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7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戴金星
    , 2007, 34(6): 15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成气在中国天然气工业中有重大作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煤成气占三分之二,大气田总储量中煤成气占五分之四,各大气区以产煤成气为主。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中国境内)盆地和亚洲东缘煤成气聚集域中部(中国属辖)大陆架盆地是煤成气主要分布区。根据煤系和其上覆盖层沉积时的构造环境(活动)特征,中国煤成气田发育区有以下4种类型:①双稳定型;②稳定—活动型;③断陷—稳定型;④坳陷型。尽管目前中国的煤成气勘探取得重大成果,但仍有煤成气远景好的地区未作重点研究和勘探,如:四川盆地中部、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黄骅坳陷南皮凹陷和歧口凹陷、亚洲东缘煤成气聚集域中带和松辽盆地深层等煤成气潜在区。表1参21
  • 邓运华;李建平
    , 2007, 34(6): 15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1980—1984年中日合作勘探期间在此构造上钻探井4口,于沙河街组发现了油层,并获取了较高的产量。但当时对4口井评价后认为油层位于沙三段,是浊流沉积,砂体连通性差,为岩性油藏,计算的地质储量为1200万m3,没有开发价值。经过15年的停滞之后,1998年对该构造古生物、岩性、沉积相、构造等重新研究,分析认为该油藏沙河街组主力油层位于沙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砂体连通性较好,为构造油藏,地质储量为5600万m3。与此同时,首次认识到明化镇组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BZ25-1-5井的钻探验证了以上新认识的正确性,进一步评价获探明地质储量2亿m3,成为渤海第三大油田。图5参14
  • 周广胜;彭仕宓;张秀丽;王玉生;杨渔
    , 2007, 34(6): 15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6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输导通道分为6类:断裂、不整合、砂体、断裂-不整合、断裂-砂体、不整合-砂体。断裂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约占大中型气田总数的55.56%。为更好地对比以断裂和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的不同输导特征,利用天然气沿输导层输导速度的大小来反映天然气输导能力的强弱。对中国53个以断裂(包括断裂-不整合)和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能力及天然气聚集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远高于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二者相差约4个数量级;断裂输导对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的贡献也大于砂体输导对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的贡献。图4表1参19
  • 陈瑞银;罗晓容;赵文智;王红军
    , 2007, 34(6): 15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合理设定热模拟边界条件前提下,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盆地大部分地区中生界地热梯度为4.3~4.6℃/100m,但在庆阳、西峰及其西南部分地区达到5.7℃/100m。结合热流与地壳厚度关系及地震、重力、磁法方面证据,认为造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温异常的最可能的热事件模式是全盆范围的地壳减薄与局部地区隐伏岩浆体加热的叠加。在热异常背景下,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层在侏罗纪埋深达到1600m便可成熟排烃,大规模生烃期在早白垩世。较长的排烃期与埋藏过程中构造的调整是造成油气多期充注的主要原因。图5表2参21
  •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
    , 2007, 34(6): 1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华北地区9个典型煤田(盆地)共144件煤岩样品进行块煤光片法显微裂隙测试、低温氮比表面及孔径测试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煤的显微裂隙以宽度小于5μm、长度小于300μm的裂隙为主,裂隙密度约20~200条/9cm2,孔隙度为2.38%~10.3%,孔隙类型以孔径小于100nm的吸附孔为主,有利于煤层气储集而不利于其产出。煤层的储集性能以焦作煤田和荥巩煤田最好,平顶山煤田、大同煤田和沁水盆地南部次之,其他地区较差。煤层气产出性能以淮北煤田、淮南煤田、平顶山煤田和安鹤煤田最好,永夏煤田和大同煤田最差。焦作煤田显微裂隙不甚发育,荥巩煤田孔隙连通性差,沁水盆地煤的微孔、小孔比例过大,分别成为制约各区煤层气产出的“瓶颈”问题。图1表4参17
  • 李德江;朱筱敏;董艳蕾;张小静;陈建庆;孙琦;熊作为
    , 2007, 34(6): 1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将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并对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3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沙河街组各个层序的沉积模式。Es4沉积范围较小,Es1+2和Es3沉积范围较大,Es3沉积水体比Es1+2沉积水体深,Es1+2层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有利勘探区带。图11参10
  • 李玉君;邓宏文;张新培;龙国清;田文
