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戴金星;胡见义;贾承造;方义生;孙志道;魏伶华;袁进平;杨威
    , 2004, 31(2): 7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超过2%称高硫化氢气。硫化氢极毒,人吸入浓度1g/m3的H2S(相当于天然气中含0.063%的H2S)时,数秒钟内即可死亡。高硫化氢气仅出现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碎屑岩储集层的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很低,绝大部分在民用标准之下(20mg/m3),无需脱硫即可使用。高硫化氢气田均分布在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地层组合中,有三种成因:①高温还原成因;②生物还原成因;③裂解成因。我国以往在高硫化氢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硫化氢气井地质、工程和开发系列技术、普及防硫化氢知识、迅速消除硫化氢大范围空气毒性污染方面的研究薄弱,建议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以科学安全勘探开发高硫化氢气田。图1参15
  •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李建忠;李明;牛嘉玉
    , 2004, 31(2): 7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富油气凹陷指陆相沉积盆地中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热演化适度与生烃量和聚集量都位居前列的含油气凹陷。富油气凹陷形成“满凹含油”的条件是:①烃源岩生烃总量大,可保证各类砂体聚油成藏;②有效烃源岩面积大,为各类砂体与烃源岩提供最大接触机会,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③湖盆振荡变化使砂、泥岩频繁间互,为各类岩性-地层圈闭形成创造条件。富油气凹陷呈满凹分布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与断层面的控制,油气在有利沉积相带、岩性或地层尖灭带、沉积阶段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相对富集,“甜点”则位于斜坡背景上发育的主砂体以及有裂缝和鼻状隆起背景参与成藏的各类砂体中。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是对“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的发展,可使油气勘探跳出二级构造带范围,实现满凹勘探,大规模拓展勘探范围。图8表2参15
  • 石油地质研究
  • 邹才能;薛叔浩;赵文智;李明;梁春秀;赵志魁;赵占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2): 7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垩纪松辽湖盆沉积类型属潮湿带近海坳陷型。松辽盆地南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布于四大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含油层段主要分布于二级、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随着油气勘探的进展,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目标。西部斜坡区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条件。图3表1参9
  • 王光付;王端平;单家增
    , 2004, 31(2): 7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以指导低级序断层组合,进而指导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挖潜,按辛镇构造的地质条件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证实,在拉张应力作用下,2条平行的高级别断层之间可以形成低级别的弧形断裂,弧形断裂包括单个弧形、波状弧形和套叠式弧形等不同的构造样式。弧形断裂的几何特征与岩石颗粒非均匀的质点位移密切相关。图6参6
  • 周新源;罗金海
    , 2004, 31(2): 7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今对接在一起,存在多个地层不整合,表明冲断活动具有爆发式的特点。根据这两个前陆褶皱冲断带中地层不整合的层位不一一对应和分布范围、展布特点有不同,认为南缘冲断活动稍早于北缘,二者的冲断规模也不完全相当。由于褶皱冲断带中油气圈闭形成期普遍晚于烃源岩大规模排烃期,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存的油气藏主要应该是次生的。图1参24
  • 肖坤叶;邓荣敬;杨桦;肖敦清;韦阿娟;徐备;李建英;高华
    , 2004, 31(2):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北塘凹陷近东西走向高密度岩浆岩体导致的布格重力异常高曾被解释为下古生界潜山。新港地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沿海岸带北北东向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伸展有关,岩浆活动形成火成岩刺穿圈闭,深源热流体萃取分散有机质和对有机质起加氢、催化作用,促进了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的断裂也是油气向上运移通道,因此油气纵向分布层位多。因火成岩的屏蔽作用,新港地区深部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畸变严重,应采用变速成图。图4表2参21
  • 窦立荣
