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侯启军
    , 2005, 32(5): 11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断陷期控陷断裂的形成历史复杂,各个区段的断裂最初独立发展,进而相邻区段的断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边界断层,所经历的复杂的运动学过程控制了断陷的基本结构。古龙地区由于控陷断裂发育程度低,所以深层断陷的平面分布比徐家围子地区零散,纵向沉降幅度较小,缺少大中型的区域性生烃中心,烃源岩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小型断陷。古龙地区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应位于南部规模较大的茂兴断陷,有利聚集带应是茂兴断陷的半深湖相烃源岩发育区。图7参10
  • 顾家裕;郭彬程;张兴阳
    , 2005, 32(5): 11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之间存在地质基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构造、沉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油气生成、运移诸方面。在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划分、对比层序以及建立等时格架与模式,需要新的思路和更精细有效的方法。在凝缩体的概念、陆相盆地中湖相沉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体系域的划分以及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在对各类陆相盆地层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勘探情况和建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可能,根据坡折带的有无,将陆相盆地划分成2个或3个体系域,建立了断陷型盆地、坳陷型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的沉积体分布格架和地层层序模式,为在陆相盆地中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图6表1参26
  • 专家论坛
  • 黄第藩;梁狄刚
    , 2005, 32(5): 11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图7表1参29
  • 石油地质研究
  •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高志勇;罗平;王雪松;张兴阳
    , 2005, 32(5): 11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是以海滩—浅海陆棚为主的沉积体系,具有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海滩—浅海陆棚沉积模式,上沥青砂岩段以潮坪沉积为主,并有部分海滩沉积,横向相变明显,垂向交互叠置。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砂体类型主要为前滨—临滨砂体、浅海浅滩砂体、低潮坪砂体、潮汐水道砂体等。浅海浅滩和前滨—临滨砂体物性好于潮坪砂体。沉积作用以及沥青充填程度对成岩的综合影响是控制后期优质储集层成因的主要因素。沥青充填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存在一定程度的沥青二次生烃,产生的较大量有机酸可以溶解砂岩的一些物质,现今原油产层的孔隙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混合类型,次生孔隙内很少见残留沥青。塔中地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取得了一定进展,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滨滩—浅海陆棚砂体是岩性地层圈闭勘探的重点。图5参18
  • 李延钧;李其荣;杨坚;朱晓惠;王廷栋
    , 2005, 32(5): 11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烃源岩的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为烃类运聚的主要途径,是油气成藏的“烃源断层”。该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为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和晚白垩世前后。图4参11
  • 张英利;赵长毅
    , 2005, 32(5): 11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条件,二者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有机质类型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渤海湾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而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只有一次生烃;二者的上古生界储集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类型,盖层对生成的油气都能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认为二者成藏模式十分相似。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主要储集于岩性圈闭中,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在渤海湾盆地未来的勘探中值得关注。图2表1参32
  • 蔡毅;熊琦华
    , 2005, 32(5): 11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尕斯库勒油田E32油藏白云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形成机制和储集性,认为本区白云岩储集层为准同生成因,主要形成于滨湖、浅湖和半深湖环境,滨湖区主要由毛细管作用形成,浅湖或半深湖区则主要由回流渗透作用形成。其储集空间包括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两部分,为双孔隙介质,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油田勘探实践已经证实了这类储集层的重要性。图4表1参14
  • 傅宁;李友川;刘东;周莉
    , 2005, 32(5): 11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烷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B井指向PHF井;放鹤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A井到PHD井、从PHD井再到PHE井。平湖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图4表2参11
  • 何文祥;吴胜和;唐义疆;方辉;王志欣;徐怀民
