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3
  

  • 全选
    |
    油气勘探
  • 江同文, 韩剑发,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13-22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图6表2参49
  • 宋明水, 刘惠民, 王勇, 刘雅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25-23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0余口页岩油工业油流井的测试数据和4口取心井累计1 010.26 m系统岩心观察以及上万块次样品测试数据,通过多井次页岩油井钻探和老井压裂先导试验,分析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页岩基本特征,明确页岩油富集要素,建立页岩油富集模式,形成页岩油甜点综合评价方法。认为目的层段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成岩弱、热演化程度低、黏土和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等特征;页岩岩相、微裂缝、薄夹层和异常压力是页岩油富集稳产的主控因素,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储集性、含油性最优,微裂缝网络体系改善了页岩储集性和渗流能力,薄夹层为页岩油稳定产出主要渗流通道,异常高压发育段游离态页岩油富集、含油性好;将目的层段页岩油划分为基质型、夹层型和裂缝型3类,依据页岩油赋存特征,结合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实际,认为夹层型页岩油是目前最具有勘探效益的类型;界定不同类型页岩油选区参数标准,多因素综合评价页岩油有利区。夹层型页岩油井F159、F143、GX26等直井采用"体积压裂"+"高导流通道压裂"组合缝网套管压裂工艺,改造后日产油6 t以上,最高可达日产44 t,产能稳定,页岩油有望成为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图8表4参24
  • 蒙启安, 白雪峰, 张文婧, 付丽, 薛涛, 包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36-24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油气勘探现状及地质研究基础上,从构造、沉积及成藏等多方面入手,重新认识西部斜坡的成藏条件、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斜坡为向西超覆的平缓斜坡,邻近生烃凹陷一侧发育鼻状构造,处于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构造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场所;②西部斜坡可进一步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及岩性等多种油气藏,上斜坡以萨尔图油层为主,构造控藏,下斜坡多层位含油,多为复合油藏;③断裂、不整合面及连续型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构造、砂体、断层三位一体控制斜坡带油气富集,微幅度与砂体、小断裂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复合圈闭精细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攻关,通过断层分类识别、微幅度构造识别、精细沉积研究、波形指示反演岩性圈闭识别等多技术联合识别复合圈闭,然后开展断层与砂体、构造幅度与砂体配置关系分析,综合确定有效圈闭评价标准,优选圈闭,落实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图12参32
  • 胡素云, 王小军, 曹正林, 李建忠, 龚德瑜, 徐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47-25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现有勘探结果呈现出"油多气少"的特点,与天然气地质条件不匹配。基于主力气源灶分析、天然气地质条件与控藏要素评价,认为准噶尔盆地具备大中型气田(藏)形成基本条件,未来天然气勘探应关注3大重点领域与勘探方向:①石炭系火山岩,东北、东南和西北3大活动陆缘均发育石炭系残余生烃凹陷和规模火山岩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与上乌尔禾组湖泛泥岩配置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控制天然气聚集,存在滴南凸起带、东部隆起带和中拐凸起带3大有利勘探方向;②南缘下组合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圈闭,保存完整,圈源时空配置好,多套有效碎屑岩储集层与超压泥岩盖层配置形成有利储盖组合,是侏罗系大中型煤型气田(藏)勘探有利方向,南缘中东段7大构造圈闭是近期探索的重点目标;③中央坳陷带发育玛湖、沙湾和阜康等大型生烃凹陷,烃源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是寻找二叠系高—过成熟天然气田(藏)的有利方向,存在深大构造和大型构造-岩性两类勘探目标。建议立足3大含气系统,围绕3大重点领域,按3个层次加快盆地天然气勘探步伐。图7表2参42
  • 薛永安, 王德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60-27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是典型的油型盆地,天然气地质储量占比较小,气源岩主要为中—深湖相的Ⅱ2—Ⅱ1型干酪根,晚期构造活跃导致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差,油型湖盆大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研究一直是业界难题。基于渤海湾盆地勘探实践成果,结合国内外大型气田类比剖析,从成藏动力、构造和沉积3个方面开展大型天然气藏形成条件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常规大型天然气藏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一个核心要素和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核心要素即古近系区域超压泥岩"被子"强封盖,两个关键要素包括烃源岩晚期快速熟化高强度生气和大规模储集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大型天然气成藏与富集贫化模式,进一步划分为区域超压泥岩发育富集型、局部超压泥岩发育贫化型、富砂沉积洼陷贫化型和晚期断裂强发育贫化型4种常规大型天然气富集贫化模式,指出环渤中凹陷、辽中凹陷北部、板桥凹陷等地区具备大型天然气富集的有利条件、值得勘探探索,对渤海湾盆地大型天然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图8表2参52
