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7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赵文智;胡素云;董大忠;蔚远江
    , 2007, 34(5): 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勘探工作量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冲断带勘探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勘探成果不断扩大,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成效显著,近海海域勘探进入增储高峰期。至“十五”末期,中国石油勘探呈现出稳定发展、天然气勘探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原油储采比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立足国内油气资源,加强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大型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克拉通大型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海洋深水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七大领域的勘探,中国油气勘探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发展。图6参20
  • 薛永安;刘廷海;王应斌;张国良;韦忠花
    , 2007, 34(5): 15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研究渤海海域及周边陆地油区主要气田特征,发现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两点:存在相对富气凹陷,气源岩为偏腐殖型或高成熟腐泥型;富气凹陷的古近系发育高压异常厚层泥岩封盖层。渤海海域主要有5种天然气成藏模式:①封盖层下A型,即新生、新储、新盖型;②封盖层下B型,即新生、古储、古盖型;③封盖层内型,指在高压异常泥岩内部形成的气藏;④封盖层上A型,指天然气沿输导层与断裂垂向运移进入浅层,聚集在局部盖层发育区,形成的小规模天然气藏;⑤封盖层上B型,即由浅层稠油油田原油生物降解形成的较“干”的天然气聚集于油田之上的地层而形成的气藏。其中,封盖层下型形成的气藏充满系数(程度)最高,储量规模最大。就地区而言辽中凹陷北洼和渤中凹陷为相对富气凹陷,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可成为天然气藏再勘探的重点区域。图6表2参14
  • 郑晓东;朱明;何敏;李宏伟;连世勇;张昕
    , 2007, 34(5): 1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生于13.8Ma前的强烈海退使得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育了大型的海底峡谷—断裂坡折型深水扇,浊流沿海底峡谷将碎屑物向凹陷内搬运,在海底峡谷内充填形成浊积水道砂体,在断裂坡折带之下快速卸载形成前积砂体。根据深水扇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发现,沿着古水流方向,深水扇自断裂坡折带附近向白云凹陷呈进积充填;在垂直古水流方向上,深水扇砂体呈丘状充填。以分隔深水扇的底积层作为等时面,可将荔湾深水扇划分为3期相互叠置的朵叶体,通过地震属性分析等储集层预测手段,预测了各期砂体的分布;扇体发育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粗碎屑首先在坡折带下降盘附近卸载,细粒的泥质沉积物以悬浮搬运的方式被带到侧缘或更远的下扇区沉积下来,因此,朵叶体的主体部位富砂,两翼及前缘末稍一带富泥。图8参9
  • 金振奎;王春生;王濮;张彦龙
    , 2007, 34(5): 1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积相及成岩作用对煤岩的储集性能都有重要控制作用,沉积相控制煤岩的灰分产率、煤岩显微组分,而这些因素又影响煤岩的储集性能。灰分与储集物性之间存在定量关系,灰分越多,储集物性越差。显微组分中,镜质组有利于割理的形成,镜质组含量越高,渗透性越好,孔隙度也越高。从暗煤到亮煤,总的趋势是镜质组含量增高、灰分产率降低,储集物性变好。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煤岩储集层主要形成于潮坪环境和三角洲环境,潮坪煤岩的储集物性优于三角洲煤岩,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岩储集物性优于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岩。处于潜流带和渗流带的煤岩,由于溶蚀作用强烈,其储集物性好,而处于深部缓流带的煤岩,由于胶结和压实作用强,储集物性差。因此,潜流带和渗流带是寻找优质煤岩储集层的有利部位。图5表1参24
  • 孙玉善;韩杰;张丽娟;谭泽金
    , 2007, 34(5): 1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种镜下微观分析方法,探讨塔中地区塔中一号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体基质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并依据成岩演化序列进行了追踪分析。研究认为,该区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基质次生孔隙主要形成于中—深埋藏环境下的中成岩阶段:塔中一号断裂带沟通了中寒武统膏岩层和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层,在高温下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产生的高温、高H2S含量的溶液沿断层和破裂带进入储集层进行溶蚀(被溶蚀组分以含藻或藻粘结的泥晶灰岩砂屑和渗流粉砂为主),形成了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的基质次生孔隙。台地边缘的粒屑滩亚相是易溶组分的富集带,即形成基质次生孔隙的有利相带,因此该亚相内裂隙体系发育带是优质储集层有利分布区。图9参13
  • 要惠芳
    , 2007, 34(5): 15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证实山西省柳林县杨家坪煤层气试验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对该区主要煤层的重要储集层物性参数(煤层割理、孔隙度、渗透率)进行观测和实验分析,对比实验与生产数据,并对影响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参数(煤层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吸附与解吸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储集层以基质孔隙为主,煤层渗透率变化比较大,主要煤层渗透率偏低;但煤层割理较发育,割理主导方位受区域构造控制,以不规则网状为主,大部分处于开启状态,渗透能力较好。该区主要煤层的含气量都较高,接近于饱和含气,所以勘探潜力较好; 由于解吸时间短,故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煤层气井的生产状况也证实了其较为巨大的开发潜力。图10表10参15
  • 宋换新;肖天君;文志刚;曾艳涛
