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李德生
    , 2004, 31(6): 9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显生宙沉积巨厚,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的克拉通盆地。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油藏为特低渗透率油藏;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为中—低渗透率岩性油藏;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低渗透率碳酸盐岩风化壳气藏;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为河流相低渗透率砂岩气藏。自1907年在延长城西钻成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以来,延长油矿已历经百年勘探开发历程,掌握了适应特低渗透率浅油层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并不断向前发展,企业愈办愈兴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使特低渗透率油藏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延长油矿2003年产油230万t,历年累计产油1321万t;延安、榆林二地区14个县钻采公司2003年产油330万t,历年累计产油1301万t;加上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勘探局2003年产油701万t,历年累计产油6489万t。2003年盆地内共有油井2万口,年产油1262万t,历年累计产油9121万t,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图9表3参12照片2
  • 张抗
    , 2004, 31(6): 9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拉通(内)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领域。中国的克拉通破碎性强,经历了多次开合构造旋回并受到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决定了该类盆地油气藏一般有多期多源生烃、晚期定型或成藏的特点,形成原生、准原生和次生油藏的复杂空间组合。其主要成藏控制因素为生烃坳陷、古隆起和古斜坡、不整合和岩溶作用、断裂和裂缝系统、后期保存状况等。适于该类盆地的勘探思路为:确定有效烃源岩,强调古隆起和晚期改造的不同作用,强调对次生储集空间的研究,明确岩性油气藏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位,自觉地从次生油气藏向近源层逼近,同时还必须形成与之配套的技术工艺体系。图3表1参10
  • 石油地质研究
  • 王红岩;李景明;刘洪林;李贵中;李隽
    , 2004, 31(6): 9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层气以呈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储集层中而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导致煤层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开发原理与常规天然气藏截然不同。围绕煤层气基础地质理论、煤层气聚集规律和煤层气勘探技术方法三方面,重点研究煤层气的生成、成藏理论、成藏条件,总结出我国以高煤阶无烟煤煤层气富集成藏为代表的煤层气聚集规律,同时对目标区预测技术和低渗强化开采的工艺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开展煤层气生成及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机制分布规律和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机理研究是解决制约我国煤层气工业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参21
  • 郑大海;刘池洋;崔永谦;罗晓容
    , 2004, 31(6): 9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为前人标定的冀中坳陷南部的饶南地区沙四段与沙三段间的界面是拆离作用形成的构造界面,而非沉积界面。饶南地区拆离构造以原始的基底面为底界,以沙四段—孔店组顶面为顶界,形成一个沉积盖层的底部剪切带,几乎整个沙四段—孔店组被卷入剪切带内,还卷入部分沙三段以及部分基底地层,其平面展布范围受东部边界沧西断裂及西部斜坡和刘村低凸起所限,剪切带内变形很复杂。对拆离构造的特征进行了论述,给出确定拆离构造的的依据,并对拆离构造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图6参9
  • 赵占银;李洪革;王兴光;苗洪波;毛超林
    , 2004, 31(6): 9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T2地震反射层的断层多,是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往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排运的主要通道和途径。而嫩江组泥岩成岩作用弱,具有一定柔韧性,导致T1地震反射层断裂少,增强了嫩江组封盖能力,这是中部组合油气丰富的重要原因。图4参7
  • 苗继军;贾承造;王招明;张君峰;赵恩宏
    , 2004, 31(6): 9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钻井、露头、地震与非地震等资料,分段解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和地层结构,探讨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进而分析构造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底性质、盖层结构和受力状态等都对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差异变形有一定影响,而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受盖层结构的控制,盖层中滑脱面组合与展布、滑脱面流变学性质以及变形地层的横向变化都对构造样式的差异性有影响,导致秋里塔格构造带深、浅层构造纵向叠加,各具独特的分段特征。第三系膏盐层之下的深层油气富集保存条件优越,受东西差异构造的控制,东部成藏类型为晚期近源快速成藏,西部为长期侧向运聚成藏。图7表2参22
