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6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郭元岭;张林晔;蒋有录;高磊
    , 2006, 33(4): 1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新近系及古近系发育地层超覆及不整合面遮挡等两种类型的地层油藏。由于地层圈闭识别难度大,油藏形成条件复杂以及原油性质较差等不利条件,以往地层油藏在济阳坳陷油气勘探中未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济阳坳陷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时期,随着对地层油藏成藏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层序地层学、高精度三维地震等勘探新技术的应用,地层油藏的勘探进入规律性勘探阶段,对探明储量的贡献也逐步增大。济阳坳陷地层油藏的剩余资源潜力丰富,勘探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图4表1参7
  • 专家论坛
  • 赵文智;胡永乐;罗凯
    , 2006, 33(4): 13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陆上边际油田主要包括低渗透、稠油和复杂断块等特殊类型难采油田。中国在难采边际储量的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初步建立难采边际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技术。近年新发现的油田绝大部分属于特低渗、低产、低丰度、高黏度等边际油田,开采难度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地质和工程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针对不同油藏的开发模式和策略,积累经验,转变观念,创立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技术措施。边际油田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降低成本,简化钻采工艺、地面工艺和流程,借鉴其他类型油藏的开发技术,提高边际油田经济效益。参34
  • 方义生;刘合年;罗凯
    , 2006, 33(4): 13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气田开发特点和国内外开发实践,对气田平均产能评价方法、开发速度与稳产的关系以及气区开采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开发评价、开发建设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达到高效开发和稳定供气的目的。分析评价了国内外常用的6种气井产能评价方法,指出了其适用条件。利用中国、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部分开发历史较长的气田开发实例分析了开发速度与稳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裂缝系统稳产情况最好,而土库曼斯坦气田稳产关系最差。利用俄罗斯已枯竭老气区、正在开发的大型主力气区以及中国四川开采历史较长气区的开发实例,对气区开采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认为在预测气田(或气区)的开发潜力、稳定供气水平和年限时,要全面评价、预计尚未探明储量的规模、质量、投产时间、投产顺序以及储量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降低开发决策的风险,提高中、长期开发规划的科学性。图5表2参10
  • 油气勘探
  •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宋立忠;毛超林
    , 2006, 33(4): 13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深盆气的形成机理,从沉积及储集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机制。认为坳(凹)陷中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油藏可称为深盆油藏,其成藏特点与常规岩性油藏不同:①砂岩全盆地连续分布,凹陷区储集层致密;②油源充足,超压为主要排烃动力,浮力作用弱;③油藏平面分布具有油水倒置现象;④油层连片分布,产量普遍较低,但局部存在储集层厚度大、物性好、单井产能高的经济勘探地区,即“甜点”。建立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深盆油藏成藏模式,预测松辽盆地深盆油藏的资源潜力巨大,指出应转变勘探思路,向富油坳(凹)陷拓展,转变资源定位,调整预探目标和勘探技术序列,勘探深盆油藏。图7表1参9
  • 油气田开发
  • 时佃海
    , 2006, 33(4): 13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低渗透储集层中流体非达西渗流规律,在室内非达西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将低渗透储集层中流体的渗流分为非流动、非线性渗流和拟线性渗流3种渗流状态并给出了各渗流状态的渗流方程,以此为依据,推导出了单相平面径向渗流流态分布规律公式,可用以定量地确定油井周围3种流态的分布范围。两相平面径向渗流流场中各点的饱和度不断变化,拟线性渗流区、非线性渗流区的范围也不断变化,因此在确定流态分布范围时,应在单相最小驱替压力梯度和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公式中乘以两相驱替系数。根据流态分布,提出了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方法和理论公式。应用该研究成果对国内5个典型加密试验区进行了井距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4表1参9
  • 油气勘探
  • 窦欣;陈振岩;李成;回雪峰;张菊香
    , 2006, 33(4): 1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齐62井区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的齐家—欢喜岭下台阶坡洼过渡带,经过多年勘探,目前已发现了太古宇、中生界、新生界多套含油气层系,但对研究区的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技术认识不清。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新生界沙三段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个层序中识别出了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同时,以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小时窗范围内采用分频技术、三维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识别和预测储集层,优选出3个有利岩性圈闭油气藏,部署了齐231井、齐232井、齐233井3口探井,均获良好油气显示。图7参10
