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说明:最新在线预出版文章, 内容和格式将与印刷版一致(除了页码), 您可以通过doi直接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田方磊, 郭彤楼, 何登发, 顾战宇, 孟宪武, 汪仁富, 王莹, 张伟康, 鲁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635
    预出版日期: 2024-04-24
    基于井、震数据,通过平面-剖面结合构造解析、三维断层构造建模、垂向断距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对四川盆地资阳地区张扭(走滑)断裂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阳三维地震工区张扭断裂系统由北东走向、伸展变形主导的F19和F20断裂带以及北西走向、右旋剪切变形的3组雁列正断层构成。其中,F19、F20断裂带贯穿新元古界—中三叠统嘉陵江组,表现出“S”形丝带状的三维结构,在二叠系沉积前及早三叠世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叠加改造;北西向的3组雁列正断层由两两成对、倾向相反、部分左阶排列的小型正断层构成,在二叠系沉积前基本定型,对F19断裂带向东的生长和扩展造成限制。F19、F20断裂带自深往浅沟通多套烃源岩和储集层,断层活动时间与生油、生气高峰匹配良好;在F19、F20断裂带两侧的局部低幅背斜带上,若叠加发育寒武系—三叠系有利沉积相带和储集层,则该区有望成为天然气聚集有利区。
  • 史原鹏, 刘占国, 王少春, 伍劲, 刘喜恒, 胡延旭, 陈树光, 冯广业, 王标, 王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40023
    预出版日期: 2024-04-24
    基于岩心、钻井和测井等新资料,结合大量岩矿测试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异常高孔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异常高孔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抗压实能力强的物质组构基础、弱热压实成岩动力场和弱流体压实-弱胶结成岩环境等3大有利成岩要素耦合利于原生孔大量保存;②临河组碎屑岩先存物质组构优越,石英、长石和刚性岩屑总含量平均值可达90%,抗压实能力强;③临河坳陷地温梯度低,仅为(2.0~2.6)℃/100 m,与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共同形成弱热压实成岩动力场环境;④咸化湖盆沉积地层的成岩环境中,成岩流体产生的压实作用弱,同时古盐度具有分异性,低盐度区胶结作用弱、利于原生孔保存;⑤沉积水动力条件、咸化湖盆古水体盐度分异和砂体厚度等3大因素共同控制临河组优质储层分布。
  • 王春生, 明传中, 张豪, 陈家磊, 曲豪, 王文昌, 狄勤丰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40057
    预出版日期: 2024-04-24
    基于8"(203.2 mm)钻铤接头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复杂载荷条件下NC56钻铤接头内、外螺纹的受力特征和井下二次上扣特性,通过有限元分析,根据接头内、外螺纹台肩处相对偏移量计算井下等效冲击扭矩,形成井下等效冲击扭矩的预测模型,利用GT1井井下实测结果验证该模型正确性,并应用于中国第1口超万米特深井——深地塔科1井(SDTK1井)。结果表明:复杂载荷作用下钻铤接头应力分布不均匀,台肩处和靠近台肩的螺纹牙处von Mises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对于按API(美国石油学会)标准上扣的203.2 mm钻铤接头,当井下等效冲击扭矩超过65 kN·m时,钻铤接头的上扣预紧平衡被打破,钻铤接头发生二次上扣;随井下等效冲击扭矩的增大,内、外螺纹台肩处相对偏移量增加。SDTK1井井下存在较大冲击扭矩,井下载荷环境复杂,需要采用双台肩钻铤接头以提高接头的抗冲击扭矩能力或优化作业参数来降低井下冲击扭矩,从而有效防止钻具失效。
  • 郭建春, 任山, 张绍彬, 刁素, 卢杨, 张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649
    预出版日期: 2024-04-23
    针对纤维在常规滑溜水中逸出量较高,难以与支撑剂形成纤维-支撑剂簇、作用效果有限等问题,开发出一种纤维结构稳定剂,基于微观结构观察和性能评价室内实验分析纤维结构稳定剂作用下支撑剂的铺置机理及纤维结构稳定剂对支撑剂铺置规模、裂缝导流能力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纤维结构稳定剂与聚合物、纤维、石英砂之间可形成稳定的纤维-支撑剂团簇,与单纯支撑剂相比,密度降低,体积增大,沉降过程中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浮力与曳力增加,沉降速度变缓,更易被流体携带进裂缝深处。将纤维及纤维结构稳定剂随支撑剂一起泵入储层可降低纤维逸出率、增加支撑剂在滑溜水中占据的体积,大幅提高支撑剂铺置高度、输送距离及裂缝导流能力,降低支撑剂返排率。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结构稳定剂最佳质量分数为0.3%。致密气、页岩油、页岩气80余井次的应用效果证实,纤维结构稳定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本能满足该类油气井的提产、降本和防砂需求。
  • 张功成, 佟殿君, 陈凯, 刘辉, 方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504
    预出版日期: 2024-04-23
    渤海湾盆地作为全球超级富油盆地,其旋回式演化过程和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复杂,所经历的全生命周期构造演化对区域性烃源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该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地质制图确定前新生代主要层系及岩性分布,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等3大构造体系域的交接地带,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旋回的交替叠加,主要经历5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建造阶段,即中新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克拉通内坳陷、中生代陆内走滑-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陆内裂陷阶段。盆地的多期旋回演化,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的多期挤压、走滑和伸展构造作用,控制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发育、改造和保存,尤以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及古近系世界级特优质湖相烃源岩最为重要,为超级富油气盆地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烃源保障。
