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穆龙新, 计智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穆龙新(1960-),男,陕西汉中人,博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开发地质和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83。E-mail: mlx@petrochina.com.cn

摘要

通过对中国石油20多年来海外油气勘探工作的全面回顾,系统总结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应用成效。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经历了探索勘探、滚动勘探、风险勘探和效益勘探4个发展阶段,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将国内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到集成应用、再到与海外特点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之发展道路,形成了以被动裂谷盆地、含盐盆地、前陆盆地斜坡带、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等为代表的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系列。在深入分析未来海外勘探业务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理论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论述未来海外勘探面临的难点、理论技术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①海外勘探要持续发展陆上常规油气勘探技术,保持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②创新发展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③集成应用发展深水勘探技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图6表3参26

关键词: 中国石油; 海外油气勘探; 被动裂谷盆地; 含盐盆地; 前陆盆地;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 勘探理论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747(2019)06-01027-10
Technolog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PetroChina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MU Longxin, JI Zhi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etroChina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more than 20 years,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exploratory exploration, progressive exploration, risk exploration and efficient exploration. The overseas explo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have also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ly direct borrow of domestic mature technology to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and then to the research innovation based on overseas features. A series of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passive rift basin, salt basin and foreland basin slope, and global oil and gas geology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deep analysis of the future oversea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demand for the technology, and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overseas exploration difficultie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aims of explo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1) Develop conventional on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iques continuously for the overseas exploration and keep them at an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level. (2) Develop the glob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assets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evalu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innovatively to reac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 (3) Develop the deep water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vely and narrow the gap with the world’s advanced level.

Keyword: PetroChina;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assive rift basin; salt basin; foreland basin; global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 exploration theory
0 引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 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在全球5大油气合作区32个国家管理运作着88个油气合作项目, 包括中东合作区5个国家14个项目、中亚俄罗斯合作区9个国家26个项目、非洲合作区7个国家17个项目、亚太合作区6个国家12个项目、美洲合作区5个国家19个项目[1, 2], 油气权益剩余可采储量超过40× 108 t, 生产能力超过2× 108 t, 其中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20多年来, 海外油气勘探自巴布亚新几内亚项目开始, 经历了探索勘探、滚动勘探、风险勘探和效益勘探4个发展阶段[3]。目前海外勘探总面积40× 104 km2, 探井成功率50%以上, 风险探井成功率40%以上。累计完成权益勘探投资52亿美元, 平均发现成本1.95美元/bbl(折合12.27美元/m3)。伴随着海外油气业务的持续拓展, 海外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发展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将国内成熟技术直接应用、到集成应用、再到与海外特点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之发展道路, 形成了以被动裂谷盆地、含盐盆地、前陆盆地斜坡带、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等为代表的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3], 提升了中国石油的技术核心竞争力,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为发现3个10亿吨级、4个5亿吨级、4个亿吨级储量油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经过20多年持续勘探, 海外油气勘探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勘探区块陆续到期, 勘探面积大幅减少, 勘探新项目获取越来越难, 勘探领域愈加复杂, 勘探理念发生转变, 效益理念更加突出。因此, 未来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要紧盯世界前沿领域, 丰富发展现有特色理论和技术, 创新发展优势技术, 加快缩小深水等领域勘探理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陆上常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发展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推动领先技术向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 有差距的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先, 并在前沿领域占据一定技术份额。

1 发展历程

1994年中国石油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初步尝试探索1口风险探井, 从此开始了海外勘探业务。20多年来, 海外油气勘探经历了探索勘探、滚动勘探、风险勘探、效益勘探4大阶段(见图1)。储量快速增长, 资源基础逐步夯实,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图1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业务发展历程

1.1 探索勘探阶段(1993— 1995年)

1994年初, 中国石油与日本石油工团、韩国大宇等公司成立联合体, 共同开展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陆盆地冲断带勘探工作, 开始了中石油海外勘探尝试和探索。按照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订的勘探合同, 首先在前陆盆地冲断带钻1口探井, 如果取得发现, 再讨论未来油气合作事宜。海外油气勘探就是直接应用国内的成熟理论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1口探井于1994年下半年开钻, 1995年上半年顺利完钻, 钻遇目的层古新统砂岩, 未见任何油气显示。该井的钻探, 是中国石油国际化进程中勘探工作的初步尝试, 尽管没有取得成功, 但为中国石油开展国际化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

1.2 滚动勘探阶段(1996— 2002年)