  • 王喜双;张颖
    , 2006, 33(4): 13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对速度场精度的要求较低,在构造复杂但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好的成像效果,近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各探区得到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对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关键技术(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速度建模)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其在富油凹陷整体评价、复杂断块精细勘探、碳酸盐岩岩溶地形识别、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叠前时间偏移是一项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应用前途广阔的地震精确成像技术,适合于在横向速度变化不大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图6参7
  • 张忠民;龙胜祥;许化政
    , 2006, 33(4): 13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石化东部探区下古生界烃源岩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低。渤海湾盆地南部下古生界烃源岩于中三叠世末进入生油高峰,中生代发生二次生烃,新生代埋深虽然可达万米,但富有机质干酪根绝大部分已转化,生烃潜力有限;南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在晚三叠世达到早成熟阶段,新生代基本未发生二次生烃作用。上古生界是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煤层及暗色泥岩在晚三叠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两次发生深成变质作用。在系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渤海湾盆地南部是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最有利的地区,油气保存好,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有利勘探区为东濮凹陷、临南洼陷、德州凹陷南部、莘县凹陷北部;下古生界的原生油气藏勘探风险较大,渤海湾盆地南部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图5表4参30
  • 王璞珺;程日辉;王洪艳;梁晓东;单玄龙;杨宝俊;孙效东;刘万洙
    , 2006, 33(4): 13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及青一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根据地层层序和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本区勘探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深层、兼探中浅层;②坳陷层序以找油为主,断陷层序以找气为主,断陷层序中应特别注意寻找类似于XS1井的火山岩气藏;③以滨北地区的逆断层带为线索,重点寻找前古近纪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油气藏和新近纪以来形成的油气藏。图4参18
  • 徐安娜;郑红菊;董月霞;汪泽成;殷积峰;严伟鹏
    , 2006, 33(4): 13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属走滑伸展型断陷,古近系东营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查明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识别南堡凹陷东营组各级层序界面和相序,建立等时地层层序格架和演化模式,综合预测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相和油气分布。研究认为:层序界面、最大湖泛面、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分布和构造背景是有利砂体分布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东营组油气分布具有纵向相对集中和平面分带的特点,表现为油气主要富集于最大湖泛面之下的东三上亚段地层中,且多分布于凹陷第二走滑断阶带。图7参16
  • 谢占安;周海民
    , 2006, 33(4): 13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原有地震资料品质较低,已不能满足该区油气资源挖潜需要,为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针对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及地下地层倾角大、断层发育、断块小且多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恢复炮点变观、炮点横向移动变观和块状特观设计等先进的地面设计施工技术,并对地震采集方法及各项参数进行了全面优化。实践表明二次三维地震剖面不仅拥有较高的信噪比,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浅层资料可充分满足精细构造解释和高分辨率储集层反演需要,中、深层资料能够准确落实构造形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二次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地质研究,经过少量探井、评价井的实施,新增含油面积85.5km↑[2],三级石油地质储量25 601万t。图4表1参9
  • 韩剑发;王招明;潘文庆;赵孟军;顾乔元;秦胜飞
    , 2006, 33(4): 13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难点,应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轮南古隆起对奥陶系潜山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轮南古隆起控油、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理论体系。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古隆起控制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和潜山油气的多期成藏。提出轮南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准层状油气藏新模式,认为受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的控制,油气富集在潜山表层150m深度范围内。同时,形成了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储集体预测及酸压储集体改造技术、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井点优选及不规则井网开发技术等。图2表1参22
