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6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李小地
    , 2006, 33(2): 12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油田在石油储量增长和产量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油田的可采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77%,2004年大油田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的70%。中国大油田的储集层主要是白垩系和第三系的陆相碎屑岩,圈闭以背斜圈闭和混合圈闭为主,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大油田发现的高峰期。中国的大油田主要分布在富油气凹陷中;凹陷的资源丰度越大,发现大油田所需的时间越短;凹陷的资源量越大,发现的大油田规模也越大。中国目前整体勘探程度比较低,未来在中西部地区和海域都可能有大油田发现。图6表1参10
  • 郭永强;吴元燕;刘洛夫
    , 2006, 33(2): 12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外预测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成因模型法、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和信息集成法三大类。成因模型法主要考虑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而未充分认识到钻探结果对勘探的重要指示作用,适用于勘探初期、缺少探井的地区;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主要以钻探结果为基础、以地质统计方法为手段来预测油气分布而未充分考虑油气的成藏地质条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地区;信息集成法集与油气空间分布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勘探工程等信息为一体,能够综合反映油气空间分布的特征,用图件表示油气资源的分布,其预测结果直观、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信息集成法要适应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必须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应用层序地层学等先进地质理论方法,准确预测储集砂体的有利发育带,再结合其他成藏地质条件,并根据勘探数据的丰度和精度,选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油气空间分布特征。图3参18
  • 油气勘探
  • 杨帆;孙玉善;申银民;张丽娟
    , 2006, 33(2): 12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塔里木盆地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非均质性储集体进行成岩岩相分析,划分为6种成岩岩相。广泛发育的碳酸盐致密胶结相及非致密胶结相在成岩早期就导致了储集层强烈的非均质性;局部溶蚀作用发育的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剩余原生孔隙-弱溶蚀相和剩余原生孔隙溶蚀相,是成岩晚期储集性得到改善的结果。成岩岩相与储集层类型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Ⅴ类非储集层由碳酸盐致密胶结相组成;Ⅳ类差储集层主要由碳酸盐非致密胶结相组成;Ⅲ类较差储集层主要由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次之)组成;Ⅱ类中等储集层主要由剩余原生孔隙-弱溶蚀相(次之为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组成;Ⅰ类好储集层主要由剩余原生孔隙-溶蚀相组成。从相带展布及构造特征预测指出:Ⅰ类好储集层主要展布在研究区沿尖灭线一带,圈闭类型以构造-成岩型为主,Ⅱ类中等储集层展布在北部雀马1井—草3井斜坡带上,圈闭类型以成岩型为主。图5表1参10
  • 王志鹏;陆正元
    , 2006, 33(2): 1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储集空间有限,岩溶发育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喜马拉雅褶皱期,下二叠统致密灰岩孔隙水量极为有限,地表水难以渗入地腹岩层,故不具备形成岩溶的条件。对钻井获得的较大储量缝洞型气藏分布、地表充填溶洞调查、井下钻遇溶洞与断层的关系、溶洞风化壳充填物及地层水同位素的特征等分析,均反映出东吴期暴露岩溶在溶洞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早期成岩致密化,通过溶蚀扩大节理面和层理层面发生岩溶作用,并形成以管道状为主的洞穴系统,为现今缝洞型气藏提供了天然气储渗的主要空间。图3表1参16
  • 王建民
    , 2006, 33(2): 12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寻求现实有效的勘探部署策略,以尽快实现选区油气突破和油田(藏)发现,通过对其石油地质条件的系统分析和勘探开发实践的思考总结,认为鄂南中生界油气既具有大面积生成、分布、富集并连片成藏的特点,又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上聚散不一,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格局;油藏类型以隐蔽性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及岩性油藏为主,大型有利沉积相带与低幅度局部构造及其集中分布、组合发育的大规模低幅度构造背景是控制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的主要因素,也是大中型油田发育的基本条件。结论:在鄂南中生界这样一个具备大中型油田发育条件但勘探手段颇受限制的地区,应该兼顾上下油层,以钻井为主要手段,实行规模化勘探策略。图4参13
  • 束青林
    , 2006, 33(2): 12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连续取心井段的岩心,发现了存在浅水湖泊沉积的证据,据此认为馆1+2砂层组属于浅水湖泊沉积,而非单一的河流相沉积。沉积期间,湖盆地形平坦、水体极浅,湖平面受气候影响频繁振荡式升降变化,沉积物表现为氧化、还原环境交替的红灰相间的细粒结构,湖泊沉积构造(如波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波痕等)发育。根据岩性、沉积等特征,划分为水道、砂坪、混合坪、泥坪和沼泽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洪水期和枯水期各微相的发育特点和平面展布不同。馆1+2砂层组属于湖相的观点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图5参9
  • 陶士振
