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3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谷云飞;方世虎;徐怀民;焦翠华;吴兴录
    , 2003, 30(5): 6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多个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含油气系统静态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描述,认为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馆陶组沉积时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运聚的关键时刻,决定了油气生-运-聚高峰、圈闭形成和油气保存。系统内发育3类圈闭组合带,即潜山披覆型、陡坡型和缓坡型复合圈闭带,油气充注后形成相应的复合油气聚集带,发育特有的油气藏类型组合。今后应以复合油气聚集带的理念为指导,加速该区的油气勘探。图4参19
  • 欧阳文生;窦立荣;王奇;王皖生
    , 2003, 30(5): 6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70余口完钻探井的分层数据,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确定控制早白垩世不同时期沉积的主要断层的精确位置和断距,根据各阶段地层和断裂的空间展布分析断层连锁过程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巴彦花群沉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自北西向朝北西西向的旋转,凹陷裂陷强度由北向南转移,北部经历凹陷东界断层的传递与连锁交替发展过程,南部以持续下降为主要特征,中央隆起带两侧主断层的阶段式连锁使沉积中心发生迁移。赛汉塔拉凹陷巴彦花群的沉积演化受控于凹陷内主要断层的传递和连锁,传递带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裂谷盆地的断层连锁过程对沉积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于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图7参5
  • 史文东;彭尚谦;姜凤玖
    , 2003, 30(5): 6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辛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被数百条断层切割,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识别出东辛油田的11个断层转换带,分为4种类型(平行同向断层型,平行对向断层型,叠覆断层型,趋近断层型)。东部辛镇地区以平行型转换带为主,西部东营地区以叠覆型转换带为主,其间过渡带以趋近型转换带为主。断层转换带多分布在断层的交汇处、拐弯处和末端处,是伸展、走滑构造应力场联合、复合作用的产物。在转换带发现了一批优质储量,与2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比与1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油气更富集。图4表2参15
  • 傅强;游瑜春;吴征
    , 2003, 30(5): 6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曹台变质岩潜山裂缝性储集层的发育期次研究中,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分析裂缝的特征和彼此切割关系,分析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包裹体性质,确定曹台变质岩潜山的裂缝系统属于被溶蚀作用改造的碎裂缝。有3期构造裂缝系统:早期裂缝系统是燕山期挤压块断构造作用的结果;中期裂缝系统在沙三段沉积期末区域性抬升挤压作用下形成,多具有剪切性质;晚期裂缝系统在东营组沉积期末的强烈抬升影响下形成,明显追踪前期裂缝并切割前期裂缝。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裂缝中方解石的生成与海水无关,属于中生代以后的淡水产物。研究区构造运动对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建设性作用比破坏性作用更明显。图2表1参9
  • 赵孟军;张水昌;刘丰忠
    , 2003, 30(5): 6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藏形成之后,在地质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储集层中的油气一般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油气藏中则发生明显的蚀变。其中两个极端的演化过程,一是抬升破坏形成生物降解沥青,一是深埋发生原油裂解转化成焦沥青和天然气。生物降解沥青没有一定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呈席状分布,沥青反射率低,抽提物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特征。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沥青反射率很高而无常规抽提物。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上与干酪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有别。图6参15
  • 宫秀梅;曾溅辉
    , 2003, 30(5): 6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深层油气藏的形成都与膏盐层有关。针对膏盐层的空间展布及其与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深层膏盐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认为:渤南洼陷的膏盐层主要发育在洼陷中心部位,并向南、北依次减薄;膏盐层不仅可作盖层,同时也可储集油气,在膏盐层发育层段,次生孔隙相对发育;膏盐层常伴生异常高压,压力系数高达1.73;膏盐间成藏和膏盐下成藏是该区两种主要的与膏盐层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发育在膏盐层之下的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是今后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图4表1参24
  • 李志;窦立荣;艾小兰