    , 2005, 32(5): 11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集层构型分析法,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构型进行研究。通过层次分析,将河口坝分为3种级次: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增生体。中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及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控制这3种级次砂体构型的发育。沙二段8砂层组的3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水体由深变浅的过程回控制了3套反韵律河口坝复合砂体的形成;每个中期旋回内部又发育若干由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的单一河口坝砂体,这些砂体垂向相互叠置,形成向湖盆方向斜列的一系列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发育河口坝增生体。河口坝复合砂体间发育水平泥质隔夹层,单一河口坝砂体之间发育斜交隔夹层,增生体之间局部发育水平夹层或斜交夹层,对剩余油分布有较大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式。图6表1参21
  • 江涛;曹来圣;潘红卫;徐颖新;于京波
    , 2005, 32(5): 11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中部发育的多套厚砂层组见良好油气显示,具有良好成藏潜力。该砂层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反射,强振幅反射在平面上呈两组方向的条带状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和重要探井资料,通过合成记录标定、连井三维地震资料层位对比,确定了该砂层组归属于青三段的下部;再根据二维与三维地震剖面对比、两步法F-K滤波处理、相干体检测、制作沿层切片、与相邻工区对比等,排除了采集脚印的可能。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砂体发育于建设型辫状三角洲前缘,由于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长距离顺直河道沉积现象。该砂层组上覆泥岩较厚,主要为构造控油,相带变化也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图12参3
  • 姜辉;于兴河;施和生;侯国伟
    , 2005, 32(5): 1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发现的PY30-1气田其规模储量在300亿m3以上。依据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详细研究该气田PY30-1-3井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按照最新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标准,该区主力气层SB13.8层处于开启性弱碱型水(pH值为7.53)循环环境,胶结作用不强烈,成岩作用较弱,处于早成岩B期;主力气层MFS18.5层处于中成岩A期,属于相对封闭性弱酸型水(pH值为6.41)循环环境,温度的增加催化了溶蚀作用的进程,为次生孔隙带的发育提供了条件。据此建立了陆相石英砂岩类储集层的成岩模式。图7表2参13
  • 刘锐娥;孙粉锦;卫孝锋;单秀琴;赵虹;蔺洁
    , 2005, 32(5): 11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压汞等分析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微观储集特征的差异。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杂基和软岩屑含量低,几乎不含长石;岩屑砂岩则石英含量低,杂基和软岩屑含量高,普遍含少量长石。根据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显著差异分析,石英砂岩是清水高能化学环境的沉积,沉积速率缓慢,具有以粒间孔为主的复合型孔隙组合,储集性好,勘探前景广阔;岩屑砂岩是混水低能、地表化学作用较弱环境的沉积,沉积埋藏作用迅速,孔隙发育差,仅见少量粒内溶孔,储集性差,勘探效益不明显。图4表1 参7
  • 王桂宏;马力宁;夏响华;张友焱;杨姝;张宗元;刘志强;刘明德
    , 2005, 32(5): 11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东部天然气藏的圈闭为低幅度构造圈闭。该区含气层、表层气、地表盐沼等均可造成地震剖面上的低速效应,因而构造形态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得不到真正反映。该区第四系构造圈闭多为同沉积成因,对遥感数据增强处理识别出多个局部构造。选择已知的涩北1号气田和新发现的达南4号等目标进行地面化探、地磁测量等野外工作。结果表明达南4号与涩北1号具有较相似的地球化学异常。地磁异常揭示达南4号为一继承性局部构造。达南4号在常规地震剖面上有小幅度构造显示,并且多组同相轴有下拉特征。综合分析得出达南4号应为受长轴方向为北西西的构造控制的天然气藏。图6参6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张研;徐凌;陈立康
    , 2005, 32(5): 11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是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表起伏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地下构造复杂是制约该地区地震成像的三大难题,三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但核心因素是地表的起伏。对起伏地表作叠前深度偏移是公认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探索静校正和深度域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基于起伏地表的剩余静校正和从地表出发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是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技术关键。图5参12
  • 蔡正旗;张荣义;郑超;朱仕军;秦启荣;周基爽
    , 2005, 32(5): 11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1j22储集层为具有孔隙及裂缝双重介质的碳酸盐岩,采用地震的多方法组合预测效果较差。从研究预测裂缝及孔隙双重介质的方法入手,对筛选出的预测方法进行敏感性检验或改进,最终用曲率法、有限元构造应力场模拟法以及地震法(速度反演、属性分析和偏移剖面解释)等进行综合预测,并根据预测的可靠程度将储集层划分为2类。Ⅰ类储集层分布在3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可靠程度最高;Ⅱ类储集层或分布在曲率法及有限元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或分布在地震剖面异常与STRATA速度反演或地震剖面异常与地震属性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可靠程度较高。实际检验证明,这种综合预测法相对可靠且实用,是目前预测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较好的方法。图4参10
  • 郭春清
    , 2005, 32(5): 11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成油田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形成煤成油田的有利条件是:煤系沉积于湖湾沼泽相或三角洲间湾沼泽相,具备较佳的生油显微组分和较好的地球化学综合指标,具备较低的热演化程度、较佳的孔隙结构并经受了适宜的地质营力;含煤盆地在宏观上具备完整的湖(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局部有良好的岩性组合和构造;最直接的标志是已发现的原油或油砂具备典型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即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异常高、饱/芳值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具有反映高等植物生源的甾、萜烷分布特征;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沉积环境偏氧化;富集重碳同位素。表2参46
