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张水昌;梁狄刚;张大江
    , 2002, 29(2): 1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其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标准。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颇具影响的论点使人们相信,有机碳含量低到0.1%的碳酸盐岩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然而,国内外大量的勘探实践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1%~0.2%的纯碳酸盐岩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否则,有机质丰度不会成为油气勘探评价中的一个限定因素。在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中,能有效生烃的烃源岩是其中有机质丰度高的泥岩、泥灰岩和泥晶灰岩。碳酸盐岩或泥质岩中相同类型干酪根的有机质转化率相似,不存在碳酸盐烃源岩烃转化率高于泥岩的现象;生排烃过程一般并不会导致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评价海相地层或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烃源岩,沿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有机碳含量为0.5%)是合适的。有效烃源岩的厚度不必很大,但有机质丰度必须高(有机碳含量大于0.5%),且要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图3表1参31
  • 李明诚
    , 2002, 29(2): 1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均质地层中烃类的扩散流和达西流可以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据Welte等1997年计算,在致密泥岩层中,扩散流和达西流的流速分别为18m/ Ma和15m/ Ma,说明在致密地层中这两种流动几乎没有差别,同时说明了泥岩中的流动也可以用达西公式来表述。油、气的浮力流和渗流虽然都是在地下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但前者是油、气在水中上浮,不呈连续相流动,而后者是油、气呈连续相与水一起流动,因此浮力流没有含烃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的要求,也不能用达西公式表述,而渗流则要求有临界运移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并可用达西公式来计算。是否发生浮力流只取决于油、气与水的密度差,浮力流是二次运移最基本的流动模式。地下确实存在油、气的幕式运移和幕式充注,但幕式是一个有时间尺度的概念。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个带幕式特征的连续过程,不能只强调强度较大的幕式活动而忽视了连续过程的存在,再加上油源的不稳定和通道的非均质性,因此单依据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就确定油气藏是由2或3期充注所形成,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图3参18
  • 石油地质研究
  • 汪泽成;赵文智;彭红雨
    , 2002, 29(2): 1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合复合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必须结合盆地的形成演化,考虑盆地经历的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成烃热机制以及组成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明确每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四川盆地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表现为多个生烃灶在平面上相互叠置和共享运聚通道(断层及不整合面),共享相同的盖层,存在多个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既具同时性(或相近),也有先后差异。地史时期的古隆起是多个油气系统早期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图4参2
  • 谢增业;胡国艺;李剑;蒋助生;伍大茂;严启团
    , 2002, 29(2):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激光-诱导荧光、环境扫描电镜、全岩热模拟实验技术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心样品进行了沥青判识及定量、有机质生气过程的可视化模拟以及产气潜力等研究。奥陶系岩石中普遍存在的沥青及有机质生气过程的可视化动态模拟结果证实,烃源岩在地质历史中曾经生排烃;烃源岩产气率大于自身的吸附气量,是有效气源岩。推测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海进期沉积的地层中可能发育优质气源岩。图4表2参10
  • 金之钧;杨雷;曾溅辉;张刘平
    , 2002, 29(2): 1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凹陷深部流体的活动大量存在已被证实,其主要表现有地球化学异常、重金属元素异常、岩浆活动及深部结构异常和古地热梯度异常等。深部流体进入沉积盆地主要通过深大断裂和岩浆喷发,将打破原有的物质能量平衡,从多个方面对油气成藏造成影响,对生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它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影响烃类的生成。一是直接以物质形式参加生烃过程,加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深部流体中的氢与有机质可能发生加氢反应而增加烃的产率;二是热效应,深部流体能够携带大量的热,这有助于提高有机质成熟度,加快有机质生烃;三是催化作用,深部流体携带的各种元素可能成为烃源岩生烃的催化剂。深入研究深部流体对东营凹陷油气生成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图2表1参13