    , 2004, 31(2): 7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主动型和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差异。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沉积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反向断块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圈闭类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图3参25
  • 常俊合;岳玉山;吕红玉;任战利;邵永轩
    , 2004, 31(2): 7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EASY%Ro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研究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次。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经历了3个埋藏阶段:印支期地热梯度约为3.0℃/100m,上古生界埋藏受控于三叠系原始沉积差异,至印支期末Ro值多超过0.60%,有机质处于生烃早期,此后再次抬升至中生代末期;喜马拉雅早期(古近纪)发生大规模断陷,地热梯度为3.1~3.9℃/100m,东营组沉积后上古生界多达最大埋深,在凹陷北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南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发生广泛的二次生烃作用;喜马拉雅晚期(新近纪以来)地热梯度为2.85~3.25℃/100m,新近系的广泛沉积使上古生界埋深再加大,但受热未超过前期。图3表3参10
  • 肖中尧;黄光辉;卢玉红;吴懿;张秋茶
    , 2004, 31(2): 7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却勒1井古近系发现的原油存在高丰度的重排藿烷系列及C30-未知三萜类化合物,C19—C26三环萜呈现以C19为主峰逐渐下降的分布形式,具有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库车坳陷中生界烃源岩中,仅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湖相泥岩存在高丰度的重排藿烷系列,表明却勒1井原油源自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而恰克马克组湖相泥岩主要沉积于富含钙质的弱碱性环境,适度碱化条件下黏土矿物的催化作用有助于重排藿烷的形成。图4参4
  • 谢文彦;姜建群;张占文;邱芳
    , 2004, 31(2): 7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精细油源对比的基础上,确定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存在油品性质不同的两大油气系统,即高蜡油系统和正常油系统。分析两大油气系统的四大要素和成藏动力学特征,认为二者除在烃源方面不同以外,在储集层、盖层、圈闭以及成藏特征方面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点,因而两大系统平面上交叉,纵向上部分叠合。大民屯凹陷油气系统成藏时间总体上早于辽河坳陷的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今后大民屯凹陷应围绕油页岩进行高蜡油勘探。图5表3参8
  • 肖丽华;孟元林;李臣;殷秀兰;杨辉;冯文彦;齐金成;曲爱英
    , 2004, 31(2): 7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拉曼光谱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结果,冀中坳陷文安斜坡上古生界煤成烃油气藏的形成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中生代末,但成藏后被其后的燕山运动破坏;第二期在古近纪,是本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冀中坳陷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应以二次生烃区周围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为目标。图3表1参14
  • 张守仁;万天丰
    , 2004, 31(2): 7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将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引张-剪切阶段、新近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挤压-剪切阶段和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柴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受周缘山系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中新世是断裂活动和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时期。图7表1参6
  • 赵贤正;吴因业;邵文斌;郭彬程;余辉龙
    , 2004, 31(2): 7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第三系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中储集体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部分湖相浊积砂体。根据柴西南地区单井沉积亚相分析和第三系体系域对比,有利储集体主要是东柴山和切克里克凹陷西南地区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和远离岸线的较深水区的沟道浊积砂体,这些三角洲砂体毗邻生油凹陷,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图5表1参13