  • 赵军;付海成;张永忠;李维彦;何宗斌
    , 2005, 32(5): 11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碳酸盐岩中裂缝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的评价一直是碳酸盐岩测井储集层评价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横波在各向异性地层中传播具有分裂现象,而裂缝性地层应具有各向异性,利用偶极横波成像测井资料所提取的快、慢横波信息能指示地层的各向异性大小,而裂缝的密度、张开度等与裂缝的各向异性有密切关系,从而识别裂缝及其有效性。在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中的实际应用证实,被充填裂缝的横波各向异性特征弱,而未充填裂缝的横波各向异性强,利用横波的各向异性特征,可以定性分析裂缝的有效性,为试油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图5参10
  • Ben F Mclean;戴金星;罗平
    , 2005, 32(5): 11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后正演模拟不仅能更好地解释平缓构造背景下的地震数据,而且有助于描述地震资料无法分辨的地质体。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已知的储集层,横向展布不均匀,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很难准确描述东河砂岩的空间展布。用叠后地震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东河砂岩尖灭点分布,发现合成地震振幅能量首先增强,然后衰减,其中还存在地层上拉和假倾角现象。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东河砂岩尖灭点进行地震解释。
  • 国庆鹏;金振奎;曹志军;侯战胜;程同军
    , 2005, 32(5): 11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砂泥岩薄互层条件下,以地震解释的层位为控制,以重构的声波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外推内插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对初始模型不断更新,使得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该方法将地震和测井信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地层的岩性特征信息,提高了对薄砂层的识别能力,在济阳坳陷临盘油田大芦家区块薄储集层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7表1参10
  • 吴东胜;朱晓龙;刘少华;陈华军;王庆
    , 2005, 32(5): 11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必须解决多学科数据和成果的集成管理、合成显示和综合分析评价等问题。GIS(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及其相应属性信息的系统,可以兼顾许多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信息。提出了基于GIS的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即在统一的地理参照坐标系下,应用GIS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应用图层叠加显示、专题图、三维可视化等方法实现多专业资料和成果图件的合成显示,应用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实现多学科数据及成果的综合定量分析。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中,应用此方法精细预测岩性圈闭和描述油气藏等,评价油气藏的发育区带、选择勘探工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以GIS为基础平台,结合油气专业需求构建工作流程和软件平台,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藏多学科互动综合研究。图3参17
  • 章凤奇;陈清华;陈汉林
    , 2005, 32(5): 1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微型构造常规作图受层状模型束缚,对砂体结构、形态粗化严重,易产生假微型构造。提出以单一结构要素(目前井间可对比的最小单元)为单位编制储集层微型构造图,首先通过对河流相储集层的地质相、测井相的精细研究和层次结构的精细解剖,识别结构要素类型;其次在等时地层单元内运用多种河流相储集层砂体对比方法实现单一结构要素的横向对比;再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分析各类结构要素空间上的成因、形态及组合规律,建立储集层精细的平面建筑结构模型;最后以单一结构要素为单元分块编制砂体的微型构造图。这样作图更能体现砂体的结构性和空间真实形态,因而对油田的开发挖潜更具有意义。图4参21
  • 钻井工程技术
  • 葛云华;鄢爱民;高永荣;唐雪平
    , 2005, 32(5): 11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油田(区块)丛式水平井钻井平台大小、数量和位置等的规划问题,研究了丛式水平井技术条件下平台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与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投资和油气井建井投资之间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油田(区块)丛式水平井钻井平台大小、数量和位置等的规划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以油田建设总投资(地面工程建设投资与油气井建井投资之和)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型非线性规划模型来求解。应用这一方法,在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MPE-3区块丛式水平井钻井平台规划中,结合当地地面工程建设费用和建井工程费用,得出均布井网条件下的最优平台模式是12井式,区块最优平台设置数量是27个平台,其中21个平台为12井式,6个平台为18井式,单平台的最大钻井数量为18口井。计算实例表明,采用这种数学规划模型及其求解方法来解决油田(区块)丛式井平台设置问题是可行的。图4表3参18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刘月田
    , 2005, 32(5): 11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藏各向异性对于开发井网具有破坏和重组作用,致使井网的生产效果难以把握,严重影响油藏原油的产量和采收率,其开发井网的布置是一大难题。布井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正多边形井网形式,建立变形井网。利用坐标变换将各向异性油藏变成等价各向同性油藏,分析了注水开发井网的变形机理。为了避免井网破坏,注采井排必须与最大渗透率方向(裂缝方向)平行或垂直;为了优化井网的油藏开发效果,井网注采单元的几何参数(井距和排距)由各向异性渗透率主值计算得到,提供了定量计算公式。图4参17
  • 唐恩高;李相方;童敏;王志伟
