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23
  

  • 全选
    |
    油气勘探
  • 焦方正, 邹才能, 杨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067-107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陆相源岩层系内石油资源丰富,是大力提升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领域。基于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探区陆相源内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新进展,①提出陆相源内石油聚集及“甜点”地质内涵,源内石油聚集是指赋存于陆相富有机质页岩烃源层系内、原地滞留或源内捕获烃类而形成的富液态烃聚集,“甜点”是指整体含油的陆相烃源层系内,相对更富含油、物性更好、更易改造、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有利储集层,主要包括夹层型、混积型和页岩型3类“甜点”;②研究取得咸水及淡水湖盆优质页岩可规模生烃、页岩层系多类有利储集层具规模储集能力、源内页岩层系整体含油且资源规模大、存在较多有利开发页岩层系等主要理论认识,勘探开发实践正推动形成以“甜点勘探”和“体积开发”为核心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系列,先导试验为源内石油经济有效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推广应用已取得初步明显应用成效;③中国陆相源内中高成熟度富液态烃和中低成熟度富有机质两类源内石油资源潜力巨大,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准噶尔等盆地是主要资源赋存区。有效应对勘探开发各项理论技术挑战,将推动两类源内石油资源成为未来现实性接替石油资源和重大战略性接替石油资源。图6表1参45
  • 赵文智, 朱如凯,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079-108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图7表2参42
  • 金民东, 李毕松, 朱祥, 代林呈, 姜智利, 吴浩, 李辉, 杨佩芸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090-109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及周缘地区野外露头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集层基本特征、主控因素和发育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灯四段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与微生物丘建造相关的微生物白云岩和与颗粒滩建造相关的砂屑白云岩中,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格架间溶孔和溶洞为主,储集层整体呈现大规模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储集层成因机理分析表明,灯四段储集层为丘滩相叠加桐湾Ⅱ幕岩溶作用改造而成,岩溶作用具有花斑状岩溶系统和半离解带等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标志。储集层受到沉积相带控制,丘滩相是有利储集层发育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元坝地区具有台缘丘滩发育的地质背景,丘滩体可作为有利勘探对象。图11参30
  • 徐中华, 郑马嘉, 刘忠华, 邓继新, 李熙喆, 郭伟, 李晶, 王楠, 张晓伟, 郭晓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00-1110.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位。由于对其岩石物理规律缺乏系统实验研究,致使深层页岩“甜点”综合预测缺乏物理依据。在对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样品系统岩石学、声学与硬度测量的基础上,讨论了深层页岩样品动、静态弹性性质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深层页岩样品在矿物组成与孔隙类型上与中浅层页岩具有相似性。TOC>2%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样品具有以微晶石英颗粒为岩石支撑骨架的特征,粒间孔隙位于刚性石英颗粒之间,在力学性质上具有硬孔隙特征。TOC<2%的相对贫有机质页岩样品中石英来源以陆源碎屑石英为主,岩石结构上表现为以塑性黏土矿物作为岩石支撑骨架的特征,粒间孔隙位于黏土颗粒之间,在力学性质上具有软孔隙特征。页岩样品在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速度随石英含量表现出不对称的倒“V”型变化形式,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具有较小的速度-孔隙度、速度-有机质含量变化率,两类储集层岩石在纵波阻抗-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组合弹性参数相关关系图中具有较好的分区性。以生物成因石英为主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硬度及脆性,而以陆源碎屑石英为主的样品中石英含量的变化对样品硬度及脆性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的测井解释和地震“甜点”预测提供依据。图14参29
  • 刘君龙, 刘忠群, 肖开华, 黄彦庆, 金武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11-112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多种方法,识别并划分了四川盆地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有利岩石相类型,建立了有利岩石相标准,揭示了其平面分布规律,探讨了有利岩石相形成机制及其对产能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新场须二段共发育12种岩石相类型,其中“千层饼”/平行层理、块状层理、斜层理和含炭屑中粗砂岩岩石相物性好、含气性高,是有利岩石相类型,测井呈现“三低一高”特征,即低自然伽马、低中子孔隙度、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②沉积作用决定了砂体空间展布,是有利岩石相形成的物质基础,后生成岩流体对有利岩石相的形成起到了差异性改造的作用,构造活动和深层异常地层压力使地层沿薄弱面发生顺层滑动,导致不同岩石相形成裂缝,储集层渗透性得到有效改善;③有利岩石相发育程度是决定气井稳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图11表2参33