  • 张昌民, 宋新民, 王小军, 王绪龙, 赵康, 双棋, 李少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72-28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为重点,研究支撑砾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特征。通过对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现代沉积考察和岩心描述,研究了支撑砾岩的这一概念的初始内涵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异同,分析发育支撑砾石的现代沉积环境,描述了准噶尔盆地玛湖砾岩油田钻井岩心揭示的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支撑砾岩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支撑砾岩与颗粒支撑砾岩、开放结构砾岩具有相似的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倡议使用"支撑砾岩"这一术语,但需要重新认识支撑砾岩的形成机理。通过对新疆白杨河冲积扇、黄羊泉冲积扇、乌伦古湖等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发现支撑砾石并非仅仅由洪水形成,也可以发育在山间河流、山麓塌积扇、冲积扇砾质河床、冲积扇表面戈壁滩、砾质湖滩、砾质三角洲前缘、泥石流和水下颗粒流等沉积环境中。支撑砾石被埋藏后有可能形成支撑砾岩。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和二叠系钻井岩心中,识别出砾质河床沉积支撑砾岩、风对干河床沉积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砾质滩坝沉积的支撑砾岩、三角洲前缘受波浪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河口坝沉积的支撑砾岩、颗粒流沉积的支撑砾岩和泥石流沉积的支撑砾岩等7种不同成因的支撑砾岩。研究认为支撑砾石结构既可能是一次沉积形成的,也可能经过多次沉积甚至经成岩改造形成。通过水槽实验、数值解析、经验模型和现代沉积调查,可以重建砾质河床的渗滤过程,预测支撑砾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新疆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各类储集层物性统计发现,细砾岩和小中砾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粗砾岩和大中砾岩的渗透率较低,说明支撑砾石结构容易遭受沉积后渗滤和成岩作用改造,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小。图13参52
  • 丁志文, 汪如军,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 史涛, 左超, 李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86-29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构造、断裂演化、岩心、测井、地震、钻录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跃满区块奥陶系断溶体油气藏的储集空间特征、展布形态、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开发实践,对断溶体油气藏的成藏与油气富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溶体油气藏以"体"的形式呈不连续、非均质、不规则性分布,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发育程度,建立沿主干深大通源断裂溶蚀、沿次级通源断裂溶蚀和沿次级内幕断裂溶蚀3种断溶体油气藏形成模式;断溶体油气富集受控于成藏期与断裂活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断裂的级别和断裂的分段性质。研究结果可有效指导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井位部署,实现断溶体油气藏高效开发。图9表2参25
  • 周立宏, 孙志华, 汤戈, 肖敦清, 蔡铮, 王海强, 苏俊青, 滑双君, 葛维, 陈长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297-30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以孟加拉湾若开盆地D区块为例,开展海相深水异重流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研究异重流储集砂体展布规律,提出异重流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方法,建立异重流油气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潜力区带与井位目标。D区块上新统发育典型的异重流沉积:岩性组合为一套夹持于厚层海相泥岩中的中—细砂岩;岩心发育一系列成对出现的逆粒序与正粒序;测井曲线见底部渐变且齿化严重的箱形、钟形和舌形测井相;地震剖面可见明显多期深水水道,地层切片能识别出明显的高弯曲水道。单期异重流形成的沉积体发育侵蚀谷(供给水道)、水道复合体、分支水道、天然堤及无水道席状砂等5种微相类型,空间上具有多分支、多世代、多期次发育特征,形成了平面呈条带状分布、纵向叠置发育的优质储集砂体,储集体物性较好,其中水道复合体微相沉积砂岩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基于异重流沉积模式指导,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解析、频谱波形特征分析、切片与属性融合研究精细刻画水道复合体微相分布,结合构造特征分析,明确了有利钻探目标区带,有效指导了区块的勘探部署。图10表1参42
  • 王明文, 罗纲, 孙云强, 常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09-320.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挤压构造背景应力背景下静态盐构造模型,模拟计算盐盆地周围的应力变化,分析不同几何形状的盐体所导致的应力扰动,同时测试盐体起伏大小对应力扰动的影响。使用有限元方法设计了3个突起洼陷相互组合的双层盐模型,并计算其周围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盐体几何形状与其周围沉积物中的应力扰动有很大关系,且其突起和洼陷的起伏程度(平缓或陡峭)也会影响应力扰动的大小。挤压构造应力环境下,突起盐体附近产生挤压的水平应力、平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垂向应力;相反地,洼陷盐体附近产生拉张的水平应力、法向应力和垂向应力扰动。此外,突起的起伏越平缓,所产生的应力扰动越小;洼陷的起伏程度越陡峭,沉积层中的应力扰动会减小越多。以库车坳陷克拉苏西剖面盐构造为例进行了应力模拟实验,证明上述结论适用于该盐构造模型。本研究成果为盐盆地系统盐体周围应力扰动预测提供了依据。图13表1参46
