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周兴熙
    , 2002, 29(4): 2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状油气藏外部宏观形态似层状或块状油气藏,但其油气实际聚集于被断裂、裂缝所连通的孔、洞(多为溶蚀形成)构成的储集空间系统中,因而具有超强的非均质性。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轮南潜山即属于网络状油气藏发育区,用对网络状油气藏的认识分析该区已获勘探成果,依据成藏条件、烃类流体性质,可以划分出5个油气富集区,其储量总规模为5×108~8×108t,近期找到5个亿吨级油气田的前景明朗。在网络状油气藏和油气富集区带内都可能出现低产井甚至水井、干井,不要因此而轻易否定其油气资源潜力,放弃勘探。由于网络状含油气体极易在钻井过程中被污染,因此应采用近平衡—欠平衡钻井技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打开目的层,避免固井时堵塞储集空间,最好裸眼完井,最大限度降低测井、测试对产层的伤害,并应通过大型酸化、压裂改造产层,以获得高产稳产。图4表5参4
  • 李景贵
    , 2002, 29(4): 2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和四川盆地威远气田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烃源岩样品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普遍以双峰型为特征;前峰群主峰多为C17、C19、C20或C21,后峰群主峰多为C25、C27或C29;绝大多数样品以前主峰为最高峰,含有较高浓度的蜡质烃(C22+),C21-/ C22+比值为0.50~2.75(平均1.27)。华北地区西部和南部露头及浅井的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烃源岩样品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以高碳数占优势的单峰型为特征,主峰碳为C25、C27或C29,蜡质烃含量高,C21-/ C22+比值为0.14~0.90(平均0.36)。上述样品的正构烷烃在高碳数普遍具明显奇碳优势。华北地区蓟县震旦系低成熟腐泥型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干酪根和从前寒武纪繁衍至今的浮游蓝藻(Spirulina subsala)的生烃模拟实验结果共同表明,上述高—过成熟碳酸盐岩抽提物中不寻常分布的正构烷烃可能主要来源于其源岩中的藻类。图4表2参4
  • 赵靖舟
    , 2002, 29(4): 2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区主要有3期烃类包裹体,分别记录了油、凝析油气和干气的充注历史,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距今10~17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距今3~10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距今1~3Ma)。前2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煤成凝析油气藏,第3期是库车前陆逆冲带天然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主要有2~3期烃类包裹体,分别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海西期是现存古生界原生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是古油藏调整而形成次生油藏的时期,喜马拉雅期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油藏已普遍遭到破坏。图1表2参17
  • 马安来;李贤庆;熊波;王铁冠;冯子辉;孔庆云;李少华
    , 2002, 29(4): 2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4.1%。嫩二段—嫩五段烃源岩显微组分以高等植物陆源输入占绝对优势,贫惰性组、富含镜质组、相对发育壳质组;嫩一段烃源岩腐泥组分含量较高,具有混合生源的特点,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藻类体是该区低熟油的重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孢子体荧光参数,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为未成熟、低成熟两个阶段,二者界线所对应的镜质组反射率为0.5%,孢子体相对荧光强度为2.2,埋深为1050m。图4表1参4
  • 李伟;付建奎;瞿辉
    , 2002, 29(4): 2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鄯深三叠系油气藏成藏后的变化较大。对烃类包裹体、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油砂荧光薄片等微观信息与烃源岩的热演化、储盖组合条件的形成、圈闭的形成与演化、油气运移时期等要素的宏观匹配关系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该油气藏的成藏早期是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沉积早期,充注正常成熟度油气;主要成藏期是上侏罗统齐古组沉积早期,充注较高成熟度油气;主要改造期是上侏罗统齐古组沉积期至喀拉扎组沉积早期,再次充注高成熟度的以气为主的烃类。图4参13
  • 吴李泉;郑玉梅;曹代勇;魏迎春
    , 2002, 29(4): 2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喜马拉雅期的两次右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图4参4
  • 黄春菊;陈开远;李思田
