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23
  

  • 全选
    |
    油气勘探
  • 马永生, 蔡勋育, 云露, 李宗杰, 李慧莉, 邓尚, 赵培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1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系统总结“十三五”期间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为拓展该区勘探领域和国内外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整体、动态剖析古老叠合盆地“成烃-成储-成藏”关键地质要素,指出顺北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在长期低地温背景下晚期持续生烃,是超深层赋存大规模液态烃的重要原因,构造相对稳定部位发育的多期活动走滑断裂是该区“控储、控藏”的重要因素;新认识指导勘探跳出南北两大古隆起,在相对低凹的顺托果勒地区实现规模油气发现。不断探索和实践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创新集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采集、走滑断裂及缝洞体立体成像、走滑断裂带精细解析、断控缝洞体雕刻与量化描述、断控缝洞型圈闭描述与目标优选等技术系列。地质工程一体化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的井轨迹空间优化、优快钻井、高效完井测试与储集体改造等配套技术,为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李国欣, 朱如凯, 张永庶, 陈琰, 崔景伟, 姜营海, 伍坤宇, 盛军,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8-3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频间互为特征的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大量岩心、钻井、地震及化验资料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英雄岭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具有富氢烃源岩“二段式生烃”且滞留烃量大、多类储集空间发育且储集性能好、源储一体甜点厚度大且含油级别高、盐间与盐下压力系数高且地层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且品质佳、脆性矿物含量高且可压性好等6个特征。初步建立了以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脆性矿物含量、压力系数、页理密度、埋藏深度等8项参数为主的页岩油评价标准。结合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厚度、烃源岩面积、油层纵向分布和游离烃含量等参数,初步估算英雄岭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到21×108 t;指出构造稳定区为当前最有利勘探区,落实英雄岭页岩油有利勘探面积800 km2
  • 王玉满, 王红岩, 邱振, 沈均均, 张琴, 张磊夫, 王灿辉, 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32-4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典型剖面详测和重点资料点解剖为基础,结合观音桥段介壳层典型特征分析,以特定斑脱岩层为重点,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内部关键界面基本特征及其与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关系。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特征笔石带、观音桥段介壳层、斑脱岩密集段、结核体等4种具有界面属性的标志层,可成为笔石页岩内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关键界面:观音桥段介壳层是五峰组—龙马溪组内部最标准的关键界面,也可作为判断重点地区富有机质页岩沉积规模的重要标志;发育两种类型8个斑脱岩密集段,主要赋存于7个笔石带,与观音桥段介壳层在厚度、自然伽马响应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界面特征,属构造界面(即事件性沉积),并具有全域、大区域和局部3种分布规模,可相应成为三级、四—五级层序界面,对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具有差异控制作用;特征笔石带的首现层位即为等时界面,与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并无直接关系;结核体仅在局部区域产出,且在纵向和横向分布的稳定性较差,与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关系并不明显。
  • 冯军, 张亚金, 张振伟, 付晓飞, 王海学, 王雅春, 刘洋, 张君龙, 李强, 冯子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45-5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三段滩相白云岩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白云岩气藏类型为“滩-断双控”的岩性气藏,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持续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②台缘缓坡环境沉积的大面积中—高能颗粒滩是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③大气淡水淋滤、白云石化作用叠加断裂带流体溶蚀改造是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因素;④天然气来源于古油藏裂解和烃源岩分散有机质生烃,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⑤鹰山组一、二段灰岩盖层为气藏形成提供了直接遮挡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指出古城地区鹰山组三段近南北向发育的3个颗粒滩带和北北东向展布的7条走滑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滩相白云岩气藏的发育。
