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1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顾家裕;方辉;蒋凌志
    , 2001, 28(4): 1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野外地质露头的考察和岩心的观察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在奥陶系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礁。生物礁的分布地区和层位存在着规律性,从层位上来看,生物礁主要分布在中、上奥陶统;从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塔中、轮南、巴楚、阿尔金断隆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造礁生物主要有层孔虫、苔藓虫、珊瑚、蓝绿藻、管孔藻、托盘类、海绵,附礁生物主要有角石、腹足、棘皮、介形虫、瓣鳃、腕足、海百合、藻类、三叶虫、头足类,不同地区造礁生物和附礁生物组合是有差异的。生物礁发育的环境是台地边缘和台地内部相对高的地方。生物礁的发现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图2表1参4
  • 门相勇;赵文智;余辉龙
    , 2001, 28(4): 1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但储集层物性差;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二为N2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4表1参2
  • 卢鸿;王铁冠;王春江;朱丹;朱雷
    , 2001, 28(4): 1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C12—C35液态烃馏分进行精细的化学组成剖析,是开展准确的油源研究之基础。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受凝析油形成过程中的化合物分馏效应影响,常规甾、萜烷含量甚微且分布面貌已不同程度失真;凝析油具有相对富集的重排补身烷和较高的苯并[e]芘及单峰的系列等特征性分布指纹,可以作为油源研究的基础。单体烃碳同位素、馏分碳同位素等的油-油对比表明,板深4、7、8井奥陶系凝析油与板深35井沙三段轻质油等第三系原油具有可比性,应为同源产物;无论是馏分碳同位素、单体烃碳同位素还是生物标志物等的油-岩对比均表明,板深4、7、8井奥陶系凝析油与板深7井、板深35井沙三段泥岩具有母源成因联系,沙三段是千米桥古潜山油藏的油源层。图5表4参15
  • 李军;袁淑琴;武刚
    , 2001, 28(4): 1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热压模拟实验分析,进一步阐明超压抑制液态烃高温裂解,使深部液态烃成藏成为可能。论述歧北地区下第三系深层超压与深部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深部油气的分布与异常超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纵向上,油气分布在具有相对高过剩压力泥岩段的下伏具有相对低过剩压力的砂岩层中;平面上,异常压力的高低分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流体自超压区向相对低压区流动,油气的富集区与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及断裂活动期密切相关,油气富集在“低”压区内的相对高压区及压力变化密集区。鉴于压力预测已成为目前寻找油气聚集区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据“等效深度”原理,开发研制了利用地震速度预测压力的软件,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压力预测。图3表2参2
  • 王根海;寿建峰
    , 2001, 28(4): 1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目前已在侏罗系至第三系发现丰富的天然气,因此认识下侏罗统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区天然气勘探极为重要。通过露头调查、取样测试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为辫状三角洲、湖泊三角洲和较深湖沉积组合,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分析该期沉积砂体的时空叠置模式,按砂体成因可以划分为9类砂体,其中辫状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类曲流河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砂体类型;按层序结构分有5种砂体,而据砂体的形态可分为积木式和迷宫式2种类型。砂体特征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粒径大小上,较粗粒级砂岩的储集层性质明显变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坳陷的储集层性质进行了评价,提出克-依构造带西段为致密储集层或裂缝性致密储集层分布区;东段为优质储集层分布区,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这一认识已被钻探结果所证实。图5表2参3
  • 隋少强;宋丽红;赖生华
    , 2001, 28(4): 1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碎屑岩粒度分布等微观特征是碎屑岩相宏观结构的缩影,具有自相似性,可以用分维数来定量地描述。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沉积环境的水动力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决定了碎屑岩粒度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水进体系域碎屑岩的分选系数平均值比高水位体系域的大,分维数却相反。随着水进体系域发展到高水位体系域,沉积物可容空间逐渐缩小,湖水能量减弱,碎屑岩粒度分布的自组织程度逐渐变差。不同沉积微相的碎屑岩粒度分布的自组织程度不同,滩坝碎屑岩与辫状河分流河道碎屑岩粒度分布自组织程度相近,前者仅略有增高,盆底扇碎屑岩粒度分布的自组织程度较差。图3表2参9