    , 2002, 29(4): 2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天然气探区之一,具有超高温及异常高压的独特地质条件,中央坳陷形成了众多巨型泥底辟构造。根据对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精细研究泥底辟构造分布区的地层结构,分析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泥底辟构造发育具有不同期、不同步及纵向叠置等特点,泥底辟活动具有多源、多幕的特征,而多期幕式活动直接导致了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图5参10
  • 刘锐娥;孙粉锦;拜文华;马成华;黄月明
    , 2002, 29(4): 2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8气层处于晚成岩B期,普遍存在凝灰质等不稳定碎屑和填隙物,广泛发育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了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开展了地层条件及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运用环境扫描电镜同位扫描和能谱分析,对比溶蚀前后样品的成分,根据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溶蚀后的水样成分。实验表明,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量是石英砂岩溶蚀量的7~11倍,且溶蚀量随乙酸酸度增加而加大;长石溶蚀滞后于凝灰质溶蚀,长石含量对溶出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研究结论,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主要是蚀变凝灰质的溶蚀,并提出了含凝灰质砂岩的孔隙演化模式。图4 表2参5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廖泽文;耿安松
    , 2002, 29(4): 2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稠油和油砂是广泛存在的重要资源,沥青质等重质组分的存在是难以直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关键因素。针对稠油和油砂中重质组分的轻度氧化降解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氧化降解体系为NaIO4/ NaH2PO4和30%H2O2/ CH3COOH。实验结果,稠油中沥青质的降解率达到45%以上,并且沥青质降解后主要向胶质组分转化,这非常有利于增加稠油体系的稳定性;油砂经降解处理后,与空白实验相比,油砂中的重质组分得到化学降解改造,可抽提的总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氧化降解处理可以改善稠油、油砂等重质油的理化性质,可望在稠油油藏的开发利用方面得到应用。表3参43
  • 常亮;殷宏平;陈亚青;王元杰
    , 2002, 29(4): 2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连盆地最早开始油气勘探的巴音都兰凹陷虽然生油条件好,但大型构造圈闭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所以20余年勘探构造油藏一直未能取得突破。2001年转变思路,注重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以LANDMARK地震解释系统为依托,运用STRATA、ISIS、JASON等地震反演软件建立构造-岩性油藏模式,精细识别巴Ⅱ构造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岩性体,部署的5口探井钻探全部获得商业油流,发现了具有千万吨级探明储量规模的宝力格油田,为二连探区新建产能7.68×104t。图3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孙志道
    , 2002, 29(4): 2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裂缝性有水气藏指具有边(或底)水(包括带油环或底油)气藏和凝析气藏,其储集层属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孔洞型,非均质性严重,主要储集空间是基质中的孔、洞,主要渗流通道是裂缝。在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过程中,地层边(或底)水(和油)容易沿裂缝通道向生产井窜流,造成气水(和油)多相流、井产量降低、部分气区被水封隔为难采区,水窜入含气区对采气危害很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降低采收率,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根据平衡开采原理,提出避免水害以提高这类气藏采收率和开发经济效益的最佳开发方式,并辅以3个老气田的实例加以说明。参4
  • 何顺利;郑祥克;魏俊之
    , 2002, 29(4): 2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靖安油田长6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给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地层系数与单井产能的经验公式。生产数据验证了经验公式预测产能的准确性,可用于开发方案调整和制定增产措施。图3表1参1
  • 刘树明;党红;何新容;赵坤山;邓术元
    , 2002, 29(4): 2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沈家铺地区的枣Ⅳ、Ⅴ油组属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由于构造落实程度低、测井解释符合率低、原油性质差、产能不落实,一直未能投入开发。1997年开始,在重新处理解释三维地震资料落实构造、测井多井评价、试油、试采的配套采油工艺等方面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及现场实验,编制了整体开发方案,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并确定了开发方式及合理采油速率,共钻井39口,单井产能明显提高,形成了较大规模生产能力。图2表3参2