  • 王恩泽, 刘国勇, 庞雄奇, 李昌荣, 吴卓雅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21-333.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矿物学和岩石学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集层性质、成岩作用特征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定量表征了优质储集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揭示了中深层优质砂岩储集层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南堡凹陷中深层碎屑岩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溶蚀作用和刚性颗粒含量,南堡凹陷不同构造带沙河街组优质储集层成因机制差异明显。南部3号构造沙河街组一段属于低孔、中高渗储集层,整体处于中成岩A2亚段,其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抗压实保孔作用,溶蚀增孔作用为辅。高尚堡构造沙河街组三段整体属于致密储集层,处于中成岩A1亚段,其致密砂岩储集层有利勘探区发育主要受控于溶蚀增孔作用。本研究为渤海湾断陷盆地深层碎屑岩储集层评价与勘探部署研究提供了借鉴,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角度认为东部地区深层碎屑岩勘探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图13表3参40
  • 油气田开发
  • 廖广志, 王红庄, 王正茂, 唐君实, 王伯军, 潘竞军, 杨怀军, 刘卫东, 宋蔷, 蒲万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34-340.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从30 ℃到600 ℃的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将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划分为溶解膨胀、低温氧化、中温氧化和高温氧化4个温度区间,总结了不同温度区间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原油氧化特征结合矿场试验成果,提出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划分为减氧空气驱和空气驱,稠油油藏注空气火驱技术划分为中温火驱和高温火驱。稀油油藏温度低于120 ℃,应选择减氧空气驱,高于120 ℃,可直接采用空气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低于400 ℃可选择注空气中温火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特/超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高于450 ℃可选择注空气高温火驱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10年的攻关和开发试验证实,空气与其他气体驱油介质相比在技术、经济和气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适用于低/特低渗透稀油油藏、中高渗透稀油油藏,也适用于稠油油藏,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驱油介质。图6表1参31
  • 朱大伟, 胡永乐, 崔明月, 陈彦东, 梁冲, 蔡文新, 何艳辉, 王小勇, 陈辉, 李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41-34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利用现有嵌入式离散裂缝方法(EDFM)预测压裂井产能存在不支持角点网格、近井地带精度低、未考虑铺砂浓度不均匀带来的导流能力非均质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角点网格下的EDFM,可实现嵌入式裂缝与基质网格之间传导率的高效计算,同时利用人工裂缝开度点阵数据计算嵌入式裂缝各裂缝片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局部网格加密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求解预测压裂改造井产能的方法。通过与离散裂缝模型(DFN)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和对中东伊拉克第一口加砂压裂井实际生产数据的拟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该方法,结合正交设计完成了同区块首口分段压裂水平井改造参数的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表明提出的方法对提高EDFM方法适应性及产能预测精度具有理论意义且实用性强,实现了油藏尺度下的裂缝模拟与产能数值模拟的耦合衔接。图11表4参28
  • 张守鹏, 方正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49-35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岩石样品"组构要素"(骨架颗粒、填隙物和孔喉结构等)特征,研发了"分步溶解、溶离"酸化、酸压的增产增注改造技术并进行现场应用。影响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有3种:①砂岩颗粒骨架间的泥质充填物阻塞渗流通道;②同沉积地层水在深埋过程中矿化度-溶解度变化、地层流体不均衡迁变引发矿物结晶沉淀占据孔喉空间;③岩石在上覆压力作用下逐渐深埋,骨架碎屑经压实更致密,渗流通道变窄。"分步溶解、溶离"酸化(酸压)改造技术以缓释酸为主体,以超分子溶剂取代盐酸溶解碳酸盐、利用氟化氢铵+氟硼酸+氟磷酸复合体系溶解硅酸盐,分步溶解、逐级实施,最终达到扩孔增渗的目的。使用该技术能有效溶解对孔隙中流体有明显阻滞作用的主要填隙物成分,并能将被溶解的填隙物反应残渣从岩石架构中分离出来,扩大有效泄流半径,实现单井增产增注。经矿场试验证实该技术可靠实用。图3参22