    , 2007, 34(6): 15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油区青龙台油田龙10块Es31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变化快、砂体展布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用确定性地质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储集层的“空洞效应”。为了较好地表征龙10块储集层的“空洞效应”及其物性的不连续性,应用密井网条件下的“硬数据”和地质家的经验,综合测井、录井及动态监测资料建立沉积微相的一维井模型,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该模型控制下,应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集层及其相关参数分布的随机模型。实践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砂体展布及储集层参数的非均质性。图9表2参8
  • 史忠生;何生
    , 2007, 34(6): 15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南阳凹陷东庄、张店和北马庄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二段储集层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资料,对核二段储集层油气充注史和主成藏期进行了研究。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观察等综合分析表明,核二段储集层共经历3期热流体活动,前两期发生油充注。时间-温度埋藏史研究表明,第一期油充注发生于凹陷逐渐抬升的廖庄组沉积期及之后的整体抬升剥蚀阶段,第二期油充注发生于凹陷再次下沉接受沉积的拗陷期。综合油包裹体荧光分析、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和油充注时生油凹陷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认为,第一期油充注以低—中成熟原油为主,对成藏贡献不大;第二期以中—高成熟原油为主,为南阳凹陷主要充注成藏期。图7表1参14
  • 欧阳文生;张枝焕;陆黄生;张明华;程言东
    , 2007, 34(6): 15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是裂谷盆地的两种极端模式,这种极端性在储集层沉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幔热流上隆或板块俯冲引起的主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火山活动在先,裂谷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单旋回;大陆岩石圈内拉张应力引起岩石圈强度减弱而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裂谷活动在先,火山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多旋回。储集层的岩石学结构和储集物性与裂谷盆地的这两种极端模式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断陷期发育物性差的局部性储集层,拗陷期发育物性好的区域性储集层,被动裂谷盆地储集层物性好于主动裂谷盆地。图5参19
  • 贾爱林;郭建林;何东博
    , 2007, 34(6): 15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井间储集层分布特征及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根据对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的分析,指出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油藏研究、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大力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参10
  • 王峰;张大江;徐冠军
    , 2007, 34(6): 1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化学动力学角度考察了几种显微组分的热解实验数据,求得的显微组分活化能的分布及平均值能很好地解释显微组分的生烃特征。鉴于显微组分的生烃参数具有一定的加和性,提出一种数学配比的方法:正演过程由显微组分合成混合样品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反演过程由混合样品求取显微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实际计算结果证实,正演过程是可行的,说明地球化学工作者可以人工合成能代表一个地层、一个区块整体特征的代表性参数用于生烃史、生烃量等定量计算,从而提高计算的精度;反演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可能是因为忽略实验数据的误差及无机矿物对生烃过程的复杂影响从而导致迭代算法失败,无法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由此指出无机矿物对生烃的影响值得作深入的定量研究。图7表7参15
  • 张龙海;周灿灿;刘国强;刘忠华;张莉
    , 2007, 34(6): 15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孔低渗储集层的物性受物源、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应力等多种因素控制。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三叠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3个代表性地区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的对比,总结了低孔低渗储集层的成因,分析了其成因的不同、储集层物性与孔隙类型的差异及控制因素。据此,将低孔低渗储集层分为3类:远源型次生粒间溶孔为主的岩屑砂岩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岩型次生孔+原生孔的长石砂岩低孔低渗储集层、近源型粒间孔为主的岩屑砂岩低孔低渗储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层提出了测井评价对策,应用效果表明,根据这些对策形成的基于储集层分类的测井评价方法可使低孔低渗储集层的测井解释符合率提高10%~20%。图8表3参25