  • 李笑萍;王岚岚;汤文玲
    , 2002, 29(4): 2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油藏低渗透或存在井网、多层等干扰,大量油井的压力恢复曲线难以出现径向流直线段,有的井甚至不存在径向流动段。这些测试资料不能用常规试井分析方法解释,用其它试井方法解释也具有多解性。通过对油井实测续流资料的研究分析,认为用续流资料进行试井解释的新方法,对实测压力数据点落在半对数直线段上方和下方的两种情况的解释效果都较理想。这种新的试井解释方法大大提前了半对数直线段出现时间,缩短了关井时间。图3参4
  • 王任一;李喜莲;张鹏翼
    , 2002, 29(4): 2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形学理论分析吐哈盆地西部神泉油田三间房组沉积体系和侏罗系油藏断裂系统以及油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都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资料,识别和预测三间房组沉积环境和砂体分布,为优选井位、选择开发方式提供依据。神泉油田的油藏空间分布也同样具有分形特征,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油田周边仍有潜力,为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分形学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3参4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胡常忠;刘新福;杨志斌;陈晓喜
    , 2002, 29(4): 2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稠油出砂冷采是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通过稠油出砂冷采领域的攻关研究,河南油田形成了普通稠油出砂冷采开采技术,成功地将稠油难采储量投入开发。第一口稠油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日产油量是常规试油产量的8倍以上、是蒸汽吞吐产量的4倍以上,开采成本比蒸汽吞吐降低47%。已成功地将出砂冷采技术应用于普通稠油低周期蒸汽吞吐井中,日产油提高1~3倍。图2参4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丁云宏;丛连铸;卢拥军;雷群;管保山;慕立俊
    , 2002, 29(4): 2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泡沫压裂液适用于低压、水敏性储集层。通过室内试验及研究,优选出CO2泡沫压裂液配方,得出对其性能测试的结果:起泡、稳泡能力强,流变性能、携砂能力好,低滤失,破胶快等,岩心实验证实具有低膨胀及低伤害特性,可以满足压裂工艺设计的要求。CO2泡沫压裂施工中,如要提高施工规模、增大砂量及砂液比,使用酸性交联压裂液体系可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长庆油田等现场实施的CO2泡沫压裂液增产效果良好。图2表5参3
  • 杨正明;邱勇松;张训华;黄立信
    , 2002, 29(4): 2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伤害油层的渗透率,导致注水井的吸水能力降低和油井产能下降,影响开发效果。采用物理实验和油藏工程的方法,研究注入水中的悬浮颗粒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注入压力、地层渗透率和产能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的注入压力与地层水的注入压力之差越大;在渗透率相同的情况下,滤膜孔径越小,注入水渗流阻力越低;处理注入水的筛网尺寸越大,油层渗透率伤害越大,特低渗透油藏的产量和极限供油半径越小。图3参3
  • 石油地质研究
  • 罗霞;胡国艺;张福东;李剑;蒋助生;李志生;张英
    , 2002, 29(4): 3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判明黄骅坳陷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藏的气源问题,对大港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采用气源综合动态对比思路,根据对模拟得到的产气率、轻烃、轻烃碳同位素的研究,对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进行动态气源对比。对比结论:板桥凹陷和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均可为千米桥奥陶系潜山供气,认为潜山凝析油主要来源于烃源岩成熟阶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烃源岩高成熟阶段。图6表2参4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王贵文;朱振宇;朱广宇
    , 2002, 29(4): 3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烃源岩测井评价通过纵向连续的高分辨率测井信息估算地层的有机碳含量,弥补了因取心不足而造成的在区域范围内识别与评价烃源岩的困难,为资源量估算及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地质依据。研究了用ΔlgR、多元统计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根据测井信息识别与评价烃源岩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21口井寒武-奥陶系进行烃源岩层段识别与评价,将测井资料处理成果与岩心的有机地化、地质录井资料相互检验,证实所用方法基本满足烃源岩评价的需要。图6参7
  • 梁星如;单保东;赵政权;李博
