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电缆井眼成像测井
2.2 露头照片与井眼成像测井图对比
2.3 伪图像创建的工作流程及其优缺点
2.3.1 伪图像创建工作流程
2.3.2 使用露头伪图像的约束条件和潜在缺陷
2.4 利用伪图像分析均质和非均质火成岩体
2.4.1 均质岩体与非均质岩体的定义
2.4.2 三维视图下的平面与非平面特征分类
3 研究结果
表1 测井信息、岩相描述和火成岩相解释结果 |
序号 | 井名 | 盆地 | 测井方法 | 井径/cm | 井深/m | 火成岩占比/% | 井壁岩心描述 | 火成岩相解释结论 |
---|---|---|---|---|---|---|---|---|
1 | 1-LDM-1-MA | 帕纳伊巴 | 声波和微电阻率 | 22 | 1 366~1 540 | 39 | 具有次辉绿、微文象和填隙 结构的辉绿岩 | 不规则柱状节理和块状辉绿岩,含镁铁质微粒包体或捕虏体 |
2 | 1-RJS-757 | 坎波斯 | 声波和微电阻率 | 31 | 6 402~6 405 | 1 | 含火山气孔碎屑、石英和 碳酸盐岩的砾岩 | 改造过的火山碎屑砾岩 |
3 | 3-REPF-14-RJS | 坎波斯 | 微电阻率 | 31 | 6 300~6 604 | 100 | 玄武质火山砾—凝灰岩,含玻屑和火山渣碛碎片,具有蚀变的玻璃质基质(碳酸盐岩) | 由于火山弹坑碎片发生变形的熔结凝灰岩碎屑和火山砾—凝灰岩平面层理 |
4 | 1-RJS-591 | 坎波斯 | 微电阻率 | 22 | 3 450~3 800 | 100 | 玻璃质碎屑角砾岩,块状和 杏仁状玄武岩 | 枕状熔岩朵叶和玻质碎屑岩 |
5 | 3-RJS-735 | 桑托斯 | 声波 | 31 | 5 179~5 185 | 15 | 块状和杏仁状玄武岩 | 枕状熔岩朵叶 |
6 | 3-RJS-744 | 桑托斯 | 声波 | 31 | 5 534~5 538 | 4 | 块状和杏仁状玄武岩 | 枕状熔岩朵叶 |
7 | 1-RJS-617 | 桑托斯 | 微电阻率 | 22 | 6 615~6 623 6 722~6 742 | 5 | 块状和杏仁状玄武岩 | 对称柱状节理 |
8 | 1-SPS-90 | 桑托斯 | 声波和微电阻率 | 22 | 6 460~6 773 | 78 | 块状和杏仁状玄武岩,自生 碎屑角砾岩 | 复合、片状和砾质结壳熔岩 |
注:井径22 cm约等于8.5 in,31 cm约等于12.25 in |
3.1 井眼成像测井图像柱状节理形态
图4 日本露头伪图像中不同尺度多边形柱状节理对比(据文献[9],切割照片是在露头照片上选择的宽约30 cm黄色矩形区域)(a)Hino-Misaki流纹岩微小型柱状节理伪图像制作流程;(b)Tawara Iso安山岩小型柱状节理伪图像制作流程;(c)Tatami Ishi安山岩大型柱状节理伪图像制作流程 |
3.2 井眼成像测井图像枕状熔岩朵叶形态
图6 露头照片及伪图像中枕状熔岩朵叶边界评估图(a)巴西Uberlândia地区大型枕状熔岩(红色虚线标示的圆弧几何形态反映了与原始照片黑色虚线形态不同的枕状构造变异特征);(b)加那利群岛La Palma地区El Taburiente火山大型和小型枕状熔岩(小型枕状熔岩呈现重复显示特征、大型枕状熔岩边界表现为简单平面形态,照片由南里奥格兰德州联邦大学Sommer教授提供);(c)安哥拉Sumbe以南海岸大型枕状熔岩舌[71](熔岩舌体在平面上显示为不规则面) |
表2 从露头照片到伪图像的朵叶边界可视化类型 |
图像编号 | 露头照片朵叶大小 | 切割照片的朵叶特征 | 伪图像朵叶边界表征 |
