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中国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20年学术
  • 王庭斌
    , 2005, 32(4): 11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和主控因素,对于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只有西藏及福建、浙江、湖南等少数省、自治区没有工业性气田,除志留系、泥盆系外,从前震旦系到第四系都有天然气田(藏),但是只在西部、中部、东部及近海4个含气区的11个盆地有储量大于100亿m3的大中型气田(统计不包括南海南部海域及台湾省),主力气层分布也有明显地域性,与富气凹陷及烃源岩时代、盆地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结合中国地质条件及盆地(地区)具体的地质条件,总结了中国形成大中型气田的10条主控因素。由于天然气易于运移散失、难以保存,中国又是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因此,充足的气源、生气强度较高的富气凹陷以及大区域良好的封闭保存条件,是所有盆地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必备要素,也是诸多地质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研究晚期、超晚期天然气成藏、定型,对中国天然气成藏及评价天然气前景有重要意义。图5表3参25
  • 贾承造
    , 2005, 32(4): 11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5个前陆冲断带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有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①中生代属于特提斯北缘盆地群,统一的大地构造位置与古气候带控制下发育的沉积盆地形成区域性的中、新生界富气生储盖组合;属于“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的东段,地质条件对形成大型天然气田非常有利。②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由于印-欧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并持续向北推挤,形成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冲断活动则控制了前陆冲断带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天然气成藏过程。图7表1参28
  • 戴金星;李剑;丁巍伟;胡国艺;罗霞;陶士振;张文正;朱光有;米敬奎
    , 2005, 32(4): 11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至2003年底,中国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5个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乌审旗、榆林、大牛地、靖边),1个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根据150个气样的组分、143个气样烷烃碳同位素和21个气样氦同位素的分析数据,这些大气田天然气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①高含烷烃气,低含二氧化碳。烷烃气含量均在90%以上,多数在95%以上,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低于3%,主要在1.5%之下。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具有煤成气特征。δ13C1值为-38.5‰~-26.2‰,主峰值为-35‰~-32‰;δ13C2值为-35.3‰~-17.8‰,一般为-28‰~-24‰;δ13C3值为-29.9‰~-19.1‰,一般为-27‰~-23‰;δ13C4值为-25.6‰~-20.3‰,一般为-23.5‰~-22‰;δ13CiC4>δ13CnC4。大气田气源岩是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煤系。③3He/4He值为n×10-7~n×10-8,具壳源氦特征。CH4/3He为n×1010~n×1011,说明CH4为有机成因。图5表6参41
  • 宋岩;徐永昌
    , 2005, 32(4): 11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过20年天然气科技攻关,已形成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鉴别标志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天然气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有机成因气、无机成因气、混合成因气3大类。有机成因气根据演化程度划分为生物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和裂解气,根据母质类型划分为煤成气(包括煤成热解气和煤成裂解气,在天然气资源中占主导地位)和油型气(主要是原油伴生气,包括油型热解气和油型裂解气);无机成因气以二氧化碳为主,分为岩石化学成因和幔源成因两种主要类型;混合成因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因类型气混合而成的天然气,常见的主要有3类(同一烃源岩不同热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的混合,不同烃源岩生成天然气的混合,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的混合)。常用的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指标有天然气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轻烃参数,其中,碳同位素是判别各类成因天然气最有效和最实用的指标。图1表2参41
  • 刘文汇;徐永昌