  • 张水昌;王招明;王飞宇;梁狄刚;肖中尧;黄海平
    , 2004, 31(6): 9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寒武系储集层中的原油密度大、黏度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发现了一些高浓度的特殊化合物(包括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及其芳构化产物等),它们与寒武系岩石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非常一致,却又明显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及轮南油区的稠油,指示该原油起源于寒武系。该油藏经历了次生蚀变过程,大量生液态烃在中、晚奥陶世,生油过程在约10Ma内快速完成,此后地层继续埋深,经历了200~210℃古地温,灰岩孔、洞、缝甚至泥岩中大量存在的干沥青、原油中高含量的稠合芳烃以及重碳同位素组成是高温过程对油藏影响的重要证据。泥盆纪以后塔东2油藏抬升至地下1730m深度,其储集层温度降至约70℃(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60~90℃)。新形成的断裂和构造裂缝沟通了寒武系早期裂缝系统中聚集的油气,导致油气向上扩散,遭受生物降解和蒸发分馏作用,而使原油进一步稠化,原油中高浓度25-降藿烷的存在以及原油的高含蜡是两种作用存在的主要证据。400Ma前形成的油藏在经历超过200℃的高温之后还能保存至今,表明原油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图7参33
  • 程有义;李晓清;汪泽成;唐泽伟
    , 2004, 31(6): 9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坳陷与走滑挤压阶段(新近纪)等3个阶段。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伸展构造以及走滑挤压产生的压扭性断鼻等。控盆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了孔店组一段、二段砂体向南迁移。潍北盆地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多类型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图7参6
  • 李会军;吴泰然;马宗晋;郝银全;张文才
    , 2004, 31(6): 9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普遍存在超压现象。热压模拟实验、烃源岩自然演化和勘探实例研究表明,深层烃源岩演化明显受到超压的抑制。板深35井中的烃源岩虽然都处于超压系统内,但Ro值与深度关系不连续,分为不平行的5个梯度段,低Ro值梯度段对应高TOC、S2和(或)S1含量段,高Ro值梯度段对应低TOC、S1和S2含量段。在超压早期发育、原始有机质丰度高和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大量滞留的情况下,超压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图3表2参15
  • 史忠生;陈开远;史军;何胡军;柳保军
    , 2004, 31(6): 9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东濮凹陷古近系同一层段内和不同层段间硫酸盐硫同位素的研究认为,由于不同时期气候、沉积环境、构造沉降等的变化,东濮凹陷盐湖环境中发育的古近系蒸发岩中的硫同位素具有旋回性,与层序发育的旋回性吻合很好;将东濮凹陷古近系蒸发岩的δ34S值(30‰)与海相蒸发岩的δ34S值相比,结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古近系蒸发岩锶同位素的研究成果,认为东濮凹陷的湖盆为封闭的陆相盐湖,当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图2表1参12
  • 杨红梅;汪满福;杨麟科;王蓉;李玉兰
    , 2004, 31(6): 9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通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果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图5表3参5
  • 向才富;夏斌;解习农
    , 2004, 31(6): 9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松辽盆地十屋断陷199个水化学分析测试数据,探讨该区地层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以揭示水化学特征的分布以及演化过程,示踪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流体动力场控制:大气降水沿盆地的边缘及断层复杂的中央隆起带下渗,导致该地区盐度降低(小于4.5g/L),向盆地中心盐度逐渐增加到7~10g/L;垂向明显分为3个带:自由交替带(0~1250m深度)为NaHCO3型流体,交替阻滞带(1250~1650m深度)为Na2SO4型流体,交替停滞带(深于1650m)为CaCl2型流体。水化学的时间演化过程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控制:地层水中Cl-与HCO3-和Na++K+与Ca2+的关系表明,地层水早期为富含HCO3-的低盐度流体,含钠矿物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流体中各种离子及盐度的增高,随后的钠长石化作用导致流体中富集Ca2+而Na+亏损,形成CaCl2型流体。十屋断陷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得到了其它地质观察的佐证。图6参14
  • 单家增
    , 2004, 31(6): 9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给出了在简单剪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过程。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应变圆变形为应变椭圆,应变椭圆的长轴夹角逐渐增加,主位移带方向与剪应力作用方向近于平行,形成与应力作用方向呈45°夹角的雁行式剪切断裂和追踪其形成的锯齿状剪切断裂,它们与主位移带共同构成剪切断裂体系,具有张-剪特征,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通道和存储条件。图3参4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王西文
