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古龙页岩油生产动态特征及有效开发面临的科学问题
2 古龙页岩油开发基础研究进展
2.1 页岩油赋存状态与流体相态
2.1.1 储集层流体赋存状态
表1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 |
样品 | 井号 | 氦气孔隙度/% | 吸附油比例/% | 游离态油比例/% |
---|---|---|---|---|
1 | GY2HC | 7.79 | 24.50 | 75.50 |
2 | GY3HC | 9.20 | 18.00 | 82.00 |
3 | GY2HC | 12.10 | 17.67 | 82.33 |
4 | GY2HC | 10.08 | 8.46 | 91.54 |
5 | GY3HC | 5.05 | 37.80 | 62.20 |
6 | GY3HC | 10.87 | 14.63 | 85.38 |
7 | GY3HC | 8.64 | 26.39 | 73.61 |
2.1.2 古龙页岩油地层温压及纳米孔限域效应影响下的相态特征
2.2 原油流动与开采机理和开采方式
2.2.1 古龙页岩油流动机理
2.2.2 古龙页岩油开采机理
2.2.3 古龙页岩油开采方式
2.3 EUR预测评价方法
2.4 古龙页岩油多尺度流动模拟
2.4.1 模型建立
2.4.2 模型验证
表2 古龙页岩油1号试验区多重介质相关参数 |
参数 | 取值 | 参数 | 取值 | 参数 | 取值 |
---|---|---|---|---|---|
有机孔平均孔隙度 | 3.80% | 有机孔平均渗透率 | 0.001×10−3 μm2 | 离散裂缝平均孔隙度 | 57.30% |
粒内孔平均孔隙度 | 1.30% | 粒内孔平均渗透率 | 0.12×10−3 μm2 | 离散裂缝平均渗透率 | 350 μm2 |
粒间孔平均孔隙度 | 4.50% | 粒间孔平均渗透率 | 0.73×10−3 μm2 | 离散裂缝平均开度 | 1.6×10−3 m |
页理缝平均孔隙度 | 0.11% | 页理缝平均渗透率 | 1.5×10−3 μm2 | 页理缝线密度 | 1 000条/m |
3 古龙页岩油早期补能开发方式探讨
3.1 古龙页岩油早期注CO2吞吐补能开发方式
3.1.1 注CO2吞吐机理
表3 不同介质中CO2提高采收率机理贡献比例 |
提高采收率机理 | 贡献比例/% | |
---|---|---|
基质孔隙 | 裂缝 | |
混相 | 42 | 27 |
弹性能 | 30 | 44 |
竞争吸附 | 18 | 13 |
分子扩散 | 10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