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作用伴随临河组储层埋藏演化的整个过程,是造成储层原生孔隙损失的最主要成岩作用。临河坳陷临河组砂岩压实作用主要表现为沉积期的碎屑颗粒随埋深加大逐渐压实,碎屑颗粒重新排列成紧密稳定堆积状态,富泥杂基的不等粒砂岩具有泥杂基压实变形特征。临河组取心段埋深为4 000~6 200 m,储层整体压实强度较弱(见
图3d、
图3e),碎屑颗粒间主要呈点-线接触特征,基本无凹凸接触特征,部分颗粒呈“漂浮”状(见
图2a—
图2g)。埋深约为6 100 m的储层薄片显示保存大量原生孔隙(见
图2c、
图2d),孔隙度高达18.2%。薄片分析表明临河组埋深为4 000~6 200 m的储层压实减孔量主体为8%~20%,平均值为14%,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相对损失量主体为30%~55%,平均值约为40%,压实强度总体较弱(见
图4)。受岩石组构的影响,不同岩性储层表现出明显的压实非均质性。泥杂基含量相对较多、分选较差的不等粒砂岩压实较强,泥杂基和较细颗粒被挤入较粗颗粒粒间使粒间孔隙损失;泥杂基含量较少、分选较好的中细砂岩和细砂岩压实较弱,颗粒呈点-线接触,粒间孔隙大量保存;胶结砂岩中颗粒呈点接触或“漂浮”状,表现为弱压实特征,表明早期胶结物有效抑制了砂岩后期埋藏压实作用。临河组实测地层压力数据表明斜坡带压力系数为0.93~1.10,为正常压力体系,淖西洼槽带压力系数为1.54~1.56,为超压体系。生烃作用是导致淖西洼槽带临河组泥岩超压的主要因素,通过超压传递形成储层内部超压
[13]。兴华1井5 078.40 m临河组储层中与油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集中在130~140 ℃,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表明临河坳陷临河组储层油气充注始于距今3 Ma并持续至今。因此,临河组储层内部超压形成时间应晚于距今3 Ma,超压对储层压实影响弱。综合分析深埋优质储层沉积组构,并结合成岩背景认为临河组储层刚性颗粒含量高,分选磨圆较好,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使储层抗压实能力强。临河坳陷临河组实测地温和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表明地温梯度主要为(2.0~2.6) ℃/100 m,平均值为2.3 ℃/100 m,低地温梯度背景使储层压实减孔率低。埋藏史表明临河组在距今5.3 Ma之前埋深长期小于2 500 m,之后短时间快速深埋至现今埋深,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使储层经历低温、低有效应力时间长,高温、高有效应力时间短,导致储层在深层—超深层压实减孔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