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王震亮;陈荷立
    , 2002, 29(3): 1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古流体动力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流体动力背景下的排烃时期、排烃范围、二次运移方向和有利汇聚区分布,并对该凹陷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主排烃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上新世至今,且在不同地区二者的发育程度各异,早白垩世中东部排烃率较高,而在上新世以后中西部排烃率较高。该地区流体势分布具一定继承性,分布于高势区之间和外围的相对低势区是油气二次运移的指向区,依据油气汇聚条件,将其划分为最有利、有利与较有利3类。根据生烃与排烃史、流体压力与流体势演化史的发育特点,台北凹陷内大体可划分出两个侏罗系油气成藏期,其一为早白垩世,其二为第四纪。第一成藏期的成藏活动主要发生于凹陷中东部,小草湖、丘东及其周围地区应是当时油气运移的指向及最有利的聚集地区;第二成藏期内活跃的成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的古油气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与补充。图5参11
  • 魏志平;毛超林;孙岩;苗洪波
    , 2002, 29(3): 1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结合生排烃史、构造演化史及运聚条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黑帝庙构造带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过程及主要成藏期。认为明水期末—第三纪应是主要成藏期。图4参6
  • 钟宁宁;张枝焕;孙晓明
    , 2002, 29(3): 1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裹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110~14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约10~4Ma之前。充注成藏后的小幅度构造抬升可能使原先油水界面以下的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导致现今储集层流体矿化度比包裹体流体矿化度明显下降。图5表2参6
  • 王书香;于学敏;何咏梅;李延惠
    , 2002, 29(3): 1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泥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分析,认为石炭系煤系地层和二叠系顶部的石千峰组为两个异常高压段。上古生界超压在整个黄骅坳陷均有分布,且坳陷南区的超压幅度高于中区。产生超压的原因主要为不均衡压实,与烃类生成和黏土矿物转化亦有一定关系。异常高压层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十分有利于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保存。实际资料表明,超压使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滞后,油气大量生成和运移期较晚,因此既有可能形成“古生古储”、“古生中储”的油气藏,还有可能形成“古生新储”油气藏,拓宽了以古生界为油气源的找油范围。图4参4
  • 张建军;张艳红;张麒麟;陈丁才
    , 2002, 29(3): 2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三春集地区下第三系隆起带各高点勘探效果较东翼斜坡带差,但具备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该地区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晚第三纪早中期产烃规模有限,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向固阳洼陷西侧运移,在春东断层下降盘中的反向屋脊岩性圈闭中富集。通过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预测固阳洼陷西侧为三春集构造带隐蔽油气藏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图3参2
  • 刘东周;刘斌;李建英;王津;陈洪涛
    , 2002, 29(3): 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断层成长初期具有独特的断面形态,断层两盘在错动过程之中会产生空隙带和闭合带两种应力状态。在空隙带,两盘欠压实页岩易延展流动而产生变形的剪切沉积物,形成的泥质剪切带是生长断层形成泥质涂抹层的原因。泥质涂抹层的形成与断距大小、剖面岩性组合特征及泥岩含量等密切相关。生长断层多为盆地内二、三级断层,走向延伸较长,在同一层位不同地段其断距大小、上下盘岩性组合及对接关系不同,致使封闭性在走向上具分段特征。以大港油田张东断层为例分析生长断层封闭性,首先要整体认识,在具体地段不同层位,分段分析断距变化规律及岩性组合特征,然后比较各段形成泥质涂抹层的强弱,最后进行相对评价。图5参9
  •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邵龙义
    , 2002, 29(3):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碎屑岩主要为中粒级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凝灰质、泥质含量高,结构成熟度低,处于晚成岩A期-晚成岩B、C期,局部达近变质阶段,早期方解石胶结发育,原生孔隙保存条件差,但长石、岩屑、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的化学稳定性较差,古风化壳附近有望找到较好储集层, 在火山岩中可形成裂缝-溶洞型储集层。安西红柳园地区碎屑岩火山岩屑含量较高(8%~17%),热成熟度高,埋藏溶蚀作用不发育,寄希望于欠压实型储集层和古风化壳型储集层。祁连地区主要为(纯)石英砂岩、次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高岭石晶间微孔及少量裂缝,总体为特低孔、渗储集层,部分可达低孔、低渗或中孔、低渗储集层,在最大古埋深较浅、欠压实带以及古风化壳附近的较富含长石和岩屑的砂岩中,有望找到较好的储集层。上石炭统较好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新疆准噶尔东北部的五彩湾、奇台双井子,准噶尔西部的车排子、百口泉及祁连地区的中卫下河沿、景泰红水堡等地。下石炭统较好储集层分布于新疆的双井子和祁连地区的景泰红水堡等地。图 1参3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袁志华;梅博文;佘跃惠