  • 冯国忠;胡凯;张巨兴
    , 2006, 33(4): 13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开鲁盆地陆东凹陷发现了大量低熟石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烃源岩具有高丰度低演化特点,主力生油层段是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上段(K↓[1]jf↑[上])的油页岩,该段油页岩处于低成熟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各含油构造的原油与K↓[1]jf↑[上]烃源岩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对有机碳与产油潜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证实了油页岩的早期成烃现象。热压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九佛堂组上段的油页岩为早期成烃的重要贡献层。在埋藏较浅、演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凹陷,油页岩发育区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图10表8参18
  • 倪国辉;鲍志东;杜旭东;张占文;李晓光;陈韶生
    , 2006, 33(4): 13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静北潜山基岩地层发育一套中元古界滨海—浅海环境下沉积的砂泥岩和碳酸盐岩,先后经历了白云岩成岩作用阶段、风化溶蚀-胶结作用阶段和浅变质作用阶段,但对潜山储集层的发育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从沉积构造分析入手,对储集层的发育史及储集空间进行分析;然后用测井资料进行潜山岩性及裂缝识别,探寻潜山储集层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结合试油资料,研究潜山基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静北潜山基岩储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岩性及岩性组合、成岩作用、风化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层的岩性及岩性组合;岩性及成岩作用控制储集层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发育;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含油性,并影响了储集空间的后期改造。图3表3参12
  • 郑雅丽;丁国生;张险峰
    , 2006, 33(4): 13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北地区罗家寨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沉积,具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的特点。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理论,对飞仙关组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划分了5个四级层序10个体系域,建立了该区的沉积模式。作为主力储集类型的台地边缘鲕滩相发育于第 Ⅰ 个层序的高位期及第 Ⅱ、Ⅲ 层序中。罗家寨地区发育两个(期)边缘鲕滩,由东向西推移,西部滩体的形成时间晚于东部。两个滩体经历的成岩过程有所差异,东部滩体经历了5期白云石化和淡水溶蚀作用,西部滩体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明显减弱,只可以识别出微弱的白云石化作用,因此东部滩体储集性能优于西部。图4表1参7
  • 王颖;张凯
    , 2006, 33(4): 13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龙凹陷是楚雄盆地首选的有利勘探区,进行该凹陷的热史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整个凹陷的勘探潜力非常必要。磷灰石裂变径迹可以作为反演热史的指标。根据云参1井岩心和露头样品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云龙凹陷热史,结果表明:早寒武世至晚志留世热流值持续上升,之后热流值下降并持续到晚白垩世,随后热流值又上升至今,总体呈热—冷—热演化特征。云龙凹陷的这种热演化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凹陷的沉降史分析表明,云龙凹陷经历了两次大的快速沉降过程,这两次快速沉降引起了云龙凹陷寒武纪至晚志留世和晚白垩世至今的两次热流值升高。图6表1参8
  • 熊伟
    , 2006, 33(4): 13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盆地范围内宏观的输导体系研究是开展油气预测的基础,也是开展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提。以东营凹陷为例,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出发,详细介绍了盆地范围内输导体系宏观格架的建立过程,并对其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不同层系油藏平面分布具有相似性和组合性,明显地受输导体系构成方式的控制。输导体系的构成横向上具有分带性,不同构造带输导体系构成有明显的差异;纵向上具有组合性,不同层系相似的沉积体系组合决定了输导体系的组合性;输导体系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决定了油藏的类型和空间组合。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不同,同一类型不同成因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具有差异性,不同类型输导组合的输导机理和运聚效率不同。图3参25
  • 油气田开发
  • 周英杰