    , 2007, 34(5): 1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皖南巢县马家山地区油苗产出层位主要集中在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为了查明其烃源岩,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资料和采样记录,对该区古生界和中生界海相优质烃源岩层段进行系统研究和准确标定,在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发现有机质相对富集的优质烃源岩小层。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和绝对浓度定量分析表明,南陵湖组烃源岩样品的三环萜烷、四环萜烷、三萜类化合物、倍半萜烷及甾烷分布模式和组成特征与油苗样品相似,其藿烷、三环萜烷和甾烷绝对定量浓度也与油苗样品接近,而栖霞组和大隆组烃源岩样品与油苗样品具有明显差别。马家山地区油苗与南陵湖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是南陵湖组烃源岩的原生油气。图8表1参23
  • 于水明;梅廉夫;施和生;秦成岗;汤济广
    , 2007, 34(5): 15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断层分类、断层活动史分析、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及晚期断层,这两种断层活动期与油气充注期匹配关系均较好,推断二者在油气充注史中起了相似的作用。勘探实践和各种证据表明,该区断层是油气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现今的静态的断层封闭作用控制了新近系目的层的油气成藏,而岩性对接情况是该区断层静态封闭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议该区勘探应加强目的层顶面演化特征研究、落实圈闭和断层封闭性,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且断层封闭性有效的圈闭,勘探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图8表1参11
  • 霍春亮;刘松;古莉;郭太现;杨庆红
    , 2007, 34(5): 15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国内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质储量和可驱替储量为定量指标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源于建模本身和储量计算两方面,着重分析了相建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实验设计抽取了一组地质概念模型描述储集层地质特征的所有可能,定量分析了不确定性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掌握了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统计特征。以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储量的多项式响应曲面代替建模过程,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储量概率分布,评价了储量风险。综合考虑储量规模、储集层连通性和发生概率,提供给油藏数值模拟一组优选的模型实现。图5表2参17
  • 张振苓;邬立言;脱奇;舒念祖
    , 2007, 34(5): 1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油气地质实验技术方法研究”(090010020)
  • 油气田开发
  • 宋社民;王亚洲;周俊;蒙立新
    , 2007, 34(5): 15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油田赵108断块为多层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后产油量递减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快、层间矛盾突出、水驱效率低。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施早期周期性可动凝胶调驱,经过4个轮次调驱与注水开发,实现了年产3万t、稳产10年的开发目标。早期可动凝胶多轮次调驱与单纯注水开发(数值模拟结果)开采10年的指标对比表明:油藏采出程度达到21%,提高10.01%;综合含水率为67.6%,降低了25.4%;中、高含水阶段的含水上升率分别为6.93%和2.08%,远低于单纯水驱开发预测的12.06%和6.15%,中低含水期成为原油主要开发阶段。断块采出程度提高,稳产期延长,注入水利用率提高,投资回收期缩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赵108断块开发效果表明,采取早期周期性可动凝胶调驱注水开发可以改善普通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图6表2参11
  • 王家禄;刘玉章;江如意;官长质
    , 2007, 34(5): 15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现代电子摄像监视技术和流动测试手段,建立水平井二维物理模拟系统,观察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时水脊脊进过程,研究水脊形成与发展机理、见水时间和采收率的变化规律。水平段长度较小时,较短时间内就形成了水脊,水脊的两翼比较陡,油水界面变形较大。水平段长度较长时,水脊形成时间推迟,两翼逐渐变缓且对称分布。随着水平段长度增加,水平井生产时见水时间推迟,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增加。水平段长度相同时,随实验压差增大,底水脊进形成水脊时间提前,水脊的发展速度加快,水平井见水时间提前,水脊两翼界面变陡,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减小。图8参14
  • 许建红;程林松;周颖;马丽丽
    , 2007, 34(5): 1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层中流体渗流不遵循达西定律,属于非线性渗流。对长庆西峰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改变岩心两端压差测量流体通过岩心的流速,求得“压差-流量”关系曲线并进行回归,二次多项式拟合相关系数较高,为此,将渗流速度表示为驱动压力梯度的二次多项式,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理论渗流速度公式结合,即得到求解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学模型。由该模型分析,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驱动压力梯度和流体的流度,启动压力梯度与前者成正比关系,与后者成反比关系。利用启动压力梯度可以计算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条件下油井产量、极限注采井距等。图5表1参12
  • 王才志;张丽君