    , 2004, 31(6): 9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要增储上产,就必须寻找新的储量,无论是寻找新的构造油藏还是岩性油藏,都必须准确落实构造,而单一地采用地震或测井资料进行构造成图都有局限性。针对老油田目前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测井和地震解释的优点,提出了油田开发阶段的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包含测井构造研究、测井层位深度建模、精细地震解释、建立研究区变速场、高精度变速场构造成图、有利区块分析和井位部署。该技术在大港唐家河油田精细构造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的G388-2井断块,根据研究成果提供的1口井位获得高产油流。图7参6
  • 范哲清;梁慧兰;赵春段
    , 2004, 31(6): 9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践中归纳出复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用定向井轨迹方向剖面分段提取子波,斜直空间归位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层位;根据构造应力场分析成果,确定地质结构模式为以岐口凹陷为中心的北陡南缓非对称性断裂带;分屏多线递推对比解释,查明相邻测线地质结构渐变与突变的关系;沿断面块移动,根据断层两盘地震属性的相似性确定断层规模;层拉平,确定中、新生代各时期的构造演化;相干切片,确定剖面的解释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可视化显示,确定断层空间位置与交切关系等。将该方法和技术用于黄骅坳陷大港滩海区复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不仅发现了羊二庄断层下降盘一系列鼻状构造,而且发现及落实了12个构造圈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4参6
  • 何东博;应凤祥;郑浚茂;郭宏莉;朱如凯
    , 2004, 31(6): 9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成岩阶段划分原理,建立成岩演化模型,通过成岩阶段的变化表征不同成岩阶段对储集层改造的结果,采用效应模拟方法,模拟成岩参数的空间分布,反演成岩史,建立储集层成岩阶段空间分布格架,为储集层评价和预测提供依据。在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研究中,考虑了埋藏热效应和侧向构造挤压应力对储集层演化的综合作用,认为构造挤压应力是造成研究区目前储集层质量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尝试用将构造挤压应力的热效应转化为埋藏热效应的方法研究构造应力对成岩演化的影响,据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西部yx1—kz1井区的成岩强度高主要是构造挤压力引起的,造成储集层质量差;yn2—yn5—tz2井区挤压应力较弱,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图4参10
  • 赵军;宋帆
    , 2004, 31(6): 9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轮南侏罗系JⅣ、吉拉克三叠系TⅡ和哈得逊石炭系CⅢ低电阻率油层的电阻率最低达0.45Ω·m,与水层的电阻率几乎相当。在分析其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导致低电阻率的黄铁矿、黏土矿物以及高矿化度束缚水等附加导电因素,利用毛管压力资料,建立了油藏物性、油层高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采用高温高压岩电参数等不同的解释评价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图7参4
  • 夏遵义;白志强
    , 2004, 31(6): 9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气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20%左右,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利用生物气田中固有的产甲烷菌群,进行CO2地质固定,从而产生新的能源——甲烷。应用这一原理,在中国的生物气田——涩北气田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涩北气田中普遍存在产甲烷菌以及与产甲烷过程相关的菌群适应微咸水的环境,可以利用外加的CO2和H2产生甲烷。所以,在生物气田利用产甲烷菌进行CO2地质固定并且产生新的甲烷具有可能性。图1表3参12
  • 黄立功;钟建华;王海侨;赵密福;陈汉林;李勇
    , 2004, 31(6): 9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造应力场的剧烈变化期与烃源岩排烃期、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和聚集期具有较好的匹配性,盆地油气分布与其构造应力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构造应力特别是成藏期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盆地构造应力场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不同方式,影响甚至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不同阶段的三维应力场数值动态模拟,分析该地区不同时期的应力场分布特点,结合已知的油气分布情况,认识应力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规律。图4参5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王晓冬;张义堂;刘慈群