    , 2005, 32(4): 11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介绍了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理论的提出、发展及研究现状。在沉积盆地中介于生物化学作用带与热解作用带之间、生物化学作用趋于结束、热解作用还未大规模成烃的特定层段,有机质在各种外生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即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其相应深度为1500~2500m 乃至 3000m,δ13C1值为-60‰~-45‰,Ro值为0.3%~0.6%。从盆地构造背景、沉积成岩特征及过渡带有机质组成、早期演化、成烃过程、有机质在黏土矿物催化和构造运动引起的力化学作用下经脱基团和缩聚作用等化学反应的方面,综述了过渡带气成烃机制和成烃模式。阐述其地球化学特征,根据δ13C1与C1/(C1—C5)的关系,把过渡带气分为4类:①低演化和运移的过渡带气;②典型过渡带气;③残留过渡带气;④生物改造或复合源过渡带气。确立了判识过渡带气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标志,并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过渡带气的资源远景。图2参27
  • 张英;李剑;胡朝元
    , 2005, 32(4): 11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生物气-低熟气资源约占世界天然气资源的14.5%。生物气-低熟气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特点为:①气藏分布符合“源控论”,气藏距气源岩较近。②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并保存良好,时代新、沉降幅度较大并具还原水介质条件的沉积盆地有利于生物气形成,气候寒冷、水介质微咸对有机质保存有利。③盆地内构造活动相对平静、盖层稳定发育、不整合面少的区块有利于形成生物气-低熟气气藏。④气藏有多种圈闭类型,以古隆起或同沉积构造最为有利。⑤三角洲—滨海相、滨浅湖(海)相沉积生储盖层组合优越,有利于形成生物气-低熟气气藏。对比中国及世界的地质条件,推测中国的生物气-低熟气资源量约为6万亿m3,是具重要价值的找气新领域。根据中国4个生物气-低熟气气田的勘探实例,认为中国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生成生物气-低熟气资源潜力巨大,应加强相应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图2表2参13
  •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张树林
    , 2005, 32(4): 11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已发现的CO2气藏(田)和大量高含CO2油气藏的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将CO2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和火山幔源型三大成因类型。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海盆地及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的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大量CO2,其运聚富集规律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作用。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含CO2气藏中的CO2则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巨厚的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其运聚分布规律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根据不同成因类型CO2运聚成藏规律,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规律,综合评价CO2资源潜力,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勘探风险。图4表1参38
  • 马新华
    , 2005, 32(4): 1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远景资源量超过10万亿m3,1989年以来先后发现靖边、榆林、乌审旗、苏里格和大牛地等5个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万亿m3,已进入储量快速增长阶段,近4年探明储量年均增幅超过2000亿m3。已开发的靖边气田按年产54亿m3规模可稳产至2008年,稳产末期递减率为12%;榆林气田稳产能力较强,年产20亿m3可稳产至2014年。待开发的苏里格气田气井产能低,产量递减快,按低成本开发的技术路线,可望2010年建成10亿m3的产能。靖边潜台东侧、榆林气田周边、子洲—清涧等地区是储量升级的地区,府谷—佳县、宜川—黄龙、靖边气田西南侧和西缘断褶带是增储上产的主要新区,通过努力,两类地区可新增探明储量5000亿~6000亿m3,为2010年年产气135亿~150亿m3奠定基础。图2参9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
    , 2005, 32(4): 11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含气丰富和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结合天然气组分、C5—C8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实验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和成藏过程,总结了高效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划分出3种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即源内成藏组合(山2段—太原组)、源顶成藏组合(山1段—盒8段)、源外成藏组合(石千峰组)。并应用上述方法剖析了不同类型气藏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主控因素。图7表2参17
  • 马永生;郭旭升;凡睿
    , 2005, 32(4): 11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光气田是中国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个储量大于1千亿m3的大气田。分析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的基础上,确定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储集层发育有利相带,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储集层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合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技术方法系列,预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分布,据此部署了7口井,其中完钻的普光4井获得高产气流,证实了储集层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图11参7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
