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揭示白云凹陷珠海组沉积物主要源于华南大陆,来自北西向的古珠江作为主要运输通道连接了源区与沉积区,携带大量陆缘碎屑呈多点放射状向凹陷内部供给
[16-17,21]。珠海组沉积早期(珠六段—珠五段),白云南洼整体处于陆架区沉积环境,发育正常的陆架三角洲沉积
[17]。自珠四段沉积期开始形成典型的陆架-陆坡结构,物源以北西向古珠江为主,发育洲-扇沉积体系;该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主要分布于西南侧(见
图3a、
图7a),其前方沿坡折带发育多个浪控砂脊,但其下方深水扇不发育;而北侧陆架边缘三角洲不发育,陆坡发育一系列条带状水道,末端形成小规模深水扇,以水道-朵叶体为主。珠三段继承性发育,除西北向物源外,北部物源供给开始增强,陆架边缘三角洲分布规模较珠海组四段沉积时明显增大,南北两侧发育多期深水扇(见
图3b、
图7b)。珠二段沉积时期,随着相对海平面持续下降,西北部物源供给增强,沉积物大量向深水区搬运,发育大规模朵叶复合体(见
图3c、
图7c)。珠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仍以北部和西北部为主,持续发育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见
图3d、
图7d),但该时期随着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自下而上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揭示深水扇沉积体系呈退积式叠置样式,砂体逐渐向陆架边缘迁移,晚期深水扇不发育,仅局部发育孤立水道(见
图3e、
图7e),均方根振幅属性图上见明显的条状状强振幅反射。因此,珠四段—珠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洲-扇沉积体系规模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珠三段—珠一段早期深水扇发育,珠二段晚期平面分布规模最大,陆坡区E井揭示珠三段砂体发育,厚达94 m,测井曲线上呈多期反旋回,反映不断进积的特点(见
图8);揭示珠二段发育厚层中粗粒深水砂岩,砂岩厚度达68 m。而深水扇主要沉积单元经历了水道-朵叶体—朵叶复合体—水道演化过程(见
图3、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