    , 2006, 33(2): 12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包裹体本身的一些参数(如均一温度、盐度和荧光强度等)并非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单调增加或单调降低的,故判别包裹体形成期次不应仅局限于其本身属性,而应该着眼于鉴别其母体——宿主矿物的序次。从包裹体形成的结晶学和矿物学机理的角度,根据包裹体与其直接宿主矿物形成的同时性,自生矿物序次是确定沉积岩包裹体期次的根本依据,这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不仅适用于原生包裹体,也适用于次生包裹体。对包裹体 “源-位-期”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类型“源-位-期”关系的包裹体分期定时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指出无论是盐水溶液还是烃类包裹体,其形成期次与成藏期次并非等同,应注重从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上鉴别成藏期形成的包裹体,以正确厘定成藏期次和时间。在包裹体实验分析中,应先鉴定期次,后测试分析,以便正确运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地质问题。图9表1参16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
    , 2006, 33(2): 12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其间夹杂发育膏质岩类,且经历过较大的埋深,有利于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和H2S的形成与聚集。TSR形成的H2S溶于水后显示出较强的溶蚀性能,在深部储集层中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促进碳酸盐岩次生孔洞的发育和优质储集层的形成,H2S含量越高,含H2S储集层埋藏越深,储集层性质越好。基于此,可以运用H2S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来预测深部优质储集层的分布。川东和川西北地区中、下三叠统白云岩储集层都含有一定的硫酸盐岩且经历过较高的温度,目前埋藏较深,是H2S形成的最有利层系,也是优质储集层最发育的层位。图3参36
  • 李大伟;李明诚;王晓莲
    , 2006, 33(2): 12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新构造层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应用自主开发的“油气聚集量模拟系统”,对歧口凹陷的埋藏史、有机质演化史、生烃史、排烃史以及油、气的二次运移史(包括残留量、渗漏量和聚集量)进行了动态和全面的模拟,特别是应用“有效运移通道空间系数”、“动力分配系数”、“距离分配系数”和“面积分配系数”等概念和思路,模拟计算了各区带油、气的聚集量和聚集强度,对各区带进行了综合评价,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图10表3参6
  • 张君峰;兰朝利
    , 2006, 33(2): 12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了断层和3种类型的裂缝。裂缝类型有区域构造缝、水平缝(包括层理缝与缝合线)和成岩缝,其中,区域构造缝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上古生界各层位均发育,缝合线在山2段中下部和太原组灰岩中都可见到,层理缝仅见于山西组山2段中下部,成岩缝仅见于石千峰组千5段。断层为逆断层,断穿了上古生界下部气藏的区域盖层和烃源岩。裂缝和断层分布对研究区重点勘探层位山2段、盒8段和千5段的天然气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伴生的层理缝和缝合线的分布控制了山2段天然气富集区;区域构造缝的分布促进了盒8段天然气的富集;而千5段天然气的富集则依赖于本区断穿上石盒子组的断层和区域构造缝的分布。图6表2参29
  • 陈冬霞;庞雄奇;姜振学;张俊
    , 2006, 33(2): 12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类型、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储集性能与烃源岩生烃潜力等成藏地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渤海湾断坳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类型多,资源丰富;松辽盆地断陷结构发育早,坳陷结构发育明显,但该大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大。在对隐蔽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时空配套史等成藏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对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总结出5类基本成藏模式,包括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岩性圈闭及火山岩等。图3表1参18
  • 油气田开发
  • 郝永卯;薄启炜;陈月明;李淑霞
    , 2006, 33(2): 12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天然气水合物(NGH)降压开采基本规律,应用研制的NGH合成与开采实验系统,研究NGH降压开采的相平衡和基本生产规律。用图形法测定了4个NGH相平衡点,与已有文献数据吻合很好,说明了该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对于高孔高渗的多孔介质,相平衡数据与反应釜水溶液中相平衡数据一致,在进行NGH开采相平衡研究时,可以借用现有反应釜水溶液中NGH的数据和模型。在实验模型条件下,降压开采是比较好的NGH开采方法,产气速率较高且主要受压降速率控制。储集层压力控制和NGH自保护效应是实际NGH矿藏降压开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下伏游离气或同层伴生气的NGH矿藏,为克服以上两点不利提供了可能。另外,还可以考虑注热水、注化学剂等其他辅助强化开采措施。图5表2参15
  • 油气勘探
  • 周兴熙;贾进华;周东延;张立平
    , 2006, 33(2): 12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气,通过断裂和裂隙与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形成的网络充注,封存箱内渗流成藏。乌什凹陷东部烃源条件良好,盖层发育,中、新生界具有3层压力结构,深部存在区域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是富集形成规模大的油气藏的有利区域。远离烃灶成藏的特征证实该区属于库车超强充注油气系统的一部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有望发现更多的特富、富凝析气藏和油藏。图6表1参12
  • 王西文;刘全新;吕焕通;苏明军;蔡刚;高建虎;姚清洲;沙雪梅