  • 王鹏;赵澄林
    , 2001, 28(4): 1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主要发育有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第一、第二、第三发育带主要是由干酪根脱羧及黏土矿物脱水产生的酸性水在压实流机制下溶解铝硅酸盐矿物(如长石)等形成的,在全区分布较广,具可比性。第四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范围局限,不具可比性,推测可能是浅层次生孔隙在异常高压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剩余孔隙。同时,在4000m以下深层,有机酸脱羧形成CO2进入孔隙水,使孔隙水仍保持酸性,在热循环对流机制下,砂体中的碳酸盐矿物进行再分配,从而对砂体的物性起了微调作用,此微调作用对深部天然气储集层横向物性的演变具重要影响。图4参7
  • 赵孟军;张水昌;廖志勤
    , 2001, 28(4): 1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油气生成理论和古油藏演化过程的讨论中引申出原油裂解气的问题。一般所说的原油裂解气主要是指古油藏演化中的原油裂解气,油藏中的原油由于后期深埋,必然发生裂解而形成天然气和沥青。这种原油裂解气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如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的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使早期形成的油藏埋藏很深导致原油裂解的产物。塔北隆起东部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同是源自寒武系烃源岩,但桑塔木天然气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而和田河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因此二者在天然气组成和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差异,如虽然二者成熟度一致,但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非烃气体含量高于桑塔木天然气,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则比桑塔木天然气的轻。对于古油藏而言,原油裂解既对油藏起破坏作用,同时又可形成天然气藏的特殊气源。图6参12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张鼐
    , 2001, 28(4): 1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有机包裹体测试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时间和期次等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克拉2气田4口探井和KL3井取心层位岩样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镜下观察,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有机包裹体内含物的成分进行测试,进行有机包裹体种类、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曾有两期油气运聚事件:第一期在构造抬升至现今埋深(3500~4000m)之前的成岩早期阶段,克拉2构造和克拉3构造都是在胶结作用开始时就有油注入,并一直存在于地层中,有机包裹体丰度低表明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油藏。第二期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变形阶段,克拉2构造有大量的天然气向上运移直接进入该构造储集层中,但克拉3构造未见天然气活动,仅有这一时期开始时的轻质油运聚和稍后的重质油运聚。照片9图1表1参4
  • 张勇;宋维琪
    , 2001, 28(4): 1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地震波的平均对数衰减率、反演波阻抗和地震振幅对砂体的含油气性反映较敏感,在对这些属性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已知含油气性砂体的不同储集层地质模式,建立在地质模式约束下的多属性参数学习模式,采用复赛谱技术计算直接反映砂体吸收属性的地震波平均对数衰减率,在储集层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用支持向量网络方法判别砂体的含油气性。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和已知产油层位基本吻合,预测结果被钻井所证实。复赛谱分析方法算法稳定,计算速度快,是识别砂体含油气性较稳定和可靠的方法;支持向量网络方法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预测实际问题的风险比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要小得多。表1图4参16
  • 何展翔;贾进斗;苟量
    , 2001, 28(4): 1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地震技术是指地震勘探以外的其它物探方法,一般只应用于新区及外围盆地的早期勘探,普查基底起伏、地层展布、盆山关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低成本、高效率的非地震技术在新区、外围的普查导向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开始转向目标勘探,主要是面对地震无反射或低信噪比的地区,起到镶嵌补充作用;在油气被发现之后,非地震技术可以从宏观规律出发对油气范围边界进行预测,对构造的含油气情况进行评价;在油田开发中应用非 地震技术进行时移监测,研究蒸气前驱动态,可以指导油气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图4表1参2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姚约东;葛家理;魏俊之