以1996年获得苏丹1/2/4区项目为标志,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进入到油田周边滚动勘探阶段, 即实施大规模新老油田开发生产的同时, 带动油气田周边自主滚动勘探, 扩大油田规模。以苏丹1/2/4区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 以滚动勘探的思路为工作基础, 集成创新应用国内成熟勘探理论和技术, 并发展了一些海外特色技术, 如苏丹被动裂谷盆地高效勘探、低勘探程度区快速发现大油田等勘探技术, 在海外勘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 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整体效益和价值, 提升了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的整体实力与水平[3, 4]

1.3 风险勘探阶段(2003— 2013年)

从2003年开始, 中国石油先后签署了尼日尔、乍得、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中区块和巴斯、阿塞拜疆Gubustan、厄瓜多尔11区块、阿姆河右岸、缅甸等多个勘探项目, 既有勘探程度低、大面积、全盆地的风险勘探项目, 又有老油田滚动勘探项目。截至2005年底, 海外共有勘探项目23个, 分布于14个国家, 总勘探面积已超过80× 104 km2, 以全盆地风险勘探项目为主, 标志着中国石油海外勘探业务全面进入大规模风险勘探阶段。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是在集成应用国内成熟勘探理论和技术基础上, 研发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海外地质特点的特色理论和技术, 如含盐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和技术、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技术、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配套技术等等[3, 4]

1.4 效益勘探阶段(2014年— 现今)

自2014年下半年油价呈断崖式下跌以来, 石油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司海外油气勘探业务从规模速度发展进入了质量效益发展的新阶段, 海外积极构建效益勘探体系, 紧密围绕“ 低成本勘探、精准勘探和效益勘探” 。①转变海外勘探理念, 突出效益理念, 从高油价时期的“ 快速高效” 向低油价时期的“ 效益优先” 进行转变, 建立勘探资产分类及排队体系, 制定差异化勘探策略, 提高部署准确率, 降低单位储量发现成本; ②削减勘探投资, 突出滚动勘探, 充分利用有限的勘探资金, 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 追求优质高效可快速动用储量, 确保滚动勘探工作量及投资; ③兼顾合同到期, 合理统筹部署, 开展部分退地、保地项目的甩开勘探, 推迟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项目的实施; ④全面升级管理, 努力降低勘探成本, 进一步加强海外油气勘探工作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决策, 多管齐下减少或杜绝无效投资。通过以上这些举措, 与高油价相比, 桶油发现成本下降了14%, 探井成功率由高油价时期的67%提高到83%、评价井成功率由80%提高至93%, 实现了低成本勘探、高效勘探和规模效益增储目标, 为海外实现质量效益发展夯实了优质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持续加强综合研究和科研攻关, 不断丰富和深化海外勘探特色理论和技术。

2 发展现状与成效

这些年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突出表现在4个领域:①将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理念与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地质特征相结合, 创新形成了被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4, 5]; ②将全球含盐盆地对盐构造发育特征、盐伴生及相关构造样式、盐丘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滨里海、阿姆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相结合, 创新形成了含盐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6]; ③以南美典型前陆盆地石油地质认识为基础, 结合安第斯项目T区块前陆斜坡带油气地质特征, 针对性发展形成了低幅度构造和岩性圈闭识别、前陆盆地斜坡带“ 两期” 成藏模式及海绿石砂岩测井解释与评价技术, 发展了海外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7]; ④以国内外模拟法、统计法、远景区评价法和成因法等资源评价方法为基础[8], 结合全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的具体资料情况, 创新提出了一套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适用于不同勘探程度盆地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体系和以“ GIS空间图形插值法” 实现关键评价参数在地质空间范围的差值运算的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完成了全球425个盆地自主评价[9]