    , 2005, 32(5): 11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当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反凝析油会在井筒附近聚集,堵塞凝析气的渗流通道,降低气相有效渗透率,导致产能降低,且两相流动区和凝析油堵塞区将随着生产的延续不断向远井处扩展。根据Fevang和Whitson等对凝析油气的流动分区,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和拟稳态渗流理论,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的3区变化规律进行了严格推导,得到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的3区扩展模型。利用3区在凝析气藏中扩展和缩小的规律,能够准确预测凝析油气两相流动区和凝析油堵塞区变化规律,为正确评价凝析气井的产能提供理论依据。实例计算表明,新模型预测的3区扩展模型是正确的。图3表1参13
  • 倪学锋;程林松
    , 2005, 32(5): 11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稠油水平井的产能评价和动态预测,注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水平段的加热范围至关重要。由于油藏中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比直井中直井段长得多,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沿着水平段分布不均匀;根据水平井变质量流的思想,用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建立蒸汽沿水平段的压力、温度和干度分布计算模型;同时根据传热学等有关学科知识,考虑水平井中水平段加热过程和机理不同于直井的加热过程和机理,建立了水平井注蒸汽吞吐加热范围计算模型。根据辽河油田冷42块油藏基本参数,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水平段加热范围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的研究表明:蒸汽压力、温度、干度、加热范围沿水平段不是均匀分布的,第一临界时间、第二临界时间的概念反映了蒸汽在油层的运移过程。图4参15
  •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王庆如;李燕;衡立群
    , 2005, 32(5): 11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图6表1参17
  • 朱玉新;谢兴礼;宋文杰;李保柱
    , 2005, 32(5): 11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拉205井是塔里木盆地克拉2大气田的生产井,在产能测试过程中,由于生产压差的影响,该井储集层发生岩石弹塑性形变,渗透率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减小。利用气井拟稳态产能方程及压力分布方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克拉205井岩石渗透率对应力的敏感性不大,因而地层压降所造成的岩石变形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不明显;测试过程中岩石变形使近井区域形成了一个渗透率下降漏斗,但下降的幅度较小,对气井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对克拉205井取样岩心进行的渗透率有效压力增减循环回路试验表明,岩石变形的不可逆性较小,大油嘴放喷损失了渗透率后,再用适当的小油嘴生产,损失的渗透率大部分可得到恢复,因而不会明显影响气井产能。图2表1参16
  • 冯其红;李淑霞
    , 2005, 32(5): 11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利用流管法导出了井间示踪剂产出浓度的理论公式。传统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解释方法需要大量调整井间参数和注入参数来拟合产出浓度,解释精度低,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利用遗传算法实现自动拟合产出浓度的参数解释模型,只需给出该模型中各参数变化的大体范围,无须人为调参,模型自动拟合产出曲线,求解参数的最优解。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收敛速度快、解释精度高。图2表1参11
  • 冯庆贤;杨怀军;Nazina T N;王建强;佘跃惠;倪方天
    , 2005, 32(5): 11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油藏中已存在的各种细菌(本源微生物),以注水井近井地带剩余油为碳源,补充微生物基本营养物并混以空气,激活油藏中的有用菌,使之大量繁殖和代谢,并利用其降解原油、产生驱油剂、改善油藏生态系统和油水性质,以增强剩余油的流动性能,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与目前多用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有较大差别。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为稠油、底水、高孔和高渗且无产能接替的断块,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和生化参数分析以及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在该断块注入混气营养物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近3a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①注水井近井地带和油层深部有用的本源菌已被激活,其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7个数量级;甲烷代谢速率较试验前增加了4~78倍,代谢产物增加16~208倍;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加,但没有硫化氢产生。②原油和地层水性质有所改善。③单井日产油量和气量增加(截至2005年2月累计增油17 866t)。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孔二北断块的成功应用对国内处于高含水阶段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图2参13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李政;徐兴友;宋来亮;陈致林;刘庆;王宇蓉
    , 2005, 32(5): 11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朗卡山区块首次发现了高产成熟原油。成熟度参数表明原油成熟度相当于Ro值为0.8%~1.0%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为-20.7‰;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低、植烷与姥鲛烷均势;萜烷以C30藿烷为主,含有较高含量的Ts、C30重排霍烷和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甾烷以C27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含量高,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院。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源自滨浅海相泥质沉积物,并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图5参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