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0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地质勘探
  • 刘小平;刘太成;蒋礼宏;顾芙蓉
    , 2000, 27(5): 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6个时期: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K21)、抬升剥蚀期(K2—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E2—E13)、裂陷消亡期(E23)和区域坳陷期(Q+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下古生界(寒武系—中奥陶统)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图4参5
  • 陈文学;李永林;赵得力
    , 2000, 27(5): 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众多中新生代小型含煤盆地之一。1993年开始进行规模性勘探,先后探明了宝浪油气田和本布图油田。该盆地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主要为与逆断层有关的背斜、断背斜油气藏;油气具有典型煤成烃特征,油气藏流体相态类型丰富,气油比高,流体性质好;油气藏几何类型以层状边水为主;油气聚集层位主要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层分布集中,单井油气层厚度大,埋深适中;侏罗系储集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碎屑岩;压力系数较高,产能中等;单储系数低,储量丰度中等。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圈闭发育史和成藏史分析,研究了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探讨了成藏模式。图3参7
  • 夏新宇;张文正
    , 2000, 27(5): 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有机质成烃恒温热压模拟实验的总包一级反应、连串一级反应和平行一级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标定出烃源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干酪根成气的表观活化能为48.8~114.3kJ/mol,视频率因子为1.91×102~4.99×102s-1(总包一级反应),油成气的表观活化能为50.9~120.7kJ/mol(连串一级反应),这些动力学参数远低于以恒速升温实验为基础建立的模型所标定的动力学参数。对此的解释是,一级反应模型的视频率因子和表观活化能是随反应进行的程度而改变的;有机质成烃过程往往不是一级反应;目前以恒速升温实验为基础进行的有机质成烃一级反应模型存在某些理论缺陷,应用于生烃史的研究和生烃量的计算时需要慎重。图2表2参13
  • 张文龙;秦建中;田立
    , 2000, 27(5): 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冀中地区晋县凹陷下第三系沙四段至孔一段14口井30块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鉴定出15个系列182个生物标志物。研究不同沉积环境下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该层段盐湖相烃源岩甾烷“熟化”现象的产生及未熟油的生成,认为:①水介质化学条件的变化是决定晋县凹陷中南部该层段三角洲相沉积中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多样性的重要因素;②该层段盐湖相未熟沉积有机质中存在的甾烷“熟化”现象,是由于在咸化水介质化学条件下,ββ-构型甾烷由甾醇经甾烯中间产物的还原作用而生成这一生成机理所引起的;③ββ-构型甾烷既可能具有热力学效应,也可能具有沉积环境的指相意义;④从一些生物标志物的生成机理和演化途径看,该凹陷未熟油可能是在咸化程度较高的水介质条件下,低温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的产物。图1参5
  • 瞿辉;赵文智
    , 2000, 27(5):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层序地层学以层序为单位研究盆地充填样式、充填结构、沉积体系以及岩相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预测形成油气藏的地质要素分布规律的层序格架,在这个格架中油气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密集段特别是复合密集段是层序格架中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部位,当几个层序的密集段在三维空间中横向拼合、纵向叠置、彼此紧密相邻时,常会产生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在一个完整的层序中,各体系域均有形成储集层的潜力,但它们在油气成藏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据对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德惠凹陷主要含油气井段的层序分析,有81.3%的油气段分布在低水位体系域,表明低水位体系域在油气勘探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图2表1参9
  • 操应长;邱隆伟
    , 2000, 27(5): 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火成岩储集层根据储集空间形态特征可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复合型三大类,其中每种类型又按储集空间的成因划分出若干亚类。分析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火成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火成岩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受火成岩岩相、构造作用、成岩作用、风化作用等因素控制。不同火成岩岩相以及同一岩相带中不同亚相的储集层其储集特征差异较大,如喷溢相中过渡亚相带气孔、微裂缝发育,物性好,可视为有利储集层;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不仅本身可作为储集空间,还可连通如气孔等孤立孔隙和促进溶解作用的进行,对改善储集条件具有关键作用;次生成岩期的溶解作用和风化作用可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但该期也常发生自生矿物充填孔隙、裂缝,降低了储集层的物性。图1照片1参5
  • 宋继梅;邓平