2.1 被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中西非裂谷系是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被动裂谷概念由Sengor和Burke于1978年提出, 基本含义是非地幔隆升导致的裂谷盆地[5]。自1996年中国石油陆续进入裂谷系东南侧的苏丹穆格莱德和迈卢特两大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以来, 充分借鉴国内裂谷盆地勘探经验, 通过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类比分析[10, 11, 12, 13], 认为主、被动裂谷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主动裂谷具有生烃时间早、坳陷构造层沉积厚度大、控盆断裂多发育铲式断层、圈闭多见滚动背斜、早期火成岩发育等特点, 而被动裂谷具有生烃时间晚、持续时间长、断陷构造层由多个次级断凹旋回构成、多见砂泥互层、凹陷构造层规模较小、控盆断层高陡直立、油气藏类型以断块为主、大规模滚动背斜少等特点[5]。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被动裂谷盆地成因分类、热史、生烃史、断坳构造层结构及构造样式、沉积和石油地质特殊性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建立了被动裂谷早期裂陷晚期成藏、自身富油并具有垂向长距离“ 跨世代” 油气聚集的成藏模式[11, 12, 13](见图2), 有效指导了苏丹/南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此后, 在该理论指导下, 开展成藏组合对比研究(见图3), 将勘探领域逐步向裂谷系中西部转移, 针对尼日尔特米特盆地, 创新建立了“ 早期裂谷拗陷期大范围海相烃源岩控源、叠置裂谷初陷期控砂、深陷期区域泥岩盖层控油气分布、断层断距和砂体有效配置控藏” 叠合裂谷成藏模式[14, 15], 针对乍得邦戈盆地, 创新建立“ 反转控制构造成型、初始裂陷源储共生、水下扇/(扇)三角洲控砂、古隆/断层控藏、深层/潜山富油” 的强反转残留盆地油气成藏模式[16, 17], 突破了国外油公司围绕凹中隆找油的单一勘探思路和陆相裂谷“ 源控论” 和“ 定凹选带” 的传统思路。技术上, 在集成应用国内成熟技术基础上, 发展了复杂断块精细解释技术、岩性圈闭勘探评价技术、低电阻率油气层测录试综合评价技术3项技术系列, 创新形成了低勘探程度盆地快速评价技术、花岗岩潜山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两大特色技术系列。上述理论认识与技术在苏丹6区、苏丹1/2/4区、苏丹3/7区、乍得H区和尼日尔A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项目建成年产1 500× 104 t油田, 6区项目建成年产300× 104 t油田, 南苏丹迈卢特盆地3/7区项目建成年产1 500× 104 t油田, 乍得H区块具有建成年产600× 104 t的储量基础(已建成500× 104 t产能), 尼日尔阿加德姆区块具有建成500× 104 t的储量基础(已建成100× 104 t产能)。

图2 南苏丹迈卢特盆地跨世代油气成藏模式(据文献[13]修改)

图3 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成藏组合与油气分布对比图(据文献[14]修改)

2.2 含盐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

含盐盆地控制的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89%和80%, 是全球油气分布的重要领域, 而中国石油拥有权益的中亚滨里海、阿姆河等盆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其中, 滨里海盆地盐丘巨厚, 厚度一般为500~3 000 m, 具有覆盖广、横向变化大的特点[6], 阿姆河盆地蒸发岩具有“ 三膏两盐” 的特征, 蒸发岩厚度约为0~1 000 m, 盐岩和石膏层横向厚度变化大, 造成地震速度横向变化大、盐下地震成像差、构造识别与储集层预测难等问题[18], 前苏联、欧美等公司勘探几十年, 虽有发现但未形成规模。为此, 针对滨里海、阿姆河等含盐盆地地质特点, 面对上述问题, 在早期盐丘边界成像处理、盐丘速度场建模与变速成图、盐下构造成像、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等攻关基础上, 针对性开展盐构造变形及成藏的物理模拟研究(见图4), 揭示出蒸发与深部热卤水两种盐膏层的成因, 明确了差异压实作用、盐底拆离作用、重力滑脱作用3种盐构造变形机制, 建立盐下、盐间和盐上3种含盐盆地烃源岩分布模式, 盐刺穿缩颈通道、盐焊接薄弱带、盐溶滤残余通道和硬石膏晶间孔隙4类盐相关油气输导体系, 按照盐层与油气源-运移路径-油气藏的配置关系, 建立含盐盆地盐上、盐下、叠合、跨越和复合5种成藏模式[6]。针对滨里海盆地, 创新提出盐层对盐下储集层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盐下油气以长距离侧向阶梯式运移为主, 盐下近源的古隆起是油气优势聚集区等地质认识[6]。针对阿姆河盆地, 创新提出阿姆河右岸中部广泛发育台缘缓坡礁滩复合体、西部发育台内叠合颗粒滩、东部发育逆冲断块缝洞体的地质认识, 揭示出中西部继承性隆起上缓坡礁滩群与叠合台内滩多期充注成藏、东部新生代逆冲构造晚期充注成藏过程[18, 19, 20], 改变了前人只认为台缘堤礁带发育大气田传统观念, 大大拓展了勘探领域。技术上, 针对盐下地震成像质量差、速度异常、构造储集层预测不准等难题, 创新形成了盐下圈闭识别、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和流体预测、盐伴生圈闭评价、盐下岩性地层圈闭评价等特色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成功应用于滨里海、阿姆河、东西伯利亚、塔吉克等盆地的勘探部署, 发现滨里海东缘中区块北特鲁瓦2.4× 108 t级大油田, 发现并落实阿姆河盆地右岸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7 000× 108 m3, 并为中东、南美等地区中国石油的盐下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技术指导。

