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陈彦虎1, 毕建军2, 邱小斌1, 陈有兵1, 杨辉1, 曹佳佳1, 邸永香1, 赵海山1, 李志向1
1.北京中恒利华石油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10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联系作者简介:毕建军(1971-),男,吉林松原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主要从事地震储集层预测方法研究。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邮政编码:100083。E-mail:bijianjun@vip.sina.com

第一作者简介:陈彦虎(1982-),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北京中恒利华石油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储集层预测方法研究。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融科中心A座901室,邮政编码:100102。E-mail:32568750@qq.com

摘要

针对陆相盆地储集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而实际生产对地震分辨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在分析地震沉积学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地震波形动态聚类分析,建立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正演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实现3 m厚度的薄互层精细预测,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大庆长垣应用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对薄互层的识别精度可达2 m,反演结果与钻井的吻合率超过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能够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为陆相盆地薄互层识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图12参22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相控反演; 储集层预测; 大庆长垣; 薄互层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747(2020)06-1149-10
A method of seismic meme inver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CHEN Yanhu1, BI Jianjun2, QIU Xiaobin1, CHEN Youbing1, YANG Hui1, CAO Jiajia1, DI Yongxiang1, ZHAO Haishan1, LI Zhixiang1
1. PEGETE Group Inc,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in interbeds with great lateral changes in terrestrial basins, a seismic meme inversion method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form and high-frequency well logs is established through dynamic clustering of seismic waveform to improv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inversion results; meanwhile, by constructing the Bayesian inversion framework of different seismic facies, the real facies controlled inversion is realized. The forward model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meme inversion can realize precise prediction of 3 m thick thin interbeds, proving the rationality and high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shows that the seismic meme inversion could identify 2 m thick thin interbeds,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s of inversion results and drilling data were more than 80%. The seismic meme inversion method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provides a useful mean for thin interbeds prediction in terrestrial basins.

Keyword: seismic inversion;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facies controlled inversion; reservoir prediction; Daqing placanticline; thin interbeds
0 引言

地震反演技术在过去40余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 赵政璋[1]、印兴耀[2]、撒利明[3]、甘利灯[4]等专家学者系统总结了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石油工业界应用较为广泛的地震反演技术主要包括3大类:第1类是基于褶积模型的地球物理反演[5], 其发展经历了从叠后“ 亮点” 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6]到叠前AVO技术[7]、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8], 近年来随着宽方位地震技术的发展, 地震反演进一步拓展到了OVT(Offset Vector Tile, 炮检距向量片)域[9]; 第2类是非线性反演技术, 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模式识别和遗传算法等[3]; 第3类是地质统计学反演, 通过随机模拟实现提高纵向分辨率[10]

上述反演技术在储集层预测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方法原理, 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褶积模型的地球物理反演无法突破地震分辨率的限制[11]; 非线性反演得到的解往往非全局最优, 反演结果地质规律性较差[12]; 地质统计学反演高频成分来自随机模拟, 反演结果随机性强, 横向分辨率低[13]

中国陆相沉积储集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快[14], 目前对储集层识别精度的需求已达1 m左右[15], 现有的地震反演技术无法满足这一精度要求。针对该难题, 本文在详细分析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方法原理, 利用地震波形横向相似性驱动测井高频信息, 实现了高分辨率反演。通过模型验证以及大庆长垣薄互层识别实例分析, 认为波形指示反演能够较好地解决陆相薄互层砂体预测的难题。

1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理论基础
1.1 地震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探讨

地震分辨率分为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两个方面。纵向分辨率的概念最早由Rayleigh[16]给出, 即相邻两个反射界面的分辨率极限为1/4波长, 厚度小于1/4波长的地质体即可以定义为薄层, 利用地震数据无法分辨。为解决薄储集层预测问题, 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 Widess[17]提出在理想情况下, 根据振幅横向变化能够识别任意厚度的薄层; 曾洪流[18]提出了“ 横向检测率” 的概念, 利用地层切片可以检测厚度小于1/4波长的地质体横向变化。

