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杜金虎;王招明;胡素云;王清华;谢会文
    , 2012, 39(4): 20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气区的有利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深层发育大规模有效砂岩储集层,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巨厚膏盐岩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分布受构造圈闭控制,以构造气藏为主;冲断带深层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具源-盖共控、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能较高。图8参12
  • 张善文;张林晔;包友书;李晓燕;刘庆;李钜源;银燕;朱日房;张守春
    , 2012, 39(4): 2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特点,建立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水主要成因类型划分标准,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层排出的沉积-埋藏水与油气运移宏观规律的一致性和地层水其对油气运移的辅助指示作用。综合地层水分布及压力场特征将古近系流体划分为3个流体系统:常压开放流体系统、超压封闭流体系统和过渡带流体系统,分析了不同流体系统内成藏流体含烃特征、成藏动力和流动方式的差异。根据向储集层充注的含烃流体特征和圈闭泄水方式,划分出3种典型含烃流体富集模式。超压封闭流体系统内油富集以高含油饱和度流体充注排挤地层水富集模式为主,容易形成连续型油藏,成藏流体含油饱和度、含烃流体充注压力、圈闭的泄流条件等影响油气的富集程度;常压开放流体系统中的油藏多为低饱和度流体充注-水溢出模式和低饱和度流体充注-水渗出富集模式,充注的含烃流体数量、含烃流体的含油饱和度、圈闭幅度和盖层封油能力等影响油富集程度。图8表2参22
  • 许海龙;魏国齐;贾承造;杨威;周天伟;谢武仁;李传新;罗贝维
    , 2012, 39(4): 2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大川中地区近期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与盆地周边露头资料,探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同时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育震旦系不整合、古生界不整合、中生界不整合等重要区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特征和剥蚀量,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雏形期、发育期、稳定埋藏期和调整定型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整合控制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运聚过程;古隆起形态变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图9表1参32
  • 郭彦如;刘俊榜;杨华;刘震;付金华;姚泾利;徐旺林;张延玲
    , 2012, 39(4): 2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图14参21
  • 郭迎春;庞雄奇;陈冬霞;冷济高;田军
    , 2012, 39(4): 20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有欠压实作用(晚三叠世早期—侏罗纪末)、生烃作用(早侏罗世末—新近纪)和构造挤压作用(白垩纪以来至今),构造挤压和生烃作用是现今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侏罗系超压的主要成因是超压传递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时期,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期。超压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超压产生的裂缝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输导和超压驱动促使了侏罗系“远源次生气藏”的形成。侏罗系压力系数高值区和须家河组中高超压带是该区今后勘探优选目标。图7表3参28
  • 赫云兰;付孝悦;刘波;周明辉;张学丰;高计县;杨云坤;石开波
    , 2012, 39(4): 20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井对比、沉积相和微相划分、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鲕滩的沉积与成岩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鲕滩沉积厚度大,不同层段垂向叠置,横向迁移距离小;而元坝地区鲕滩沉积厚度小,分布面积广,横向迁移距离远。普光和元坝地区鲕滩都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前者早期溶蚀作用较强,且发生了大范围的白云石化作用,发育高孔、高渗的Ⅰ类储集层;后者压实、压溶作用较强,晚期还发生了埋藏胶结作用,发育低孔、低渗的Ⅲ类储集层。古地形差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是造成沉积、成岩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分布和厚度,成岩作用决定储集层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并最终决定储集层的优劣。图10参3431
  • 丁熊;陈景山;谭秀成;罗冰;吴家杰;杜本强