图4 滨里海盆地南缘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解析(据文献[6]修改)

2.3 南美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也是发现大油气田数量最多的盆地。南美前陆盆地是典型的与B型俯冲相关的前陆盆地, 断层活化作用控制着斜坡带的油气分布。2005年中国石油获得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最大的勘探开发区块T区块, 其位于典型的南美前陆盆地斜坡带, 油气分布具有圈闭幅度低、单个面积小但连片大面积分布、隐蔽性强等特点, 而过去外国公司一直对低幅构造成因机理与分布模式不清、构造识别手段少, 认为高自然伽马、高密度、低电阻的海绿石砂岩是非储集层, 未给予重视。通过研究, 首先明确了斜坡带白垩系烃源岩为高丰度、优质、成熟烃源岩, 打破了以往斜坡带烃源岩不能成藏的认识, 并提出斜坡带早期充注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后期轻质原油混入的“ 两期” 充注模式, 明确了后期常规原油与早期降解原油混合控制优质储量分布的地质认识, 指出斜坡带原油的密度自斜坡带北西向展布的泥岩条带向西呈规律性增加的趋势, 为T区块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7]。研究表明, 海绿石砂岩是造成高自然伽马、高密度和低电阻的原因, 明确海绿石为岩石骨架而非充填物, 含海绿石是导致油层测井响应呈“ 高密度” 的主因、高束缚水是导致油层测井响应呈“ 低电阻率” 特征的主因, 提出“ 内源海绿石” (见图5)与“ 外源石英” 混合成因模式[21], 建立了海绿石-石英混合骨架体积模型, 提出了海绿石砂岩油层3类8种识别方法, 实现了海绿石砂岩油层的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在盆地内老油田上部首次发现了一套新的含油层系, 形成了一个新的亿吨级储量规模[7]。技术上, 针对性集成了相移剖面解释技术、剩余构造量校正技术、叠后拓频地震处理、分频属性反演、相控储集层预测于一体的低幅度构造识别与储集层预测技术, 在振幅保持的同时提高了薄砂体的分辨率和低幅度构造的识别精度, 实现了对闭合幅度大于3 m的构造和岩性圈闭复合体的准确识别与描述。前陆盆地斜坡带地质认识与勘探技术有效指导厄瓜多尔安第斯项目T区块的勘探部署与实践, 实现了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和高效勘探, 新增地质储量超过2× 108 t。

图5 安第斯前陆盆地斜坡带海绿石砂岩成因模式图(据文献[21]修改)

2.4 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技术

全球油气资源数据长期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垄断。通过自主评价并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和制约, 是提升中国分享全球油气资源能力,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自“ 十一五” 以来, 以国家和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 从全球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入手, 创新古板块位置上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成藏要素重建技术, 对油气开展追根溯源, 揭示了13个地质时期全球板块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成藏要素的时空关系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8], 明确了全球油气富集的重点地区、重点盆地和主要层系。创建以“ 成藏组合” 为单元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 突破了国际上惯用的以“ 油气系统或盆地” 为单元开展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完成海外425个盆地678个“ 成藏组合” 常规待发现油气资源[22]和7类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潜力与空间分布定量评价[23](见表1表3)。“ 基于概率分析和分段累乘” 法的已发现常规油气田储量增长评价技术, 新建了全球不同大区已发现油气田的11种储量增长模型[24], 提高了国际权威机构采用1种模型预测全球大油气田潜力增长的精度, 更加符合不同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和油气田类型, 预测出全球28 000多个油气田在未来30年的储量增长潜力, 为油气田开发资产潜在价值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首次建成集数据、资源评价、制图、数据挖掘于一体的“ 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系统” , 涵盖了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知识库、资源评价软件系统、数字制图系统3大核心组件和大数据管理、资源定量评价、成果图形化展3大功能, 为国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油气资源大数据信息平台。该成果于2017年和2018年在北京向全球发布, 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油气行业的话语权[25, 26]