  • 彭浩, 尹成, 何青林, 夏国勇, 刘勇, 马廷虎, 陈康, 刘冉, 苏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56-6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分析,开展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热碎屑流岩石学特征及储集层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火山岩”属于两个大的喷发旋回,发育的两套火成岩组合呈不整合接触。其下部旋回以溢流相火山岩为主,上部旋回发育热碎屑流火山角砾岩和火山碎屑熔岩,为典型的爆发相堆积,是一套微细溶蚀孔、超微溶蚀孔组成的优质孔隙型储集层。根据热碎屑流火成岩非均质性强、与围岩岩性和物性差异大的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通过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相干分析技术,对川西地区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进行了刻画和预测,结果显示,简阳区块热碎屑流火山岩大面积发育,以YT1、TF2、TF8井附近为中心,发育3个火山机构群,分布面积约500 km2,是火山岩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 高志勇, 石雨昕, 冯佳睿, 周川闽, 罗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68-80.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勘探程度低而导致的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困难、沉积砂体展布范围可信度低的问题,基于源-汇思想,使用新方法开展岩相古地理恢复与砂砾岩体分布预测研究,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确定宏观物源区范围与隆升时间;依据砾石径与搬运距离定量关系、构造缩短量等地质参数,恢复物源区范围、湖岸线迁移过程;开展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沉积构造等分析,编制岩相古地理演化与砂砾岩体分布范围系列图件。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南缘物源区范围由南向北逐步扩大,湖盆经历扩张—萎缩—扩张、古气候经历潮湿—干旱—潮湿的演化过程。西段一直发育来自南部古天山物源的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中段与东段物源区具有由远源到近源的演化特征,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西段与中段物源区的分界线推测为红车断裂带。恢复出的古湖岸线与现今盆地边缘线呈向西北敞开的夹角,控制了其两侧三角洲平原相带与前缘相带储集体的非均质性,湖岸线与现今地层剥蚀线、盆地边缘线限定了有利储集体的类型与范围。该认识可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提供地质参数依据。
  • 王拥军, 孙圆辉, 杨思玉, 吴淑红, 刘辉, 童敏, 吕恒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81-9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东地区东鲁卜哈利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低电阻率油层常规测井识别度低的问题,综合利用模拟成藏和开采过程的驱替电阻率实验,以及岩石薄片、压汞、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分析驱替过程中流体分布和岩石导电性变化特征,结合地质认识分析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并优选饱和度解释模型,确定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范围,提出一套适合研究区的低电阻率油层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电阻率小于1 Ω·m,与水层相当甚至略低,地质研究揭示其发育于低能沉积环境,储集空间受微细孔喉控制,平均孔喉半径小于0.7 μm,是典型的微孔型低电阻率油层。该类储集层与砂泥岩低电阻率油层不同,其岩石导电路径迂曲度低于常规储集层,导致相同饱和度条件下电阻率低。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饱和度解释适用阿尔奇公式,其胶结指数值为1.77~1.93、饱和度指数值为1.82~2.03,分别比常规储集层低0.2~0.4。采用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统计的方法确定解释参数,计算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为30%~50%,比常规方法高约15%,与Dean Stark、储集层饱和度测井、试油及生产数据基本一致。