  • NEGASH Berihun Mamo, YAW Atta Dennis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57-36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注水开发油藏产量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阐述了模拟工作流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基于流体物理学和测量数据随机组合的特征提取方法,以提高模型的预测效果。优选贝叶斯正则化算法作为模型的训练算法,该算法一般耗时较长,但能对产油量、产气量、产水量等嘈杂数据集进行良好泛化。通过计算均方误差及决定系数、绘制误差分布直方图及模拟数据-验证数据交会图等方式进行模型评价。用90%的历史数据训练、验证、测试目标模型结构,然后用其余10%数据进行盲测。研究表明,提出的流体产量预测模型决定系数超过0.9,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程度高,输入信息少,计算成本低。图20表8参34
  • YOUSEF Alklih Mohamad, KAVOUSI Ghahfarokhi Payam, ALNUAIMI Marwan, ALATRACH Yara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66-371.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东地区某陆上碳酸盐岩油藏8年的开发数据以及超过37口井的试井和测井数据,经数据收集和准备、模型建立、模型训练和验证、模型应用4个主要步骤,开发了该油藏的自顶向下模型(TDM),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产量预测和敏感性分析。该TDM包含5个相互连接的数据驱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每个神经网络对一个关键的动态参数进行建模,一个模型的输出是下一个模型的输入。该TDM历史拟合效果较好,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得到了验证,TDM应用于新数据时具有泛化能力并且可以准确预测3个月内的油藏动态。使用经过历史拟合和验证的TDM进行产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操作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续,该油藏产油量下降而产水量增加;通过改变水气交替注入的注入量、注入周期预测产量,结果表明,该油田提高注入量并不一定会使产油量增加,不同注入方案下注入周期为3个月的产油量比注入周期为6个月时更高。TDM为优化水气交替注入参数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可靠的办法,同时能够优化加密井的位置及其深度。图11参10
  • SHAHKARAMI Alireza, MOHAGHEGH Shahab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72-382.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开发并验证了用于油藏模拟历史拟合、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的智能代理模型,将其应用于油藏模拟的两个案例中。第1个案例研究了代理模型在油藏模型历史拟合中的应用,输出结果预测了井的产量;第2个案例研究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在CO2提高采收率油藏快速建模中的应用,目标为预测油藏压力和相饱和度在注入期间以及注入后的分布,预测效果均良好。相比基础数值模拟模型,智能代理模型运行单次模拟只需几秒钟,总节省98.9%的运算时间。智能代理模型在运算速度、消耗时间以及成本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此外,智能代理模型与基础油藏模型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图19参30
  • 石油工程
  • ARTUN Emre, KULGA Burak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83-389.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致密砂岩气储集层重复压裂井筛选方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该方法以模糊逻辑为基础,通过语言模糊性的数学表示来处理语言的不精确性和主观性,是1个基于模糊集理论、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的计算系统。用5个指数分别表征与重复压裂井选择问题相关的水力裂缝质量、储集层特征、初始条件、操作参数、产量,每个指数又包含3个相关参数。将每个指数/参数的值划分为低、中、高3个类别,针对每个指数/参数的每个类别定义梯形隶属函数,并定义所有相关规则。先将某个指数的相关参数输入到基于规则的模糊推理系统中,输出该指数的值,再另建1个模糊推理系统,将储集层指数、操作指数、初始条件指数和产量指数作为输入参数,重复压裂潜力指数作为输出参数,从而筛选重复压裂井。利用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图11表3参25
  • 蒋官澄, 倪晓骁, 李武泉, 全晓虎, 罗绪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90-39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井下岩石表面双疏理论,研发出可在岩石、滤饼和钻具等表面形成纳—微米乳突物理结构并降低表面自由能,具有"防塌、保护储集层、润滑、提速"功能的聚合物超双疏剂并对其进行性能评价。以该超双疏剂为核心,结合钻遇的地层概况,配套其他处理剂形成了超双疏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体系,并与现场用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和典型油基钻井液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双疏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流变性更佳且高温高压滤失量与油基钻井液相当;超双疏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的抑制性和润滑性接近油基钻井液水平;体系无毒且安全环保。现场试验证明,利用该体系解决了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储集层损害和阻卡卡钻严重、钻速慢、成本高等技术难题,满足了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钻井需要,与其他钻井液技术相比,同区块井下复杂情况减少82.9%,钻速提高32.8%,钻井液综合成本降低39.3%,日产量提高1.5倍以上。图9表8参15