表1 全球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数据表(据文献[8, 25]修改)
表2 全球非常规石油待发现资源量统计表(据文献[8, 25]修改)
表3 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统计表(据文献[8, 25]修改)
3 面临挑战

与国内勘探相比, 海外勘探在资源的拥有性、合同模式、合作方式、投资环境、勘探时效性、项目经济性等方面都不一样, 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区块和资源归资源国政府所有, 油公司仅是规定时期内的勘探开发经营者, 勘探合同期限短、时限性强。勘探期一般为3~5年、最多可延长1~2次。每个勘探阶段结束后, 要求退还一部分勘探面积。延长期结束后必须退还除已申请开发油气田区的所有剩余勘探面积。这种勘探期限制, 要求油公司必须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发现区块内的规模油气藏, 才能进入开发期, 实现投资回收, 否则勘探区块全部退还资源国后, 全部投资将沉没。因此, 目前海外勘探面临3大难题:①主力勘探区块经多轮延期后陆续到合同期(见图6), 勘探区块先后退还资源国, 勘探面积大幅减少, 预计2021年后新增储量中的92%将来自新获取的勘探项目, 但勘探新项目的评价与获取难度越来越大; ②保留区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勘探领域愈加复杂, 勘探向复杂构造、复杂岩性、复杂海域、深层等方向发展; ③低油价以来海外油气业务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方面转变, 勘探投资大幅缩减, 勘探工作量急剧减少, 勘探理念更加注重勘探成功率、目标的经济性、勘探发现的可转换性。

图6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项目区块面积与数量变化趋势图

未来海外勘探重点将集中在陆上常规勘探、非常规勘探、深水勘探3大领域。陆上常规勘探领域首先是持续深化现有项目的滚动勘探, 重点是发展中西非裂谷系、中亚南图尔盖裂谷、含盐盆地和南美前陆盆地勘探, 要进一步丰富发展被动裂谷、含盐盆地和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 其次是积极在东非裂谷、北非克拉通、中东深层和扎格罗斯山前冲断带以及俄罗斯地区开展地质综合评价, 争取获取勘探新项目, 未来要创新发展主动裂谷盆地等陆上常规勘探领域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非常规勘探首先是对澳大利亚煤层气、加拿大油砂和页岩气等现有项目, 进一步丰富发展“ 甜点区” 评价与预测技术; 其次是超前开展阿根廷内乌肯白垩系、北非古生界志留系、阿联酋侏罗系— 白垩系、西西伯利亚侏罗系等地区的致密油评价, 争取获取勘探新项目, 未来要创新发展海外致密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深水勘探首先是对现有的巴西海上、孟加拉湾、东非海域、澳大利亚海域等项目要积极消化吸收国外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 确保现有项目稳步发展; 其次要积极开展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阿根廷等海域地质综合研究, 争取获取勘探新项目, 未来要丰富发展海外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

4 发展目标和技术
4.1 发展目标

未来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要紧盯世界前沿领域, 丰富发展现有特色理论和技术, 创新发展优势技术, 加快缩小深水等领域勘探理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陆上常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发展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集成应用发展深水勘探技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全球油气资源评价覆盖度达90%以上, 复杂裂谷盆地探井成功率保持在50%以上, 发现成本控制在3美元/bbl之内, 推动领先技术向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 有差距的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先, 并在前沿领域占据一定技术份额。

4.2 发展重点理论和技术

4.2.1 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全球油气资源潜力依然巨大, 随着认识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外勘探开发空间和领域将不断扩展。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也将给海外油气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十一五” 、“ 十二五” 全球油气地质完成了全球425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常规与非常规资源评价工作, 深化了全球主要油气富集域油气分布规律研究。未来,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将重点向以下2个方向发展。

①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评价将持续提升其系统性、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并涵盖常规、非常规、深水、深层、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 同时要创新形成一套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将重点发展常规与非常规、深水与深层、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

②全球油气资源资产信息系统。研发集全球地质信息、资源评价与资产评估于一体的GRIS3.0版软件平台。全球油气资源评价长期以来以IHS、Wood Mackenzie、C& C等国际知名的数据库为基础, 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数据使用权, 这也是全球油气资源评价关键技术瓶颈。未来数据库建设方面除了丰富完善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系统外, 将重点打造涵盖油气地质、油气田、油气勘探开发动态、经济评价、资产交易等信息于一体的全球油气资源资产基础数据库。