  • 孙夕平;李劲松;郑晓东;张研
    , 2007, 34(6): 15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谐能量增强法是在叠后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层序模型,利用薄层调谐理论,通过脉冲约束的自适应增强手段突出薄层反射能量、提高地震对薄层识别能力的一种新方法。时频分析是该技术的有效工具,一方面用于分析薄层频带位置和韵律特征,另一方面可判断分辨率改善的地质效果。调谐能量增强法突破了传统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可有针对性地用于识别厚度较小的薄层。在石南21井区应用调谐能量增强法,获得了同时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效果,增强了对该区薄储集层的识别和描述能力。通过对调谐能量增强处理前后正演模拟、层位标定、地震反演、谱分解等技术预测储集层结果的对比,证实了该技术是一项针对薄储集层识别的有效工具。图8参11
  • 刘建红;孟小红;程玉坤
    , 2007, 34(6): 15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对输入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信号的振幅保真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叠前反演地震数据的前期处理中,根据地震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叠前去噪方法和参数是保证叠前反演效果的关键。J油田L地区三维地震数据存在强能量干扰、面波及多次波,为此进行了针对性叠前去噪,利用强能量干扰压制、面波压制、多次波压制和叠前随机噪音压制等叠前去噪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利用道间振幅、平面振幅和空间振幅等技术进行了点、面、体多方位地震数据振幅监控,结果表明,叠前去噪技术能有效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且振幅保真度较高,极大地改善了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为叠前地震反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图11参7
  • 油气田开发
  • 郝明强;侯建锋;胡永乐;刘先贵;杨正明
    , 2007, 34(6): 1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低渗透储集层中发育的裂缝进行分组的基础上,以分形几何为工具描述单组裂缝分布,建立裂缝长度的幂律关系式。根据裂缝渗透率的定义,推导得到相互正交方向上的裂缝渗透率与考察尺度的关系表达式,再加上基质渗透率的影响,获得了储集层综合渗透率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关系式。研究表明,裂缝性低渗透储集层中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说明,通常所认为的各向异性强度为常值这一观点仅是这一表达式的某种特例。以发育2组裂缝的储集层为例,详细讨论了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夹角及长度初值比对各向异性强度的变化影响显著,基质裂缝渗透率比和基质各向异性强度对其的影响仅表现在某一尺度范围内。图5表1参21
  • 黄迎松
    , 2007, 34(6): 15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强,油田开发进入“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后,挖潜方向以层内挖潜为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特征,利用多参数乘积法、灰色关联分析、总信息量分析等方法开展油层分类研究,提出了非均质流动系数的概念,建立了油层分类标准,实现了分类标准定量化。将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油层分别分为3类,建立了不同类型油层采收率预测模型,进行了理论采收率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沉积类型单元的采收率预测模型,为胜利油区整装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支持。图4表5参12
  • 贾英;孙雷;孙良田;黄磊;黄春霞;洪玲
    , 2007, 34(6): 15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注CO2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及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沥青质的沉积、吸附及堵塞和含沥青质原油在低压力梯度时的非牛顿特性,建立了注CO2过程中含沥青质原油组分模型。为检验该模型的准确性,对一组长岩心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组分模型相比,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更接近;建立单注单采模型研究注CO2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吸附降低了原油采收率、沥青质沉积吸附推迟了生产井气体突破时间、含沥青质原油的流变性对原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体注入初期,因此,注CO2过程中沥青质的沉积吸附及其流变性对原油产量的影响不应被忽视。图4表3参30
  • 熊春明;周福建;马金绪;石阳;杨贤友;丛生伟;何启平