    , 2003, 30(5): 6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烃源岩生烃反应中,地层温度和压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往强调温度和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压力的作用研究较少。在研究镜质体反射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及石油窗下限深度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实验结果研究认为:异常高压不仅影响油气生成的相态,而且降低了烃源岩的成熟度,延缓了烃源岩热演化的进程;当地层压力超过一定的门限时,压力对成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压力系数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石油窗下限深度正相关。在辽河断陷东部凹陷牛青地区,异常高压使石油窗下限深度加深460m左右。依据有机质成烃动力学原理,对压力影响有机质生烃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图3参19
  • 孙玉善;金英爱;顾乔元;申银民;杨帆
    , 2003, 30(5):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东低凸起的塔东2井在寒武系―下奥陶统获得少量重质油,发现寒武系―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优质烃源岩,其中的有机质和沥青赋存产状大致有3种:①基质中的大量黑色炭化的有机(泥)质;②收缩溶蚀缝脉和Ⅰ期构造溶蚀缝脉及晶间溶蚀孔中的黑色炭质沥青;③局部Ⅲ期构造缝中的油质-胶质沥青。根据沥青的产状,结合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序列与其成岩阶段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塔东2井油藏为两期成藏,烃源岩在奥陶纪末的早成岩末至晚成岩早期阶段就已排烃形成早期油藏,志留纪末进入晚成岩深埋藏阶段,古油藏因高温热蚀变遭破坏;晚期成藏在海西―印支期以来,经同层调整后再次成藏,属自生自储的残余古油藏。图5参9
  • 陈建平;梁狄刚;王绪龙;邓春萍;薛新克;靳涛;宋孚庆;钟宁宁
    , 2003, 30(5): 6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准东地区各油田原油的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等,可将该地区原油分为5类:第一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值一般小于-30‰,Pr/Ph值一般小于2.0,富含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以及C28、C29甾烷,而C27甾烷含量很低、几乎不含重排甾烷,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与第一类原油类似,但特别富含Ts、C29Ts和重排甾烷,而伽马蜡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很好;第三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明显重于第一、第二类原油,δ13C值一般大于-28‰,且Pr/Ph值一般大于3.0,富含五环萜烷和C29甾烷,而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7和C28甾烷含量低,三环萜烷中以低碳数的C19、C20三环萜烷为主,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第四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3类原油之间,与4套已知烃源岩均没有明确的油源关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特别重,δ13C值一般大于-25‰,与其它原油差异很大,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图4表1参28
  • 秦建中;陈建平;张吉光
    , 2003, 30(5): 6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拉尔盆地原油绝大多数为正常密度的中高蜡低硫成熟原油,部分为轻质中高蜡成熟原油,少量为中低蜡低成熟稠油; 全油碳同位素值为-34‰~-25‰,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变化很大,说明生油母质的组成和沉积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将该盆地原油分为5种类型:第一类以碳同位素组成轻、伽马蜡烷含量高、无重排甾烷为特征,分布于巴彦呼舒凹陷;第二类以碳同位素组成轻、伽马蜡烷和重排甾烷含量中-低为特征,分布于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第三类以碳同位素组成较轻、伽马蜡烷含量低和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C30重排藿烷为特征,分布于乌尔逊凹陷北部和贝尔凹陷;第四类以碳同位素组成重、伽马蜡烷含量中-低和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为特征,分布于呼伦湖凹陷;第五类以碳同位素组成重、Pr/Ph值高、富含C29甾烷和重排甾烷、C27甾烷异常低、无伽马蜡烷为特征,为煤系原油,分布于呼和湖凹陷。图5参8
  • 黄正吉
    , 2003, 30(5): 6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源岩定量测定和评价技术,对渤海海域古近纪形成的烃源岩作了比较系统的热模拟产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产气能力很强,是主要气源岩。渤中和沙南凹陷沙三段气源岩产气能力最强,歧口、渤东凹陷和辽东湾地区沙一段气源岩产气能力最强。东营组三段气源岩在沙南、渤中、渤东和歧口凹陷具强的产气能力,是重要气源岩。由少数样品的实验结果揭示,前古近纪气源岩为有效气源岩,其中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产气能力极强,石炭系煤系烃源岩也有强的产气能力,是具勘探潜力的气源层。各种类型的气源岩天然气大量形成均集中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因此,成熟和高成熟的各类烃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形成的主要地区,也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地区。图4表1参6
  • 王生朗;任来义;王英;李继东;何锋;王欲晓
    , 2003, 30(5): 6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黄河以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于典型的咸水—盐湖环境,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碳酸盐胶结强烈,硫酸盐矿物呈层状或块状分布,黏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高,边溶蚀边交代作用显著。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盐湖盆地特点,使沙河街组纵向发育次生高孔隙带,约2500m深度的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一般孔隙度大于20%,2850~3700m的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约为14%。图3表2参7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郭秋麟;胡素云;张庆春;王晓红
