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几个统计规律的认识
1.1 基于可采储量的油田产量演变规律
表1 采用本文模型与广义“翁旋回”模型得到的不同油田产量演变方程对比 |
油田 | 广义“翁旋回”模型 | 本文模型 | ||
---|---|---|---|---|
产量演变方程 | 相关 系数 | 产量演变方程 | 相关 系数 | |
大庆 | Q=46.7t2e-t/14.5 | 0.976 | Q=136.6Nr(t)1.7e-0.04t | 0.988 |
胜利 | Q=74.5t1.5e-t/20.1 | 0.913 | Q=0.000 89N(t)1.31e-0.046t | 0.978 |
罗马什金 | Q=15.4t3.2e-t/6.0 | 0.949 | Q=0.7N(t)1.0e-0.1t | 0.955 |
东德克萨斯 | Q=2 342t0.1e-t/27.4 | 0.897 | Q=3.1N(t)0.6e-0.03t | 0.945 |
中原 | Q=116.6t1.2e-t/9.1 | 0.930 | Q=0.003N(t)1.25e-0.08t | 0.958 |
江苏 | Q=0.4t2.5e-t/11.8 | 0.929 | Q=0.02N(t)1.0e-0.04t | 0.962 |
江汉 | Q=34.1t0.52e-t/39.4 | 0.806 | Q=0.001N(t)1.56e-0.05t | 0.907 |
河南 | Q=202.9t0.18e-t/40.6 | 0.856 | Q=0.78Nr(t)0.72e-0.04t | 0.925 |
1.2 产量递减与储采失衡匹配规律
1.3 含水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匹配规律
1.3.1 基于相渗曲线的含水率-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关系
1.3.2 基于生产数据的含水率-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关系
2 产量演变模式与开发阶段划分方法
2.1 开发阶段分界点确定方法
2.1.1 稳产期起始点确定方法
2.1.2 递减期起始点确定方法
2.2 产量演变的几种典型模式
2.3 老油田内涵及判据
表2 几个典型老油田出现时间 |
油田 | 储采平衡系数小于1年限/a | 含水率90%或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0%对应年限/a | 进入老油田年限/a | 进入老油田期时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
大庆 | 39 | 46 | 46 | 80.4 |
胜利 | 53 | 46 | 53 | 82.4 |
罗马什金 | 25 | 35 | 35 | 80.5 |
东德克萨斯 | 3 | 59 | 59 | 82.7 |
中原 | 9 | 28 | 28 | 78.8 |
河南 | 39 | 31 | 39 | 79.0 |
江汉 | 44 | 45 | 45 | 80.6 |
江苏 | 37 | 41 | 41 | 81.0 |
3 典型油田分析
表3 不同油田各生产阶段年限及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对比 |
油田 | 产量上升期 | 稳产期 | 递减期阶段可采储量 采出程度/% | 老油田期阶段可采储量 采出程度/% | ||
---|---|---|---|---|---|---|
年限/a | 阶段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年限/a | 阶段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
大庆 | 16 | 13.0 | 23 | 56.0 | 31.0 | 19.6 |
胜利 | 27 | 53.1 | 26 | 29.3 | 17.6 | 17.6 |
罗马什金 | 19 | 35.5 | 6 | 14.4 | 50.1 | 19.5 |
东德克萨斯 | 3 | 8.0 | 0 | 0 | 92.0 | 17.3 |
中原 | 9 | 43.3 | 0 | 0 | 56.7 | 21.2 |
河南 | 3 | 12.4 | 36 | 68.2 | 19.4 | 19.4 |
江汉 | 7 | 19.2 | 37 | 60.1 | 20.7 | 19.4 |
江苏 | 23 | 51.0 | 14 | 17.7 | 31.3 | 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