹学、评估学的研究的关键时刻,病魔使他难以为继。希望翁老开创的当代预测事业能继续发展。参14
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排行榜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友情链接
更多
海相油气地质
岩性油气藏
English Version Articles
CNKI
CQVIP
CNPC
Elsevier
中国知网
维普数据库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