    , 2005, 32(4): 11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含H2S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所产天然气中的H2S属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成因。对该区飞仙关组膏质岩类的分布、气源以及储集层温度等古环境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充足的烃源和较高的储集层温度是发生TSR反应的基本条件,而膏质岩类的分布是控制H2S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古沉积环境的差异,使海槽东侧鲕滩储集层中发育薄层膏质岩类,导致海槽东侧形成高含H2S的大气田,而海槽西侧储集层中不发育膏质岩类,因缺乏硫源,天然气中基本不含或者微含H2S。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末期是川东北飞仙关组古地温最高时期(120~180℃),也是TSR反应发生的最主要时期。喜马拉雅运动使川东北地区遭受抬升剥蚀,储集层温度降至低于120℃,TSR反应停止。因此,飞仙关组H2S主要是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在储集层中形成后保留下来的,其形成、分布与膏质岩类的分布密切相关,与气源没有必然联系。图5表1参19
  • 秦胜飞;李先奇;肖中尧;李梅;张秋茶
    , 2005, 32(4): 11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前陆区和台盆区,分别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目前探明的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迄今盆地所探明的大部分气田以及83%以上的探明储量都分布在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上;气藏主要分布在上部储盖组合中,且无一例外地都分布在断裂带上。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在天然气成藏中起气源断层沟通气源的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圈闭条件。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为多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最后一次成藏期发生并定型于喜山晚期。与塔东侏罗系相比,库车坳陷煤系具有较高的生气速率,更有利于大中型气藏的形成。图6表2参41
  •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徐鸣洁;于大勇;贾承造;魏国齐
    , 2005, 32(4): 11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45块岩心样品进行热导率测试,在分析库车前陆盆地的地热场的基础上,通过温度和孔隙度的校正,获得原地热导率和地层热导率柱。根据热传导定理和热阻法计算热流值,获得了库车前陆盆地的52个大地热流值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库车前陆盆地整体属于低热流冷盆,各构造单元的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2,低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山前带的热流值相对较高,如依奇克里克、大宛齐、克拉等构造分区的热流值均在45mW/m2以上,是冷盆中的高热流带,也是天然气高产出带;中央坳陷部位的热流值较低(小于45mW/m2);前缘隆起部位热流值较高,如塔北的提尔根;南部的热流值东高西低,如牙哈等地区的热流值均高于45mW/m2,而西部的羊塔克、英买地区的热流值低于40mW/m2。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盆-山耦合过程,盆地边缘岩石圈挠曲和快速沉降,决定了盆地现今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图1表4参22
  • 魏国齐;刘德来;张英;李本亮;胡国艺;李剑
    , 2005, 32(4): 11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3%,但低丰度烃源岩仍然可以形成大型生物气田。柴达木盆地中东部三湖地区生物气主要以水溶相运移为主,即在盆地南侧和深部生成的生物气溶解在地层水中,由南向北侧向运移,当到达北侧时,埋藏变浅,地层水矿化度变高,天然气从地层水中析出,以游离相形式垂向运移成藏。在柴达木盆地北斜坡地区,同时存在物性封闭、饱和盐水封闭和动态封闭3种机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条件良好,三湖地区北斜坡仍然是今后生物气的勘探重点地区,东部察尔汗地区和北斜坡深层是生物气勘探的有前景的地区。图5表3参12
  • 张水昌;赵文智;李先奇;黄海平;苏爱国;帅燕华
    , 2005, 32(4): 11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气是厌氧环境下特殊的生物-产甲烷菌的代谢产物,形成途径主要有乙酸发酵和CO2还原两种。对于生物气形成,沉积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并不重要,同生水溶解有机碳及无机碳均可为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和能源,因此,需重新建立生物气源岩评价体系。在总结生物气形成有利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认为,生物气勘探成功的关键是识别生物气聚集过程并建立合适评价方法;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流动与生物气化学分析相结合,可以有效确定勘探目标。图1参47
  • 丁巍伟;庞彦明;胡安平
    , 2005, 32(4): 11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莺-琼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高温环境促进了有机质的热演化作用,缩短了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储盖组合好,孔隙型的储集层利于天然气富集,具有超压的盖层提供了优异的封闭性能;圈闭多,类型丰富;构造活动提供了天然气运移的通道;烃源岩晚期排烃的特征保证了气田不会因为长时间的扩散而损失。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莺-琼盆地天然气中烷烃碳同位素普遍较重,以煤成气为主;莺歌海盆地由于具有流体幕式充注的特点,混有生物成因气。CO2成因比较复杂,莺歌海盆地既有壳源有机成因CO2,又有壳源无机成因和壳幔混合成因CO2;琼东南盆地CO2为无机成因,包括壳源无机成因CO2和幔源无机成因CO2。图7表1参31