  • 田雷, 张虎权, 刘军, 张年春, 石小茜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22-1133.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塔西南克拉通边缘和内部形成三叉裂谷系并分布在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昆仑山前裂谷呈近东西向展布,是三叉裂谷系发展为大洋的裂谷。麦盖提斜坡发育呈北东向展布的罗南和玉北衰退型裂谷,裂谷内部表现为多个地垒、地堑组成的复合堑-垒结构特征。塔西南新元古代-寒武代原型盆地演化可划分出南华纪裂谷、震旦纪初始被动大陆边缘、寒武纪稳定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经历了南华纪末、震旦纪末区域性构造运动,但塔西南地区构造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南华纪裂谷期沉积中心在震旦纪-早寒武世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其中昆仑山前南华纪裂谷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演化为克拉通边缘坳陷,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在早寒武世成为台内凹陷,与斜坡东、西段古隆起构成“两隆一凹”的古地理格局。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的后期演化形成了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两套成藏组合,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图9参23
  • 芦飞凡, 谭秀成, 钟原, 罗冰, 张本健, 张亚, 李明隆, 肖笛, 王小芳, 曾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34-114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对其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进行了判识和分析。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详细描述及显微镜下分析,发现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白云岩的典型特征:①白云石晶粒级别一般为中-粗晶,且常与粉-细晶白云岩和岩溶系统充填物白云岩伴生;②在向上变浅序列中上部发育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识别标志;③中-粗晶砂糖状白云岩被早成岩期岩溶组构切割,表现为白云石具溶蚀边,孔洞中充填渗流白云石粉屑,中-粗晶白云石晶间为后期海侵期黏土充填。分析认为,这类中-粗晶白云岩形成时间为早成岩期岩溶之前。结合砂糖状白云岩具亮色环带的阴极发光特征、较高的包裹体温度、显著负偏移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类似海水的稀土元素配分形态分析,这类偶具雾心亮边的砂糖状白云岩经历了蒸发海水回流渗透和坡折带地形控制的准同生期海水循环热液白云石化两期白云石化过程。研究结果不仅更新了对栖霞组白云石化时间的认识,说明在海水循环热液叠加的准同生期也可形成中-粗晶的砂糖状白云岩,同时表明东吴期张裂活动始于早二叠世,也因坡折带地形和丘滩叠置迁移控制的砂糖状白云岩具有规模带状分布特征,而为拓展该类储集层的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表1参43
  • 陈彦虎, 毕建军, 邱小斌, 陈有兵, 杨辉, 曹佳佳, 邸永香, 赵海山, 李志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49-115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陆相盆地储集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而实际生产对地震分辨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在分析地震沉积学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地震波形动态聚类分析,建立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正演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实现3 m厚度的薄互层精细预测,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大庆长垣应用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对薄互层的识别精度可达2 m,反演结果与钻井的吻合率超过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能够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为陆相盆地薄互层识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图12参22
  • 谢康, 谭秀成, 冯敏, 王保保, 钟寿康, 杨梦颖, 聂万才, 乔占峰, 曾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59-1173.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储集层成因,以苏里格气田东区马家沟组马五4-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剖析早成岩期岩溶垂向发育特征,探究其溶蚀机理和控储效应。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马五4-马五1亚段主要发育泥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3类储集岩,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分别为溶模孔、粒间(溶)孔和(溶扩)残余格架孔洞。研究区发育多期向上变浅序列,单一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存在暴露面,暴露面之下的岩溶系统内可见典型的早期暴露溶蚀和充填特征。指示这3类孔隙型储集层发育应与相控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相关,随岩溶强度增加,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建设性作用转变为破坏性作用。图11参29