  • 梁春秀;刘宝柱;孙万军
    , 2002, 29(2): 1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南部的西部斜坡套堡一带,在萨尔图油层发现了相当规模的重油资源。通过分析原油物性与组成、生物标志物特征,探讨了该重油的地化特征与油源,认为西部斜坡萨尔图油层的重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具有密度大、黏度高、非烃含量和蜡含量高等特点,原油均为成熟原油,主要来自长岭坳陷深部的青山口组成熟烃源岩,而与嫩江组的烃源岩基本上没有亲缘关系。图5参6
  • 陈义才;沈忠民;李延均;黄建全;皮学军;谢会文;邸宏利
    , 2002, 29(2): 1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宛齐油田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康村组的油田溶解气组成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大约在埋深450m以内的上部油层溶解气扩散作用强烈,不仅致使甲烷含量降低,乙烷、丙烷等组分百分含量相对升高,而且也降低了气油比,扩大了油藏的地饱压差。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模拟计算油层的溶解气中甲烷浓度,从上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末期,油田上部的散失比例为54%,埋藏深度较大的下部油层的扩散作用较弱,散失比例为13%。图1表3参3
  • 朱军;郭绍辉;徐冠军;王培荣
    , 2002, 29(2): 1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油沥青质中存在非共价键缔合网络结构,在这种缔合网络结构中包裹有烃类等分子量相对较小的组分。由于沥青质缔合网络结构的包裹,使这些组分免于遭受生物降解,保留原油生物降解前的重要信息。由于缔合网络结构空间的限制,检测到的沥青质中包裹正构烷烃的碳数最大一般不超过C27。利用溶剂溶解—再沉淀的方法可以从原油沥青质大分子非共价键缔合网络中释放出被包裹的饱和烃等小分子物质,可以为生物原油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被沥青质所包裹饱和烃类的一些地化参数与正常原油中的参数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图4参8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罗群
    , 2002, 29(2): 1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影响油气初次运移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剖析应用泥岩压实静态分析方法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局限性,提出应用泥岩压实动态分析方法定量评价油气初次运移的观点,并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模拟流程。以松辽盆地乾长凹陷为例,对主要烃源层青山口组进行压实动态分析,并估算其油气初次运移量,计算结果与其它多种方法计算结果以及前人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图2表1参4
  • 侯连华;林承焰;王京红;刘宗林;孙兴海
    , 2002, 29(2): 1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化热解资料不同组分所受影响因素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外在表现和机理不同,从影响机理入手,在对各组分进行样重、孔隙与体积校正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原油密度约束的轻、中及重质组分校正模型。对不同来源的地化热解资料进行校正后,在考虑残余烃含量的同时,提取与原油密度、黏度相关性较大的评价参数,建立原油密度、黏度的多参数相关性定量化评价模型。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料校正与原油密度、黏度评价方法,对不同储集层、层位、原油性质的37口井共48层的原油密度、黏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原油样品分析结果对比可知,其精度有了明显提高。图2表2参2
  • 石骁非;石广仁;张庆春
    , 2002, 29(2): 1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的42个圈闭进行地质综合评价时,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单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法,采用同样的原始基础数据和权重系数确定方法,先从烃源、圈闭、储集层、保存和配套史等5个方面进行次级层次评价,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判。两种评判方法得到的圈闭地质综合评价相对优劣顺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趋势一致,评判为相对优的圈闭与实际勘探成果比较符合,说明都是有效的定量地质评价方法。在实际勘探评价中,应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及其它一些综合评价方法,得出勘探目标合理的综合评判值。图2表1参7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吕成远;王 建;孙志刚