  • 蒋廷学, 沈子齐, 王良军, 齐自立, 肖博, 秦秋萍, 范喜群, 王勇, 曲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275
    预出版日期: 2024-04-22
    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将岩心实验测得的带压渗吸规律通过岩心尺度油藏模拟拟合得到表征渗吸过程的毛管压力特征曲线及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将其代入宏观油藏模型中模拟压后焖井过程,建立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压裂液用液强度的优化必须考虑造缝要满足预测最终可采储量的需求、满足渗吸驱油的需求、满足补充地层能量的需求,同时将压裂液用液强度控制在临界渗吸强度附近,避免液量过少导致渗吸置换作用不充分,液量过大导致成本增加与潜在储层伤害。模拟发现,压裂液用液强度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正相关且存在最优值,大于最优值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增加的幅度将越来越小,通过适当提高压裂液用液强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焖井压力,适当增加焖井时间,可有效增加压后产能。经过X-1井现场试验验证,该优化方法对油井生产效果改善显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邹雨时, 李彦超, 杨灿, 张士诚, 马新仿, 邹龙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40042
    预出版日期: 2024-04-22
    采用真三轴压裂模拟系统开展了页岩水平井多簇喷砂射孔暂堵转向压裂模拟实验,研究了暂堵剂粒径、暂堵剂浓度、单簇射孔数和簇数对封堵提压、多裂缝转向规律及暂堵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缝内小粒径组合+段内大粒径组合支撑剂有利于提高封堵压力并促进裂缝多期性转向,添加纤维的组合可快速憋压至超高,但易产生沿着井筒扩展的纵向缝;暂堵峰值压力随暂堵剂浓度的增加而提升,但暂堵剂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进一步增加暂堵剂浓度并不能显著提高暂堵峰值压力;岩样破裂压力和暂堵峰值压力随单簇射孔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较少的单簇射孔数有利于提高破裂压力及暂堵峰值压力,对多簇裂缝扩展的控制作用更显著;较少的簇数不利于人工裂缝总数及复杂程度的提升,较多的簇数难以实现有效封堵。缝内暂堵时暂堵剂主要分布在复杂裂缝区域,特别是多裂缝相交处,而段内暂堵时暂堵剂优先分布于形成复杂缝的射孔簇孔眼附近。
  •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陈旋, 武超, 王波, 张华, 胡军, 靳继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40028
    预出版日期: 2024-04-19
    基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近源勘探最新成果,以全油气系统理念和思路重新认识台北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储层条件和生储盖组合,深入解析煤系全油气系统。结果表明:①水西沟群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泥质烃源岩表现为长时间生烃、发育多个生烃高峰、油气兼生的特点,为侏罗系煤系全油气系统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②多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斜坡区、洼陷区发育常规砂岩、致密砂岩、煤岩、泥页岩等多类型储层,为油气成藏聚集提供多种储集空间;③3期油气充注与构造演化、多类型储层有效配置,形成常规-非常规油气序次成藏聚集的特点,从构造高部位到洼陷区发育远源常规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近源低饱和度构造-岩性油气藏和源内致密砂岩气聚集、煤岩储层气、页岩油等类型油气聚集。其中,源内致密砂岩气、煤岩气是当前勘探拓展的重点领域,洼陷区页岩油气值得未来探索研究。煤系全油气系统新认识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为吐哈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
  • 徐长贵, 张功成, 黄胜兵, 单玄龙, 李嘉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288
    预出版日期: 2024-04-18
    基于渤海湾盆地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近期发现的火山岩高产工业油气井为依据,系统总结了渤海海域白垩系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渤海海域中生界大型中酸性熔岩火山机构和中酸性复合火山机构是规模性火山岩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火山口-近源相带中发育的喷溢相上部亚相和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是规模性储层的有利发育部位。高孔-中低渗型和中孔-中低渗型两种类型有效储层是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条件,高孔-中低渗型储层由中酸性气孔熔岩或隐爆角砾岩叠加强烈溶蚀作用形成,中孔-中低渗型储层由强烈构造作用叠加流体溶蚀形成。风化作用和构造改造是该区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的主要成储机制。源内低位“源-储披覆对接型”是该区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最佳源-储配置关系。渤中凹陷周缘具备有利火山岩相、有效储层和“源-储披覆对接”等有利因素,靠近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大型中酸性熔岩和复合火山机构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地区。