经过15口井试油测试和生产验证,符合率超过90%,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刘艺妮, 胡明毅, 张三, 张君龙, 高达, 肖传桃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93-10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最新钻井岩心、薄片、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以及近年勘探实践,采用精细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和沉积微相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二者对有利储集层发育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为1套典型的碳酸盐缓坡相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内缓坡、浅缓坡内带、浅缓坡外带、深缓坡共4种亚相及10种微相。内缓坡亚相由泥云坪和白云质潟湖微相组成,岩性以纹层状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岩性致密;浅缓坡内带亚相发育云化滩、滩顶云坪和滩间云坪微相,主要由具交代残余结构的晶粒白云岩组成,晶间孔及溶蚀孔发育,平均孔隙度达4.36%;浅缓坡外带由中—高能滩、低能滩和滩间海微相组成,岩性为砂屑、鲕粒灰岩和薄层泥晶灰岩等,孔隙欠发育;深缓坡以低能静水泥沉积为主,局部发育风暴滩沉积。中—下奥陶统自下而上依次发育6个三级层序,其中主力储集层SQ3层序鹰山组三段发育3个四级高频层序。研究区有利储集层发育明显受碳酸盐缓坡沉积微相和高频层序双重控制,前者控制原生孔隙结构,后者控制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暴露溶蚀强度。不同时期浅缓坡内带云化滩及滩顶云坪纵向叠置、横向拼接,可构成一定规模的似“台缘带”优质储集层,是碳酸盐缓坡相有利勘探相带。
  • 彭军, 曾垚, 杨一茗, 于乐丹, 许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06-11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内外细粒沉积岩岩石类型及定名方案的回顾和总结,分析细粒沉积岩的岩矿特征,并对当前岩石分类及定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沿用三级命名法的原则,从粒级和矿物成分两个角度确定细粒沉积岩岩石分类及定名的新方案:①以粒级(即砂级、粉砂级、泥级)为3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泥岩和粉砂岩两大类及12种岩石类型;②以矿物成分(即碳酸盐矿物、长英质碎屑矿物、黏土矿物)为3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碳酸盐岩、细粒长英沉积岩、黏土岩及混合细粒沉积岩4大类及18种岩石类型。同时考虑到有机质在非常规油气生成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第4端元参与定名,并以有机质含量0.5%和2.0%为界,划分出贫有机质、含有机质和富有机质3类。新方案贴近现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解决了细粒沉积岩定名中的概念混淆等问题,为细粒沉积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术语参考和借鉴。
  • 油气田开发
  • 杨学文, 汪如军, 邓兴梁, 李世银, 张辉, 姚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16-12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组合地质特征与储集单元划分分析基础上,制作了2种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驱油物理模拟试验;探索了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复杂流动条件下的注水驱油机理,建立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开展了矿场注水先导试验,评价注水提高采收率实施效果。研究表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元可划分为强天然能量连通型、弱天然能量连通型和弱天然能量孤立型3种主要类型;断控缝洞体断裂(裂缝)活动性指数可有效表征储集层连通性,预测注水连通受效方向;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可定量描述缝洞体中流体的流动规律;断控缝洞体注入水受岩性体毛细管力作用弱,油水运动主要受重力主导;依据缝洞空间连通结构和井储空间配置关系提出的单井注水吞吐替油、单元注水驱油、单井高压注水开发方式经矿场先导试验证实,注水重力驱油效果明显。
  • 张烈辉, 熊钰, 赵玉龙, 唐洪明, 郭晶晶, 贾春生, 雷强, 王秉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25-13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广义水锁伤害机理及水锁解除方法研究,研制用于提高致密气采收率的干化剂并对其基础性能、注入方式、干化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室内实验研制出适用于不同类型致密储集层的干化剂体系,研究了干化剂的化学效应、热效应、抗盐作用、抗盐配方以及干化反应延迟作用机理与方法,测试了超临界CO2对干化剂体系的溶解与增溶特性,提出了干化剂超临界CO2溶解注入方法,分析了超临界CO2与基质微孔中地层水作用机理,对比研究了干化前后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渗流特征,在建立核磁共振和激光刻蚀模型联合表征方法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了干化剂对不同产状束缚水的干化效果,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评价了干化效应对气体微观渗流能力影响,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干化效应等对气井产能及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干化可大幅降低致密储集层含水饱和度,提高井筒附近或压裂缝附近气体渗流能力,可在储集层干化基础上发展新的致密气增采工艺措施。