    , 2001, 28(4): 1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无因次分析法对低渗透岩心的渗流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低渗透油层渗流规律为:低于亚临界雷诺数时为非线性流,高于亚临界雷诺数时为线性流。应用边界层理论,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研究这一特殊渗流现象,结果与渗流实验完全一致。根据对某低渗透油田实例的油井生产曲线模拟计算,分析出多孔介质、流体及开发方式对渗流过程的影响是:渗透率越低,原油黏度越大,非线性渗流区域越大。图3参6
  • 李中超;章志英;张建良;廖光明;刘辛;奥立德
    , 2001, 28(4): 1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老区油田分布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的高邮、金湖、海安凹陷及吴堡低凸起上,均为复杂小断块油田。老区滚动开发的关键在于提高圈闭的落实程、搞清砂体的展布及油气聚集的深化研究等,并且要把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钻后反馈、油藏深化评价贯穿于老区油田滚动开发的全过程。多学科综合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有:三维地震技术、测井分析技术、构造研究技术、储集层研究技术、断层封闭性研究技术、动态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宋家垛、黄珏油田为例,具体运用了全三维处理解释技术、SEIMPAR多信息反演技术,发现了3个含油断块(宋家垛油田)、增加探明储量422.3×104t(黄珏油田)的显著成果。图3参1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谢峰;马艳;邓志展;刘文华;吕晓华
    , 2001, 28(4): 1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具有非均质性严重、大孔道发育、水油流度比高的油藏地质特点。注水开发时,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驱波及效率低,造成水驱开发效果差,水驱采出程度仅为24%。对此开发出高强度调剖剂进行油层深部调剖,整体封堵水窜;同时筛选适用于污水配制的超高分子量的聚合物(HPAM分子量:20×106~28×106),增加驱替液黏度,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波及体积和开发效果。该矿场试验把调剖和聚合物驱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共设计7口注聚井、18口生产井。注聚合物前,全部注入井实施整体深度调剖,平均调堵半径大于30m,有效地遏止了大孔道窜流,使后续聚合物溶液能较均匀地进入油藏剖面,确保了聚驱效果。目前已注入聚合物段塞0.39PV,累计增油9.39×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6.5%,达到了矿场试验预测的开发指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图2表3参3
  • 经济评价
  • 穆献中
    , 2001, 28(4): 1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一般都是“上下游”一体化。我国中西部六大油气田具有巨大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实现天然气工业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坚实可靠的资源保证;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大市场,生产和消费市场之间的价格差比较适宜。实施“西气东输”、“陕气进京”等输气工程项目,是把天然气生产企业与消费市场联系起来的关键。中西部天然气生产区远离东部消费市场,目前应实行从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到运输再到最终用户的“前向一体化”经济模式。参3
  • 石启新;方开璞
    , 2001, 28(4): 1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稠油注蒸汽开发油田的吨油产品的税后产值和吨油成本相平衡时的油汽比,为该条件下经济极限油汽比。它主要与油价和直接操作成本有关。在商品率、吨油税金、增值税率一定的条件下,影响经济极限油汽比计算结果的4项主要技术、经济参数有:蒸汽耗油率、蒸汽利用率、吨油操作成本、吨油售价。经济可采储量是评价和宏观决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与经济极限油汽比和产油量变化规律有关。表1参1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石广仁
    , 2001, 28(4): 4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盆地模拟中重建烃类成熟度史时,一般只制作单一TTI(时间温度指数)-Ro(镜质组反射率)公式,不仅使成熟度史的误差较大,还有明显的概念错误。提出实地TTI-Ro法:首先根据地史模拟得到的埋藏史以及热史模拟得到的地温史求得TTI史,再根据实测的Ro以及各地层埋深最大时的TTI值,制作各地质时期的TTI-Ro公式,此后便可求得烃类成熟度史。对比TTI-Ro“通用公式”与中国临清坳陷某井和塔里木盆地某井的实地TTI-Ro公式,差异很大,原因在于求取TTI史的公式假设有局限性,而由于干酪根的组分和化学键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和生烃母质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TTI生烃门限和TTI-Ro公式都不同。应用TTI-Ro法研究烃类成熟度史时,必须注意TTI的局限性和Ro的不良定标等问题。图3表4参9