    , 2002, 29(4): 3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冀中复杂断块区的地震反射显得“杂乱”,杂乱反射区“相对稳定”的地震反射大多反映地下局部地层或岩性的相对稳定。在杂乱反射区的地震剖面上寻找能量强的“相对稳定”强反射相位,结合其它资料和对成藏条件的综合地质认识,考虑构造背景进行解释,通过地震-地质的层位标定确定储集层相对发育区,识别有利钻探区,为优选滚动目标和精细标定井位提供依据。分析断层两侧地震反射相位特征,寻找“相对稳定”强相位反射区,可以发现有利圈闭。图2参2
  • 苑淮;张根法;常建军;吕文海
    , 2002, 29(4): 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量荧光录井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录井新技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制推广的OFA定量荧光分析仪可以进行定量荧光录井分析,增添了新的识别和评价油气层的手段,尤其在鉴别真假油气显示、发现轻质油、评价储集层、去除混油及钻井液添加剂对荧光录井的影响等方面,显示出优越的性能。介绍OFA定量荧光分析仪在河南油田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成果,并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图5表1参1
  • 王汇彤;应凤祥;游建昌;徐冠军;罗平
    , 2002, 29(4): 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用毛细管电泳仪测定煤和干酪根中有机酸的分析方法。实验和研究表明,用0.4mmol/*!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和0.8m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混合溶液作电解质,在25kV的电压下分析经水解处理成溶液的样品,操作简单,可以测定煤和干酪根中11种有机酸,精密度、回收率令人满意。对有机酸与孔隙度的关系、煤中不同组分产有机酸的能力及其与孔隙发育的关系等给出了初步地质应用实例。图2表2参3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刘秀婷;杨军;程仲平;王胜义
    , 2002, 29(4): 4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递减曲线分析法、水驱曲线法和数学模型法等产量预测方法未把新区考虑在内而进行新、老区综合预测。提出综合预测新、老油区产量的多元线性混合回归模型方法,从影响产量的诸多因素中优选出显著因素,以此为基础对油田产量进行预测。为验证方法科学性及可行性,将其应用于某油区的“十五”规划产量的预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简单、实用,突破了产量预测方法的常规模式,对其它领域的预测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图1表3参5
  • 刘立明;廖新维;刘柏良;陈钦雷
    , 2002, 29(4): 4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油气两相流动压降试井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用此解法对均质油藏中油气两相流动试井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实例计算结果,分析油气两相流下典型压降试井曲线的特征,以及油、气的初始饱和度分布、两相黏度比、饱和度梯度、相对渗透率关系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和相应的作用机理。首次发现气体的存在会使油气两相试井的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类似于单相流双重介质试井的压力导数曲线的“下凹”特征。图5参9
  • 廖红伟;王琛;左代荣
    , 2002, 29(4): 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判断井间连通性是评价气藏储量、优化布井和编制开发方案所必需的工作。但随着气田的开发,气藏压力分布不断变化,对投产区新钻井,利用原始地层压力和压力梯度判断井间连通性的方法受到一定限制。根据理论分析,对于均质气藏,受邻井生产干扰的井压力恢复导数与具有定压边界的井压力恢复导数的曲线形态相似,但前者压力恢复导数小于0.5,而后者压力恢复导数先高于0.5再减小,最后小于0.5。根据此特点,可以利用投产区新钻井的不稳定试井结果,判断井间连通性,再结合压力梯度法可研究气藏的压力系统特征。图1参4
  • 张家良;赵平起;段贺海;王德明;郭春东;邓懋平;徐春梅
    , 2002, 29(4): 4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段六拨油田是大港油区的多层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藏,因储集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1985年投入开发后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的状态。通过深入研究油藏地质特点、储集层流体渗流特征,建立了改善开发效果的开发模式。1996~2001年进行整体综合调整,总井数增加1倍而产量上升10倍,段六拨油田整体开发水平由三类上升到一类。图2表2参5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陈军斌;张荣军;王志太
    , 2002, 29(4): 4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反映细菌、营养液在油藏中的传输及细菌繁殖的一维三相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进行微生物驱油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存在驱油效果最好的细菌注入速率最佳值;细菌初始浓度越大,注入井井底细菌浓度增长就越快,细菌沉积量相应就越大;营养液初始浓度越大,细菌生长率就越大。图3表1参6
  • 胡菁华;刘玉章;白宝君;李良雄;Coste JeanPau