  • 张雷, 曹茜, 张才利, 张建伍, 魏嘉怡, 李涵, 潘星, 严婷, 权海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580
    预出版日期: 2024-04-17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的有效储层一水硬铝石含量超过80%,具有多孔状残余豆鲕、碎屑结构的蜂窝状铝土岩,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②铝土岩储层形成模式为夷平化作用提供含铝岩系发育的物质基础、岩溶古地貌控制含铝岩系发育、陆表淋滤作用改善储集性能;③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受湿热气候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发育典型的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④煤系烃源岩广覆式生烃,天然气在煤下含铝岩系储层富集,为源下成藏;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中国华北陆块之上的古陆或古岛边缘的相对低洼带发育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含铝岩系气藏呈透镜状点群式聚集,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华北克拉通上古生界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 唐勇, 胡素云, 龚德瑜, 尤新才, 李卉, 刘海磊, 陈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631
    预出版日期: 2024-04-12
    基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数据,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与生烃演化模拟实验,评价风城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刻画规模有效源灶分布,厘定天然气成因来源,优选有利勘探领域。结果表明:①风城组为1套倾油型烃源岩,但滞留液态烃有利于晚期裂解成气,具有生气潜力大、晚期规模成藏的特点;②风城组烃源岩最大厚度可达900 m,盆1井西凹陷和沙湾凹陷已进入规模生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 m3/km2的面积约6 500 km2;③环中央坳陷西部发现的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天然气主要为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高熟油型气,其他则为来自于石炭系烃源岩的煤成气;④中央坳陷西部天然气勘探需重点关注源边构造型、源边地层型、源内页岩气型和源内构造型4种类型的有利勘探领域,其勘探潜力值得期待。
  • 邓秀芹, 楚美娟, 王龙, 陈修, 王妍心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410
    预出版日期: 2024-04-11
    针对过去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纪沉降作用研究主要聚焦于长7段沉积期而对内陆盆地初始沉降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降作用均是印支期秦岭构造活动在其北侧克拉通边缘的响应,具有快速沉降的特点:①长10段沉降幅度大,碎屑供给多,沉积速率快,以较粗碎屑充填为主,快速沉降伴随快速堆积,地层自东北向西南呈楔形增厚,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庆阳—正宁一带,地层厚800~1 300 m,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发育多个汇水区,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湖盆;②长7段沉积期,在构造沉降与卡尼期暴雨事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深水坳陷,沉积速率慢,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重合,均位于麻黄山—华池—黄陵一带,沉降中心深水沉积厚120~320 m,以细粒沉积为主;两期沉降机制存在差异,早期沉降与秦岭地区中三叠世勉略洋向北俯冲相关,在挤压背景下强烈拗陷,晚期沉降为晚三叠世后碰撞弱伸展动力环境下的产物。
  • 唐慧莹, 罗山贵, 梁海鹏, 曾波, 张烈辉, 赵玉龙, 宋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674
    预出版日期: 2024-04-10
    基于位移不连续法和离散裂缝统一管网模型,采用顺序迭代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基质物性对压裂过程的影响,且直接将压裂后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用于后续焖井、生产模拟,可以更准确地实现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储层物性参数对裂缝扩展有较大影响,合理预测压裂结束后地层压力及储层流体分布是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气量、产液量的关键;相较于常规方法,提出的模型同时考虑压裂对基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模拟产水量、产气量。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的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 熊文君, 肖立志, 韩大匡, 袁江如, 岳文正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460
    预出版日期: 2024-04-09