    , 2002, 29(3): 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哈日嘎构造进行油气微生物勘探,微生物勘探测网为750m×750m,由德国MicroPro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分析并界定异常范围。根据微生物识别出的石油异常分布可划分出3个明显的含油前景区,试验区仅2口探井,相对于现有的2口井而言,微生物油气勘探的符合率为100%,其效果是理想的。图3表1参2
  • 刘子藏;王东林;韦阿娟;吴雪松;郭金凤;于超;肖玉勇;滕钟杰;周宝仙
    , 2002, 29(3): 2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官东地区为大港油田的高成熟探区之一,2000年以来开展精细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现了千万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块。精细勘探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关注动态信息及时分析研究,地震与地质紧密结合解决关键地质问题,采用多种技术(地层精细对比,高精度目标处理,构造精细解释,储集层预测,油藏研究等)加强综合研究,优化部署方案,降低勘探风险。官东地区的勘探实践说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成熟探区仍然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图3
  • 杜丽英;杜丽娟;肖乾华;高金慧
    , 2002, 29(3): 2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地震波在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中的运动学特征,应用传播时间反演方法,进行了水平层状VTI介质的地层弹性参数反演方法研究。在VTI介质中,P-P波的传播时间曲线不再是双曲线,尤其在长排列情况下,已不能用二项泰勒展式精确地反演P-P波的传播时间,用三项泰勒展式则可以达到更高精度;P-SV波的传播时间也可用三项泰勒展式表达,在中等及短排列长度时可达到一定精度。对P-P波、P-SV波的传播时间进行三项泰勒展开时,它们的系数中包含了地震波的各向异性信息及垂直速度信息,可以为地震波的弹性参数反演提供基础。模型试验分析及江苏油田某地区的二维多波资料实际反演结果表明,在最大炮间距为1.5倍地层埋深时,可以很精确地得到三项泰勒展式的系数,应用这些系数能精确反演地层弹性参数,包括P波、S波的垂直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图4表1参5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孙焕泉;孙国;程会明;吴素英
    , 2002, 29(3): 2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36年,处于综合含水率达95%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建立了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11表1参31
  • 史仲乾;杨生德
    , 2002, 29(3): 2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庆靖南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平均渗透率只有1.6×10-3μm2,油井测试中压力恢复极缓慢,要测到出现径向流直线段需要很长时间,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绝大多数测试井无明显的径向流显示。对缩短低渗透油藏测试时间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缩短测试时间,理论和实际上都是可行的,对于靖南油田生产主力油层,现场测试20d左右的解释结果完全可以满足要求;同时,该油田投产时对油层均进行了压裂酸化改造,拟合参数值不到0.001,在常规解释中只要出现视直线段即可,不必测试到出现径向流段。图1表1参2
  • 熊敏;刘传鹏;邵运堂
    , 2002, 29(3): 2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水平井开采技术日臻完善,在生产中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底水油藏、垂直裂缝油藏、稠油和低渗透油藏。临盘油田临2块馆二段是典型底水油藏,直井开发20多年后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调整效果较差,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快。在充分研究该油藏开发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共设计了8口水平井,投产后效果很好,初产高,含水低,大大提高了断块的采油速率,采收率也由34.7%提高到45.4%,平均每口井增加可采储量3.5×104t,相当于直井的3倍多。图1参2
  • 尹先清;伍家忠;王正良
    , 2002, 29(3): 2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aCO3垢是油田注入水中主要的结垢类型,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通过4种水样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垢试验及岩心驱替试验,研究CaCO3结垢机理并进行理论预测。结果表明:①未处理油田注入水结垢严重,且结垢程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剧,90℃时Ca2+、Mg2+下降率达52.3%;②岩心驱替试验显示,CaCO3晶体在岩石孔隙中和喉道表面均可析出;③处理后的水样位于CaCO3溶解度的介稳区,水质稳定,不会产生CaCO3垢;④理论预测与试验结果一致。表4参10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侯健;于波;陈月明;石军;张巍