    , 2003, 30(5): 6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Pareto定律基础上,提出计算资源量的双序列法,继承了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使用简便、易于实现等优点,消除了其缺陷:①引入误差分析系统,使关键参数的调试更快捷、更准确;②采用双序列模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③纳入资源分布体系,能更科学地表示资源量计算结果。通过在黄骅坳陷南皮凹陷kd区带的评价实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评价思路。评价结果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表明双序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图2表2参9
  • 柳广弟;赵文智;胡素云;张振英
    , 2003, 30(5): 6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21个运聚单元的解剖结果,研究了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与主要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认为石油的运聚系数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年龄和成熟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个数有关。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石油运聚系数与上述地质因素的统计关系,这一定量的统计模型可以用于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定量预测,减少资源量计算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图3表1参15
  • 农成吉;郭睿琳;张明文;熊兰琼
    , 2003, 30(5): 6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川东地区二级构造单元中,无论是高陡背斜,或是低陡构造,尤其是两翼不协调(不对称)褶皱的构造类型,其陡翼轴部附近都存在一个断陡带。由于这些断陡带地质结构复杂、地震信息杂乱,较难准确解释,导致了部分油气探井的失利,制约着许多构造主体部位勘探领域的扩展;在气田开发方面,断陡带的构造细节解释不正确,偏离地下实际,造成了气藏地质模型与气藏动态特征不吻合,静态储量与动态储量误差大,直接影响了气藏开发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在卧龙河、高峰场等构造断陡带的精细解释中,运用了地质、地震、钻井、试井、气藏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查明了断陡带特殊的内在联系,找出了断陡带构造细节变化的客观规律,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这种方法效果好、可信度高,对今后川东断陡带构造细节解释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图4参10
  • 邓林;杨绍国
    , 2003, 30(5): 6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岩性自动解释软件系统包括精确标定地球物理参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参数场自动解译和岩性体交互解释,关键是用神经网络技术将多口井的统计数据拓展到研究区,建立可靠的地球物理参数与岩性的关系;其模块有储集层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参数反演、建立岩性预测模型、岩性边界自动追踪和交互解译、岩性体属性分析和油藏地质参数成图等。应用该系统将储集层的地球物理参数场转化为地质参数场,不仅能为勘探布井提供依据,还能直接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静态地质数据。图3参7
  • 孙喜新
    , 2003, 30(5): 6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北11油藏是胜利油区海上埕岛油田的主要开发单元,由于井少,井点数据无法满足油藏精细描述的需要。在划分沉积时间单元的基础上,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利用井点数据形成13个沉积单元的静态参数场,建立全油藏整体地质模型,精确评价储量;通过精细动态历史拟合,评价油藏水体能量,按产能系数和相对采出程度评价13个沉积单元的开采程度;评价各沉积单元的剩余油储量,设计调整挖潜方案。对设计的2个方案的挖潜效果进行预测,并提出单井实施不同生产方式的最佳时机。现场根据研究结果实施的开发调整效果良好,表明油藏精细动态描述是可靠的。图3参7
  • 王君恒;潘竹平;邓明胜;祖小京;王玉祥;厉玉乐
    , 2003, 30(5):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藏上方地表自然电位幅值与地下烃类丰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定量关系,已被国内30多个油田与地区的自然电位法烃类检测工业试验结果证实。油气藏的烃类总量由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层总体所决定,为了统一表征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层总体,按单储系数将各级别含油层转换成视有效厚度,发现自然电位幅值与视有效厚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松辽盆地某油田扩边区用这种方法预测含油层分布,与钻探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以利用这种相关性预测油田老开发区的外扩潜力。图3表2参6
  • 张智春;刘广友;李拥安;程建青;魏新辉;周学文
    , 2003, 30(5): 6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图3表2参9
  • 刘洋;魏修成