  • 杨威, 魏国齐, 谢武仁, 金惠, 曾富英, 苏楠, 孙爱, 马石玉, 沈珏红, 武赛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74-118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解剖已知气藏,分析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台缘带丘滩体成藏条件,得到4点认识:①将裂陷东侧灯四段台缘带划分为北、中、南3段,中段位于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核部、现今构造高部位,南、北两段位于古隆起斜坡部位、现今构造低部位,3段台缘带丘滩体的发育特征和储集层特征具有相似性;②裂陷东侧边缘发育多条近垂直于台缘带的断裂,断裂导致台缘带形成高低相间的古地形,古地形高以沉积台缘丘滩体为主、储集层物性较好,古地形低主要为滩间洼地、丘滩体不发育、储集层物性较差;③近垂直于台缘带的6组断裂导致台缘带形成7个大型台缘丘滩体,台缘带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演化过程相似,丘滩体油气相对富集;④丘滩体之间的滩间洼地岩性较致密,对古隆起斜坡区现今构造低部位的台缘丘滩体上倾方向起封堵作用,有利于丘滩体气藏后期保存,角探1井、荷深2井的成功钻探可以提供佐证。研究认为,现今构造低部位的台缘丘滩体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图10表1参26
  • 油气田开发
  • 李国欣, 覃建华, 鲜成钢, 范希彬, 张景, 丁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85-1197.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开发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砾岩油田,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矿场试验。在理论探索方面,提出了致密砾岩复杂缝网绕砾成缝、井间主动干扰等理论,发展了立体交错井网优化部署、空间应力场主动控制与利用、多元协同优化等关键技术,形成了砾岩不同于页岩的特殊沉积结构和强非均质性是形成复杂缝网的有利条件、小井距一次井网能够控制和利用井间干扰使缝网更加复杂化、通过协同优化可以实现最优规模和最佳形态压裂等认识。在矿场试验方面,经历了直井注水、直井衰竭、水平井体积压裂开采等试验,在确定“水平井+多级压裂”为主体开发技术后,又进行了水平井井距和段长、缝簇间距以及压裂方式、规模和顺序等矿场试验。特别是在玛131井区,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创新采用“大井丛、多层系、小井距、长井段、交错式、密切割、拉链式、工厂化”系列技术,建立了100,150 m小井距高效立体开发试验示范区。半年以上生产实践表明,示范区单井平均产油量优于500,400,300 m井距对应井组,储量动用率大幅提升,采收率显著提高,最终单井累计产量与大井距井组最好水平相当,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区块平均水平。图19表6参12
  • 尹艳树, 陈和平, 黄继新, 冯文杰, 刘焱鑫, 高禹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198-120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加拿大麦凯河油砂储集层岩心观察统计泥质夹层终止频率,采用排队理论模型预测泥质夹层延伸范围,进而建立了岩心泥质夹层厚度与延伸长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基于泥质夹层影响下流体迂曲路径计算的地质模型等效粗化方法。采用地质连通体追踪算法,实现每个粗化网格体内单一夹层的追踪识别,确定粗化网格内夹层平均长度、宽度以及占比;计算粗化网格内在泥质夹层影响下的流体流动平均路径长度等参数;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推导出粗化网格内平均渗透率计算公式,实现等效粗化网格渗透率的计算。麦凯河油砂实际地质模型的粗化结果及开发指标对比证实泥质夹层迂曲路径计算等效粗化方法可以很好体现泥质夹层的遮挡属性,更能代表实际地质条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图10表1参28
  • 王飞, 边会媛, 赵伦, 俞军, 谭成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05-121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及复合型岩心开展水淹层电性响应特征实验,重点分析了注入水矿化度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电性响应特征的影响,同时基于利用电阻率计算孔隙型储集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数学模型与发育裂缝的储集层两相流相对渗透率模型,结合实验分析结果制定了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油藏水淹层划分标准。研究表明:注入水矿化度是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注入低矿化度水(淡水)时,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形态呈U型;注入高矿化度水(咸水)时,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形态呈L型。碳酸盐岩油藏水淹层划分标准具体为:①孔隙型储集层油层含水率(fw)范围为fw≤5%,弱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5%<fw≤20%;中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20%<fw≤50%;强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0%;②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复合型储集层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弱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5%<fw≤10%;中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10%<fw≤50%;强水淹层含水率范围为fw>50%。图10表3参20
  • AGHABARARI Amirhossein, GHAEDI Mojtaba, RIAZI Masoud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12-121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单孔隙介质和双孔隙介质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了再渗吸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再渗吸作用下基质岩块泄油过程新的控制方程;利用检测分析,得到了适用于再渗吸作用下标度基质岩块采收率曲线的无因次方程;通过方案设计,针对具有不同岩石和流体性质的实验方案,确定了该方程的适用范围,并对各方案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估算通过再渗吸进入基质岩块的原油量,有助于天然裂缝性储集层泄油过程的精确模拟,能够较准确地预测采油前期至中期再渗吸作用下基质岩块的采收率;新的标度方程可用于双重介质模型以提高采收率预测的准确性。图16表2参64
  • 石油工程