    , 2004, 31(6): 9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压裂井产能评价是水力压裂优化设计的基础,对提高压裂效果有重要意义。根据不稳定渗流理论,讨论了封闭地层中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完整的压力动态特征,给出了中期径向流动和晚期拟稳态流动新公式以及正确的Dupuit型产量计算公式,进而研究了两种水力压裂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方法——Prats方法和新方法。计算比采油指数曲线的导数,得到新的无量纲导流能力优化图版,由此给出一种简洁的导流能力优化计算公式。在已知裂缝平均宽度的条件下,可用该公式计算合适的水力裂缝长度,确定压裂规模,提高压裂效率。图4表1参17
  • 高博禹;彭仕宓;黄述旺
    , 2004, 31(6): 9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时,没有考虑油藏长期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不变的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开发过程中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分阶段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开发实际情况。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以及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油藏进行高含水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3表1参12
  • 张俊;周自武;王伟胜;陶林本
    , 2004, 31(6): 9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吐哈盆地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气水交替驱矿场试验基地,开发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混相驱开发。为解决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无法实施注水转注气的实际问题,通过室内长岩心驱替实验,进行了注气机理、现场酸化解堵、高压注液氮、注入井关井降压等多项研究,解决了注入井气水切换的问题。葡北油田实施混相驱开发以来,地层压力和流压保持水平均在混相驱开发确定的压力界限以上,地层流体黏度由原始的0.67mPa·s降为目前的0.20mPa·s,体积系数由2.210增大为2.819,饱和压力由29.44MPa上升为目前的32.86MPa,原油组分变化明显,中间烃含量由23.79%上升至25.12%,证明葡北油田实现混相驱开发,开发效果较好。图2表2参9
  • 汪卫东;魏斌;谭云贤;王修林
    , 2004, 31(6): 9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参15
  • 唐孝芬;刘玉章;常泽亮;覃和;刘戈辉;蔡磊;陆伟
    , 2004, 31(6): 9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联聚合物调剖在高温、高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塔里木盆地高温、高矿化度地层水深层油藏的调剖问题,研究了WJSTP无机凝胶涂层调剖剂。该调剖剂与高矿化度地层水反应后形成密度与水相当的无机凝胶,以吸附涂层方式在岩石骨架表面逐渐结垢,形成无机凝胶涂层,使地层中的流动通道逐渐变窄而造成流动阻力,达到使地层流体转向、扩大波及体积的目的。采用瓶试实验和岩心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该调剖剂与油田水反应的凝胶化性能,以及无机凝胶涂层对多孔介质的封堵性能,并通过管流试验模拟涂层对大孔道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WJSTP调剖剂与高矿化度地层水形成的无机凝胶具有极好的耐温、耐盐及热稳定性能,通过多次涂层,可实现多孔介质中不同程度的封堵,在管流模型中获得同样的无机凝胶涂层封堵效果。图3表1参7
  • 张星;李兆敏;马新忠;张志宏;董斌
    , 2004, 31(6): 9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含硫化氢的油气井愈来愈多。硫化氢腐蚀严重影响油气田的生产,研究地层条件下硫化氢应力腐蚀规律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给油井选材及防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应用恒载荷实验,模拟油田生产环境下油管柱的应力腐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在对硫化氢应力腐蚀不敏感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硫化物应力开裂现象,断裂面电镜分析表明腐蚀开裂为脆性断裂;模拟环境下,随着深度增加,拉应力减小,硫化氢应力腐蚀发生的概率减小。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含硫化氢油气井完井设计中应根据腐蚀环境,选择合适的管材,配以相应的防硫化氢完井工艺,减少应力腐蚀开裂的发生。图2表3参8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徐婷;李秀生;张学洪;赵福麟
    , 2004, 31(6): 9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供选择聚合物驱后的后续水驱方法的依据,通过平行管流动试验,分高、中、低3种渗透率模拟油藏非均质性条件,研究聚合物驱后压力、相对吸水量、各渗透率层采收率、含水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聚合物驱后直接进行深部调剖,由于聚合物溶液仍占据部分高渗透孔道,黏性较高的深部调剖剂会对中、低渗透率层造成伤害,因此将影响最终的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后注入固定剂溶液,交联并固定孔隙中已有的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能有效控制这部分高渗透孔道的吸水能力,可以提高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并为进一步深部调剖奠定良好的基础。聚合物固定技术具有成本低廉、采出程度高以及对地下聚合物溶液利用程度高等优点,是十分有效的聚合物驱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图5表4参5