    , 2007, 34(6): 15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酸化过程中,酸液优先进入含水饱和度高的孔道,常使含水孔道增大,而对含油孔道酸化效果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使酸液能够优先进入含油饱和度高的层段并对其改造。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进入储集层与水相遇时黏度增大,而与原油相遇时黏度降低;岩心流动实验表明,经该酸液体系酸化后,含油岩心渗透率平均提高96.1%,而含水岩心渗透率仅提高10.1%。实验表明,新型乳化酸对储集层岩心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和保护储集层性能。经青海尕斯库勒油田3口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型乳化酸改造后平均单井日增油8.5 t,含水率下降3.5%。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新型乳化酸体系对储集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酸化改造功能。图4表6参14
  • 吴向红;何伶;方宏长
    , 2007, 34(6): 15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苏丹6区、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中国胜利孤岛等7个油田早期生产和测试资料,建立了比采油指数与流度的关系曲线,得到其斜率即比采油指数系数值,基于该值将7个油田分为3类:第一类,比采油指数系数为0.0543~0.0679,属于正常范围;第二类,比采油指数系数小于0.0543,低于正常范围,表明储集层可能受伤害比较严重;第三类,比采油指数系数大于0.0679,高出正常范围,这类储集层多为疏松的砂岩油层,在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时应该结合岩性及生产动态资料进行修正。利用比采油指数系数的变化,可以评价稠油油藏携砂采油后是否已形成蚯蚓洞;对于一般砂岩油藏,也可以用比采油指数系数的变化来评价和分析油井增产措施效果;利用比采油指数系数概念还可以对油田开发生产能力作出早期评价。图5表5参11
  • 石油工程
  • 薛世峰;马国顺;于来刚;孙峰;葛洪魁
    , 2007, 34(6): 15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考虑流体渗流、储集层变形或破坏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固耦合形式的出砂定量预测模型。提出了2类出砂机理:流体渗流剥蚀作用下的细砂产出和储集层结构破坏情况下的粗砂产出,并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研究了出砂过程中的砂岩储集层骨架应力和变形。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整个出砂过程中,地层渗透率的变化与生产压差、储集层物性密切相关。在相对平衡的地层压力条件下,由于剥蚀或储集层骨架破坏,地层渗透率可以增加30%;过高的生产压差可能造成井眼局部储集层压实,渗透率下降幅度可达50%。因此,保持适当的地层压力是控制渗透率下降进而保持产能的关键。图4表3参15
  • 杨进;谢玉洪;黄凯文
    , 2007, 34(6): 15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钻地震(SWD)技术的原理是:钻进过程中牙轮钻头破碎地层产生冲击波,经过地层反射到达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来采集井下的地层信息。SWD技术能够实时提供钻头下部几百米内的地层信息,利用这些地层信息可以准确地计算地层孔隙压力,并能准确地预测异常高压地层的深度,为钻井过程中合理选择钻井液密度和确定套管合理下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南中国海域某试验井SWD采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并根据异常高压面的预测深度确定技术套管的下入深度。现场实践表明,利用SWD技术预测的异常压力面深度与实钻情况比较吻合,其地层压力的预测精度较高。图4表1参11
  • 资源评价与管理
  • 郭秋麟
    , 2007, 34(6): 15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充分解剖现代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勘探与生产的需要,探索性地提出了考虑地质风险的勘探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不考虑勘探项目地质风险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由于只考虑了组合的不确定性风险而未考虑地质风险,容易造成过分乐观的判断。针对模型的不足,首先引入考虑地质风险的净现值定义,并提出风险净现值的计算方法,然后用考虑风险后的净现值和考虑风险后的储量两个新指标来修正原模型,使新模型能同时考虑两种风险。松辽盆地20个勘探项目优化组合应用证明,考虑风险后组合的构成基本继承了风险前组合的特点,而且前者的指标明显小于后者的指标。新组合指标在油气勘探决策中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图2表3参17
  • 康小军;李兆敏;刘志斌
    , 2007, 34(6): 15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油田开发规划方案,建立了随机油价下的油田开发规划优化模型。首先利用功能模拟原理(微分模拟方法及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油田采油厂产量与其对应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然后在随机油价下,根据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在对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每个采油厂或开发单元的具体情况并建立定产量、定成本、效益最好的产能分配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内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采用这一优化过程,成功地解决了油田开发规划中随机油价下的油田(采油厂)产量、工作量及成本的最优分配问题。将该模型应用于中国某油田中后期开发阶段产量规划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3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