  • 侯平;宋岩;方朝亮
    , 2004, 31(2): 7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克拉2气田成藏特点、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地热异常、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及克依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等综合分析,幕式充注是克拉2气田的主要成藏方式,并初步推断克依构造带多期间歇性的构造活动是造成克拉2气田多期不连续充注的主要原因。图1参16
  • 焦大庆;谢庆宾;耿会聚;管守锐
    , 2004, 31(2): 7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龙凹陷位于楚雄盆地东部浅坳陷区,中生界、古生界具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条件,但地质结构复杂,油气保存条件是勘探的关键问题。从该凹陷的水文地质条件、区域盖层与直接盖层条件、裂缝发育、断层活动、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及天然地震等方面评价,寒武纪—古近纪发生多阶段长期的大气水淋滤下渗作用,奥陶系、泥盆系和古近系剥蚀厚度巨大,断层和天然地震活动强烈,至少存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裂缝,对油气保存均极为不利。按照11项保存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将云龙凹陷划分为中北部保存单元、西南部保存单元和东北部保存单元,其中,中北部保存单元最有利。图3表1参5
  • 许怀先;秦建中
    , 2004, 31(2):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残留盆地中石油地质条件相对最好的,发育4套中生界主要海相烃源层,属低热流型冷盆,古地热梯度一般在2℃/100m左右。根据对1994—1997年27条野外石油地质路线调查获得的总计7761个样品的热演化的原始分析数据的研究,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层多处于过成熟阶段,中侏罗统索瓦组、夏里组和布曲组烃源层在盆地中部尚处于成熟中晚期生油阶段,在新近纪晚期有二次生烃过程。在同一构造或沉积区域,纵向镜质组(或沥青)反射率平均值随地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呈半对数线性增加,平面上各层烃源层各项成熟度指标都从盆地边缘向中部呈环带状逐渐降低。影响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因素有:①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的盆地中部,最高古地温和古埋藏深度起主要作用;②盆地边缘或断裂褶皱带附近不均衡压力变形起主要作用;③局部地区火成岩及深成地下热流的作用。图8表1参17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谢进庄;吴锡令
    , 2004, 31(2): 7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大庆油田9口密闭取心井128块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得出大庆油田油水相对渗透率经验公式。根据流体渗流力学理论得到油层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式,利用生产测井获得的产油率、产水率和含水饱和度资料,可以确定关系式中的参数,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用此方法得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与通过岩心分析得到的基本一致。图2表1参6
  • 宋孚庆;张大江;王培荣;徐冠军;李友川;付宁;郭永华
    , 2004, 31(2): 8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物降解混源油的混合比例时的关键是根据研究对象的降解程度,选择既能抗该降解程度又能有效区分烃源岩贡献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作为估算原油生物降解前的混合比例的参数,并通过配比实验检验估算结果的可靠程度。在研究渤海PL19-3油田生物降解混源油的混合比例时,选用源自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下段烃源岩的典型油样,以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作为参数,用估算法计算了PL19-3-4井(最靠近渤中凹陷)生物降解原油混合比例,东营组下段烃源岩的贡献约占30%,该井以南的PL19-3-2井、PL19-3-8井和PL19-3-5井东营组下段烃源岩的贡献逐步下降,最低约占10%。图4表3参15
  •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
    , 2004, 31(2): 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参照国外微地震法监测信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研制了独立的观测系统与软件,在大庆、华北、中原、大港等油田进行现场实验,对近百口井的观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根据华北油田京11断块京344井(注水井)注水前缘监测结果分析的注水见效情况与生产实际一致。在油田开发初期就布置固定微地震台网,可以随时判断剩余油的分布范围,观测结果可以作为油田注水、调剖、井网布局与调整的依据。对微地震法稍加改进,也可用于实时监测人类活动诱发的微地震。图2表3参4