  • 赵靖舟
    , 2001, 28(4): 4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确定成藏期的基本原理是,油气藏形成时的油气水界面通常为水平界面,现今油气藏的各井油气水界面的古埋深点最早能够连成水平线(面)的地质时期就是成藏期。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普遍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为调整再成藏时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是调整再成藏和油藏定型时期;满西地区哈得4油田CⅢ油藏可能在石炭纪—二叠纪开始形成,以后经过多期改造,调整再成藏的时间主要为侏罗纪和晚第三纪;轮南地区三叠系古油藏在晚第三纪吉迪克组沉积期已形成,康村组沉积期是三叠系古油藏重要调整与侏罗系次生油藏的形成时期,库车组沉积期是调整再成藏时期。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中生界油藏多是古生界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因构造变动及气侵作用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克拉通区普遍出现油气藏晚期调整的现象,与中、新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克拉通区构造幅度普遍较低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大量高-过成熟气的注入有关。图3参3
  • 李薇;肖毓祥;廖明书
    , 2001, 28(4): 4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K气田是中低孔(平均孔隙度10.9%)、低渗(单井渗透率10.1×10-3μm2)和低压(地层压力系数0.866)的特殊气藏,主力气层受钻井液滤液深侵入,测井剖面呈现泥岩为高阻、渗透性砂岩为低阻的异常现象。充分利用岩心实测资料,采用非常规的测井解释方法建立了储集层参数解释模型。①孔隙度模型:统计实测孔隙度和经标准化的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再用主力气层分层数据做电阻率(纵坐标,以其平方根的倒数刻度)与声波时差(横坐标,线性刻度)的交会图,在交会图左上方找出电阻率大幅度降低到相当于水层的气层点做竖直线,直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即为砂岩的骨架声波时差值。②渗透率模型:EK气田的侧向电阻率可以反映储集层渗透率变化,而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利用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并用实测渗透率进行检验。③饱和度模型:根据气水两相密度和二者之间的界面张力关系,将毛管压力曲线图的纵坐标换算成气柱高度,根据气柱高度对应的岩样实测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渗透率,建立了含水饱和度与3项参数(气柱高度,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经岩心实测资料检验,用以上模型解释的储集层参数比较可靠。图5表1参2
  • 张树林
    , 2001, 28(4):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分量地震新技术对莺琼盆地进行详细研究。从分析岩心实验室测试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认识到:含气岩心的刚性模量、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含盐水岩心的低得多,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泥岩的低得多;当地层埋深超过2500m (属于中深层)时,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基本不受深度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对几口探井砂岩、泥岩及砂泥岩的泊松比统计,制作了莺歌海盆地中深层 岩性和气层预测量版,并对LD8-3构造进行了岩性和气藏预测,结果展示出LD8-3构造的中深层存在多层气层,且物性优越,储盖条件好,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图5表1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
    , 2001, 28(4): 4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沈家铺油田主力产油层枣Ⅴ油层组被多条断层切割,被分为5个断块,每个断块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油水关系复杂,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强,原油具有密度、黏度、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含硫量都高的“四高”特点。将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技术(TLC-FID)和岩石热解分析(Rock-Eval)相结合,对枣Ⅴ油层组密集取样的储集层岩心抽提物进行族组分绝对定量分析,研究枣Ⅴ油组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随深度增加,枣Ⅴ油层组的含油性逐渐变差,但原油性质逐渐变好,可能是岩性变化和原油充注方向不同导致的;横向上,从北东向南西,枣Ⅴ油层组的原油性质逐渐变好,密度、黏度逐渐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逐渐减少,推测可能与油气运移方向和构造位置有关。图3表3参3
  • 尹太举;张昌民;赵红静;樊中海