4.2.2 复杂裂谷盆地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

随着中西非裂谷系、中亚南图尔盖裂谷盆地、印尼中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等领域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 以及未来勘探领域向东非裂谷系、卡鲁裂谷、西伯利亚裂谷等领域的转变, 海外裂谷盆地的勘探难度也将日益加大, 勘探领域也将从早期的被动裂谷盆地逐渐扩展到主动裂谷盆地领域, 未来裂谷盆地勘探理论和技术将重点向以下3个方向发展。

①深层复杂岩性勘探理论和技术。随着剩余区块勘探程度不断提高, 诸如尼日尔特米特盆地深层下组合、南苏丹迈卢特盆地白垩系、南图尔盖盆地侏罗系等深层领域油气地质理论认识亟需突破, 而深层的复杂断块、岩性地层、花岗岩潜山和变质岩潜山等复杂岩性勘探技术也亟需攻关, 因此, 需进一步创新发展复杂裂谷盆地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

②强反转裂谷盆地勘探理论与技术。未来中西非裂谷系勘探重点将逐步向靠近中非剪切带的Doseo和Salament等强反转裂谷盆地转移, 该类盆地由于上白垩统以上地层剥蚀比较严重, 沉积地层特征、成藏组合特征、构造发育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均与中西非其他裂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而对这类裂谷盆地的地质认识还不清楚, 亟需创新发展强反转裂谷盆地勘探理论、成藏组合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技术, 提升勘探成功率。

③火成岩发育裂谷盆地勘探理论和技术。未来海外裂谷盆地的勘探领域将逐步向东非裂谷系等新领域发展, 这些裂谷盆地火成岩比较发育, 对油气勘探影响较大。以南苏丹迈卢特盆地南部凹陷为例, 由于受火成岩屏蔽的影响, 勘探近20年仍未取得规模突破。因此, 火成岩发育裂谷盆地勘探理论和技术亟待突破, 如突破火成岩屏蔽的低频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火成岩屏蔽下的地震处理技术、复杂火成岩识别技术、火成岩发育模式, 以及火成岩油气藏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新认识等。

4.2.3 复杂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流体预测技术

全球含盐盆地分布广泛, 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勘探新领域也将不断拓展。未来海外含盐盆地勘探重点将向巴西和中东等盐下碳酸盐岩领域转移。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丘发育特征与滨里海盆地虽然相似, 但由于受大西洋洋中脊的影响, 火成岩异常发育, 受上覆盐丘和火成岩的影响, 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流体预测难。为此, 未来含盐盆地技术的发展方向将逐步从早期的盐丘成像、盐下圈闭识别等方面向盐下碳酸盐岩孔隙型与裂缝性储集层预测、盐下火成岩识别与预测、盐下碳酸盐岩流体预测等方向发展, 进一步提升碳酸盐岩的地震成像精度、火成岩的识别能力、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的符合率、油气水及二氧化碳的识别分辨能力。

4.2.4 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 总体勘探程度低。截至2017年, 海洋领域技术剩余可采储量占全球的43.7%, 探井密度小于2口/104 km2, 产量超过20× 108 t当量, 是各大油公司资源配置的主战场[25, 26]。未来深水油气勘探重点在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东地中海、东非海域、澳大利亚海域、北极海域等地区。自2005年以来, 中国石油逐步进入海洋领域, 但与国际大油公司相比, 深水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还十分薄弱。未来要逐步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深水油气地质理论, 大力发展海底节点地震采集技术、新型海上震源和多源同步激发技术、高精度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技术、深水沉积体系评价技术、深水— 超深水成藏组合评价技术、烃类检测技术等, 提升在海洋及深水、超深水领域油气勘探的技术实力。

4.2.5 非常规“ 甜点区” 评价技术

2010年以来, 中国石油陆续进入东澳大利亚的博文和苏拉特盆地煤层气, 加拿大油砂、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领域。低油价以来, 海外非常规领域经受了巨大考验, 如何经济有效动用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非常规资源评价的经济性受“ 甜点区” 规模等因素制约, 未来海外非常规领域评价将紧密围绕“ 甜点区” 经济可动用储量规模评价和“ 甜点区” 向核心区转化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加强勘探开发工程市场一体化评价, 优化“ 甜点区” 评价参数, 明确“ 甜点区” 规模与分布范围, 落实“ 甜点区” 资源量, 为向核心区转化提供坚实的资源依据。