  • 柳保军;陈开远;史忠生;刘刚;吕金博
    , 2004, 31(2): 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典型的盐湖沉积,盐岩主要发育在湖盆基准面的上升早期和下降中晚期,储集层发育受湖平面升降旋回、古地貌和物源供给的控制,储集层类型有低位体系域砂体、盐湖密度流砂体、湖滨浅滩砂体以及盐间非砂岩等。建立潜江组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将高精度测井层序对比与地震剖面横向追踪相结合,预测潜江凹陷潜北断裂带的高位及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较发育,蚌湖洼陷东斜坡和西斜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
  • 陈凤;李金宗;李冬冬;陈惠平
    , 2004, 31(2): 8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始地震图像属于线形纹理图像,地震同相轴表现为线条结构。选取基于偏微分方程的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即一致增强性扩散)算法模型,通过结构张量的特征向量控制扩散方向,利用扩散张量的特征值控制特征方向上的扩散量,对原始地震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增强具有一致性的同相轴及其所反映的重要地质结构。利用能谱分析设计了地震剖面图像信噪比的计算公式,确定了扩散参数的选择范围。处理实际地震剖面图像的结果表明,在信号结构关系不变及其能量保持80%~90%的条件下,原高信噪比地震图像的信噪比可增加约9dB,原低信噪比地震图像的信噪比增加大约15dB,并且不会出现假像,增强了同相轴及重要的地质结构。图1表1参10
  • 罗厚义;陶果;孙耀庭;汤永梅;王红
    , 2004, 31(2): 8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CSD-PPⅡ是中国第二口大陆科学钻探先导性试验井,也是第一口有测井资料的科学探索试验井。以超声波成像资料、电阻率曲线为主,结合井温曲线、全波波形、用ELAN-PlusTM处理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曲线以及岩心观察描述,探讨性解释和评价该井钻遇的前寒武系结晶变质岩的裂缝和岩性界面、地下水活动、地温。共解释了123处异常,其中裂缝104处(张开缝99处,闭合缝5处)、岩性界面16处、破碎带3处。变质岩分布区只要有裂缝发育并能够提供渗流通道,地下水的活动就可能存在,活动性强弱与裂缝的渗透性大小有关。根据井温测井,推测江苏东海毛北地区的视地热梯度约为2.15℃/100m。图7表1参12
  • 丁白涛;雷利婧
    , 2004, 31(2): 8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东油田周边已勘探发现微构造油藏11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9万t。微构造圈闭的构造幅度低、含油面积小,常发育于大构造或大油田周边的平缓构造带上,其成藏模式主要有3种,即背斜微构造、断鼻微构造、断块微构造。根据微构造油藏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精细解释构造和断层,进行含油性分析,可发现该类油藏。此勘探经验可在具有与孤东油田类似地质特征的油田运用。图3参5
  • 刘琨;胡望水;陆建林
    , 2004, 31(2): 8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断层封闭能力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对断层进行全面解剖。提出对断层封闭性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思路,即利用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全面研究断层封闭性的4种基本参数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断层四维封闭模型。图1参18
  • 朱家俊;张善文;王永诗;石砥石;顾琳
    , 2004, 31(2): 8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基钻井液时,浅层声波时差测井受井眼垮塌及泥岩蚀变的影响严重,而采用油基钻井液能获得原状地层的声波时差。分析胜利油区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条件下馆陶组声波时差变化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声波测井环境校正方程。40余口井用该方法校正声波测井资料,用校正后资料做的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实际地震道的相位、能量的对应关系良好。图5参3
  • 苏爱国;张水昌;韩德馨;王延斌
    , 2004, 31(2):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油气成藏过程中常见的降压和气洗作用对甾、萜烷分子组成的影响,开展了PVT模拟实验。测量和对比不同分馏阶段产物的结果表明:降压和气洗作用对原油及其形成的凝析油的甾、萜烷组成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多遵循一般的蒸发分馏作用规律,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油藏的温度、压力条件;不同的降压和气洗过程可以在甾、萜烷分子参数的变化方面表现出来,不仅某些具成因意义的Ts/Tm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参数会受蒸发分馏作用的影响,其它一些具地球化学应用意义的参数(如C29异胆甾烷/胆甾烷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充分说明气洗和温压分馏效应不仅反映在轻烃和低分子化合物上,而且也反映在甾、萜烷分子结构上。上述认识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的过程,也有利于科学使用常规油气地球化学指标。图1表1参13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阎存章;李秀生;吴晓东;李文兴