    , 2001, 28(4): 4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基准面旋回变化形成的沉积物体积分配和相分异,不仅决定了沉积地层格架,而且也决定了沉积体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而影响了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效果,最终决定了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通过对双河油田核桃园组Ⅳ油组1-4小层形成过程中基准面旋回的变化与沉积响应分析,认为若把砂体纳入基准面旋回的过程——响应体系中去考虑,研究砂体在基准面旋回的位置、砂体形成的基准面旋回类型,可直接指导砂体非均质预测和剩余油分布确定。图3参7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朱平
    , 2001, 28(4): 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实验和油田先导性试验研究了污水配制聚合物交联体系的应用可行性。室内实验证明助凝剂可在较宽的pH范围内促进污水配制HPAM-酚醛交联体系的交联反应。凡是可与聚合物交联体系组分或凝胶发生作用的污水特殊组分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均可造成交联体系的凝胶强度降低或导致不成胶。凝胶强度随pH、矿化度和聚合物水解度的增加而降低,聚合物的分子量和浓度的影响则反之。可使成胶时间变长的因素均会导致凝胶强度变弱。在真12区块使用污水配制聚合物交联体系进行调驱处理的先导性试验获得了成功。真49井的注入压力从11.5MPa 升至15.5 MPa,吸水剖面获得了明显调整。在弱凝胶处理后的约6个月中总增油量达到了1300t,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图5参8
  • 翁蕊;王红庄
    , 2001, 28(4): 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发挥活性剂间的协同效应,矿场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多为复配体系。然而复配体系流经多孔介质时所产生的色谱分离会使其协同效应降低或消失。除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之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油水中分配的差异是造成其色谱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不同结构的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中的分配规律的研究表明,烷基苯磺酸盐与油接触后在油水中的分配比和分配损失与其结构有关:分子量增大,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相间的分配比增大,分配损失也增大;同样分子量的烷基苯磺酸钠,其直链结构的分配损失大于支链结构的分配损失。另外分配损失还与油相性质和水相性质有关。油水比也是影响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中分配的一项重要因素,油水比增大,烷基苯磺酸盐的分配损失随之增大。图4参3
  • 石油史研究
  • 杨革联;孙镇城;景民昌;李东明
    , 2001, 28(4): 5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柴达木盆地40多年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地层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都至关重要,地层学研究是一项贯穿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全过程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柴达木盆地以往的勘探开发实践中,钻井设计的地层分层与完井数据常常有很大出入,这既是由于地下地质的复杂性以及当时的认识水平所限,也由于地层分析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若加强钻前地层研究,巨大误差是可以减少的。分析乌参1井、茫南1井和红中9井等典型实例,总结地层学研究的教训,认为:在地层研究中要有对于整个盆地的全局观念,掌握全盆地的资料;要重视古生物资料在地层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对比是提高地层研究精度的重要保证。图3表2参9
  • 石油地质研究
  • 赵宗举;李大成;朱琰;周进高;冯加良
    , 2001, 28(4): 5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面积约为2×104km2,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侏罗系底)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生代基底形成期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期,现今盆地总体表现为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格局。按照“主力烃源岩—主要储集层—主要成藏期”的命名原则,盆地可划分为3个油气系统:Pz-J1—Pz-J-(K1)—T3-K、K1—K—K2-E和Pz—Pz-K2-E—E。最有利勘探区为大桥凹陷,其次为朱巷斜坡。由于盆地内古生界缺乏钻井标定,烃源岩条件不清,侏罗系及白垩系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缺少良好的膏盐岩区域盖层,且曾遭燕山期等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不利于油气保存,加之中、新生界缺乏构造圈闭,因此,总体而言盆地油气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图3参22
  • 王东良;张君峰;刘宝泉;国建英