    , 2003, 30(5): 6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的精度,能够改善叠加成像的效果。沉积岩分布区的垂向非均质性较强,地层速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这类地区大炮检距道集采集的地震资料,用常规双曲速度分析和动校正方法处理精度降低、误差变大,必须用非双曲方法处理。在线性连续速度模型(垂向非均质模型)基础上,研究双参数(深度为零时的速度和速度随深度的变化率)、单参数(速度随深度的变化率)速度分析方法和动校正方法。双参数速度分析方法计算量大,且有一定的多解性;在较为准确地已知近地表速度范围的条件下,可采用单参数速度分析方法来减小计算量。理论模型试算和对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基于线性连续速度模型的动校正和叠加成像处理效果优于常规双曲方法。图6表1参7
  • 战春光;王学军;张家震;范振峰;毕彩芹
    , 2003, 30(5): 6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常规速度量版进行地震时深转换,已无法满足高精度构造分析的需要。在分析胜利油区富台油田隐蔽油气藏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变速成图技术对各解释层进行变速时深转换,解决了由于砂砾岩体“速度陷阱”造成构造深度误差问题,提高了构造解释的精度,为勘探目标研究和申报储量奠定了基础。图2表1参6
  • 蒋忠进;林君;陈祖斌
    , 2003, 30(5): 6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信号处理中,为了提高反射信号时延估计的精度和压制噪声的能力,应当采用离散小波变换时频分布的二维相关算法代替传统的时域相关算法,利用发射信号和反射信号的时频分布相似性估计接收信号中各个反射信号分量的时间延迟。仿真实验证明,时频分布二维相关算法比传统的时域相关算法具有更强的压制噪声的能力,能很准确地进行时延估计。图1表1参10
  • 高楚桥;章成广;肖承文;宋帆
    , 2003, 30(5): 6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建立含水饱和度模型以及用孔隙度和泥质含量求取束缚水饱和度的模型;对岩样油水相对渗透率实测结果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用油水相对渗透率确定低电阻油气层的产液性质。H油田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束缚水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计算这类低电阻油层含水饱和度时应使用高温高压岩电实验结果,用油水相对渗透率能较好地识别低电阻油层、划分油水界面。图5参9
  • 张萌;赵红;王汇彤;朱忠云;王培荣
    , 2003, 30(5): 6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库,研究用分子筛络合饱和烃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的方法。在固相萃取空柱中充填ZSM-5分子筛,采用12管真空萃取装置进行络合处理。经3种条件试验后,所选择的方法用硅铝比为300的分子筛,异辛烷作为洗脱溶剂,方法规范,络合效果好,重复性试验相对误差小于11%,洪30井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在络合前后的相对误差小于4%,且试剂用量少,符合环保要求。图4表2参1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李健;李红南
    , 2003, 30(5): 6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含油薄片压汞、铸体、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计算机层析测试等分析,在综合含水达81%时,储集层中的游离、漂移颗粒约占30%,沿骨架颗粒(长石、岩屑等)的解理面、接合面的溶蚀产生次生溶孔,一些溶蚀后散落的晶屑成为地层微粒堵塞孔喉,方解石沿孔洞自生,石英次生加大,使原生孔喉网络复杂化,特高含水期形成许多不规则游离孔。在注入水长期浸泡和冲刷作用下,储集层的渗流参数总体变差,非均质性和亲水性增强,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两相流跨度较小。图9表2参12
  • 窦松江;周嘉玺
    , 2003, 30(5): 6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层内渗流屏障、注采滞留区、边底水锥进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改变非主力层的驱动方式,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防砂、重复射孔、深度调剖等措施。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配套挖潜措施后,提高了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与水平。图1参17
  • 袁向春;杨凤波
    , 2003, 30(5): 6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可动油滞留在层内夹层发育的部位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多口油井或注水井之间的滞留区、压力平衡区。提出以注采井组为调整单元、以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流动单元或单层为调整对象,按井组重新组合注采关系,钻少量新井,通过对老井的封、补、调及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将强化注采关系与改变液流方向结合,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驱替压力梯度而动用剩余油的目的。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实施井网重组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63增至0.82,整个单元水驱采收率由46.28%提高到49.5%。图2表1参25
  • 何顺利;郑祥克
    , 2003, 30(5):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致密储集层的启动压力研究较多,但存在某些争议。基于Wiggins等建立解析IPR曲线的思想,推导出致密储集层近井区存在堵塞带时的产能方程,并根据该产能方程对影响流入动态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作用非常明显,堵塞半径与启动压力呈线性关系,地层压力越大产量的衰减幅度越小,表皮系数对无因次流入动态没有影响。用该理论方程与分析方法分析某低渗透油田2口井的生产动态,解释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图5参13
  • 张丽娜;郑伟林;黄春;张国荣;黄煦