    , 2002, 29(2): 1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测定了3个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透砂岩油藏样品的非达西渗流曲线,采用“毛细管平衡法”与传统的“压差-流量法”相结合,保证了非达西渗流曲线的完整性。在每块实验样品的平均渗流速度与单位黏度的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坐标中,利用二次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点,通过二次函数曲线切线的斜率和截距的变化来描述低速非达西渗流中岩心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探讨了启动压力梯度与空气渗透率、流体黏度、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以及低速非达西渗流段的渗透率变化与空气渗透率和单位黏度的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并回归得到了经验公式。根据“毛细管平衡法”测定的最小驱替压力梯度和“切线斜率法”确定的非线性渗流段最大驱替压力梯度绘制了流态判定应用图版。图5表1参5
  • 唐 海;黄炳光;李道轩;曾凡华
    , 2002, 29(2): 1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藏水驱开发潜力是分析评价油藏开发开采水平的重要参数。在分析评价经验公式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和递减曲线法确定油藏水驱开发潜力优缺点的基础上,由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潜力的7类地质因素(岩石颗粒结构、岩石孔隙结构、储集层渗流物性、储集层敏感性、含油气砂体分布、储集层能量及原油物性)中选取矿场易获取的能够反映油藏地质特征的24个地质参数,构成油藏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油藏水驱开发潜力的新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油藏水驱开发潜力,它是一种简单、适用、可靠的科学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表3参9
  • 刘秋杰
    , 2002, 29(2):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原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主力油层相继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藏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注水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开发阶段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分布,确定其剩余油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油藏下部挖潜的重要依据。文95块沙三中油藏是文南油田最早投入开发且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块之一。在精细油藏描述地质模型上,对油藏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油水井产、注两个剖面、C/ O比测井资料、调整井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将剩余油分布从定性化到定量化、可视化。通过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对文95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图1参5
  • 油气藏描述
  • 吴淑红;刘翔鹗;郭尚平
    , 2002, 29(2): 1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分解算法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该方法在热采数值模型中的应用极少。根据热采模型的多相、多组分的特点,构造了适合全隐式计算方法的区域分解算法,并给出详细的实现步骤和区域收敛的判断条件。实例计算对比表明:区域分解算法适用于热采模型,带有区域分解算法的热采模型与常规热采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很好,计算结果是可信的;使用区域分解算法可进一步提高热采模型的计算速度,节省计算时间。图4参4
  • 戴 涛;岳光来;杨耀忠;周维四
    , 2002, 29(2): 1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层二维二相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为,油藏中流体的流动以平面为主,纵向上的流动因影响小而被忽略,因此无法解决层间窜流问题。三维模型考虑的流体是立体的。多层拟三维考虑了纵向上的流动,在整体保留多层二维二相模型算法优势的前提下,在多层二维二相数学模型基础上,把连通层层间的流动量(即节点的垂向流入量、流出量)作为假象的源汇项加到二维二相方程中。在二维模型基础上,实现三维模型问题的近似考虑。给出了多层拟三维的改进数学模型,对层间连通性的改进算法进行了数学推导,使层间连通的多层油藏模拟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油藏。研制的多层拟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比三维三相黑油模型的运算速度快,扩大了算法的适应范围,提高了模拟精度,达到了实用化程度。并通过了概念模型的测试,在模拟精度、算法功能等方面与Geoquest公司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的黑油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对山东省胜利油区的大芦湖油田沙三中区块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整体运行效率比黑油模型提高32.4%。参2