4.2.6 极地高寒地区油气勘探配套技术

极地高寒地区位于南纬60° 以南、北纬66° 34° 以北, 面积广, 勘探开发程度低, 资源潜力大, 占全球待发现资源量的15%左右, 为未来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领域[25]。俄罗斯石油、俄罗斯天然气、诺瓦泰克、法国道达尔、挪威石油等公司先后进入该领域。中国石油在北极亚马尔半岛拥有2个开发项目。未来针对上述领域, 亟需加强在低温— 超低温环境下关键工程装备技术的储备。重点将发展冰下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低温— 超低温钻井技术、大位移水平井高效钻井技术等。

5 结语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 海外油气勘探技术也走过了从国内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 到与海外油气地质特点相结合的集成应用与创新研发并形成系列特色技术的发展过程。被动裂谷盆地、含盐盆地、海外前陆盆地、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等理论认识与勘探技术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海外油气业务的全球布局与快速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回顾20多年的发展, 海外的勘探领域在逐步拓展, 理论认识与技术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展望未来, 在全球油气资源日益劣质化大趋势下, 在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震荡徘徊背景下, 海外油气勘探理论认识的提升与技术的进步对海外项目效益发展至关重要。未来陆上常规油气勘探理论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 勘探配套技术将向更精细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非常规技术更加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深水— 超深水勘探领域亟需提升技术实力, 极地高寒地区需抢占针对性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超前选区选带技术需立足全球大盆地、重点发展前沿领域超前评价技术。为此, 上述理论认识与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海外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致谢:本文引用了大量海外研究中心和中油国际各级专家的研究成果, 如童晓光、窦立荣, 史卜庆、潘校华, 万仑坤、郑俊章、张兴阳、张志伟、张光亚、肖坤叶、王红军、温志新、李志等,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穆龙新, 范子菲, 许安著. 海外油气田开发特点、模式与对策[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 45(4): 690-697.
MU Longxin, FAN Zifei, XU Anzhu.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overseas oil and gas field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45(4): 690-697. [本文引用:1]
[2] 穆龙新, 潘校华, 田作基, .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战略[J]. 石油学报, 2013, 34(5): 1023-1030.
MU Longxin, PAN Xiaohua, TIAN Zuoji, et al. The overseas hydrocarbon resources strategy of Chinese oil-gas companies[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3, 34(5): 1023-1030. [本文引用:1]
[3] 穆龙新.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国石油科技进展丛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MU Longxin.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9. [本文引用:5]
[4] 薛良清, 潘校华, 史卜庆. 海外油气勘探实践与典型案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
XUE Liangqing, PAN Xiaohua, SHI Buqing. Oversea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4. [本文引用:3]
[5] 潘校华, 万仑坤, 史卜庆, . 中西非被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PAN Xiaohua, WAN Lunkun, SHI Buqing, et 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in the central-west passive rift basin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9. [本文引用:3]
[6] 郑俊章, 王震, 薛良清, . 中亚含盐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ZHENG Junzhang, WANG Zhen, XUE Liangqing, et al. Petroleum geology theory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central Asia’s salt-bearing basin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9. [本文引用:4]
[7] 张志伟, 马中振, 周玉冰, . 奥连特前陆盆地勘探技术与实践[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ZHANG Zhiwei, MA Zhongzhen, ZHOU Yubing, et 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Oriente foreland basin[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9. [本文引用:3]
[8] 田作基, 吴义平, 王兆明, . 全球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及潜力[J]. 地学前缘, 2014, 21(3): 10-17.
TIAN Zuoji, WU Yiping, WANG Zhaoming, et al. Global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its potential[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4, 21(3): 10-17. [本文引用:2]
[9] 张光亚, 田作基, 王红军, .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技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9.
ZHANG Guangya, TIAN Zuoji, WANG Hongjun, et al. Glob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 potential assessment[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9. [本文引用:1]
[10] 童晓光, 窦立荣, 田作基, . 苏丹穆格莱特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04, 25(1): 19-24.
TONG Xiaoguang, DOU Lirong, TIAN Zuoji, et al. Geological mod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 in Muglad passive rift basin of Suda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4, 25(1): 19-24. [本文引用:1]
[11] 窦立荣, 潘校华, 田作基, . 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3): 255-261.
DOU Lirong, PAN Xiaohua, TIAN Zuoji, et al.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ift basins in Sudan[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6, 33(3): 255-261. [本文引用:2]
[12] 童晓光, 徐志强, 史卜庆, . 苏丹迈卢特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06, 27(2): 1-5.