    , 2003, 30(5): 6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防砂是疏松砂岩油藏维持油井正常生产的主导措施。将产能比作为防砂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考虑达西流和非达西流影响,计算4类防砂方法形成的附加流动区域的附加表皮系数,推导了计算产能比的公式。用流入动态表征油井的产能,用上述公式预测油井防砂后的流入动态,与防砂前油井流入动态对比,即可预测防砂后油井产能。该方法计算简单,需要的基础参数较少,计算结果可靠,便于现场应用。对孤东6区防砂井的产能预测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图1表1参5
  • 赵志成;朱维耀;单文文;万玉金
    , 2003, 30(5): 6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盐岩腔体溶蚀过程是发生在边界层内的溶腔固壁表面与溶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动态平衡过程,根据盐岩的水溶建腔机理建立数学模型,可以为盐穴储气库的水溶建腔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及Fick扩散定律,建立了盐岩溶蚀物理模型;根据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对流扩散理论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溶腔溶质传输-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可求解溶蚀过程中腔体内流体的浓度场和流动速度场分布;根据盐岩溶蚀机理研究,推导出盐岩溶解速度方程,可求解溶腔动边界。用该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溶腔形态与物理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正确描述盐穴储气库水溶建腔的基本规律,可以用于指导水溶建腔的工程实际。图3表1参6
  • 李蔚;刘如林;石梅;侯兆伟;韩培惠;杨振宇
    , 2003, 30(5): 7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庆油田朝阳沟低渗透油藏是高黏度、高含蜡油藏,应用一系列生化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监测在该油藏进行的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效果。试验结果,使用的5种微生物在油层条件下都能较好存活,原油黏度的降低比率为43.7%,含蜡量平均下降32.6%,含胶量平均下降31%,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酸等活性物质降低了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原油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向轻组分方向移动。矿场试验所取得的增油效果证实,利用微生物能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含水率,可能成为较好的增产调整措施之一。图3表5参11
  • 油藏物理
  • 王金勋;吴晓东;潘新伟
    , 2003, 30(5): 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隙结构是影响气藏储集层孔喉中水相滞留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滞留的水相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利用Bethe网络模型模拟,研究水相滞留对不同孔隙结构体系的气体渗流能力的影响规律,主要包括孔喉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等影响因素。初步模拟计算表明,应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水相滞留对气体渗流的影响规律是可行的,能将水相微观滞留堵塞机理与宏观损害程度相联系。图6表1参14
  • 学术讨论
  • 陆廷清;苏培东;常健民;牟中海;秦启荣
    , 2003, 30(5): 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是构造应力在瞬间强烈释放的表现,震区产生的负压空吸作用对地下流体运动影响很大,是油气成藏的机制之一。将油气在负压空吸作用下运聚成藏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地震前平衡期地应力差值微小,油气在浮力等驱动力作用下发生运移;地震前准备期孕震区地应力逐渐集中,储集应变能;地震发生时为成藏期,震区应力瞬间释放,在震区及其附近产生地震裂缝网络,在巨大地应力差值造成的负压空吸作用下,地下流体和所含油气快速运移于新生裂缝网络中,形成油气聚集;地震后平衡期内油气运移不明显,如果震后新生裂缝区裂缝中的地下水形成新矿物而占据裂缝体积,将给裂缝中聚集的油气增加附加压力。图2参13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童晓光;肖坤叶
    , 2003, 30(5): 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莱依盆地是特提斯北缘盆地群中的一个,晚三叠世—古近纪与相邻的塔吉克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基本连通,中新世以后才成为分隔的周缘前陆盆地。该盆地现今面积约5500km2,推测沉积岩最厚达8km,地层北薄南厚,推测南侧出露的地层为外来的推覆体,北侧出露的是原地体,其形成与帕米尔北地块由南向北俯冲有关。根据与相邻盆地的类比,结合该区十分有限的资料推测,阿莱依盆地可能存在2套成熟烃源岩(古近系暗色泥岩,白垩系灰岩、泥灰岩和泥岩),可能发育的含煤侏罗系也是可能烃源岩;至少存在2套成藏组合(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类型主要是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以带气顶的油藏或凝析气藏为主。1991年在盆地内阿莱依1号构造钻探的阿莱依-1井未发现油层,认为该井钻在油水过渡带,阿莱依1号构造可能是一个背斜油藏。图4表1参8
  • 方勇;邓宏文;Massimo SARTI;万晓樵;冯晓杰
    , 2003, 30(5): 7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为一大型复合三角洲。该三角洲形成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是东营凹陷沙三段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几年平均每年发现的岩性油藏石油储量超过千万吨。为了给东营三角洲隐蔽油气藏进一步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东营三角洲演化过程、古构造坡折发育类型及不同期次三角洲与构造坡折的配置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岩性圈闭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在进积时期推进距离较远(三角洲进积作用大于加积作用)、退积时期湖泛规模较大条件下发育的三角洲朵叶体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