    , 2002, 29(3): 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田开发的市场化决定了油藏经济开发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经济开发决策因子研究是在不同油价下,根据极限油汽比与产油量的关系,确定出经济极限油汽比、单井经济界限日产油量等参数。对二连油田吉32断块经济开发决策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价和产油量的增加,极限油汽比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在高产油量条件下,极限油汽比对油价的敏感程度相对于低产油量条件下较小;考虑经济因素,油田最终采收率与油价有关。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吉32断块合理转换开采方式的研究,认为间歇注汽为优选转换开采方式,预测最终采收率可比一直采用吞吐方式提高3%左右。图3表3参7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谢桂学;李行船;杜宝坛
    , 2002, 29(3): 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压裂防砂技术是完全不同于常规防砂方法的新型防砂工艺,具有防砂和增加产能的双重作用。根据胜利油田近几年在该方面的研究及试验成果,从3个方面(裂缝对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运移能力的作用,填砂裂缝对地层微粒的机械桥堵作用)总结了压裂裂缝的防砂作用原理。介绍了压裂防砂工程方案设计要点和现场试验情况以及技术改进建议。压裂防砂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应用潜力。表4参4
  • 刘建中;王秀娟;孙玉玲;潘勇
    , 2002, 29(3): 2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裂缝形态对压裂效果至关重要,压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裂缝形态。随着固井质量提高和射孔深度加大,井周应力集中变得复杂,射孔壁的应力集中已不容忽视。每一个射孔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破裂源,射孔方位不同,应力集中也不同,这可能影响人工裂缝的形成与形态,并存在出现多条人工裂缝的可能性。分析套管射孔壁的应力集中状态,讨论裂缝延伸的阻力和每一次射孔诱发人工裂缝的优先顺序,并讨论应力状态对裂缝形态的影响和初裂缝形态与射孔方位的关系。依据大庆喇萨杏油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深射孔条件下的人工裂缝形态,结论是:若射孔方位随机,800~1200m深度出现人工直立初裂缝或水平初裂缝的概率大体相同,所需破裂压力也相近,一次压裂可能出现多条裂缝;控制射孔方位可以控制人工初裂缝形态;由于该区水平最小主应力与垂向主应力相近,初裂缝可以保持原来的形态独立延伸。图3表2参5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欧阳健
    , 2002, 29(3): 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毛细管理论与岩电实验理论对各油田大量油藏进行实例统计,分析了较好储集层中油藏的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得知其控制因素为油、水密度差、自由水平面之上高度和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据此深入分析了渤海湾地区中、浅层形成低电阻油层的主要背景条件。近些年该区所复查与勘探的低电阻油层大多属于油、水密度差较小(0.1~0.15g/cm3)、幅度较低(10~20m,甚至小于10m)的油藏;其含油饱和度较低(50%~60%),好砂岩油层电阻率比值(与相邻水层比较)为4~6.3;此时,由于钻井液侵入、孔隙结构差、粘土附加导电等因素,就会形成低电阻油层,在淡水钻井液条件下如果用侧向测井,将使油、水层差别更小。这一研究将为低电阻油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图2表3参10
  • 张吉光;彭苏萍;张宝玺;林景晔
    , 2002, 29(3): 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复杂。分析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成因,将油气藏分为三大类(背斜型,断块型,地层-岩性型)10种类型。由于断陷不同部位成藏条件有差异,各类油气藏的油气丰度和规模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模式,包括使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进行油气藏评价,积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圈闭及油气藏描述、井筒油气层识别和油气层改造等必不可少的技术。图5参3
  • 王月莲;宋新民
    , 2002, 29(3): 4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测井解释以砂层组或单砂层为解释单元,忽视砂层内部不同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差异,因此储集层解释模型可靠性不高。考虑影响流体流动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从修正的 Kozeny-Carman方程和平均流动半径入手,利用4个储集物性参数,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定量划分和表征大庆油田某油层的流动单元;然后通过确定流动单元内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建立各流动单元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而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确定岩电关系,来确定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将流动单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准确度较高。图2表3参3
  • 周丽清;赵丽敏;赵国梁;穆龙新;贾爱林
    , 2002, 29(3): 4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委内瑞拉F油田Z油藏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测井资料约束地震数据,建立纵向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波阻抗模型;再用随机反演地震三维数据体和井资料约束随机相建模过程,大大降低了相模型的不确定性;相控建模产生一系列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实现,在网格粗化后进行流线模拟,优选出忠实于生产动态资料的实现。经流线模拟与注水动态比较,相控建模-岩石物理参数建模-网格粗化-快速优选(流线模拟)一体化建模产生的岩石物理参数模型与地质、测井、地震、动静态资料比较吻合。图3 参3(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王学立;段贺海;史焕巅;李晓良;王庆魁;路永萍;马会彩