    , 2001, 28(4): 5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高原实地踏勘采集了大量样品,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在对实验产物和残渣计量、检测后,总结、归纳出4类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生排烃模式:Ⅰ型泥页岩生排烃模式、Ⅱ1型泥页岩生排烃模式、Ⅱ1型灰岩和泥灰岩生排烃模式、沥青生排烃模式。这些模式的建立为正确评价、研究该区海相烃源岩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就这4类模式之间、这些模式与常规模式之间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对进一步研究青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模拟实验结果与露头剖面实际分析资料对比表明,通过模拟实验所建立的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地下生排烃的实际情况。图3表1参1
  • 徐英霞;高喜龙;李兆炎;孙希瑞
    , 2001, 28(4): 5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的浅海、极浅海海域,其东斜坡地区是拓展勘探的新区带,主要勘探目标是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的非构造型圈闭。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东三段、沙一段的砂体分布规律,对东斜坡的继续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对地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邻区的研究,将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划分为2个层序和7个体系域。该地区发育5套含油砂体,层序边界附近的低水位体系域、下降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沉积砂体最为发育,主力含油砂体位于层序Ⅰ与层序Ⅱ之间的层序界面附近。埕岛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广泛发育在斜坡背景上形成的岩性尖灭型、不整合面遮挡型、超覆尖灭型油气藏,层序界面附近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段。图4参7
  • 张阳;杜祥;杨庆文;李琪;古习伟
    , 2001, 28(4): 5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72、文88、文13东等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而且在化学成分、PVT特征、体积收缩特征等方面也很特殊。在形成条件方面与其它油气藏相比也有其特殊性,质量好、成熟良高的生油岩是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巨厚的盐膏岩、膏泥岩或泥页岩沉积组合作盖层和侧向封堵是油藏的圈闭条件,埋藏深有利于高气油比流体的运移聚集,深部地温高有利重烃热裂解为轻烃,并能提高油藏的气油比,馆陶期以后地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是保存油藏的重要条件。阐述该类油藏的开发规律认为,东濮凹陷寻找挥发油油藏的主要地区和层位是: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中4—10—沙三下;文东构造带北部沙三中4—10—沙三下1—4;白庙—桥口构造深层沙三中—沙三下亚段以及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图4表2参2
  • 杨小萍;陈丽华
    , 2001, 28(4): 5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统储集层具有低渗、特低渗性质,强烈的成岩胶结作用是形成低渗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沉积微相其胶结类型不同,从而导致酸性水溶蚀次生孔隙所发育的程度迥异。通过沉积微相分析、以及大量岩石显微薄片的观察,对盆地东北部志靖三角洲长6储集层的成岩相总结为8种类型,并分析了3种沉积充填类型(序列)与成岩相的关系。第Ⅰ种充填类型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绿泥石-浊沸石胶结相,在叠置水下分流河道靠近湖盆一侧,主要发育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第Ⅱ种充填类型为孤立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绿泥石-方解石胶结相;第Ⅲ种充填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间洼地微相,主要发育钙质-泥质胶结相。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长612和长621两个重点含油层位储集层进行了成岩相的平面预测,指出志靖、安塞三角洲有利沉积相带及有利成岩相应向湖区延伸。图4参4
  • 王兴志;陈科贵;黄继祥;方少仙;侯方浩
    , 2001, 28(4): 5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震旦系储集层内的原生孔隙经过多期亮晶白云石胶结后基本消失,现今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占绝对优势,这些孔隙经过多期化学沉淀物的充填后极大缩小(面孔率仅为2%~13%)。根据对充填物成分、晶体形态、形成顺序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可将次生孔隙内的化学充填物分为白云石和石英两类、共五期,它们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和不同的成岩环境之中,其中白云石期次多、含量丰富,石英较少。这些沉淀物的充填作 用是储集层内次生孔隙难于保存的主要原因,残存的次生孔隙是储集层内的主要储集空间。图1表1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