  • 朱海燕, 宋宇家, 雷征东, 唐煊赫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36-14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储集层物性和力学参数的非均质性、初次压裂裂缝以及实际注采制度影响,提出了一套致密砂岩油注采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多物理场四维地应力演化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致密砂岩油储集层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元284区块为例,开展了水平井注采开发过程中四维地应力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①受注采关系影响,注水井处三向应力增大,生产井处三向应力减小,但平面上水平两向主应力沿各自应力方向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②注采开发过程中,水平两向主应力差在注水井所对应的水平井井筒处最大,而在注水井之间的未动用区域则最小;在注水井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变化最大,且呈径向汇聚状分布。③注采井网中,水平井重复压裂时,水力裂缝受地应力影响会出现非对称扩展和方向偏转。研究结果有效指导了致密砂岩油水平井注采井网调整和重复压裂设计。
  • 田伟兵, 吴克柳, 陈掌星, 雷征东, 高艳玲, 李靖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48-15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动态接触角效应、纳米限域效应、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尺度孔隙中油-水渗吸方程,推导出固-油-水三相接触线摩擦系数与界面区流体黏度的关系式,结合毛细管束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理论,得到了致密岩心渗吸模型,并对影响渗吸动态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纳米孔隙渗吸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效应对渗吸的影响最为显著,纳米限域效应(多层黏附效应和滑脱效应)次之,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影响最小;渗吸初期,惯性力的作用减小,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增加,动态接触角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逐渐增大至最大并基本保持稳定;渗吸后期,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减小,接触角则从最大动态接触角逐渐降低并趋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孔隙半径减小,渗吸初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渗吸中后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减弱;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渗吸动力增大,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界面张力对渗吸动态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致密储集层渗吸提高采收率,过低的界面张力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渗吸效果,最佳的界面张力需通过优化获得。
  • 王皆明, 李春, 孙军昌, 唐立根, 钟荣, 刘先山, 郑少婧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56-16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不稳定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结合强非均质气藏型储气库注采运行特点,建立了考虑储气库多周期注采历史动态等复杂因素的动态不稳定流分析方法,并绘制了相关理论图版。提出了适合储气库井交变工况的“三点两段”式注采动态不稳定流分析新模式,“三点”指循环注采的3个时间点,即建库注气起始点、注采分析段起始点和结束点,“两段”指历史流动段和注采分析段。研究发现:储气库井注采过程中无因次拟压力和无因次拟压力积分曲线前期下掉;无因次拟压力积分导数曲线中间过渡区存在采气期曲线上凸、注气期曲线下凹的现象,不同流动历史下的曲线具有非典型性。新方法实现了储气库注采动态不稳定流分析,呼图壁储气库典型井的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法压力历史拟合精度高,解释参数关联性强,应用结果可靠。
  • 石油工程
  • 雷群, 胥云, 才博, 管保山, 王欣, 毕国强, 李辉, 李帅, 丁彬, 付海峰, 童征, 李涛, 张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66-17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十三五”以来国外页岩油气储集层水平井压裂技术进展的系统总结,阐述了水平井压裂技术在页岩油气储集层多层叠置立体开发、小井距密井网布井、水平井重复压裂、施工参数优化与降低成本方面的新特征;结合中国页岩油气水平井压裂技术需求,论述了水平井压裂技术在多裂缝扩展模拟、水平井压裂设计、电驱压裂装备、可溶化系列工具、低成本入井材料与工厂化作业方面的新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非常规页岩油气“十四五”规划对水平井压裂改造技术的需求分析,提出了7个方面的发展建议:①强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联合研究;②深化页岩储集层改造基础理论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③完善大功率电驱压裂装备;④研发长井段水平井压裂工具及配套作业装备;⑤加强水平井柔性开窗侧钻剩余油挖潜技术攻关;⑥发展长井段水平井压裂后修井作业技术;⑦超前储备智能化压裂技术。