通过一个正演模型来讨论薄层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地质模型为:在泥岩背景下, 连续发育一套厚度为3 m的砂岩, 砂岩之上发育一套厚度为0~3 m的透镜状薄砂岩(见图1a), 泥岩夹层厚度为3 m, 砂泥岩地震波速度分别为3 500 m/s和2 800 m/s, 密度分别为2.65 g/cm3和2.26 g/cm3。利用35 Hz零相位雷克子波进行褶积。从得到的正演剖面(见图1b)可以看出, 纵向上无法直接分辨出上覆薄砂岩。但由于薄砂岩的发育, 地震波形横向上发生了变化, 提取图1b中最大波峰处的振幅和频率(见图1c), 可以看出地震振幅和频率横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即地震波形包含了薄层信息。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纵向上地震振幅无法“ 分辨” 薄层, 但可以利用横向波形变化“ 识别” 薄层。

图1 地质模型与正演剖面

1.2 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的内在联系

地震波形包含了地震运动学和动力学多种信息, 是地质沉积作用、岩性岩相组合, 储集层物性以及流体等多种地质信息的综合响应。曾洪流[19]提出了“ 地震沉积学” 的概念, 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分辨率, 提高了薄层的预测精度, 在薄储集层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在地震沉积学技术的基础上, 引入测井资料, 将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分辨率和测井曲线的纵向高分辨率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地震波形和测井高频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实际资料中, 相似的沉积特征往往具有相似的岩性组合, 相似的岩性组合往往具有相似的地震波形特征。选取一个陆相薄储集层实际资料进行分析, 图2a为A、B两口井的地震剖面, 该地震资料信噪比高, 但频率较低, 主频约为20 Hz, 频宽约为10~35 Hz。提取过两口井同一层段井旁道地震波形, 由于两口井存在深度差异, 因此首先对两口井的地震波形经过顶面对齐和厚度一致性校正, 然后进行叠合对比(见图2b),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两者相关系数达94%。因此, 两口井的井旁地震道具有相似的地震波形特征。

图2 A井和B井地震波形特征

再进一步分析测井曲线的相似性特征:首先分析与地震反射直接相关的纵波波阻抗曲线, 两口井原始纵波波阻抗曲线相关系数为75%(见图3a), 远低于地震波形的相似性, 分析其原因, 测井曲线具有非常高的频率, 高频成分的差异降低了其相似性。依次对测井曲线进行滤波, 分别保留0~500 Hz、0~400 Hz、0~300 Hz、0~200 Hz以及0~100 Hz(见图3b— 图3f), 相关系数逐步提高到88%、92%、93%、94%和95%, 达到了非常高的相似性。由此可见, 由于测井曲线高频信息的差异性导致原始测井曲线相似性较低, 对测井曲线逐步降低频率进行滤波, 测井曲线相似性逐步提高, 当测井曲线频率达200~300 Hz时, 相关系数就达到了地震波形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建立起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之间的联系, 为高分辨率地震反演提供了依据。开展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时, 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频率下测井曲线相似性和目标储集层的厚度共同确定反演的最佳截止频率。

图3 A、B井纵波波阻抗曲线不同频带范围滤波

当储集层特征复杂、纵波波阻抗无法区分岩性时, 需要借助自然伽马等曲线区分岩性, 但是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反演无法预测自然伽马曲线。借助分析纵波波阻抗曲线相似性的思路来分析自然伽马曲线, 如图4a, 两口井原始自然伽马曲线相关系数只有71%, 依次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滤波, 保留0~500 Hz、0~400 Hz、0~300 Hz、0~200 Hz以及0~100 Hz频率成分(见图4b— 图4f), 相关系数逐步提高到88%、90%、92%、93%和95%, 达到了和纵波波阻抗基本一致的相关性。