    , 2002, 29(3): 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南区低渗透油藏两相共渗区窄,注水开发短期内含水上升迅速。根据间歇注水理论,并借鉴国内外油田的实践经验,1998年在舍女寺油田女20、女34区块开展超短周期(周期0.5~5d)间歇注水试验。总结不同注水周期和频率及油井不同含水级别对其效果的影响,认为超短周期间歇注水可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对中、低含水受益油井之注水井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图1参1
  • 喻西崇;赵金洲;邬亚玲;曾渊奇
    , 2002, 29(3): 4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天然气和反凝析液在地层中渗流特点,结合凝析气体系相态理论及闪蒸计算方法,运用状态方程进行模拟,考虑流体相态和组分的变化以及凝析气井的表皮系数,引入稳态理论的两相拟压力函数,建立适合凝析气流入动态预测的方法,并根据凝析油的临界压力和临界饱和度与渗流的关系,给出了预测凝析气井井底流压的数学模型:①井底压力高于露点压力时的渗流数学模型;②井底流压低于露点压力且凝析油饱和度小于临界饱和度时的渗流数学模型;③井底流压低于露点压力且凝析油饱和度大于临界饱和度时的渗流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思路编制了完整的计算软件。该方法适用于凝析气井流入动态预测。参9
  • 陈玲;冯其红;于红军
    , 2002, 29(3): 4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用BP网络方法建立油田产量、含水等开发指标与各种措施的定量时变关系模型,用于预测各种措施对油田开发效果的贡献。以吨油措施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产油量、产水量和措施控制总量为约束条件,建立措施规划的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实现措施的最佳配置。根据纯化油田的资料建立了纯化油田的指标预测模型和措施规划模型,并编制了该油田的“十五”措施规划。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实用性强,结果可靠性高。表1参4
  • 王永东;徐国民;贺贵欣;李曦
    , 2002, 29(3): 4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大庆油田年套损井数达到1000口左右,严重破坏了油田的注采平衡关系,而且制约了油田注采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根据大庆油田套损特点、套损状况及油田生产实际,开发了套损井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套损数据管理、大修数据管理、井况调查数据管理和报废数据管理四大模块。套损机理研究认为,泥岩蠕变是大庆杏树岗油田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应用油水井大修工艺措施合理优化与组合经济评价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大修工艺措施合理优化与组合;应用套损井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了套损井计算机网络管理。套损井综合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图2表1参3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黎洪;程林松;张姝玉
    , 2002, 29(3): 4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前人实验研究成果,建立黏弹效应本构方程;以临界德博拉数法和临界黏弹流速法作为发生黏弹效应门限的判断方法,建立考虑黏弹效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应数值计算方法。用编制的软件,结合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实际,以对比计算方法研究了黏弹效应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黏弹现象常发生于注入井与生产井的近井区域,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降低含水率、抑制高渗层水淹的良好驱油效果。对比黏弹模型与原模型的分层吸水、产油、产液量变化,认为利用黏弹效应开发中、低渗层,可使之成为增产主力;生产井附近的黏弹效应可使中、高渗层产油能力反弹,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图1表3参7
  • 张宏方;王德民;王立军
    , 2002, 29(3): 4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测定了黄原胶溶液在流变仪中的流变性、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变性和残余阻力系数,用不同的浓度、注入速率和岩心渗透率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加,黄原胶溶液的体相黏度增加,浓度高于缠结浓度时,残余阻力系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衰竭层厚度、表观黏度和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变化不大,同低于缠结浓度的情况相比,采收率保持较高的数值,最佳的黄原胶驱浓度应稍高于缠结浓度。注入速率增加时,黄原胶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下降,衰竭层厚度降低,采收率变化不大。渗透率增加能使采收率增加。对采收率提高起作用的是黄原胶分子的缠结作用引起的表观黏度的增加或衰竭层厚度的降低,这种作用能使平行于油水界面拉动残余油的力增加。图4表1参11
  •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
  • 范迎风;苌衡;龙翔;王立志;王瑞霞;邓已寻