    , 2006, 33(4): 13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区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10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一般低于18%,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低于25%的储量达到3.75亿t。稠油为非牛顿流体,渗流所需剪切应力大;压力梯度相同,油越稠渗流速度越低;常温驱油效率低,水驱波及系数小,且水驱后原油黏度增加。稠油加热后渗流速度大幅度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减小,油水相对渗透率得到改善,驱油效率大幅增长。因此,注蒸汽热采可以改善稠油渗流特性,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波及系数及采收率。为进一步提高水驱后普通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在优化注蒸汽开发技术政策的基础上,在孤岛油田开展了先导试验,明显提高了采收率。图10表3参23
  • 王旭
    , 2006, 33(4): 13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油区是中国重要的稠油生产基地,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和实践,形成了以中、深层稠油和特、超稠油开采技术为代表的特色技术,主要包括稠油热采、防砂、举升、集输及稠油钻、完井等工艺技术。辽河油区稠油油藏开采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应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发挥油藏地质研究、钻完井工艺技术、采油工艺技术的综合优势,重点在蒸汽吞吐后经济的接替技术、薄层稠油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稠油热采水平井(侧钻水平井)生产寿命技术、海上稠油经济开发方式几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试验。参10
  • 郭兰磊
    , 2006, 33(4): 1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常规井网化学复合驱油扩大试验经历了前置段塞、主段塞、后置保护段塞的注入及后续水驱,目前试验区综合含水率基本接近试验前水平应的变化。水井注入压力升高,吸水剖面得到调整,层间矛盾得到改善;油井产油量大幅度上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实际提高采收率已达11.7%。与水驱相比,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复合驱扩大试验取得了成功。由于试验是在常规井网下进行的,该试验的成功说明胜利油区在常规井网和污水配注条件下实施复合驱油可以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图5表2参11
  • 何应付;李剑;杨正明;张训华
    , 2006, 33(4): 13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任意形状双重介质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规律,建立了任意形状双重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将该模型转变成Laplace空间的修正Helmholtz方程,用边界元方法获得油藏内任意点的压力,进而由杜哈美原理得到考虑井筒储存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不同边界条件双重介质油藏井底压力的典型曲线分析表明:窜流系数控制过渡段出现的早晚,裂缝弹性容量系数控制过渡段持续时间的长短,油藏的边界条件对油藏的压力动态存在明显影响。不渗透区域的存在对双重介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存在明显的影响,可根据压力导数典型曲线的特征识别近井大范围局部不渗透区域的存在。图7参20
  • 朱维耀;刘圣志;王元基
    , 2006, 33(4): 13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微生物驱油作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繁殖代谢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与衰竭,微生物间的竞争排斥作用、诱导作用,产物的增溶、降解等化学反应,扩散、沉浮、吸附等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应用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微生物驱油吞吐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微生物吞吐过程中的微生物运移、化学剂扩散、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流体物理化学变化、增产(吞吐)有效时间等的作用规律以及微生物作用与多孔介质中流固环境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在阐述微生物吞吐增产的基本渗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驱油、调堵、降黏、提高驱油效果等多重作用。图2表2参10
  • 石油工程
  • 杨永智;廖新维;沈平平
    , 2006, 33(4): 13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井筒存储效应对ISA(Inverse Solution Algorithm)试井分析方法的影响,利用拉普拉斯反褶积法对实际试井资料进行处理。用地层的变流量过程代替井筒存储效应,对同时测得的井底压力和流量,使用拉普拉斯反褶积方法求出所需要的准确的压力导数,达到消除井筒存储效应的目的;如果不能够同时测得井底的压力和流量,在拉普拉斯反褶积过程中,把井筒存储系数始终当成一个常量来考虑,并以该存储系数来定义变化的流量,然后用拉普拉斯反褶积积分法处理井筒压力和流量,得到压力响应,再通过Stehfest算法将解转换到实空间,这样处理后得出的压力导数结合ISA方法算得的渗透率分布更符合真实的地层情况。该法有助于提高有井筒存储效应影响的实际试井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图4表1参12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郭永强;刘洛夫;朱胜利;朱毅秀
    , 2006, 33(4): 13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阿姆达林盆地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和烃类特征的研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分别有3个和4个有效烃源区,并相应划分为3个和4个亚含油气系统。基于对烃源区分布、储集层特征、构造格局的研究和油-岩对比,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分布范围,认为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最有勘探潜力,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低亦有一定勘探潜力。图5表3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