图4 A、B井自然伽马曲线不同频带范围滤波

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 在等时地层格架内, 地震波形的变化反映了岩性组合的变化, 岩性组合是沉积相或者地震相的表现形式。从测井曲线的角度分析, 波阻抗和自然伽马等其他曲线均可以反映岩性组合或沉积相的变化。因此, 低频地震信息与高频测井信息的对应关系不仅适用于波阻抗曲线, 同样适用于自然伽马等非波阻抗曲线, 这就奠定了利用低频地震资料和高频测井资料信息进行高分辨率反演(或模拟)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波阻抗曲线为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而对于自然伽马等非波阻抗曲线为地震波形指示模拟。

2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

上节实际数据地震波形与测井曲线的分析表明, 相似波形对应的测井曲线在较宽频带内呈现较高的相似性, 因此利用地震波形横向相似性驱动高频测井信息实现高分辨率反演[20], 建立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Seismic Meme Inversion, 简称SMI)。其中, “ Meme” 的涵义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定义为通过模仿传递信息, 即通过相似地震波形的模仿, 传递地震波形代表的高频测井曲线信息, 实现高分辨率反演。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实现过程中, 首先通过奇异值分解实现井旁地震道波形动态聚类分析, 建立地震波形结构与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 生成不同类型波形结构(代表不同类型的地震相)的测井曲线样本集; 然后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波形结构对应的样本集分布, 分别建立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 然后在不同贝叶斯框架下, 分别优选样本集的共性部分作为初始模型进行迭代反演; 最后在反演迭代过程中, 以样本集的最佳截止频率为约束条件, 得到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 利用奇异值分解实现地震波形聚类

地震波形参数和井点属性的对应关系可以定义为一个$n\times m$阶矩阵A, 则有:

$\mathbf{A}\text{= }\mathbf{U}\Lambda \ {{\mathbf{V}}^{T}}$ (1)

式中, UV为地震波形数据和井点属性数据, 分别为$n\times n$阶和$m\times m$阶正交矩阵, VTV的共轭转置, Λ 为$n\times m$阶非负实数对角矩阵, 表示地震波形数据和井点数据的相关性。

奇异值分解即对A进行正交分解, 当矩阵的秩为r时, 则矩阵A可分解为r个本征向量的代数和, 则矩阵A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left\| \mathbf{A} \right\|}^{2}}=\sum\limits_{i=1}^{r}{\delta _{i}^{2}}$ (2)

矩阵A经过(2)式进行奇异值分解之后, 可以用前r个非零奇异值对应的奇异向量表示矩阵A的主要特征, 即实现地震波形动态聚类分析, 得到不同储集层类型地震波形与测井曲线特征的对应关系, 建立初始的样本集。

2.2 测井曲线小波变换

小波变换将数字信号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 可以表征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特征, 能够同时定量预测信号的低频稳定部分和高频突变部分。

对前文建立的样本集中的测井曲线分别用不同的截止频率l利用(3)式开展离散小波变换, 将测井曲线分解为低— 中频宏观特征信息、高频细节信息和超高频噪声信息3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测井曲线具有非常高的频率, 以声波时差曲线为例, 其频率高达20 kHz[21], 因此, 这里定义的低— 中频大致为100~200 Hz, 甚至300~400 Hz的频率范围, 即本文中相对于地震频率范围定义的“ 测井高频信息” , 提取的低— 中频宏观特征信息即该样本集中所有测井曲线的共性结构, 该共性结构可以作为波形指示反演的初始模型。

$O(l)=\arg \left( \min \left\| \mathbf{W}-\overline{\mathbf{W}} \right\| \right)=\arg \left( \min \left\| \int_{\text{0}}^{l}{\psi }(\omega , t)\text{d}\omega -\overline{\mathbf{W}} \right\| \right)$ (3)

2.3 贝叶斯框架下的波形指示反演

地震反演的基础是褶积模型为:

$\mathbf{d}=\mathbf{Gm}+\mathbf{n}$ (4)

假设噪声n满足高斯分布:

$P(\mathbf{n})=\frac{1}{\sqrt{2\text{ }\!\!\pi\!\!\text{ }{{\sigma }^{2}}}}\exp \left( -\frac{1}{2{{\sigma }^{2}}}{{\mathbf{n}}^{\text{T}}}\mathbf{n} \right)$ (5)

将(5)式代入(4)式, 建立地震数据似然函数:

$P\left( \mathbf{d}|\mathbf{m}, \mathbf{I} \right)=\frac{1}{{{\left( \sigma \sqrt{2\text{ }\!\!\pi\!\!\text{ }} \right)}^{N}}}\exp \left[ -\frac{\sum\limits_{i=1}^{N}{{{\left( \Delta {{\mathbf{d}}_{i}}-\mathbf{G}\centerdot \Delta {{\mathbf{m}}_{i}} \right)}^{2}}}}{2{{\sigma }^{2}}} \right]$ (6)

在贝叶斯反演中, 假设弹性参数模型m也符合高斯分布, 可以得到模型的先验分布为:

$P\left( \mathbf{m}|\mathbf{I} \right)=\frac{1}{\sqrt{2\text{ }\!\!\pi\!\!\text{ }\left| {{\sigma }_{m}} \right|}}\exp \left( -\frac{{{\mathbf{m}}^{\text{T}}}\mathbf{m}}{2{{\sigma }_{m}}} \right)$ (7)

将数据条件概率分布与模型先验概率分布的乘积作为模型的后验概率分布函数, 其具体表达式为:

$\begin{align} & P\left( \mathbf{d}|\mathbf{m}, \mathbf{I} \right)=\frac{1}{{{\left( \sigma \sqrt{2\text{ }\!\!\pi\!\!\text{ }} \right)}^{N}}}\exp \left[ -\frac{\sum\limits_{i=1}^{N}{{{\left( \Delta {{\mathbf{d}}_{i}}-\mathbf{G}\centerdot \Delta {{\mathbf{m}}_{i}} \right)}^{2}}}}{2{{\sigma }^{2}}} \right]\times \\ & \ \ \ \ \ \ \ \ \ \ \ \ \ \ \ \ \ \ \frac{1}{2{{\text{ }\!\!\pi\!\!\text{ }}^{\frac{3}{2}}}\sqrt{{{\left| {{\sigma }_{\Delta m}} \right|}^{3}}}}\exp \left( -\frac{\Delta {{\mathbf{m}}^{\text{T}}}\Delta \mathbf{m}}{2{{\sigma }_{\Delta m}}} \right) \\ \end{align}$ (8)

这样对于给定的地震波形d, 可按照后验概率应用Gibbs抽样法计算得到模型m的期望值。

(8)式中, 概率最大时得到的解, 即为反演的最终解。对(8)式两端求对数, 得到目标函数:

$O\left( \mathbf{m}|\mathbf{d}, \mathbf{I} \right)=-\frac{1}{2{{\sigma }^{2}}}\sum\limits_{i=1}^{N}{{{\left( \Delta {{\mathbf{d}}_{i}}-\mathbf{G}\centerdot \Delta {{\mathbf{m}}_{i}} \right)}^{2}}}-\frac{\Delta {{\mathbf{m}}^{\text{T}}}\Delta \mathbf{m}}{2{{\sigma }_{\Delta m}}}$ (9)

为了使后验概率最大, 对式(8)关于模型参数Δ m求导得到:

${O}'\left( \Delta \mathbf{m} \right)=\frac{1}{{{\sigma }^{2}}}\left( {{\mathbf{G}}^{\text{T}}}\mathbf{G}\Delta \mathbf{m}-{{\mathbf{G}}^{\text{T}}}\Delta \mathbf{d} \right)-\frac{\Delta \mathbf{m}}{{{\sigma }_{\Delta m}}}$ (10)

令${O}'\left( \Delta \mathbf{m} \right)$=0, 则模型扰动量为:

