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戴金星;倪云燕;吴小奇
    , 2012, 39(3): 20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砂岩气藏系指聚集工业天然气的致密砂岩场晕或圈闭,根据其储集层特征、储量大小及所处区域构造位置高低,可将致密砂岩气藏分为两类:“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和“圈闭型”致密砂岩气藏,前者通常位于构造低部位,圈闭界限模糊,无统一气水界面,往往气水倒置,储源一体或近源;后者位于圈闭高处,上气下水,储量规模较小但产量相对较高。中国致密砂岩气都是煤成气,组分以烷烃气(C1?4)为主,甲烷含量最高,烷烃气具正碳同位素系列;非烃气(主要是CO2和N2)含量低。截至2010年底,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储量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39.2%和24.6%,预计将来比例还会提高。与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相比,中国近期在非常规气勘探开发中应以致密砂岩气为先。图7表3参44
  • 宋岩;赵孟军;方世虎;谢会文;柳少波;卓勤功
    , 2012, 39(3): 2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图8参32
  • 曾洪流;朱筱敏;朱如凯;张庆石
    , 2012, 39(3): 2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近年来中国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经验,结合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研究实例,探讨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地震沉积学所用基础资料包括三维叠后数据体、周边二维区域地震测线和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工区钻井、测井资料。工作流程强调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震沉积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分析和地震地层学分析的相互配合。工作流程包括井震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子波相位调整、追踪等时标志层、地震分辨率分析、岩石物理关系分析、地震参数筛选、地层切片处理、地震沉积相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基本步骤。要求的成果图件则包括联井基干地震剖面、层拉平相对地质时间剖面、地层切片、沉积相图等十余种。这些步骤在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白垩系青山口组的实例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研究思路、分析资料和成果图件可作为在其他陆相盆地,尤其是坳陷型盆地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参照。图11参29
  • 张水昌;高志勇;李建军;张宝民;顾乔元;卢玉红
    , 2012, 39(3): 2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露头实测、探地雷达浅层地震测量、岩心分析、测井评价和地震追踪等,建立了海相烃源岩识别方法和流程,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烃源岩进行重新识别和空间展布预测。结果表明,寒武系—奥陶系垂向上共发育4套烃源岩,分别赋存于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的下—中寒武统、塔东地区的下-中奥陶统黑土凹组、阿瓦提凹陷—阿满过渡带—满加尔凹陷的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吐木休克组—却尔却克组、阿瓦提凹陷至塔中地区的上奥陶统印干组—良里塔格组中。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海平面上升控制明显,分布具有鲜明的“等时异相”特征,即在同一时期,不同沉积相带沉积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烃源岩的形成还具有随碳酸盐岩盆地迁移而迁移,随陆源碎屑大量注入而消亡的规律。图10表1参43
  • 杨华;付金华;刘新社;孟培龙
    , 2012, 39(3): 2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储集层岩性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模拟实验等手段,结合地球化学、地震、测井、试油相关资料,详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致密气藏基本特征,总结致密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广覆式生烃和持续性充注的气源条件、大面积分布的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与近距离运聚的成藏模式等地质要素的有效配置、共同作用,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型致密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含气层组多、面积大,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储量丰度低。全数字地震薄储集层预测技术、致密气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与开发集成配套技术为致密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图13参21
  • 王健;操应长;李俊良
    , 2012, 39(3): 2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和涠洲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层序结构特征及非构造圈闭的发育规律。在该地区共识别出1个一级层序界面、2个二级层序界面和8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出10个三级层序。依据层序界面结构特征,将层序界面分为T1型、T2型和T3型3种类型;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10个三级层序分为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和四分层序4种类型。T1型和T3型层序界面之上有利于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T2型和T3型层序界面之下有利于发育不整合遮挡圈闭,三分和四分层序早期及二分和四分层序晚期有利于发育岩性圈闭。图6表1参18
  • 秦胜飞
    , 2012, 39(3): 20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川盆地川中、蜀南、川西北矿区天然气开发井产层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和二叠系茅口组取气层气钢瓶样品和气田水样品各22个,对比研究气层气与水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及其地质意义。气层气样品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呈正常的有机成因气特征,而气田水脱溶气比气层气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说明气田水对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分馏作用。在天然气成藏过程中,如果有较多的天然气从地层水中释放出来混入到气层气中,可能使气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偏重。水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为天然气的成因及成藏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地层水脱溶气的混入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四川盆地九龙山地区和威远气田、松辽盆地火山岩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异常的原因。图7表2参32
  • 油气田开发
  • 任芳祥
    , 2012, 39(3): 2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开发辽河油田潜山稀油油藏、隔夹层发育的中深层块状稠油油藏及特深层块状稠油油藏,建立了多段多层水平井叠置、直井注汽平面驱替加水平井垂向重力泄油、叠置双水平井注汽排液加直井采油3种立体开发模型,采用现场测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了3种立体开发方式的开发机理。潜山稀油油藏立体开发机理为分段均压作用、垂向重力作用及立体联供作用;隔夹层发育的中深层块状稠油油藏立体开发机理为重力泄油和蒸汽驱作用;特深层块状稠油油藏立体开发机理为重力泄水作用、减少热损失作用和提高采注比作用。辽河油田兴古潜山稀油油藏、杜84块兴Ⅵ油层组中深层块状超稠油油藏、洼59块特深层块状稠油油藏现场试验表明,3种立体开发方式可大幅度增加原油产量、实现油田高效开发。图9参15