    , 2012, 39(4): 20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和、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和、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了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了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这些认识可为台内滩优质储集层的精细勘探与开发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撑。图6参35
  • 周新科;许化政;李丽丽
    , 2012, 39(4): 20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千米桥潜山异常高温气藏产水特征及封闭条件下汽、水相态模拟实验结果,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异常高的古地温场。异常高温促使煤系有机质快速熟化、生成大量天然气,同时地层水汽化,天然气与蒸汽互溶并逐渐积累产生异常高压;气(汽)相流体在异常高压推动下向封存箱内的上部地层扩散运移,降低下部异常高温地层的压力,加速地层水汽化并重新积聚压力,如此循环反复,气(汽)相流体逐渐渗透到封存箱的各个部位,封存箱内温度、压力趋于平衡,从而形成盆地级的高温高压气藏。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抬升剥蚀导致上古生界温度、压力下降,蒸汽液化使气藏中的蒸汽和天然气浓度降低,从而形成了盆地级的低压气藏。图5表1参15
  • 油气田开发
  • 何东博;王丽娟;冀光;位云生;贾成业
    , 2012, 39(4): 2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致密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单井控制储量低的特点,为确保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的提高,对合理的开发井距网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对气田进行地质模型、泄气半径、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的评价研究,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网优化系列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进行了井网井距优化论证,得出了苏里格气田开发最优井网井距。应用地质模型评价的结果表明,井距小于600 m,、排距小于1 000 m较为适宜;泄气半径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在400~600 m较为合适;干扰试井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大于400 m,、排距为600 m较为适宜;井网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井距500 m、排距×700 m井网开发较为适宜。综合分析5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井距500 m、排距700 m500 m×700 m井网为苏里格气田开发的合理井网,该井网可使苏里格气田采出程度采收率提高到45%。图10表2参176
  • 赵海峰;陈勉;金衍;丁云宏;王永辉
    , 2012, 39(4): 20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石断裂动力学理论,研究页岩气藏压裂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及天然闭合裂缝的激活机理。研究发现,水力裂缝在沟通天然裂缝后,需要在左右两端同时满足裂缝转向条件,才能形成复杂的网状裂缝,存在形成网状裂缝的最小排量(临界排量);临界排量随倾角增加而增加,倾角等于90°时,临界排量达最大值且为常数;倾角小于90°时,临界排量随裂缝与井筒夹角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垂直井筒方向的裂缝临界排量最小;天然裂缝长度越大、地层弹性模量越低需要的临界排量越高。天然裂缝面不吻合且缝面粗糙,水力裂缝开启天然裂缝后天然裂缝面上剪切应力释放使得缝面滑移,从而提高导流能力。裂缝倾角很大或很小时,对裂缝激活不利;30°~60°倾角裂缝激活效果最佳;弹性模量增加对裂缝滑移起抑制作用,泊松比变化对滑移量影响很小。图10参20
  • 赵新智;朱圣举
    , 2012, 39(4): 2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底水锥进和低渗透非达西渗流原理,考虑带隔板下部底水锥进的半球形径向渗流方式和隔板上部的平面径向渗流方式,运用物质平衡原理,推导出低渗透带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的预报公式。经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底水油藏某油井的实际计算,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比较接近,相对误差仅3.277.85%。另对鄂尔多斯盆地jyhuc油田h39hu152区c9c3油藏76口带有天然隔板的油井进行了见水时间计算,有5口井预测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相对误差小于10%。对于低渗透带隔板底水油藏,由于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项,计算出的油井见水时间要比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项时的值更小,也更接近实际。图1表1参10
  • 王倩;周英操;王刚;蒋宏伟;刘玉石
    , 2012, 39(4): 2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泥页岩-钻井液体系电化势渗透产生的流体流动和离子运移、泥页岩-钻井液体系中流体流动和溶质扩散过程的非线性、流体流动和离子运移对固体变形的影响,建立泥页岩井壁稳定流-固-化耦合模型。应用建立的模型计算实例井井眼周围地层随时间变化的孔隙压力、应力以及破坏指数。结果表明,若不考虑泥页岩膜离子选择性形成的扩散电势,计算的孔隙压力和应力偏小,而线性模型过高地预测了井壁周围的孔隙压力场和应力场。根据破坏指数可以看出,坍塌破坏首先发生在井壁附近地层,坍塌压力随时间延长增大且变化较明显,破裂压力随时间延长减小但变化不显著,钻井液密度窗口随时间变窄。图8参16