  • 陶士振;邹才能
    , 2005, 32(4): 1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近年的大量勘探成果,系统研究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的天然气地质条件、地球化学特征、富集高产因素、气藏分布特征和聚集区带。烃源岩内(平湖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是储集体、圈闭和聚油背景;烃源岩之上(花港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气源断裂、储集体和圈闭条件。天然气富集高产取决于:①4套有利烃源岩系供烃充分,生排烃与圈闭形成在时空上匹配;②3套有利储集层系生储配置良好;③砂泥岩间互,封闭保存条件良好;④断层开启与封闭的演化与排烃期及成藏期相匹配。油气分布在纵向总体呈现上油下气的格局,平面总体具有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特征。根据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划分出3类勘探区带。根据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源内凝析油气富集于生烃凹陷边缘斜坡,应沿坡找油,即邻近凹陷斜坡找凝析油;源上凝析气富集于坳中隆带,应在凹中隆找气,即沿中央隆起带找凝析气。图4表1参28
  • 文志刚;唐友军;宋换新;徐耀辉;李浮萍
    , 2005, 32(4): 11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古近系及以下储集层中的天然气为湿气,新近系的天然气多为干气。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变化较大,其中, BZ28-1构造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最重,QHD30-1构造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最重。烃类气为有机成因气,可分为油型气、煤成气和混合气,以混合气为主。图2表1参9
  • 杨池银
    , 2005, 32(4): 11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除常规油型气外,黄骅坳陷还发现了多种其他类型的天然气。板桥凹陷中大量发现的凝析气是陆源有机质经过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强烈改造,使腐殖型为主的有机质产生“腐泥化”,并在有机质的成熟阶段产生大量凝析油气。发现于千米桥潜山的“重烃具异常重碳同位素”天然气,是以古近系沙三段偏腐殖型有机质为母源,在较高成熟演化阶段产生的天然气。孔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中的腐殖型有机质,以有效生烃组分含量高为特点,目前已在乌马营构造奥陶系发现工业性煤成气藏。上述类型天然气在聚集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圈闭形成条件均与挤压应力有关。这表明在总体拉张背景下,既要注重天然气成因研究,拓展勘探领域;又要注重压性构造研究,拓宽勘探目标,这是发展断陷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法。图3表2参16
  • 许化政;周新科
    , 2005, 32(4): 11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留构造是在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背景上因盐聚集而形成的背斜构造,构造翼部因盐滑塌而使圈闭幅度加大。构造圈闭内沙四段产状平缓,储集层累计厚度大,含气丰度高。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天然气为典型煤成气藏,成藏类型为“古生新储”。石炭-二叠系煤系在中、下三叠统沉积后完成第一次生烃过程,Ro、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证实,当时煤系的古埋深约为3500m,古地温为118℃,Ro值为0.85%;中生代该区以抬升剥蚀为主,煤系生烃中止;古近纪裂谷发育期间,煤系埋深加大,进入二次生气期,东营组沉积后达到生气峰值阶段。其后东营运动的抬升剥蚀加速了煤成气的扩散、运移和聚集成藏。二次运移的主动力为其自身的高浓度和高压力潜能,运移的主通道是裂隙-断裂系统。图4表5参16
  • 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陶士振;谷志东;侯启军;赵占银;宋立忠
    , 2005, 32(4): 11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烃源岩与储集层的纵向位置关系,将岩性-地层油气藏划分为源下、源内和源上3种类型。基于流体势构成特征分析,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了不同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的压能、势能关系,分别研究构成流体势的压差和势差,提出了源下成藏压差驱动、源内成藏油水压差驱动、源上成藏势差驱动的3种驱动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分析了源下、源内、源上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油气运聚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3种类型油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图6参15
  • 秦建中;李志明;张志荣
    , 2005, 32(4): 11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结果,确认冀中苏桥油气田的凝析油或轻质油主要是C2b—P1s含壳质组煤和炭质泥岩二次生排的油气;而柴北缘冷湖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J1浅湖—半深湖相泥岩,生排油气量也以湖相泥岩所生油气为主。煤系中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分随沉积相或亚相的变化而不同,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炭质泥岩生烃能力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生烃能力多优于煤。图5表7参16