    , 2007, 34(5): 15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弹性模量定量地计算地层的含气饱和度,可以提高利用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评价的能力。由阵列偶极子声波测井得到的纵波、横波速度信息可以计算出岩石弹性模量参数。根据Gassmann方程所描述的低频情况下饱和流体岩石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含气饱和度与地层含气、100%含水和干岩石情况下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的关系方程,进而得到基于地层弹性模量的含气饱和度计算模型。基于该含气饱和度计算模型中各个参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流程,编制了处理模块并对现场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其结果与配套的试油和气测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是一种提高含气储集层解释精度的有效方法。图2表1参14
  • 李长喜;李潮流;周灿灿;欧阳健;修立军;石玉江
    , 2007, 34(5): 1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液侵入储集层将导致储集层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地层电阻率等的径向变化。由于双感应和双侧向测井测量原理的不同,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对其测井响应特征影响也不同。实测资料统计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均证实,水层双侧向测井受淡水钻井液增阻侵入影响较大,钻井液愈淡,水层的侧向测井值愈高;而在好油层双感应测井受淡水钻井液减阻侵入影响较大。针对目前勘探较多的低电阻率油层,结合淡水钻井液侵入对双感应和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影响的差异,建立了应用双感应测井或双感应、双侧向测井联合的油、水层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定量评价方法,提高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识别评价能力。图7参19
  • 吴明录;姚军
    , 2007, 34(5): 15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流线方法和数值试井理论,提出了多层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产和测试两个阶段的数学模型组成:生产阶段的数学模型为黑油模型;测试阶段的数学模型为流线模型,由测试井发出的每一条流线建立的数学方程联立组成。所有模型都能够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多层合采/合注、生产历史、非均质性、多相流、多井影响、层间干扰等)的影响,并采用流线方法进行求解,确保了求解速度快、稳定性好,为数值试井自动拟合解释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多层油藏典型模型的求解及其模型压力响应特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图6参24
  • 石油工程
  • 李阳;张凯;王亚洲;王琳娜
    , 2007, 34(5): 15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常规油井相比,稠油油井产出液黏度较高,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泵效较低、悬点载荷变化大和调参困难等问题。针对稠油抽油机井举升过程,选用胜利油田5口油井产出稠油,通过实验分析其在35~100℃温度下的流变性,用幂律模式回归稠油幂律指数与稠度系数随温度变化的经验计算公式。以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理论和人工举升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流动规律,给出稠油油井从地层到井口垂直井筒流动的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对其进行求解,最终得到视黏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设计结果的精度,为稠油油井的优化设计及参数调整提供理论参考。图6表2参13
  • 徐加放;邱正松;吕开河;于连香
    , 2007, 34(5): 15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Zetasizer 3000胶体电位-粒度仪、Turbiscan红外分散稳定仪以及SHM泥页岩化学-力学耦合模拟试验装置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研究手段,初步探索了硅酸盐钻井液防止井壁坍塌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浓度为5%的硅酸盐水溶液的粒度分布较窄、颗粒较均匀,协同使用的无机盐最佳加量为3%,且粒度分布受溶液pH值和硅酸盐模数影响较大。硅酸盐胶体溶液Zeta电位为-41.0~-31.0mV,对泥岩钻屑分散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作用;硅酸盐与泥页岩作用可以形成致密的“隔膜”,具有较理想的阻止滤液侵入和压力传递的作用。研究开发了硅酸盐钻井液配方,现场试验表明,硅酸盐钻井液流变性好,井壁稳定能力强。图6表3参11
  • 资源评价与管理
  • 别爱芳;冀光;张向阳;冯明生;曲德斌
    , 2007, 34(5): 15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配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发油田老井产量项目管理工作,给出两种从开发单元原油产量中劈分和预测某些批次油井(参照对象和项目对象)措施增油量的方法:在明确类比对象及其类比参数的求法的前提下,以前几年内整个开发单元产量数据和开发单元投产新井单井产量数据为劈分基础,经回归参照对象的历史参数值得出定量预测模型,进而用类比法预测项目对象在后几年的措施增油量。方法一的回归参数为产量构成法求出的参照对象在历年的措施增油量,从而直接预测项目对象在后几年的措施增油量;方法二则通过两个回归参数(产量构成法求出的参照对象历年的总产量和自然产量)间接预测项目对象在后几年的措施增油量。方法二具有理论依据,在处于递减阶段的开发单元的项目对象措施增油量预测中,可信度较大。表4参11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于潮;白洋;于中洋;尉中良
    , 2007, 34(5): 15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ula凹陷Fula油田是苏丹Muglad盆地主要的产油气区之一。Fula凹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和第三纪3期裂陷作用,第一裂陷期沉积的AG组泥岩为主力烃源岩;Aradeiba组、Bentiu组、AG组上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反向断块(断鼻)是主要圈闭类型。深切入AG组的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Aradeiba组泥岩的侧向封堵是形成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的关键控制因素;AG组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AG组上段泥岩对储集层的侧向和垂向有效封堵是形成AG组油气藏的决定性控制因素。Aradeiba组油藏为单一的层状油藏;Bentiu组油藏油水分布比较复杂,油水界面倾斜;AG组油气藏为层状油气藏,纵向上存在多套油气水系统。图7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