    , 2004, 31(2): 8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可采储量接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原油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油田开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产量增长与储量增长间的关系、新油田标定可采储量与老油田挖潜新增可采储量间的关系等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在储采比已达合理下限值后,原油生产主要受储量替换率的影响,而新区、老区新增可采储量的合理比例则取决于油田开发初期所标定的采收率与油田开发最终可能达到的采收率之间的差异。图1参10
  • 王洪宝;苏振阁;陈忠云
    , 2004, 31(2): 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过程中,针对简单应用井点参数的地质统计技术和粗网格化近似技术求取剩余油饱和度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用油藏水驱开发三维流线模型来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油水在运动过程中遵循连续介质力学,其在三维空间区域的每一点处只要确定若干量就能确定系统的一个状态,无穷多个点处确定的量(函数)就构成一个“场”。三维流线模型由4个量组成:压力场、速度场、流体的流动轨迹及时间和饱和度场。基本思路是先求出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压力场和流速场,然后求流线(流体的流动轨迹及时间),最后求出任一流线中任一点的剩余油饱和度值。流线模型不存在数值弥散和不稳定性,比传统的数值模拟速度快,允许节点多。用流线模型预测胜利油田莱38断块21口生产井的含水率,18口井的计算值与计量值的误差在10%以内。图4表2参14
  • 王卫红;王经荣;李璗;董正远;高孝田;艾敬旭;刘新福
    , 2004, 31(2): 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汽吞吐热力采油的效果取决于由注采参数决定的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程度。将蒸汽在地面管线、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在地面、井筒管流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节点分析技术,建立蒸汽吞吐注入系统组合模型,提出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整体系统优化的设计方法。考虑蒸汽吞吐井的注入、采出费用建立经济评价模型,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注采参数。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优选出的参数进行生产,可提高蒸汽吞吐井的热能利用率和开采效果。图2表2参8
  • 李保柱;朱玉新;宋文杰;冀光;夏静
    , 2004, 31(2): 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拉2气田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准确预测其产能是设计开发方案的基础。以克拉2气田现有产能测试资料为基础,分别确定了各次测试的拟压力和压力平方法无阻流量,根据无阻流量与地层系数的关系,建立了普遍适用于该气田主力产气层的典型二项式产能方程。用拟压力产能方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克拉2气田单井产能和生产压差,也能预测不同打开程度下全气藏的平均产能和生产压差;压力平方法产能方程可用于粗略估计气井产能。图1表1参9
  • 杨广荣;余元洲;陶自强;李保荣;杨波
    , 2004, 31(2): 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凝析气藏的降压开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地层中将出现气、液两相。对于中高凝析油含量的中高渗砂岩凝析气藏,在消耗式开发方式下,凝析油采收率分别与原始凝析油含量、原始气油比、天然气采收率以及初期凝析气井米采气指数(反映储集层物性)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根据对大港油田凝析气藏矿场资料的研究,得出4种计算凝析油采收率的经验公式,为计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可采储量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图4表1参10
  • 张义堂;计秉玉;廖广志;李秀娈;沈德煌
    , 2004, 31(2): 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3类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对于含蜡低渗透油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注蒸汽提高开采效果的可行性,在大庆油田外围朝阳沟低渗透油藏2口生产井进行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蒸汽吞吐是有效的增产措施;对于吉林油田扶余水驱稀油油藏,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其转蒸汽驱的可行性,对1个井组的开发指标和经济效益预测结果表明,水驱稀油油藏转蒸汽驱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藏转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蒸汽驱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不同机理,初步研究表明,这类油藏转蒸汽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图1表4参10