---|---|---|---|
6b/7a(y) | 小型朵叶 | 在切割照片中,枕状熔岩朵叶的边界完全可见 | 根据镜像对称,对朵叶进行了复制 |
6b-6c/8a | 大型朵叶 | 一个大型枕状熔岩朵叶被穿透,未发现朵叶之间存在 任何横向边界接触 | 朵叶边界失去了限制完整朵叶体的特性。在井眼成像测井图像中,上、下边界呈现不规则的正弦形状 |
6a/7a(x)/8a-8d | 小型或大型朵叶 | 在切割照片中可以看到横向接触,局部显示两个枕状 熔岩朵叶或一个枕状熔岩朵叶以及枕间物质 | 每个朵叶都是独特且完整的,其边界形态与原始朵叶不同 |
3.3 井眼成像测井图像其他平面和非平面火成岩特征形态
表3 火成岩相和古环境解释汇总表 |
井号 | 火成岩结构或岩相/三维投影 | 岩浆侵位环境/形成过程 | 岩相或岩石结构简要描述和解释(基于图像、基础测井和岩相学数据) |
---|---|---|---|
1—4 | 剪切裂缝/平面 | 水下火山(4号井)和次火山(1号井)/应力 | 与局部或区域强应力条件下岩石固结后形成的高角度或低角度裂缝有关 |
1 | 人工裂缝/平面或非平面 | 任何条件/井况 | 与过平衡钻井的井况有关。在斜井中,可能形成垂直的平面裂缝组系,也可能形成弯曲的形状,如花状裂缝或J型裂缝[64] |
1—7 | 柱状节理/平面或非平面 | 火山(7号井)与次火山 (1号井)/岩浆冷却 | 该岩相在平面图上呈柱状节理多边形排列,被归类为非平面特征;而在垂直剖面上呈柱状和板状节理,归类为平面特征 |
1 | 带状层/平面 | 次火山/矿物分离 | 岩床侵位过程中形成的与矿物分离有关的水平层理 |
8 | 气孔席/平面 | 陆上火山/脱气 | 与席状结壳熔岩上部的气孔层有关 |
4 | 熔岩架/平面 | 水下火山/冷却 | 与在水下环境中发现的陆架特征有关,这些柱状构造是位于洋中脊海底片流坍塌内部的实心玄武质熔岩的空心垂直烟囱[73] |
4—6 | 枕状熔岩朵叶/非平面 | 水下火山 | 该岩相包括小型和大型朵叶,发育或不发育枕间物质,朵叶内发育放射状节理。部分朵叶中可见气孔发育 |
4 | 枕状角砾岩/非平面 | 水下火山 | 该岩相包括圆状碎屑,其粒径通常大于玻质碎屑岩周围的棱角状碎屑 |
8 | 复合结壳熔岩/非平面 | 陆上火山 | 该岩相发育具有边缘突出的圆形朵叶体,底部可能存在气泡孔洞和微小的管柱体 |
1 | 包体/非平面 | 次火山 | 在该井中,包体与来自岩浆补给系统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及岩床边缘的捕虏体有关 |
4—8 | 角砾岩—玻璃质碎屑岩和 自生碎屑角砾岩/非平面 | 水下和陆上火山/原地 | 角砾岩相包括来自陆上环境的渣块状顶部(8号井)和作为水下枕状海山一部分的玻质碎屑岩(4号井) |
3 | 火山碎屑/非平面 | 陆上火山/火山碎屑密度流 | 含分散碎屑的熔结凝灰岩和含变形压扁和叠瓦状碎屑的熔合凝灰岩,与源自岩浆蒸气爆发的火山碎屑流有关 |
3 | 火山弹坑/非平面 | 陆上火山 | 与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出的碎片有关,这些碎片可能会使其下方的地表发生变形 |
2 | 改造过的火山碎屑流/非平面 | 表生碎屑(剥蚀) | 与火成岩沉积后发生的的火山碎屑改造有关 |
图9 井眼成像测井图像、露头及对应的伪图像中平面特征示例(图a、图d—图f据文献[20]修改,测井成像数据采用北向展开方位,伪图像水平方位角标定范围为0~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