  • 刘中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20-122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国内一批已探明油气资源因工程技术和开发成本等多种因素难以实现有效开发,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难动用储量,基于国内部分油气难动用储量开发的成功实践,系统总结出了推动难动用储量有效开发的“四位一体”石油工程协同管理新模式。该模式汲取系统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等管理思想精华,提出了价值共创共享的难动用储量开发理念,创新发展了机制协同、专业协同、过程协同和产业链协同的管理方法,有效克服了管理责任主体分散、管理目标多元、工程技术创新风险大、项目建设不确定因素多等难题,激发了项目参与方主动协同的活力和动力,有效实现了工程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全链条的协同降本增效,降低了项目平衡油价,分散了项目投资风险,解放了一大批难动用储量,实现了难动用储量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补充。图1参24
  • 路保平, 袁多, 吴超, 侯绪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27-123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震速度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多解性影响钻井地质与力学模型预测精度问题,构建了由已钻井段地震速度更新、待钻地层地震速度预测、待钻地层地质特征预测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3项技术组成的井震信息融合指导钻井技术,利用获取的已钻地层的真实信息(速度、层位与对应深度)与井周一定范围内的叠前地震资料,快速完成速度模型修正及偏移成像,对钻头前待钻地层的地质特征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实时修正描述与预测。现场应用证实,该技术实现了钻头前未钻开层段地层特征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实时描述、预测,及时预报钻头前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同时缩短资料的处理周期,大幅提高了时效性与预测精度,可为钻井方案的优化、施工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并能有效指导现场钻井施工。图10参29
  • 马应娴, 朱智, 郭建春, 周瀚, 李嘉, 熊雨佳, 马乐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35-1243.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压裂用滑溜水对储集层的吸附伤害,实现压裂返排液、油田产出水直接配制,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通过引入极性阳离子结构单元增强链段间非共价作用合成了一种高耐盐低吸附降阻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降阻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摩阻和增黏性能测试评价了降阻剂的耐盐性能,并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滞留测试评价了其对页岩储集层的伤害。研究表明,阳离子结构单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金属阳离子屏蔽作用,使得降阻剂分子在高矿化度下依然具有稳定的分子结构,能保持降阻性能。极性阳离子片段的引入增强了链段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使得链段自由极性位点减少,减少了降阻剂分子与页岩形成氢键的可能,在高矿化度下该降阻剂在页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对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率均很低。现场应用表明,与常规耐盐滑溜水体系相比,液体综合成本降低17%,单井产量提升44%,应用效果显著。图10表7参31
  • 新能源新领域
  • 葸克来, 李克, 操应长, 林敉若, 牛小兵, 朱如凯, 魏心卓, 尤源, 梁晓伟, 冯胜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44-125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纹层类型与组合、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纹层的矿物组成、厚度等,富有机质页岩中主要发育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粉砂级长英质纹层和黏土纹层4种纹层类型。长73亚段可划分出“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组合页岩和“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两类主要的页岩油发育层系。“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组合页岩层系的原油成熟度较高,主要富集于富有机质页岩内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的钾长石溶孔中,形成了页岩内部纹层之间的“生-运-聚”过程。“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层系中,富有机质页岩本身储集性能差,原油成熟度较低,充注时间早,主要富集于砂岩薄夹层内保留的原生粒间孔隙中,形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到砂岩薄夹层的“生-运-聚”过程。图10参28
  • 张剑波, 王志远, 刘书杰, 孟文波, 孙宝江, 孙金声, 王金堂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6): 1256-126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探明深水气井测试过程中水合物流动障碍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抑制生成”的思路,基于“允许生成,防止堵塞”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安全测试窗口的水合物流动障碍防治方法。研究表明,深水气井测试中水合物生成和沉积会造成管柱有效内径和井口压力逐渐减小,呈现缓变、突变和急变3个典型过程,且存在安全测试窗口。安全测试窗口随测试产量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水合物抑制剂浓度增大而增大。对于存在不同测试产量的情况,考虑水合物分解和脱落的影响,提出了合理调整低、高产量交叉顺序的测试制度,可进一步降低水合物抑制剂用量,甚至可完全不使用水合物抑制剂。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安全测试窗口的水合物流动障碍防治方法可减少水合物抑制剂用量50%以上。图10表3参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