  • 朱怀江;朱颖;孙尚如;刘玉章;唐金星
    , 2004, 31(2): 8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交联聚合物微凝胶是一种介于聚合物和预交联凝胶颗粒之间的新型调驱剂,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通过调节反相剂种类和用量,可控制其吸水溶胀过程。该调驱剂为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的微米级软性颗粒,兼备“变形虫”特征。本体凝胶和预交联凝胶颗粒不能进入多孔介质,但在油携带下,未溶胀的微凝胶(粒径为5~13μm)能进入渗透率为0.4~10D的多孔介质;溶胀后微凝胶的粒径可达20~60μm,其运移能力与多孔介质的孔喉直径和颗粒的变形特征等有关。这种调驱剂可大幅度调整油藏的渗透率并具有较高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图5表1参8
  • 李振泉
    , 2004, 31(2): 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单元现有的注水井网,采用淡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注入的二级段塞方式注入,历时33个月,共注入聚合物干粉8688t,聚合物溶液500.5万m3。全区综合含水率最大下降了6.3%,累计增油69万t,提高采收率6.4%,其中中1-16站综合含水率最大下降了12.1%,转后续水驱后,仍保持含水下降趋势。该项目已收回全部投资,取得了工业性试验的成功。采用“增量法”对聚合物驱经济效益进行后评估,当油价为1600元/t时,内部收益率为84.4%,财务净现值为38914万元,经济效益良好。图2表3参8
  • 油藏物理
  • 吴蕾;袁士义;胡永乐;刘合年;李海平
    , 2004, 31(2): 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析气藏开采到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以后,会在储集层中产生液态凝析油,凝析油饱和度常小于临界凝析油饱和度,凝析油黏度大会产生流度差异效应,往往导致凝析油滞留在储集层中。由于相平衡效应,会产生3种不同的凝析油蒸发动态情形:①压力低于最大反凝析压力后的凝析油蒸发效应;②保持压力过程中的凝析油再蒸发效应;③注入流体使地层压力上升过程中的凝析油反蒸发效应。在降压开采过程中,液态凝析油体积逐渐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整个压力衰竭过程中平衡气相的中间组分和重组分含量越来越少,为了达到相态平衡,液相中的相应组分重新分配到气相中,从而出现凝析油的蒸发现象。富凝析气藏常常采用注气开发,注入气体与原始凝析气藏流体进行组分交换,使凝析油在地下蒸发现象明显,注入干气不仅能蒸发凝析油中的中间烃类,而且也能蒸发C20+以上的重烃。实际凝析气藏在高注采比条件下,产出凝析油中较重组分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说明当凝析油析出后,通过注气提高地层压力,可以将反凝析的重组分部分反蒸发而采出。图2表1参10
  • 钟太贤;袁士义;胡永乐;刘合年;李海平
    , 2004, 31(2): 8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国内外发现的深部凝析气藏往往含有许多重质组分,使流体出现复杂的气、液、固三相相变,巨厚的凝析气藏流体表现出近临界特征,甚至出现异常的流体分布状态。根据实验研究,如果凝析气流体含蜡量较高,可分为4个明显不同的相变区域:①低温高压时呈气、固两相状态;②高温高压时呈单相气体状态;③低温较低压时气、液、固三相共存;④高温较低压时气、液两相平衡。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凝析气流体具有偏差系数很大、界面张力很低等特殊性质,而水在高温储集层中很容易以蒸汽状态存在于气体中,由于水的含量较大,会对流体的性质产生明显影响,影响凝析气藏的储量评价,如果凝析水遇到酸性气体成为酸性水,将严重腐蚀生产设备。参33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周雯雯;江文荣;李荣西
    , 2004, 31(2): 8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探针、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测试结果的分析,认为:①文昌A凹陷和琼海凸起的珠海组和珠江组储集岩的两期有机包裹体中,第一期充填于石英碎屑内部或边缘的次生孔隙(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主要充填于石英裂隙中(均一温度为150~170℃),反映两期油气运移时的古水体特征不同,包裹体中的烃类主要来自恩平组;②文昌B凹陷只有一期有机包裹体,充填于次生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为120~140℃),包裹体中的烃类主要来自文昌组,油气运移时的古水体介质与文昌A凹陷不同。通过有机包裹体研究,认为油气运移时间文昌A凹陷油气系统为中渐新世至第四纪;文昌B凹陷油气系统为早中新世到第四纪,主要通过不整合和斜坡底砂岩沿鼻状构造脊侧向运移,并沿断层垂向运移;琼海凸起是被两个含油气系统夹持的鼻状古凸起,油气运移时间为晚渐新世至第四纪,油气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油气系统,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