$\Delta \mathbf{m}={{\left( {{\mathbf{G}}^{\text{T}}}\mathbf{G}+\frac{{{\sigma }^{2}}}{{{\sigma }_{\Delta m}}}\mathbf{I} \right)}^{-1}}{{\mathbf{G}}^{\text{T}}}\Delta \mathbf{d}$ (11)

使用迭代模型扰动量的方法逼近样本数据, 得到最终的高分辨率反演结果。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利用地震波形横向变化驱动高频测井信息特征实现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纵向上与测井高频信息吻合, 具有纵向高分辨率(当测井曲线高频共性结构为200~300 Hz时, 薄层预测的分辨率为2~3 m)。同时反演结果横向上遵循地震波形的变化, 也具有横向高分辨率, 因此,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同时提高反演结果的纵横向分辨率, 是一种高精度的反演方法。②井间唯一存在的数据为地震数据, 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体现了岩相组合的变化。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通过地震波形横向变化代替变差函数空间域插值模拟, 实现了地震相自动控制下的反演, 克服了传统相控反演需要人为事先给定沉积相而导致的主观性, 是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③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 还可以实现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孔隙度等非波阻抗参数的相控高分辨率模拟, 突破了地震反演只能得到波阻抗结果的局限性, 对于利用地震信息进行储集层参数模拟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3 方法验证

为了验证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合理性和对薄互层的识别能力, 建立了薄互层正演模型进行反演实验。

地质模型为(见图5):泥岩背景中发育4组薄互层砂体, 第1组为3个厚度为3 m的砂岩, 泥岩夹层厚度为3 m, 后面3组分别去掉其中1个砂体。其中, 砂泥岩速度分别为3 500 m/s和2 800 m/s, 密度分别为2.65 g/cm3和2.26 g/cm3。为了便于开展波形指示反演, 在该模型上建立W1— W9共9口虚拟井, 代表不同的储集层特征。

图5 薄互层地质模型

利用主频30 Hz到120 Hz的零相位雷克子波对地质模型进行褶积, 选取主频为30, 60, 120 Hz分别代表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地震正演剖面开展不同反演方法实验。图6a至图6c分别为主频30, 60, 120 Hz的地震正演剖面, 黄色曲线为纵波波阻抗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30 Hz地震资料由于分辨率较低, 完全无法识别薄互层砂体, 但由于砂体组合不同, 地震波形差异也较大; 60 Hz地震资料只能识别出第3组砂体; 直到120 Hz地震资料才可以识别4组砂体的每一个薄砂体。

图6 不同主频正演地震数据及不同方法反演剖面

首先利用正演地震数据开展常规稀疏脉冲反演, 图6d— 图6f分别为主频30, 60, 120 Hz的稀疏脉冲反演剖面, 从图中可以看出, 稀疏脉冲反演结果表现出了和地震资料近似的分辨率:30 Hz反演结果完全无法识别薄互层砂体; 60 Hz反演结果可以分辨出第3组砂体的两个砂体; 直到120 Hz反演结果才可以分辨出4组砂体的每一个单砂体。

然后再利用正演地震数据开展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图6g— 图6i分别为主频30、60和120 Hz的波形指示反演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 3个结果分辨率基本相同, 都能清晰地识别4组砂体的每个单砂体。

为进一步验证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抗噪性, 对图6a中主频为30 Hz的地震道分别加入5%、10%和20%的随机噪声(见图7a— 图7c), 然后分别进行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从得到的纵波波阻抗结果(见图7d— 图f)可以看出, 在3种不同的噪声水平下, 反演结果均可以准确地识别出3 m厚的薄砂岩储集层, 只是在泥岩背景下,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噪声, 但不影响目标砂岩的准确识别, 证实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性。

图7 加随机噪声的30 Hz正演地震数据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剖面

模型验证结果表明, 稀疏脉冲反演无法识别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互层砂体。地震波形指示反演能够突破1/4波长的限制, 只要地震波形横向有差异, 即使在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 也能识别不同的薄互层砂体。同时加随机噪声反演测试结果表明,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具有较强的抗噪性。