  • 许成元, 闫霄鹏, 康毅力, 游利军, 张敬逸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399-408.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工作液漏失控制问题,以颗粒物质力学为基础,明确了裂缝封堵层多尺度结构,构建了深层裂缝性储集层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环境下裂缝封堵层失稳模式,揭示了封堵层结构失稳机理。基于裂缝封堵层强度模型,提取了堵漏材料关键性能参数,选用新型堵漏材料开展室内实验,评价了材料关键性能参数对裂缝封堵效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堵漏材料选择原则。研究表明,裂缝封堵层承压过程中,堵漏材料相互接触形成力链网络,决定宏观封堵层承压稳定性。摩擦失稳和剪切失稳为裂缝封堵层结构主要失稳模式。细观力链强度取决于微观尺度堵漏材料性能,粒度分布、纤维长径比、摩擦系数、抗压能力、抗高温能力、可溶蚀能力为堵漏材料关键性能参数。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所提取的关键性能参数优选堵漏材料,可有效提高深层裂缝性储集层漏失控制效果。图13表5参37
  • 张安顺, 杨正明, 李晓山, 夏德斌, 张亚蒲, 骆雨田, 何英, 陈挺, 赵新礼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409-415.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低渗透油藏直井体积压裂改造效果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模型和井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产数据及压裂液返排数据的改造效果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矿场实例分析。将压裂后主裂缝附近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改造区域,用改造区域渗透率和面积分别表征压裂后缝网的改造强度和规模,并将改造区域导流能力定义为改造区域渗透率与面积的乘积。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裂缝半长和核心区域渗透率主要影响近井端流体流动规律,即生产早期规律,基质渗透率主要影响裂缝远端流体流动规律。以长庆油田典型老井为例,评价了该井两轮次体积压裂后的压裂改造效果及其变化,发现第1次体积压裂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改造区域渗透率和导流能力逐渐降低,压裂效果逐渐变小直至消失;第2次体积压裂后,改造区域渗透率及导流能力又大幅增加。图12表2参30
  • 新能源新领域
  • 邹才能, 潘松圻, 赵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416-426.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世界能源正处在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发展的"第3次重大转换期",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美国通过超前部署,依靠"非常规油气革命"即将实现"能源独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4大挑战: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能源消费"总量大"、"富煤但油气不足"的资源结构决定能源结构"不清洁"、持续攀升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决定能源供应"不安全"、非常规油气禀赋决定复制美国模式实现能源独立"不可行"。从世界能源大势与中国能源特殊性出发,开启中国"能源独立"长征路,提出"三步走"构想:①2020—2035年,依靠"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供给安全"问题;②2035—2050年,依靠"国内生产+海外权益",兑现"生产自主"愿景;③2050—2100年,依靠"新能源+智能源",有望实现中国"能源独立"。中国"能源独立"战略两个重要标志是国内生产量占消费量90%以上、清洁能源生产量占消费量70%以上,能源安全实现"长久安全"和"自主可控",战略意义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相关大产业发展、实现能源管理变革、落实零碳化环保目标。中国"能源独立"是个战略性命题,随着国家实力显著提升,或许不需要国内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相当,就能保障能源供给与消费安全。世界新科技革命或将超出预期,中国"能源独立"梦想将如愿到来。图4参30
  • 李潮流, 袁超, 李霞, 冯周, 宋连腾, 王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2): 427-434. https://doi.org/10.11698/PED.2020.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致密砂岩各向异性反演问题,提出了从阵列侧向测井和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提取电阻率各向异性的新方法,并对电学和声学各向异性的一致性开展研究。阵列侧向测井包含电阻率各向异性信息,但数模表明钻井液侵入是影响其响应特征的主要因素,其次分别是相对倾角θ和电各向异性系数λ。提出在已知θ前提下分步确定侵入半径ri、冲洗带电阻率Rxo、原状地层电阻率Rt初始值的分级反演以确定riRxoRtλ的方法。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是对不同方位上电阻率分布特征的刻画,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方位上电阻率的大小及水平、垂直方向的电阻率差异来提取电各向异性信息。致密砂岩矿物颗粒的定向排列和裂隙发育等因素是决定其各向异性的主要内在因素,由此产生了电各向异性及声各向异性,二者的强弱具有一致性。对多口井的测井资料分析表明,从阵列侧向、微电阻率扫描成像和交叉偶极声波测井分别提取的电、声各向异性强弱程度相互匹配,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准确性及刻画不同岩石物理各向异性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该研究为致密砂岩的各向异性评价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图8参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