  • 蒋官澄, 史赫, 贺垠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73-18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阶段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基础油成本高昂且不可再生的缺陷,研究具有廉价、环保、可再生优势的生物柴油基恒流变钻井液技术。优选原材料制备成本低、环保且低温流动性好的大豆油乙酯生物柴油作为基础油,通过选择高油水比,并在辅乳化剂中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效减缓了生物柴油基乳液因高温水解、皂化导致的增稠现象。使用由阳离子改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所制备的有机土可改善钻井液的流变性、稳定性和滤失造壁性,且不会引起低温稠化。使用二聚脂肪酸和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合成恒流变流型调节剂,可在生物柴油基中形成强网络结构并有效调控恒流变性。建立一套密度为1.2 g/cm3的生物柴油基恒流变钻井液体系,恒流变温差范围达2~90 ℃,抗温达160 ℃,可抗5%海水、10%页岩屑污染,环保性能优良。
  • 陈铭, 郭天魁, 胥云, 曲占庆, 张士诚, 周彤, 王云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83-193.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压裂监测井光纤应变与应变率的计算模型,提出了水平井压裂多裂缝扩展诱发光纤应变正演计算方法。基于该方法,开展了水平井压裂多裂缝扩展诱发光纤应变与应变率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缝扩展诱发光纤应变演化可分为应变增强、收缩汇聚和直线状汇聚3个阶段;应变率演化可分为应变率增强、收缩汇聚、直线状汇聚、停泵应变率反转4个阶段。光纤应变停泵后不变,但应变率会出现反转,光纤应变率反转可反映注入动态;根据分布式光纤应变与应变率的直线状汇聚带,可判断裂缝扩展至光纤的时刻与井间压窜,同时可依据各簇裂缝扩展到光纤监测井的时刻识别多裂缝非均匀扩展现象,评价裂缝非均匀扩展程度;光纤监测井水平段位于裂缝高度范围内时,可识别裂缝延伸至光纤的时刻,而光纤监测井水平段位于裂缝高度以外时,汇聚条带不明显;多段压裂施工中,受上一压裂段应力干扰的影响,后续压裂段的光纤应变可能不再出现压裂初期的张应变区域,但光纤应变率动态可有效呈现每一段压裂裂缝的扩展动态,单段压裂的光纤应变率演化规律适用于多段压裂。
  • 李焕然, 唐晓明, 李盛清, 苏远大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94-20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地层压裂效果评估的声波测井方法通常用压裂缝密度来评价压裂缝体积,其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产能的问题,研究了压裂缝的动态渗透性能及其与测井声场的相互作用,在实验观测的压裂缝分形现象基础上建立复杂压裂缝网的渗透率模型,将该模型的动态渗流响应与描述渗透性地层声波传播的Biot-Rosenbaum理论相结合,得到斯通利波速度频散特征与压裂缝渗透性能的关系,进而提出压裂缝渗透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压裂缝导致的斯通利波速度频散特征可以与平板缝模型等效,前提是将压裂缝模型的平均渗透率等效于平板缝的渗透率;压裂缝开启的高渗条件(缝宽为10~100 μm,渗透率为数百平方微米)和压裂缝闭合渗透率降低条件(缝宽为1~10 μm,渗透率为数十平方微米)下,斯通利波速度频散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渗透性能定量评价模型可以评价压裂缝的渗透率和压裂贯通系数。
  • 综合研究
  • 张君峰, 张远银, 高永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203-21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2.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志留系油气勘探曾经久攻未克,2018年钻探的新苏地1井首次在塔西北沙井子构造带获得工业气流,其油气成藏模式与资源规模亟待明确。通过对钻井、试油、地球化学及沉积与成藏史研究,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实验分析、构造精细解释及演化恢复,认为:①塔西北志留系发育大型潮控三角洲沉积,可形成良好储盖组合;②沙井子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有效沟通阿瓦提凹陷深部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控制志留系构造圈闭的形成,圈闭沿断裂构造带有序分布、叠合连片;③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油气类型以气为主,成藏期以圈闭定型后的喜马拉雅期为主;④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圈闭资源量达2.018×1011 m3,塔西北志留系圈闭资源量达2.03×1012 m3,勘探潜力巨大,志留系有望成为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⑤沙井子断裂规模大,持续活动时间长,沟通深部烃源岩,沙井子构造带下古生界多个层系均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