  • 石油史研究
  • 邓荣敬;杨 桦;鲁凤婷;钱茂路;杨燕军;李建英;郭福伟
    , 2002, 29(2): 1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塘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区,油气勘探难度较大,从1964年开始勘探,长期未获重大突破,素有“贫油凹陷”之称。近十年,从盆地分析入手,整体解剖,选择塘沽构造为突破口,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一个5000×104t资源规模的中型油田。回顾油田勘探历程并总结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此类地区勘探具有借鉴意义。认为塘沽油田勘探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强化地震勘探、加强综合地质研究以加深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广泛应用新技术、注重提高工艺水平。图3参3
  • 石油地质研究
  • 马丽娟;解习农;任建业
    , 2002, 29(2): 4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是典型的断陷湖盆沉积,沉积与古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各种成因的砂砾岩扇体,基岩的起伏和断层活动控制了扇体的成因类型和展布。由于该带上的单断式构造坡折带与台阶式构造坡折带的断层活动有差异,造成扇体的沉积体系不同;中部洼陷带位于主控断层下降盘,广泛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系。东营三角洲的3期由东向西的进积分别与沙三段沉积期的3期构造运动相对应;南部缓坡带发育一系列反向调节断层,导致同一斜坡差异沉降,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浅湖沉积体系。通过对东营凹陷早第三纪古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骨架砂体控制作用的研究,明确了储集体与断裂体系的配置关系,对该区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和井位部署有一定指导意义。图4参9(马丽娟摘)
  • 朱立华;郭念发
    , 2002, 29(2): 4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黄桥CO2气田是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CO2气田,气田主体为一大型背斜构造圈闭,气藏主要分布于古生代海相层系。由于长期的压实作用和成岩后生变化,海相层系原生孔隙的储集条件和渗透性相对变差,绝大部分丧失了作为有效储集层的储集功能。但海相地层的次生裂隙、溶隙相当发育,成为CO2聚集成藏的主要储集空间。分析裂隙构成、分布及产生机理,研究储集层特征,并根据裂隙储集层的电性、放射性和声学特征,建立其在测井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对扩大黄桥CO2气田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图4表3参7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吴小洲;陈立康;邹才能;胡 英;梁 宏
    , 2002, 29(2): 4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滩海地区的白东构造是右旋扭动成因的复“Y”型背斜构造,成藏组合类型是下生上储,中、浅层形成油气藏的关键条件是存在沟通深部油源层的断裂,因此,该区的断裂是否能延伸至深部油源层至关重要。该构造的第三系层速度变化平缓,深层断裂地震成像较差,因而提出是否有必要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以改善供油断裂成像的问题。对叠前深度偏移改善白东构造深部成像的地质条件和方法特点进行分析,突出针对性的方法而设计了处理流程。在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是地质解释与地球物理处理一体化、时间域与深度域处理相互迭代、应用速度梯度分析速度变化缓慢区域等。最后取得了预期效果,明显改善了供油断裂的深部成像,并证实白东构造是晚第三纪之前形成的古构造,为该区的成藏分析和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一实例不但拓宽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认识。图4参3(
  • 吴清忠;夏远明;杨宇飞;王六新
    , 2002, 29(2): 4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下盘风城背斜带的风城组油气藏地层脆弱且油层薄,因此使用欠平衡定向井工艺钻风501井。解决欠平衡稳斜段施工难点的对策是:①选择好造斜点的位置;②在满足工艺要求与井下安全的前提下,选择简单实用的欠平衡稳斜段钻具;③利用自浮式单点测斜仪,解决测量时的钻井液循环问题;④正确操作欠平衡压力钻井工艺技术。采用欠平衡定向井工艺施工,使风501井顺利地钻揭油层,施工中获得良好油气显示,投产后获商业性油流。该井的成功钻探所采用的工艺技术为低压断裂带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表1 参3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周涌沂;彭仕宓;李允;李阳