TONG Xiaoguang, XU Zhiqiang, SHI Buqing, et al. Petroleum geologic property and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 of Melut Basin in Suda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6, 27(2): 1-5. [本文引用:2]
[13] 史卜庆, 李志, 薛良清, . 南苏丹迈卢特盆地富油气凹陷成藏模式与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质, 2014, 35(4): 481-485.
SHI Buqing, LI Zhi, XUE Liangqing, et al. Petroleum accumulation pattern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in hydrocarbon rich sags of Melut Basin, Southern Sudan[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4, 35(4): 481-485. [本文引用:2]
[14] 薛良清, 史卜庆, 王林, . 中国石油西非陆上高效勘探实践[J]. 中国石油勘探, 2014, 19(1): 65-74.
XUE Liangqing, SHI Buqing, WANG Lin, et al. Achievements of CNPC’s high-efficiency exploration of offshore blocks in west Africa[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4, 19(1): 65-74. [本文引用:1]
[15] 吕明胜, 薛良清, 万仑坤, . 西非裂谷系Termit盆地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 地学前缘, 2015, 22(6): 207-216.
LYU Mingsheng, XUE Liangqing, WAN Lunkun, et al.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aleoge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ermit Basin, west Africa rift system[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5, 22(6): 207-216. [本文引用:1]
[16] 窦立荣, 肖坤叶, 胡勇, .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1, 32(3): 379-386.
DOU Lirong, XIAO Kunye, HU Yong, et 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a model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Bongor Basin, the Republic of Chad[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1, 32(3): 379-386. [本文引用:1]
[17] 余朝华, 肖坤叶, 张桂林, .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3): 90-98.
YU Zhaohua, XIAO Kunye, ZHANG Guilin, et al. Analysis on inverte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in the Bongor Basin, Chad[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8, 23(3): 90-98. [本文引用:1]
[18] 吕功训. 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LYU Gongxu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gas field of pre-salt carbonate along right bank of the Amu Darya River[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本文引用:2]
[19] 刘合年, 吴蕾, 曹来勇, . 阿姆河右岸膏盐岩下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 36(3): 46-53.
LIU Henian, WU Lei, CAO Laiyong, et al.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sub-salt gypsum carbonate reservoir on the right bank of Amudar Basin[J].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2014, 36(3): 46-53. [本文引用:1]
[20] 张良杰, 王红军, 蒋凌志, . 阿姆河右岸扬恰地区碳酸盐岩气田富集高产因素[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 42(1): 15-20.
ZHANG Liangjie, WANG Hongjun, JIANG Lingzhi,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ccumulation and high yield of carbonate-rock gas fields, Yangui-Chashgui region, Amu Darya Right Bank, Turkmenistan[J].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 42(1): 15-20. [本文引用:1]
[21] 阳孝法, 谢寅符, 张志伟, . 奥连特盆地白垩系海绿石成因类型及沉积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 2016, 41(10): 1696-1708.
YANG Xiaofa, XIE Yinfu, ZHANG Zhiwei, et al. Genetic type and sedimentary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retaceous glauconite in Oriente basin, Ecuador[J]. Earth Science, 2016, 41(10): 1696-1708. [本文引用:1]
[22] 童晓光, 张光亚, 王兆明, . 全球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J]. 地学前缘, 2014, 21(3): 1-9.
TONG Xiaoguang, ZHANG Guangya, WANG Zhaoming, et al. Global oil and gas potential and distributio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4, 21(3): 1-9. [本文引用:1]
[23] 王红军, 马锋, 童晓光, . 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6): 850-862.
WANG Hongjun, MA Feng, TONG Xiaoguang, et al. Assessment of global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43(6): 850-862. [本文引用:1]
[24] 边海光, 田作基, 吴义平, . 中东地区已发现大油田储量增长特征及潜力[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2): 244-247.
BIAN Haiguang, TIAN Zuoji, WU Yiping, et al. Reser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of the discovered giant oil fields in the Middle East[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 41(2): 244-247. [本文引用:1]
[2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 (2017年)[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7.
RIPED. Global petroleum E&D trends and company dynamics (2017)[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7. [本文引用:3]
[26]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 (2018年)[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8.
RIPED. Global petroleum E&D trends and company dynamics (2018)[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8. [本文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