    , 2006, 33(2): 1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技术思路分4个层次:以基于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小层对比、构造解释作为基础研究工作;基于地震属性提取的岩性油气藏的定性识别技术;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和少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静态定量评价技术;基于多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动态定量评价技术。以准噶尔盆地SN31井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为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流程。采用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及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图10参8
  • 胡辉;向树安
    , 2006, 33(2): 12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下构造较复杂时,叠后时间剖面叠加处理的效果不太理想。叠前深度偏移直接对叠前数据进行偏移处理,避免了时间叠加处理过程,能有效控制横向速度变化,利用射线追踪原理进行偏移,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层析成像等技术不断优化深度-速度模型,可得到比叠后时间偏移更好的效果。江汉盆地潜江凹陷部分盐构造区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构造及速度横向变化大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理想技术。图4参7
  • 陈萍
    , 2006, 33(2): 12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泌阳凹陷陡坡带砂砾岩体空间展布预测中,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古地貌沟扇对应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砾岩扇体并确定其分布边界。预测结果,在陡坡带边界断层附近发现了新的砂砾岩扇体,在深凹区过渡带发现了浊积砂体,均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经钻探获得了良好效果,对陡坡带砂砾岩体的勘探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图3参10
  • 王桂宏;徐凤银;陈新领;马达德;马立协;苏爱国;周苏平
    , 2006, 33(2): 12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图4参10
  • 王春艳;邓美寅;杨晓明;张金亮;郑荣儿
    , 2006, 33(2): 12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油田使用的定量荧光录井中存在二维发射光谱单一峰值浓度的定量测量范围小、多次稀释增大了人为误差和浪费的问题。利用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在10-4g/L至10g/L浓度范围内获取胜利油田原油样品在不同浓度下波长差为40nm的正己烷萃取液的同步光谱,发现不同的浓度下同步光谱不仅表现为峰高变化,峰位也有显著变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7个峰值,将光谱数据在非线性范围内进行多峰值的最小二乘法浓度响应函数拟合,多点同时定量,所得误差小于5%,重复率和准确率较高。图1表2参9
  • 门相勇;赵文智;胡素云;季汉城
    , 2006, 33(2): 12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储集层物性、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进而探讨了烃类侵位对其物性的宏观影响及微观机理。大量观察与分析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具有火山岩岩屑含量高等特点,其储集物性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差中有优,4000m以下深度物性明显变好。研究区深部含油储集层物性明显好于不含油储集层,深层方解石、浊沸石和自生伊利石含量随含油级别的提高呈降低趋势,说明原油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导致深部含油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的含量减少,从而使含油储集层物性获得明显改善。图4参15
  • 油气田开发
  • 宫俊峰;曹嫣镔;唐培忠;刘冬青
    , 2006, 33(2): 12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非均质性使得稠油油藏注蒸汽多轮次吞吐开采后期开发效果变差。伴蒸汽注入氮气和泡沫剂可有效提高蒸汽的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改善稠油热采的开发效果。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特点,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温复合泡沫剂FCY(该泡沫剂在310℃、气液比1∶1条件下阻力因子达到20以上),并研究了温度、矿化度、剩余油饱和度对其封堵效率的影响。FCY体系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表明:FCY泡沫剂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注入蒸汽的驱替效率;伴蒸汽注入FCY体系可以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降低含水率;氮气和泡沫剂合注为最佳注入方式。胜利油田现场应用证明,高温复合泡沫体系FCY可有效改善热采稠油油藏吞吐开发效果,封堵大孔道,防止汽窜。图8表1参10
  • 王凤琴;曲志浩;孔令荣
    , 2006, 33(2): 12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和分析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机理及其特性,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水驱油形成的各类残余油均有减少。乳状液的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①利用乳状液堵塞大孔喉带产生的分流作用,减少绕流形成残余油的数量;②借助乳状液进入孔隙喉道中产生的挤压、拉、拽作用,有效驱赶分布在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驱油效率可提高6%左右。图3表1参13
  • 李阳;王端平;李传亮