    , 2002, 29(2): 4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研究表明,低渗透介质中的流体渗流需要启动压力梯度,并不遵循达西定律;而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理论都是建立在达西定律之上的,因而它很难反映低渗介质中的流体渗流特征。为了让油藏模拟模型能正确描述低渗介质中这种特殊的渗流现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非达西渗流的全隐式数值模拟模型,并给出了该数学模型的有限差分形式和相应的全隐式处理方法,完成了已有模拟器的功能改造。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在相同时间内的采出程度越低,累计注水量越少;相反,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则在相同时间内的采出程度越高,累计注水量越多。分析表明,算例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此模型能够反映低渗介质中流体的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图3参5
  • 杨昆;樊中海;朱楠松;谢中文;林忠维
    , 2002, 29(2):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岗油田位于南阳凹陷,为一断鼻断块圈闭油藏,具有典型的高凝油藏特点,进行热水驱固然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对提高开发效果有利,但对于中小油田,开发成本投入较大。通过开发前期的常温水驱数字模拟研究,对魏岗油田这样的地层温度与地层析蜡温度高,地热梯度大,地层温度变化补偿快的高凝油藏,投入开发10年后油井井底温度仍然保持在原始温度,注冷水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注水井井底地带,对生产井乃至整个油藏的影响并不太大。现场采用污水回注开采,既提高了注水温度,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油田长期高效的可持续开发。参3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白宝君;刘 伟;李良雄;刘戈辉;唐孝芬
    , 2002, 29(2): 4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交联体膨型凝胶颗粒是新近提出的一种油田用新型深部调剖剂,是将一定浓度的主剂、交联剂、引发剂、添加剂、增强剂和热稳定剂等混合均匀,在地面环境下交联,然后经烘干、干燥、粉碎等工艺过程形成的凝胶颗粒。该颗粒是一种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水膨胀,且膨胀后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弹性、强度和保水功能,具有抗温抗盐性能好、配制简单、施工方便、对非目的层污染少等优点。影响凝胶颗粒性能的因素很多。重点研究了交联体系中的各组分含量等内在因素对凝胶颗粒黏弹性和吸水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凝胶体系的合理配比。图7参4
  • 李道山;廖广志;杨 林
    , 2002, 29(2): 4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界面活性研究表明,在一定NaOH浓度下,鼠李糖脂发酵液和表面活性剂按不同比例复配后,可以改善界面活性,界面张力低于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剂形成的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说明生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用其对油砂预吸附后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30%左右。在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表面活性剂用量减少一半情况下,采出井流出物中表面活性剂相对浓度高于未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流出物表面活性剂的相对浓度。化学驱原油采收率平均提高16.64%以上。图5参7
  • 应力场研究
  • 范学平;徐向荣
    , 2002, 29(2): 4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实际情况表明,有许多油气田对地应力较为敏感。随着生产的进行,储集层压力下降,有效应力不断变化,引起油藏产能逐渐降低。为研究这一规律和变化机理,阐述了应用岩心测试有效应力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原理,在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出有效应力与渗透率的函数关系(二次多项式)。应用毛细管渗流概念以及弹性厚壁筒原理,研究了随着毛细管管壁内外压差变化时,毛细管内半径变化及其对毛细管渗流能力的影响,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在实际生产中,应控制油藏压力快速大幅度下降,避免有效应力变化引起油藏渗流能力下降和减产。表3参5
  • 经济评价
  • 吴秋南
    , 2002, 29(2):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以现金流为主的评价方法既难以满足石油储量估价方面商业操作的需要,也不能完整反映决策过程状态。采用期权定价理论研究评估石油储量价值的问题,在分析勘探期权、开发期权和生产期权的价格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特定标的资产价格行为过程,基于无套利均衡条件,得到开发储量期权价格的偏微分方程。可以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该偏微分方程,从而定量评估储量价值。图1表1参9
  • 专家论坛
  • 赵文智;何登发;范土芝