  • 吴永彬;李秀峦;孙新革;马德胜;王红庄
    , 2012, 39(4): 20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普通水平井注蒸汽井筒内参数预测模型,结合双油管质量流速耦合计算,推导出SAGD循环预热及生产过程中,不同管柱结构组合条件下注汽井筒内蒸汽流动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双油管注汽井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SAGD注汽井循环预热过程中井筒内沿程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出现有管柱结构下SAGD循环预热阶段最低注汽速度为60 t/d,注汽井最大水平段长度为564 m;针对现有管柱结构在SAGD生产过程中为两段式配汽,A点存在段通及点窜风险等缺点,对现有水平段内的长、短油管组合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短油管下入水平段A点后150 m、长油管下入水平段B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管柱结构组合,在SAGD生产阶段可实现三段式配汽,有效降低了A点段通及点窜风险。图7参16
  • 石油工程
  • 黄中伟;李根生;闫相祯;王开龙;申瑞臣;金磊
    , 2012, 39(4): 20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变煤层气井钢质割缝筛管完井成本高的现状,探索研制较低强度的非金属完井管材进而实现煤层气井的低成本完井,采用电测法对J55钢质筛管和PVC非金属材质筛管的抗挤和抗弯强度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割缝宽度和割缝密度对两类筛管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质筛管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刚度/径向失稳破坏,主要表现为整体变形或筛管短轴内壁割缝变宽而外侧割缝变窄并伴有缝端撕裂;而PVC筛管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强度破坏;无论对钢质筛管还是PVC材质筛管,增加缝宽和缝密都会降低筛管的抗挤、抗弯强度,但PVC材质筛管的强度随缝宽和缝密的变化不及钢质筛管明显,因而优选非金属新材料制作筛管时,可以适当增加缝密和缝宽,以提高筛管过流面积。图9表1参12
  • 马东军;李根生;黄中伟;牛继磊;侯成;刘明娟;李敬彬
    , 2012, 39(4): 20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相同条件下高压软管段压耗实测值与已有金属直管压耗公式计算值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高压软管段压耗计算公式,经理论推导建立了完整的连续油管侧钻径向水平井循环系统压耗计算模型。利用所建压耗计算模型研究了管径、管长、泵排量和流体动力黏度等参数对循环系统各部分压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0.025 4 m(1 in)连续油管的螺旋段、直管段压耗都明显大于0.038 1 m(1.5 in)连续油管,约为后者的8~10倍;高压软管段压耗在循环系统总压耗中占有较大比重,文中算例结果为86%;相同条件下,清水加减阻剂后压耗约为清水压耗的1/2。图5表3参23
  • 综合研究
  • 汪东进;李秀生;张海颖;王震
    , 2012, 39(4): 20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非及亚太地区86个具有代表性的油田作为样本,以BP神经网络方法为基础,将油价、水深、井数、井深、地质条件这5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层参数,钻井完井投资额作为输出层参数,构建海上油田钻井完井投资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BP神经网络方法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描述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体现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构建的模型具有合理性和实际参考价值。以其为基础构建的钻井完井投资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精度,保证了大部分样本的预测样本误差在30%以内,基本满足工程开发所要求的误差精度,而且误差水平远远低于回归分析模型,使构建的模型更具有合理性和实际参考价值。图3表5参14
  • 学术讨论
  • 魏小芳;秦积舜;帅燕华;刘可禹;罗一菁;史彦尧;张曙光
    , 2012, 39(4): 20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松辽盆地阿拉新气田的杜6-3井、敖南气田敖-7井地层水样品,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用细菌和古茵的引物对16S rRNArDNA基因进行聚合酶切反应扩增、基因转化和测序;基于基因序列信息,构建气藏中微生物细菌、古菌克隆文库,绘制本源微生物细菌、古菌系统发育树,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推测甲烷合成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杜6-3井和敖-7井样品中微生物种类较少,细菌文库中绝对优势微生物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古菌文库中绝对优势微生物为甲烷杆菌属微生物。适宜的条件下,杜6-3井和敖-7井中的微生物菌群均具备利用CO2转化为甲烷的潜力。杜6-3井菌群产甲烷途径推测主要为CO2还原途径,不能完全排除有少量乙酸发酵产甲烷的可能性不排除有乙酸发酵产甲烷的可能性;敖-7井样品中,甲烷微生物合成途径明确为CO2还原途径。因此,适宜的条件下,杜6-3井和敖-7井中的微生物菌群均具备利用CO2转化为甲烷的潜力。图6表13参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