  • Kazemi Alireza;Stephen Karl D
    , 2012, 39(3): 2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北海中部Nelson油田,研究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完整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工作流程包括选择要调整的油藏变量、选择参数调整方法、自动历史拟合、数据分析、组合最优结果得到最优的油藏模型集5个步骤。以净毛比、水平渗透率、垂直渗透率为调整参数,采用为了减少模拟运算次数,使自动历史拟合方法切实可行,对比介绍了全局单变量法、区域多变量法、局部多变量法等3种油藏参数调整方法,并结合生产数据和时移地震数据,将这3种方法应用于对Nelson油田进行自动的历史历史拟合。结果表明,局部参数调整方法减少了模拟中模型的数目和计算时间,提高了模拟精度,使得油藏中油水产量拟合不吻合度误差大大降低,在Nelson油田应用效果最好。全局单变量法适合于历史拟合参数相互独立的情况;对于井网密度大且井间关联性强、历史拟合参数相互影响的油藏,最好选用区域多变量法进行参数调整;对于油藏历史拟合参数相互影响但每个选定调整区域相互独立的油藏,局部多变量法更加适用。图21表2参27
  • 纪淑红;田昌炳;石成方;叶继根;张祖波;傅秀娟
    , 2012, 39(3): 2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及油水黏度比等。根据水驱油效率的定义、实验室测定及矿场应用情况,尝试分析水驱油效率变化的机理,提出了高含水阶段储集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变化将导致临界毛管数的降低,使残余油饱和度减小,进而提高水驱油效率。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应加强对水驱油效率的关注,从3个层次加深对水驱油效率的研究,首先是水驱油效率的实验取值,其次要研究不同储集层水驱油效率的经济界限,最后要从毛管数出发,着眼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研究方向。图12表2参28
  • 朱友益;张翼;牛佳玲;刘卫东;侯庆锋
    , 2012, 39(3): 2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弱,评价方法不健全,矿场试验少、技术风险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体系黏度、界面张力、乳化强度等,二元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保障,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体系乳化性能也显著影响驱油效果。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提高配方适应性、驱油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优化注入方案,加强现场监测和跟踪调整等。图6表1参31
  • 石油工程
  • 吴奇;胥云;王晓泉;王腾飞;张守良
    , 2012, 39(3): 2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阐述了体积改造技术的基本内涵、优化设计及实现方法。其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可“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创造”人造渗透率;②裂缝起裂不是单一张开型破坏,而是剪切破坏及错断和滑移等;③“突破”传统压裂裂缝渗流理论模式,大幅度缩短流体有效渗流距离;④适用于较高脆性岩层的改造;⑤采用“分段多簇射孔”。分析表明:流体穿过100 m渗透率为0.000 001′10-3 μm2的基质向裂缝渗流需要的时间超过100′104 a,只有体积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使流体从基质向裂缝实现“最短距离”渗流。簇间距优化、非均匀布段(簇)、优化支撑剂铺置模式等是实现体积改造的关键理念;加密分簇技术、多次停泵注入模式及多次端部脱砂压裂技术是低脆性指数地层实现体积改造的技术关键。体积改造技术在致密砂岩(油、气)、火山岩、碳酸盐岩的改造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多层多分支井技术对储集层实施“立体式”体积改造是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未来发展方向。图8参26
  • 郭锦棠;卢海川;刘硕琼;靳建州;于永金
    , 2012, 39(3): 2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中国常规固井降失水剂抗温抗盐能力差、综合性能欠佳的问题,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新型双羧基化合物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耐盐、抗高温的共聚物型固井水泥降失水剂HTF-200C。HTF-200C微观结构表征和应用性能综合评价表明,各单体成功参与聚合,共聚物热稳定性良好;该降失水剂控失水耐温可达200 ℃,抗盐达饱和,可解决常规降失水剂高温下易水解、稠化实验“鼓包”等问题;以HTF-200C为主剂的水泥浆体系失水量低、抗盐耐温能力强、低温下强度发展快、无超缓凝现象、胶凝强度过渡时间短,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能。产品在辽河油田陈古1-3井应用后固井质量达到优质。图5表3参15
  • 综合研究
  • 甘利灯;戴晓峰;张昕;李凌高;杜文辉;刘晓虹;高银波;卢明辉;马淑芳;黄哲远
    , 2012, 39(3): 2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地震油藏描述的目标尺度小、井网密、资料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提出了以井控处理、井控解释和井震联合反演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思路,系统开展了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5项关键技术:①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包括面向地震储集层预测的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其应用,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敏感因子优选等;②井控地震资料处理,包括井控高分辨率处理和保幅处理及其质控等;③井控精细构造解释,包括井控小断层解释、井控层位追踪和井控构造成图等;④井震联合地震反演,包括确定性反演和随机反演;⑤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尽管高含水油田井网密度大,但仅通过已知井对井间储集层分布进行推断,其结果仍然是不准确的,只有充分发挥密井网资料优势,通过多学科结合才能明显改善地震油藏描述的效果。图13表2参35
  • 学术讨论
  • 田树宝;雷刚;何顺利;杨立敏
    , 2012, 39(3): 20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测定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渗流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以明确其对水驱油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动态毛细管压力测量实验装置,对动态毛细管压力和含水饱和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求得低渗透岩心的毛细管动态系数。基于测定结果建立了一维水驱油渗流数学模型,并用其研究了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细管压力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毛细管压力的动态效应非常显著,不能忽略;动态毛细管压力和湿相饱和度变化率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且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毛细管动态系数大小不尽相同,岩心渗透率越低,毛细管动态系数值越大,毛细管动态效应越明显,启动压力梯度越大。认为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是造成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流动符合非达西渗流规律的原因之一,会对水驱油前缘的推进速度、沿程压力分布、见水时间、产油量、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产生影响。图7表3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