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缝洞型油藏水驱实验及水驱后换向注水实验设计
1.1 缝洞型油藏物理实验模型
1.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1.3 实验方案
表1 实验参数 |
相似准数 | 物理意义 | 相似性 | 参数 | 实体油藏参数取值 | 物理模型参数取值 | 比例因子 |
---|---|---|---|---|---|---|
p/ρgL | 驱替压力与重力之比 | 动力相似 | 注采压差 | 2~20 MPa | 0.01~0.04 MPa | 50~2 000 |
原油密度 | 800~1 000 kg/m3 | 900 kg/m3 | ≈1 | |||
模型尺寸 | 100~150 m | 0.2~0.3 m | 300~750 | |||
μ/ρvL | 雷诺数 | 动力相似 | 原油黏度 | 2~100 mPa·s | 5~20 mPa·s | 0.1~20.0 |
流速 | 0.035~0.150 cm/s | 0.05~0.50 cm/s | 0.07~3.00 | |||
Qt/(ϕf+ϕv)ρL3 | 注入孔隙 体积倍数 | 运动相似 | 注入速度 | 50~250 m3/d | 4~10 mL/min | 3 500~43 000 |
驱替时间 | 10 a | 0.1 d | 36 500 | |||
孔隙度 | 3%~5% | 3%~5% | ≈1 |
表2 不同岩溶背景下典型缝洞结构实验方案 |
序号 | 使用模型 | 放置方式 | 岩溶背景 | 缝洞结构 | 实验方案 |
---|---|---|---|---|---|
1 | 模型Ⅰ | 水平放置 | 风化壳岩溶系统,储集体包括 厅堂洞、廊道、分支管道、裂缝 | 平面多通道连通结构 | 开展不同位置和连通结构条件 下注采实验与换向注水实验 |
2 | 模型Ⅰ | 垂直放置 | 垂向斜坡构造 | 开展底水驱和不同高度位置井 注采实验与换向注水实验 | |
3 | 模型Ⅱ | 水平放置 | 深部暗河岩溶系统,储集体包括网状 缝洞、链状缝洞、分支管道、落水洞 | 平面多分支暗河结构 | 开展井对注采、一注多采 注采实验与换向注水实验 |
4 | 模型Ⅱ | 垂直放置 | 垂向具坡度暗河结构 | 开展具底水有坡度暗河低注高采、 高注低采实验与换向注水实验 | |
5 | 模型Ⅱ | 垂直放置 | 复合岩溶系统,储集体包括表层厅堂洞、廊 道,中部渗滤裂缝,下部岩溶管道、分支河道 | 垂向多岩溶带:风化 壳—渗滤带—深部暗河 | 开展底水驱和不同岩溶系统 注采实验与换向注水实验 |
2 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特征
2.1 风化壳岩溶系统水驱剩余油特征
2.1.1 平面多通道连通结构
2.1.2 垂向斜坡构造
2.2 深部暗河岩溶系统水驱剩余油特征
2.2.1 平面多分支暗河结构
2.2.1.1 井对注采
2.2.1.2 一注多采
2.2.2 垂向具坡度暗河结构
2.2.2.1 高注低采
2.2.2.2 低注高采
2.3 复合岩溶系统水驱剩余油特征
2.3.1 暗河下部底水驱开采
2.3.2 风化壳岩溶带内部注采
2.3.3 复合岩溶系统多岩溶带注采
2.4 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特征
3 缝洞型油藏换向注水增油机理
3.1 风化壳岩溶系统
3.1.1 平面多通道连通结构
3.1.2 垂向斜坡构造
3.2 深部暗河岩溶系统
3.2.1 平面多分支暗河结构
3.2.1.1 井对内换向注水
3.2.1.2 井对间换向注水
3.2.2 垂向具坡度暗河结构
3.2.2.1 高注低采转低注高采
3.2.2.2 低注高采转高注低采
3.3 复合岩溶系统
3.3.1 暗河下部底水驱后换向注水
3.3.2 风化壳岩溶带换向注采
3.3.3 复合岩溶系统多岩溶带换向注水
3.4 换向注水增油机理
表4 换向注水增油机理 |
缝洞结构 | 剩余油类型 | 增油机理 |
---|---|---|
垂向斜坡构造、垂向 具坡度暗河结构 | 重力驱绕流型 (岩溶管道和溶洞中上部) | 重力置换 |
平面多通道连通结构 | 次流道绕流型 | 开辟新流道 |
缝洞、井洞组合体 | 顶部阁楼型 | 抬升溢出点位置 |
狭长岩溶管道结构 | 远端弱连通型 | 增强水动力 |
垂向多岩溶带 | 重力驱绕流型 (上部岩溶带剩余油) | 垂向均衡驱替 |
平面多分支暗河结构 | 注采井网不完善型 | 水动力与重力 协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