    , 2002, 29(3): 4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简称M盆地)位于中非断裂系中段东端南侧,是一个内陆转换型盆地。盆地北部(走滑)断陷带以剪切走滑特征为主,北部NGL坳陷和南部KK坳陷以拉分走滑特征为主,南、北两部明显左行错位,两者之间存在与中非走滑断裂系基本平行的近东西向调节转换构造带。早白垩世中非大断裂的右行走滑运动使早白垩世M盆地主体部位诸断陷边界主断层以西倾为主,断陷均呈东断西超,下白垩统东厚西薄;晚白垩世中非大断裂左行走滑,M盆地被改造,形成了北北西走向东倾断裂系统,具有北“箕” 南“堑”的特征。M盆地的走滑性质使其白垩系沉积速率大,生油条件好,沉降中心从早至晚自北而南转移,决定了南部KK坳陷的达富尔群泥岩纯净,封盖性能好,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大油田均发现于KK坳陷。但火成岩欠发育,地热梯度较低。图6参9
  • 石油地质研究
  • 林青;王培荣;金晓辉;林壬子
    , 2002, 29(3): 4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中10井石炭系、塔中11井、塔中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根据萤石的赋存、构造形态,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可以推断萤石的形成与Ⅰ号断裂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有关。塔中45井中、上奥陶统油藏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加里东期末—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及塔中低凸起北斜坡台地相的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晚期所形成的油气构成现今油藏的主体。图3参6
  • 兰大樵;邱宗恬
    , 2002, 29(3): 4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三叠统须二段气藏是川西平落坝复式气田的主力气藏,储集层属小孔、细喉的致密砂岩。根据液态烃侵入之剩余面孔率以及与淀绿泥石的世代关系认为,油气运聚发生时原生粒间孔保存尚好,进油时间较早,液态烃的侵入改变了储集层的古物化环境,产生了大量次生孔隙,同时淀出的SiO2充填了原生孔隙空间。由沉积构造发展研究认为,J1末期平落坝构造已具雏型且烃源岩已成熟,J2末进入成烃高峰期,生、聚期同步;其后又经历了多次继承性隆升、褶皱,使构造闭合度增大,捕集油气能力增强,多期形成的裂缝系统沟通了生、储层及储集层内部的联系,既使后续生成的油气继续向圈闭中充注,又使气藏连通性强而具统一的压力系统,高部位高裂缝率产大气,形成了受断裂、裂缝与构造双重因素控制的气藏。图3表1参4
  • 陈建渝;彭晓波;张冬梅;冯刚;杨泽蓉;游兴友;高维依
    , 2002, 29(3): 4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深层油气勘探能否有更大突破的焦点之一,是孔店组(主要是孔二段)的生烃潜能。惠民凹陷是济阳坳陷的孔店组沉降中心,其地层厚度高达4000~5000m;其中孔二段分布范围广,含有暗色泥岩,主要为浅湖—沼泽相沉积,推测在洼陷中心会出现半深湖相沉积,应是孔店组最有生烃潜力的地区。根据已有的少量的有机地化分析结果,判断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差,类型为Ⅲ型,成熟度高,以生成轻质油和天然气为主。济阳坳陷东部五号桩洼陷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为Ⅱ型,成熟度高,以生成凝析油为主。黄骅坳陷南区和潍北凹陷是以孔二段为主要烃源岩的含油气区。与它们对比,惠民凹陷的孔店组类似于潍北凹陷,五号桩洼陷的孔店组更类似于黄骅坳陷南区。在济阳坳陷可能形成以孔二段为烃源岩、以孔一段砂岩为储集层、以其上部的厚层泥岩为盖层的封闭自源型含油气系统。图2表4参5
  • 刘鸿友;彭苏萍;魏志平;赵占银
    , 2002, 29(3):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通地堑原油的重要性质是含蜡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值主要在-29‰至-26‰之间,显示出较重的碳同位素特征,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低熟油。依据最新地化分析资料研究认为:原油性质与伊通地堑特殊的原油母质有关;目前已经发现的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而非低熟油,部分为高成熟原油;由南部的莫里青断陷到鹿乡断陷,再到北部的岔路河断陷,原油成熟度逐渐增高。图4参4
  • 吴富强;李后蜀;胡雪;刘家铎;孙锡文
    , 2002, 29(3): 4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又有深部无机烃源)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Es3-Es4(!)、Es4-Es4(!)、无机烃-Es4(?)等3个子系统,并对其要素、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洼陷带向缓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上倾尖灭型及砂泥岩交互型油气藏,在陡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湖底扇型油气藏,在洼陷中心应主要寻找砂岩透镜体型、泥岩裂缝型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图3参6
  • 何宏;郭建华;彭苏萍;吴东胜;高云峰
    , 2002, 29(3): 4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地震、测井、钻井、露头资料,识别出13个层序边界,划分出12个层序和33个体系域,建立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①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黄山街组沉积末期,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层序地层框架模式与内部构成类似于Vail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②晚三叠世塔里奇克组沉积期至白垩纪末期,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层序发育主要受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影响。控制湖平面或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构造活动,造山运动强烈期是主要的湖进期,构造运动相对静止期是主要的湖退期,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图4表1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