    , 2002, 29(2): 4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油气系统是客观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与有效发现油气藏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研究者对含油气系统认知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对其术语使用、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解决实际油气勘探问题的认识深度很不一致。认为有必要统一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术语,推荐以“含油气系统”及相关术语作为统一术语使用。依据含油气系统四大地质要素和四大地质作用及组合关系的基本内涵,讨论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定位、基本内涵、研究流程及技术。认为含油气系统评价在油气资源评价、远景目标优选和勘探规划与决策方面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代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评价的技术前缘。建议含油气系统评价以“顺藤摸瓜”的方式加强过程恢复研究,在关键时刻界面选择关键内容成图,以描述系统的形成过程与范围。介绍了含油气系统评价的技术系列。图1表2参27
  • 石油地质研究
  • 夏新宇;秦胜飞;卫延召;陶士振
    , 2002, 29(2): 4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增长,主要得益于煤成气田的成功勘探。1980年以来,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的69%是煤成气;煤成大中型气田的探明储量占全部大中型气田储量的78.9%;我国最大的4个气田均为煤成气田。煤成气储量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煤成气理论研究。煤成气理论大大拓宽了勘探领域,而国家组织的多年连续的科技攻关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目前中国煤成气勘探依然大有潜力,有目的地勘探煤成气将继续取得明显效果。图2表1参13
  • 王玉满;牛嘉玉;谯汉生;崔文青
    , 2002, 29(2): 4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L3DBS盆地模拟法与圈闭累加法,以深层和区带评价为重点,再次对渤海湾盆地21个第三系凹陷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结合古生界评价结果,汇总的渤海湾盆地总资源量(深层资源量占其35%)约为235×108t油气当量;剩余资源量约为150×108t油气当量,主要分布在富油气凹陷中勘探程度较低的第三系深层、滩海和古生界等勘探领域。陆上的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量均大于4×108t,仍然是今后滚动挖潜的主要区域;滩海地区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优选出18个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陆上和滩海有利勘探区,复杂隐蔽型油气藏是今后勘探的主体。图3表4参5
  • 陈安定
    , 2002, 29(2): 4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气源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以奥陶系碳酸盐烃源岩来源为主、腐泥气为主的混合气;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上古生界煤系气或煤系气为主的混合气。最近,有人提出混合气中的腐泥成分仍来自石炭系。气源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低丰度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本文从介绍烃源岩入手,然后以乙烷碳同位素为主要判断依据,详细剖析了两种来源气体的各项特征。通过典型样品的氩同位素、δ13C2和轻烃异庚烷值指标关系分析,说明腐泥型气只能来自奥陶系,不可能来自石炭系。提出识别混合气的“分段解剖”、“特征转移”及“浓度-特征贡献比相关性”原理,指出中部气田混合气的本质是石炭系高成熟腐殖型干气和奥陶系过成熟腐泥型更干的干气所形成的混合气,计算中部气田天然气总量中有大约80%来自奥陶系,解释了轻烃碳同位素资料不能用来说明天然气主成分来源的基本道理。表4图5参7
  • 张晓宝;胡勇;段毅;徐子远;周世新;王金鹏
    , 2002, 29(2): 4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中广泛分布的第三系能否生成生物气并构成商业气田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2001年6月20日,在柴达木盆地伊深1井1319.0~1322.5m第三系首次发现了天然气商业气藏。经分析,该井天然气烃类气体中以甲烷占绝对优势,为98.01%;重烃含量极低,仅为0.17%;C1/ C1-5高达0.998;δ13C1非常轻,为-67.3‰,是典型生物气的特征。天然气40Ar/*"36Ar为318.0,说明其气源岩年代较新,可能为第三纪或第四纪。结合天然气地质条件认为,该井天然气应为第三系自生自储的生物气。这一认识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柴达木盆地生物气形成机制和成藏规律,扩大天然气资源量,拓展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图1表2参11
  • 苏玉山;王生朗;张联盟;王德仁
    , 2002, 29(2): 5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深层超压异常十分突出,局部地区达到超高压。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烃类的生成及存在较好的封闭层有关。超压异常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表现在对油气藏有较好的封盖作用,促进异常高孔隙的产生与保存。同时超压异常造成幕式排烃与晚期成藏特征,对深层生烃的抑制作用增加了深层资源基础。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濮凹陷深层超压流体封存箱控制的成藏模式。图5表1参6
  • 吴孔友;查明;柳广弟
    , 2002, 29(2):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图8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