4 应用实例
4.1 储集层特征

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北部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前人研究认为, 该地层沉积时期大庆长垣北部地区受北部水系控制形成大型河流— 三角洲复合体, 广泛发育近南北向水下分流河道沉积[22]。砂体埋藏深度为900~1 200 m, 单砂体厚度为0.2~15.0 m, 47%的砂体厚度为1~3 m(见图8a), 呈现出典型的薄互层特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阶段, 挖潜的主要对象从厚层砂体转变为厚度小、横向变化快的砂体, 因此需要精细刻画薄互层砂体。

图8 砂体厚度特征和岩性解释图版

利用测、录井资料开展岩性测井解释, 建立砂泥岩解释图版(见图8b)。砂岩纵波波阻抗小于7 600m· g/(s· cm3), 因此, 纵波波阻抗可以识别砂泥岩, 可以开展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得到纵波波阻抗结果预测砂岩分布。

4.2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应用

本次研究地震三维工区面积6.25 km2, 工区内有钻井39口, 且分布较为均匀。为验证波形指示反演算法的合理性, 开展不同数量井参与反演实验:第1组实验39口井全部参与反演(见图9a、图9b); 第2组实验模拟勘探阶段少井的情况, 从39口井中随机选取10口井参与反演, 其余29口井为验证井(见图9c、图9d); 第3组实验模拟评价阶段不均匀井网的情况, 北边25口井参与反演, 南部14口井为验证井(见图9e、图9f)。从上述3组实验的反演剖面(见图9a、图9c、图9e)上可以看出, 无论是参与井还是验证井, 反演结果与钻井吻合程度都比较高, 并且3组实验反演结果高度相似。按照岩性直方图确定的砂岩门槛值, 提取了上油层组砂岩(反演剖面中黑色虚线框, 见图9a、图9c、图9e)厚度图(见图9b、图9d、图9f), 从图中可见, 3个厚度图形态基本一致, 都表现出了近南北向发育的两个河道砂体分支, 主河道边界清晰, 河道展布形态符合地质规律。

图9 不同数量井参与反演结果对比

为进一步定量描述反演预测的精度, 提取反演预测的上油组砂体厚度, 与测井解释砂岩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图10a为39口井全部参与反演对比结果, 反演预测砂岩厚度与测井解释厚度相关系数达90.8%; 图10b为模拟勘探阶段随机选取10口井参与反演的结果, 红色点为参与反演井, 相关系数达91.2%, 蓝色点为验证井结果, 相关系数达80%。图10c模拟评价阶段北边25口井参与反演结果, 红色点为参与反演井, 相关系数达90.2%, 蓝色点为验证井结果, 相关系数达80.8%。

图10 反演预测砂体厚度与测井解释砂岩厚度交会图

通过上述不同方法反演结果对比以及不同数量井参与反演结果表明, 波形指示反演结果具有两方面的优势:①分辨率高, 能识别厚度为2~3 m的薄互层, 同时反演精度高, 参与井吻合率达90%, 验证井吻合率达80%; ②地震波形驱动测井曲线实现高分辨率反演, 具有相控思想, 不受井数量和井位分布影响, 反演结果符合地质规律。

4.3 不同反演方法对比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对大庆长垣薄互层的识别精度达到了2 m, 通过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主流的确定性反演方法— — 稀疏脉冲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 进一步证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具有更高的精度。

目的层三维地震资料主频为40 Hz, 纵波速度为3 000 m/s左右, 按照地震分辨率1/4波长理论, 地震资料可识别的最大厚度约为18.75 m, 显然不满足薄互层砂体识别的要求。从过井的地震剖面上(见图11a)可以看到, 地震资料无法识别葡萄花油层的薄互层砂体。首先开展常规稀疏脉冲反演, 从得到的纵波波阻抗剖面上(见图11b)可以清楚地看到, 稀疏脉冲反演分辨率与地震资料大致相当, 只能大致识别大套的砂层组, 无法预测薄互层砂体。然后开展波形指示反演, 从得到的纵波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见图11c), 可以直观地看到, 波形指示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明显高于稀疏脉冲反演, 能够识别薄互层砂岩, 同时, 砂岩横向变化特征符合地震特征, 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横向边界, 即波形指示反演也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