    针对传统测井曲线深度校正需要手动调整曲线,而对于多口井的深度校正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人工参与,且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方法(MARL)来实现多条测井曲线自动深度匹配。该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定义多个自上而下的双滑动窗口捕捉测井曲线上相似的特征序列,并设计一个智能体与环境的互动机制来控制深度匹配过程。通过双深度Q学习网络(DDQN)选取一个动作来平移或缩放测井特征序列,并利用反馈的奖励信号来评估每个动作的好坏,以学习到最优的控制策略达到提升深度校正精度的目的。研究表明,MARL方法可以自动完成多口井、不同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任务,减少人工干预。在油田实例应用中,对比分析了动态时间规整(DTW)、深度Q学习网络(DQN)和DDQN等方法的测试结果,DDQN算法采用双网络评估机制有效改进了算法的性能,能够识别和对齐测井曲线特征序列上更多的细节,具有较高的深度匹配精度。
  • 赵鹏, 朱海燕, 李根生, 陈作, 陈世杰, 上官拴通, 齐晓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592
    预出版日期: 2024-04-09
    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多物理场原位注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多井长期注采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井连通性实验获得了岩样内部天然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裂缝与井筒的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注入井和生产井,开展了一注两采和一注一采实验,系统分析了生产井的开采流量、开采温度、采热速率和流体采收率随持续注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冲击、注入压力联合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开采温度表现为下降趋势,且流量越大下降越快;当裂缝局部闭合区域逐渐激活,产生新的换热面积,开采温度升高或下降速率变慢;采热速率主要由开采流量、注入和采出流体的温度差控制,当滤失通道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流体采收率快速下降;优势通道和换热流体滤失对采热性能的影响机制有所区别,前者限制换热面积,后者影响采出流体流量,二者都是影响干热岩长期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 邹才能, 李士祥, 熊波, 陈艳鹏, 张国生, 谢小平, 刘翰林, 马锋, 梁英波, 朱凯, 关春晓, 潘松圻, 侯梅芳, 袁懿琳, 罗双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40021
    预出版日期: 2024-02-02
    超级含油气盆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在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兼顾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的“超级能源系统”是转型方向。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四新为主”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框架下,以巨量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与地上丰富风光能源资源高度叠合、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协同开发利用的区域性智慧用能系统构成的“超级能源系统”与以碳循环为主线的碳中和系统相融合,在传统含油气盆地中研究选择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示范大基地条件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区位优势明显,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资源丰富,CO2源汇匹配优势显著,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盆地的基础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给出了传统含油气盆地转型方向。“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融合发展理念与模式下,盆地区域内基本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夯实能源生产保供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率先建成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世界级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示范盆地,将重塑超级能源盆地勘探开发新理念与新模式,对全球“碳中和”下的能源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 徐兆辉, 李江涛, 李剑, 陈琰, 杨少勇, 王永生, 邵泽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30550
    预出版日期: 2024-01-31
    为了解决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更新统七个泉组疏松岩性含气导致纵波地震难以表征构造形态、不能准确恢复沉积相及预测储层的问题,将横波九分量三维地震引入地震沉积学(包括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了三湖地区四级等时地层格架,为研究沉积相和储层奠定基础。在等时格架下,首先利用相位旋转、分频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在卫星影像揭示沉积模式的指导下恢复主要标准层的沉积相;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计算重点砂层组的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经盲测井检验效果较好。结果表明,研究区横波地震范围内七个泉组标准层的优势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前缘发育丰富的河道响应。重点砂层组4-1-4cd的沉积相控制储层厚度和孔隙度,渗透率还受成岩作用影响;砂层组内储层普遍发育,预测其生物气地质储量超79.17×108 m3,近半数在已知主力气区以外,预示仍有较大勘探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