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与模式
1.1 规模建产与稳产技术
1.1.1 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技术
1.1.2 储层酸化压裂技术
1.2 提高采收率技术
1.2.1 下古主产气层剩余气挖潜技术
1.2.2 下古次产气层有效动用技术
1.2.3 上下古气藏立体开发技术
2 低渗砂岩气藏开发技术与模式
2.1 规模建产与稳产技术
2.1.1 直井控压稳产技术
2.1.2 双分支水平井放压调控生产技术
2.1.3 直井与水平井开发方式对比
2.2 提高采收率技术
2.2.1 山2主产气层扩边及剩余储量挖潜技术
2.2.2 纵向次产气层挖潜技术
2.2.3 多级增压提采技术
3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技术与模式
3.1 规模效益建产技术
3.2 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4 深层煤岩气开发技术
4.1 储层评价与井型井网优化技术
表1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岩气有利区优选标准 |
有利区分类 | 构造倾角 | 煤岩相 | 埋深/m | 8-1#煤厚度/m | 煤岩类型 | 宏孔占比/% |
---|---|---|---|---|---|---|
Ⅰ类 | ≤1.0° | 高位覆水森林沼泽 | 1 500~2 500 | >6 | 光亮、半亮煤 | >25 |
Ⅱ类 | ≤1.5° | 高位覆水、湿地森林沼泽 | 2 000~3 500 | 4~6 | 半亮煤 | 17~25 |
有利区分类 | 煤体结构 | 平均含气量/(m3•t−1) | 有机质占比/% | 镜质组含量/% | Ro/% | 夹矸层数 |
Ⅰ类 Ⅱ类 | Ⅰ分型为主 Ⅰ、Ⅱ分型为主 | >16 12~16 | >96.9 93.2~96.9 | >92.8 86.2~92.8 | >1.6 1.2~1.6 | 0~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