图11 地震剖面与不同方法反演效果对比

为进一步定量论证两种反演方法的精度, 分别从两个反演数据体上提取井点处曲线(以图11中W3井为例), 如图12中第1、2道红色曲线为实测纵波波阻抗曲线(为便于和反演结果对比, 实际纵波波阻抗曲线以2 m采样率进行了滤波), 可以看出, 波形指示反演结果与实测曲线吻合度远高于稀疏脉冲反演。分别对两种反演结果按照砂岩门槛值进行岩性解释, 与实际测井岩性解释结果对比(见图12)可以看出, 波形指示反演解释岩性与测井解释岩性吻合度高, 可识别厚度为1.8~3.0 m的砂岩; 而稀疏脉冲反演结果与测井解释岩性吻合度低, 可识别的砂体厚度为10 m。由此可见, 波形指示反演无论是吻合率还是反演精度都远高于稀疏脉冲反演。

图12 稀疏脉冲反演与波形指示反演结果对比

5 结论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通过地震波形动态聚类分析, 建立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 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 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模型验证结果和大庆长垣的实例应用表明,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对薄互层的识别精度达到了2 m, 反演结果与钻井的吻合率超过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能够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 为陆相盆地横向相变快的薄互层砂岩识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 大庆长垣实例应用还表明,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适用于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等各个阶段。但是本方法的基本原理要求已钻井尽可能覆盖研究区主要沉积相类型, 因此, 实际应用中需要一定数量的已钻井, 不适用于勘探早期阶段井少的情况。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同样适用于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集层, 当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集层为层状介质时, 反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与碎屑岩储集层一样; 当碳酸盐岩或火山岩储集层为丘状介质时, 需要通过精细的层位解释构建出丘状介质的格架模型, 才能获得理想的反演结果。

符号注释:

A— — 地震波形数据和井点属性数据矩阵; d— — 地震数据矩阵; G— — 地震子波矩阵; GR— — 自然伽马曲线, API; I— — 先验信息矩阵; l— — 测井曲线共性结构相关截止频率, Hz; m— — 求解的弹性参数模型矩阵; n— — 噪声矩阵; N— — 样本集的总数; r— — 矩阵的秩; R— — 反演预测砂体厚度与测井解释砂岩厚度相关系数, %; U— — 地震波形数据矩阵; V— — 井点属性数据矩阵; W— — 样本井集测井曲线; $\overline{\mathbf{W}}$— — 样本井集测井曲线平均值; Λ — — 地震波形数据和井点属性数据的相关性矩阵; δ i— — AAT特征值的非负平方根; Δ m— — 模型参数的扰动量; $\psi (\omega , t) $s— — 小波函数; σ — — 地震数据的协方差; σ m— — 模型的方差; σ Δ m— — 模型参数扰动量的方差。

(编辑 黄昌武)