    , 2002, 29(4): 4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剪切下交联情况,将交联过程描述为4个连续阶段,最后一阶段得到均匀分散的微凝胶颗粒。低毒交联体系(聚丙烯酰胺共聚物/*!Al3+)的实验结果证明,交联剂浓度、pH值、流变仪狭缝大小和剪切速率等因素对交联时间和凝胶的最终剪切黏度等理化性能都有影响,通过控制合适的剪切条件,可以制备新型分散凝胶体系。图4参2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汪永利;张保平
    , 2002, 29(4): 4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丹6区Fula油田稠油油藏的主要产层Bentiu组和Aradeiba组出砂严重。为了采取适当的防砂措施,用Bentiu组的散砂制做成型样品,在不同围压条件下进行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Bentiu组砂岩内聚力很小(1.5MPa),在较小的生产压差下就出现内聚强度破坏,导致早期出砂,此后内聚强度破坏和剪切破坏加剧,产砂面会逐步深入地层,造成大量出砂,所以必须早期防砂,同时应控制生产压差投产。图3参5
  • 石油地质研究
  • 王行信;韩守华
    , 2002, 29(4): 4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15个含油气盆地10余万块砂、泥岩样品黏土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和地质特征的分析,将我国含油气盆地的黏土矿物组合划分为两大类共12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和成岩环境。常见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中,组合1~5分别代表早成岩A、B及晚成岩A、B、C等5种不同的成岩环境,组合6常见于高渗透储集层或煤系地层,组合7多见于生油凹陷中的低渗透储集层;特殊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中,组合8反映膨润土夹层,组合9反映造山带深部地层不断剥蚀的快速堆积环境,组合10反映基性火山岩物源,组合11反映快速剥蚀堆积或富钾的沉积环境,组合12反映干旱富镁的沉积环境。图2参3
  • 王兆云;赵文智;何海清
    , 2002, 29(4): 4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含油气盆地中超压分布广泛且对油气勘探开发影响深远。超压的成因可概括为3种:地层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与流体作用(烃类生成、水热膨胀、黏土矿物脱水等)有关。油气(尤其是天然气)的大量生成及排烃不畅导致超压的形成;超压的存在又使油气生成速率降低,液态窗的下限下移。超压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在于减缓压实,使深层储集物性得到改善;另外,超压改变了岩石破裂时的应力条件,导致深层泥岩裂缝储集层发育。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对油气运聚成藏起着控制作用,若圈闭中超压的形成早于油气的充注,对油气成藏不利;若圈闭中超压的形成恰是油气充注的结果,则有利于油气成藏。一般而言,油气多聚集在超压体的过渡带中。图4参29
  • 程克明;熊英;张晓宝
    , 2002, 29(4): 4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发现奥陶系(孔古3井、孔古7井)低产原生油藏和石炭-二叠系原生油气藏(孔古4井),油源对比结果证明,前者原油主要源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后者油气主要源于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煤系泥岩。根据孔古3井油藏的两期流体包裹体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结果,油藏属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晚三叠世(距今222.51~240.34Ma),第二期为第三纪,以晚第三纪为主。图9表1参4
  • 陈建平;查明
    , 2002, 29(4): 4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震剖面及岩性、物性等资料,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凹陷二叠系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分布,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及其组合形式,划分出4种不整合结构类型:火山岩角块带+残积土,火山岩角块带+底砾岩,碎屑岩+残积土(泥岩),碎屑岩+底砾岩。其中火山岩角块带张性裂缝是油气渗滤的主要通道;碎屑岩不整合面之下的剥蚀带或者剥蚀带与其上的底砾岩共同组成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图2表1参10
  • 杨永泰;王社教;培东宏;邢娅
    , 2002, 29(4): 4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准噶尔盆地的热史、烃源岩热演化史、圈闭的形成史和油气的早期充注对储集层演化的影响,指出盆地腹部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准噶尔盆地古地温较高,使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末大部分达到生烃高峰,而盆地腹部的深层圈闭在三叠纪末期或更早就已基本定型,与生烃史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因此深层油气在三叠纪末期以前就可聚集成藏;油气的早期充注可抑制孔隙的演化,由于深层具有早期成藏的特点,推测储集层物性应该较好。探讨了深层的油气成藏特征,包括油气特征、超高压和成藏模式等。图5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