  • 刘德汉;傅家谟;肖贤明;陈德玉;耿安松;孙永革;王云鹏
    , 2005, 32(4): 11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煤中壳质组、微壳质体的定量观测和煤与煤岩组分的13C NMR分析测定,以及煤岩显微组分的热演化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讨论了煤的富氢组分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甲基、α亚甲基,次甲基含量对煤成液态烃和气态烃的控制作用,并提出了针对低演化烟煤阶段煤成气与油的评价指标。由于我国多数含煤盆地是以富含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腐殖煤为主,因此决定了含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主要是煤成天然气。只有少数含煤盆地的含煤岩系中,广泛存在壳质组和微壳质组含量较高的煤分层,才具有煤成油的实际勘探前景,如吐哈盆地等。图3表4参22
  • 程克明;熊英;马立元;李新景
    , 2005, 32(4): 11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华北地台东部(鲁西)、中部(晋中)和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煤系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成煤环境,山西组煤系则主要形成于陆相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成煤环境。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在硫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太原组煤中总硫含量比山西组煤高,太原组煤中硫的赋存形态以黄铁矿硫为主,山西组煤以硫酸盐硫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中,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高,且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惰性组平均含量低;山西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相对低,且其中的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远低于太原组,惰性组平均含量却比太原组煤高。太原组煤的凝胶化指数值较大,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小;山西组煤则凝胶化指数值较小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大。从煤成烃角度出发,太原组煤系优于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应是华北地台最有利的生烃层系。图3表3参14
  • 廖永胜
    , 2005, 32(4): 11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一次连续生烃的烃源岩,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泥岩,气源岩还是油源岩,其有机碳含量的下限值均为0.5%,但该下限值不适用于多旋回残留盆地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根据热模拟生烃实验,建立了不同成熟阶段烃源岩二次生烃有机碳丰度下限值的计算方法。应用天然气生聚散动态平衡原理探索识别气源岩的方法,在气源岩Ro值大于2.5%的地区,古油藏中的沥青和原油裂解成为气源,古油藏分布决定晚期次生气藏分布。一般情况下,水溶气藏和天然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是同步的,水溶气要成为晚期次生气藏的有效气源,其前期的保存条件很重要。表7参18
  • 王云鹏;赵长毅;王兆云;王红军;邹艳荣;刘金钟;赵文智;耿安松;刘德汉;卢家烂
    , 2005, 32(4): 1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外典型海相有机质(原油与干酪根)的生气动力学参数,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地质历史中天然气的产率和产气速率,利用Easy Ro方法计算成熟度。经过二者的耦合,确定:Ⅰ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2.4%,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5%~3.0%,原油裂解气主生气期的Ro值为1.6%~3.2%。以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为例,初步探讨系统的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影响及天然气“死亡线”的问题,研究结果,模拟系统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有一定影响,开放系统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3.1%,天然气主生气期比封闭系统要早。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海相有机质天然气“死亡线”为:Ⅰ型干酪根Ro值约为3.5%,Ⅱ型干酪根Ro值为4.4%~4.5%,海相原油Ro值约为4.6%。图4表1参29
  • 王先彬;妥进才;周世新;李振西;闫宏
    , 2005, 32(4): 11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深部油气仍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压力抑制了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和破坏作用,使得深层烃源岩仍具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成烃过程与外源氢的加入密切相关,外源氢的加入提高了成烃转化率,抑制了有机质的石墨化进程。水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对有机质成烃有重要催化作用。上述两种成烃过程的差异,导致其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各异,反映其特征的同位素组成变异亦大相径庭。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具有巨大的资源前景。参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