参考文献
[1] 赵政璋, 赵贤正, 王英民. 地震储层预测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1-10.
ZHAO Zhengzhang, ZHAO Xianzheng, WANG Yingming.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5: 1-10. [本文引用:1]
[2] 印兴耀, 曹丹平, 王保丽, . 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2-34.
YIN Xingyao, CAO Danping, WANG Bao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fluid discrimination with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4, 49(1): 22-34. [本文引用:1]
[3] 撒利明, 杨午阳, 姚逢昌, . 地震反演技术回顾与展望[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1): 184-202.
SA Liming, YANG Wuyang, YAO Fengchang,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5, 50(1): 184-202. [本文引用:2]
[4] 甘利灯, 张昕, 王峣钧, .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 53(1): 214-225.
GAN Lideng, ZHANG Xin, WANG Yaojun,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viewed from the exploration industry[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8, 53(1): 214-225. [本文引用:1]
[5] CHOPRA S, MARFURT K J. Evolution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J]. The Leading Edge, 2012, 31(6): 654-676. [本文引用:1]
[6] WALKER C, ULRYCH T J. Autoregressive recovery of the acoustic impedance[J]. Geophysics, 1983, 48(10): 1338-1350. [本文引用:1]
[7] OSTRANDER W. Plane-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for gas sand s at nonnormal angles of incidence[J]. Geophysics, 1984, 49(10): 1637-1648. [本文引用:1]
[8] CONNOLLY P. Elastic impedance[J]. The Leading Edge, 1999, 18(4): 438-452. [本文引用:1]
[9] 印兴耀, 张洪学, 宗兆云. 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 石油物探, 2018, 57(2): 155-178.
YIN Xingyao, ZHANG Hongxue, ZONG Zhaoyu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5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in OVT domai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18, 57(2): 155-178. [本文引用:1]
[10] HAAS A, DUBRULE O.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A sequential method of stochastic reservoir modelling constrained by seismic data[J]. First Break, 1994, 12(11): 561-569. [本文引用:1]
[11] FRANCIS A. Limitations of deterministic and advantages of stochastic seismic inversion[J]. CSEG Recorder, 2005, 30(2): 5-11. [本文引用:1]
[12] 杨文采. 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的补充及比较[J]. 石油物探, 1995, 34(4): 109-116.
YANG Wencai. Addition and comparison of nonlinear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1995, 34(4): 109-116. [本文引用:1]
[13] 罗艳玲. 喇嘛甸油田河流相储层井震结合预测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6, 35(4): 143-146.
LUO Yanling. Predicting method by the well and seismic integration for the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s in Lamadian[J]. 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2016, 35(4): 143-146. [本文引用:1]
[14] 崔永谦, 邵龙义, 卢永和, . 陆相断陷不同类型沉积砂体地震储层预测方法[J].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2): 55-58, 85-86.
CUI Yongqian, SHAO Longyi, LU Yonghe, et al.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metho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ary sand bodies in terrestrial fault depression[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0, 15(2): 55-58, 85-86. [本文引用:1]
[15] 撒利明, 甘利灯, 黄旭日, .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3): 611-626.
SA Liming, GAN Lideng, HUANG Xuri, et al.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servoir geophysics in CNPC[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4, 49(3): 611-626. [本文引用:1]
[16] RAYLEIGH L, NACHTRIEB N H. The theory of sound[J]. Physics Today, 1957, 10(1): 32-34. [本文引用:1]
[17] WIDESS M. How thin is a thin bed?[J]. Geophysics, 1973, 38(6): 1176-1180. [本文引用:1]
[18] 曾洪流, 朱筱敏, 朱如凯, . 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3): 275-284.
ZENG Hongliu, ZHU Xiaomin, ZHU Rukai, et al. Guidelines for seismic sedimentologic study in non-marine postrift basin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 39(3): 275-284. [本文引用:1]
[19] 曾洪流. 地震沉积学在中国: 回顾和展望[J]. 沉积学报, 2011, 29(3): 4-13.
ZENG Hongliu.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China: A rview[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3): 4-13. [本文引用:1]
[20] 陈彦虎, 陈佳. 波形指示反演在煤层屏蔽薄砂岩分布预测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9, 43(6): 1254-1261.
CHEN Yanhu, CHEN Jia. Application of seismic meme inversion in thin s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under coal shield[J].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9, 43(6): 1254-1261. [本文引用:1]
[21] 卢宝坤, 史謌. 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关系研究综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1): 154-160.
LU Baokun, SHI Ge. A review of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well logging data and seismic attributes[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5, 41(1): 154-160. [本文引用:1]
[22] 阮壮, 朱筱敏, 何宇航, . 大庆长垣北部葡萄花上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 沉积学报, 2012, 30(2): 301-309.
RUAN Zhuang, ZHU Xiaomin, HE Yuhang, et al.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division of Upper Putaohua reservoir, northern Daqing Placanticlin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2, 30(2): 301-30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