  • 油藏物理
  • 李敬松;李相方;童敏;程时清;康晓东
    , 2004, 31(6): 9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多孔介质相变实验方法的实验压力、实验温度偏低,不能反映油藏条件下凝析气的相变特点。根据凝析气组分随压力变化的原理,设计出研究油藏条件下凝析气相变的高温高压实验流程: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分析凝析气在岩心中发生反凝析相变后的流体组成,同时与该凝析气在PVT筒的相态特征进行对比,认识多孔介质对凝析气相变的影响。用该实验流程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降低,岩心中的烃类气体作等温衰竭,当压力降至上露点时,开始有凝析液析出,凝析油气体系进入两相区;反凝析过程中随着压力降低,液相中重烃组分含量增加、轻烃组分减少,气相中则是轻烃组分增加、重烃组分减少;当压力继续降低时,对应的衰竭压力低于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体系的露点,且已经进入油气两相区,流体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气相中轻烃组分增加,液相中重烃组分增加;但是在PVT筒中则还处于单相气区,采出气体的组成未发生变化。与现有相变实验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的特点。图3表1参6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尤启东;陆先亮;栾志安
    , 2004, 31(6): 9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疏松砂岩储集层出砂是石油开采中的严重问题,砂岩微粒被冲蚀形成的大孔道会造成严重水窜,迁移的微粒被捕获会导致地层堵塞,使渗透率和产油量下降。为了详细研究疏松砂岩中微粒迁移问题,修正了孔隙介质中微粒冲蚀和捕获的毛细管模型,采用特征线方法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出了模型的数值解,并且将数值解与解析解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模型的研究得出结论,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出砂时砂微粒浓度在达到峰值以前就已经发生了地层堵塞,胶结疏松且渗透率较高的油藏更容易形成大孔道。图4参10
  • 郑俊德;张英志;任华;刘野
    , 2004, 31(6): 9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庆油田注聚合物井堵塞物进行了无机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分析、硫、铁和微生物对堵塞的影响实验及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切片分析,认为堵塞物的主要成分是含钙镁离子和铁离子的不溶解物质以及黏土、出砂造成的核,聚合物大分子缠绕在核的周围,形成胶状的复合极团,由于其主要的尺寸与实际地层的孔喉不配合,造成堵塞。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堵塞分析表明,相同的聚合物溶液对渗透率不同的地层堵塞程度不同,渗透率越低,岩心中黏土含量越高,黏土矿物电性特征将导致更多的聚合物被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无机堵塞物引起的堵塞越严重。对于渗透率较高的岩心,出砂引起的堵塞比低渗透储集层严重得多。针对注聚井堵塞机理,研制了3种解堵剂,评价实验结果,认为配方A效果最好,配方B次之,配方C效果一般。表7参7
  • 张坚平;牛瑞云
    , 2004, 31(6): 9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吐哈油田的玉1块属超稠油油藏,油层物性差,埋深为3328~3365m,不能投入正常生产。根据玉1块稠油油藏特点,应用小型压裂测试技术、高砂比宽短缝压裂技术、小排量低前置液的暂堵剂控制裂缝垂向延伸技术、防止水基压裂液进入地层造成稠油乳化及水敏伤害、压裂后气举快速排液等配套压裂工艺,开展了稠油油藏压裂增产探索性试验。对玉1块进行现场试验,施工排量2.6m3/min,前置液34.8m3,携砂液56m3,加砂18.74m3,平均砂比41.2%,最高砂比60%。稳定日产油量由压裂前的4t提高到压裂后的11t,不含水,证实没有压窜下部含油水层,压裂效果明显。图2表1参8
  • 蒲春生;冯金德;李海平;聂翠平
    , 2004, 31(6): 9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析油堵塞严重影响凝析气井产能,采用井下电磁加热-化学复合解堵法可改善加热效果和解堵效果。为了给凝析油气井电磁加热增产技术的选井及加热工艺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加热方式、产量、加热功率和孔隙度对加热解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井加热可解除较严重的凝析油堵塞;产量和岩石孔隙度是影响加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加热功率的增加对扩大加热半径影响不大,只会使井壁温度急剧升高;产量大造成加热作用半径小,只在井壁附近存在高温,而产量小时加热半径可达约3m。因此,电磁加热技术适用于低产量、低孔隙度的凝析油气井。图8参7
  • 周万富;杨宝泉;赵敏;王鑫
    , 2004, 31(6): 9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庆榆树林油田注水系统和地层的结垢(类型以CaCO3为主)非常严重,已导致地层堵塞、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油田开发效果变差。室内实验研究表明:结垢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很大,当注水量达到800倍孔隙体积时,岩心渗透率下降80%~100%。根据模拟实验和定量分析,地层结垢集中在井筒周围4m以内。通过理论推导,解堵清垢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酸化半径应当在4m左右。进行了7口井的现场试验,成功率达到100%,取得了较好的增注效果。图5表2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