    , 2006, 33(2): 12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非均质砂岩油藏矢量开发技术研究”(P03054)
  • 袁新涛;新涛;彭仕宓
    , 2006, 33(2): 12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分微相研究驱动压差与最终驱油效率关系时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消除各类干扰因素所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单变量相分异指数UFDI来定量表征某类变量在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分异性,区分已消除和未消除的干扰因素。在留楚油田沙一段储集层的水驱油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测定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单变量相分异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最终驱油效率的影响并不能通过分沉积微相来消除。按照毛管压力的平均方法对驱动压差进行标准化后,最终建立了理想的驱动压差与最终驱油效率关系曲线,得到了各沉积微相驱动压差对最终驱油效率的不同影响规律。图3表2参10
  • 石油工程
  • 李军;陈勉;柳贡慧
    , 2006, 33(2): 1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利用声发射原理对套管损坏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在利用模拟套管进行先导性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利用声发射技术进行套管损坏实时监测研究的整套装置。对现场常用套管进行了损坏变形全过程声发射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套管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与其相应的变形/应变信号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套管挤压变形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套管初始变形期,声发射信号频繁,但强度不大,主要为原生裂纹闭合所致;在套管稳态变形期,声发射信号较弱,原生裂纹已经闭合,新的裂纹产生很少,套管变形稳定增加;在套管加速变形期,声发射信号频繁,且强度很大,说明有大量新的裂纹产生,套管迅速损坏。利用声发射信号变化的趋势和阶段性可间接判断套管的损坏程度,从而为套管损坏实时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图5参11
  • 张衍臣;于振东;范学君
    , 2006, 33(2): 12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探井试油需要,研究了不动管柱多层压裂及排液一体化工艺技术。该技术包括3种形式:压裂两层及排液一体化管柱、选择压裂一层及排液一体化管柱及选择压裂两层及排液一体化管柱。该技术利用一趟管柱,对一个或两个层实施压裂,并在不动管柱的前提下,实现压后排液求产;同时通过管柱的结构设计与井下工具的合理设计,实现井下压力监测与压后井温测试,形成了集压裂、排液、求产、测压、测井温等于一体的完整配套的工艺技术。应用该技术在大庆外围油田及海拉尔地区的5口井中进行了现场试验,成功率100%。该技术使试油工序衔接得更加紧密,既可减少压裂液对储集层的浸泡时间,降低储集层的损害程度,又可降低作业成本,改善作业环境,实现绿色施工,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图6表4参8
  • 资源评价与管理
  • 罗东坤;丁治国
    , 2006, 33(2): 12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妥善处理石油工程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了委托-代理模型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分析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选择机制在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用有效的契约去激励技术服务公司,才能使服务公司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为实现石油公司的最大效益而尽最大努力;只有对技术服务公司的作业实施监督,才能形成对技术服务公司的有效约束;采用激励性承包方式、实施综合性评标和组建工程项目动态联盟能够防止逆向选择。分析表明,在最优激励安排下,激励强度与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承包商的边际成本及其风险规避系数负相关,与承包商的边际生产率正相关,还与其他可观测变量相关。在最优监督水平下,作业公司的边际生产率越高,边际成本越低,越容易监督,监督带来的边际收益越高。对于那些监督比较困难的项目,可以通过加强惩罚力度的方式弥补难以有效监督的不足。激励性承包方式可以减小逆向选择造成的危害,组建动态联盟可以进一步加强激励作用,降低道德风险,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参8
  • 杨雪雁;张广杰
    , 2006, 33(2): 12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正确评价开发调整项目,分析了油田开发加密调整的增产效果模式,研究了现金流增量的分布模式和相应的经济评价指标及指标间关系的特点。若调整的效果是纯增加可采储量,其现金流分布呈现常规分布模式,若调整的效果中含有提高采油速度的成分,则现金流增量呈现非常规分布模式。对纯增加可采储量的开发调整项目,可将ΔNPV大于0作为衡量其方案可行与否的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对有提高采油速度效果的项目,应以ΔNPV大于0且ΔCNCF大于0为评判标准,以确保油气资产价值能够保值。开发调整项目经济评价期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适当调整评价期才能正确反映项目的真实效果。图11参11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陈忠民;刘洛夫;卞德智;窦立荣;黄先雄;肖坤叶
    , 2006, 33(2): 12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乍得南部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主要处在早成岩阶段B期至晚成岩阶段B期,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对其物性影响强烈;颗粒骨架的淋滤、早期及后期碳酸盐胶结物、骨架颗粒(长石、火山岩碎屑)和黏土胶结物的溶解是盆地形成优质储集层的主要因素;成岩相可划分为颗粒铸模相、溶解相和石英次生加大相。下白垩统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构造环境,油气充注时间。图4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