    , 2000, 27(5): 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取自全国各大油气田不同类型油气样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油气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天然气或凝析气的特征峰出现于Ex268nm/Em322nm处,凝析油或轻质油的特征峰在Ex284nm/Em336nm,中质油或重质油的特征峰在Ex256nm/Em360nm,此外,所有油气在Ex228nm/Em342nm处都出现共性峰。根据油气和烃源岩的三维荧光及同步荧光光谱特征,通过对钻井岩屑的现场分析,能判识油气层、油气的性质、烃源岩及煤,及时发现样品是否受到污染,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步荧光光谱适宜于快速分析,三维荧光光谱适宜于精细分析。荧光分析法在现场测井及老井复查中应用效果良好。图3参7
  • 油田开发
  • 高文君;彭长水;李正科
    , 2000, 27(5): 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水驱特征曲线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通用推导水驱特征曲线的理论方法。该方法主要从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曲线出发,充分考虑到油田一般都有无水采收期,利用定积分导出了不同油、水两相渗流特征下带有校正项的完整形水驱特征曲线,从而揭示了渗流特征与水驱特征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是水驱特征曲线的决定性因素。参17
  • 何琰;伍友佳;吴念胜
    , 2000, 27(5): 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毛管压力曲线分形模型和相对渗透率的分形预测模型。在毛管压力曲线分形模型和分数维的基础上,能准确确定任意含水饱和度,提高了饱和度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相对渗透率分形预测模型,可求得任意含水饱和度下的润湿相相对渗透率和非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能精确地预测相对渗透率。图1表1参12
  • 李红;王培荣;邓胜华;方孝林;柳常青
    , 2000, 27(5): 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润湿性是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原油中的非烃化合物对油藏润湿性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中影响润湿性的主要因素至今尚未确定。作者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和陆相两类原油进行组分分离,利用人造岩心,按照Amott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非烃化合物与沥青质的浓度对润湿指数的影响,并研究了原油中各组分的含量与润湿性的关系。实验表明:①同种原油中非烃和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情况相似,但不同原油中的非烃或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据红外光谱分析,含强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比含弱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对润湿性的影响大。②油湿指数与原油中的烃类、非烃中的胺和吡咯氮等馏分的含量之间无确定关系,但与非烃中的吡啶氮馏分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图3表6参12
  • 阳文生;梁官忠;赵小军;张欣;赵捧
    , 2000, 27(5): 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注水开发中后期油藏水淹状况及潜力分布,探索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运用毗邻的开发早期系统油基泥浆取心井与注水开发中后期的密闭取心井的分析化验及动态等资料,研究了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纵向及层内水淹特征、水淹层的物性变化及孔隙结构特征的变化,探讨了油层水淹后对开发的影响。分析认为,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相对高渗层,既是油藏的主力层,也是油层污染和水淹的主要对象,油层水淹的结果,导致喉道分异加剧,粗喉更粗,细喉更细,使油层主要流动喉道控制的有效孔隙体积减少,无水采油期缩短,最终驱油效率降低,这是目前油田注水开发含水高、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低,油田不能通过提液提高产量的根本原因。细分开发层系,是提高这类厚层砂岩油藏驱油效率的有效途径。图4参2
  • 张秀敏;王术珍;王胜刚;刘存辉;赵连水
    , 2000, 27(5): 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为港东油田的主力断块,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发育后期曲流河沉积的影响,地层非均质严重,加上长期注水开发,使断块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油层水淹加剧,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加大。为此,1991年对注水最完善的明二单元率先进行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挖潜工作。主要包括:①实施层系互换,完善注采井网;②钻加密调整井,挖掘死油区,提高断层附近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动用程度;③实施精细注水,充分挖掘低渗透率控制的剩余油。主要从3个方面整体实施,一是增加注水井点,缩小注水半径,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水扫油面积;二是加强高含水层的专项治理,重点突出注水井的调剖工作;三是脉冲注水,通过周期性地强弱交替注水,提高驱油效率。图1表3参1(
  • Coste JeanPaul;Zaitoun A;白宝君
    , 2000, 27(5): 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点介绍法国石油研究院的堵水技术(IFP堵水技术),开发的堵水剂都是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又称Disproportionate Permea-bility Reducer),对油或气体的相对渗透率影响并不大。IFP化学溶液满足笼统注入的条件。阐述了IFP堵水技术的特性,分析了IFP选井方法和堵水工艺技术;还介绍了用IFP技术堵水的典型现场试验,包括地下储气库的储气井、开采稠油的水平井、海上的砾石充填井、多层水驱井等。此外也介绍了IFP的最新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①针对注水井处理,IFP 进行了微凝胶深部调剖剂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对微凝胶的大小及构造的控制。②针对改善笼统注入效果,进行了预处理转向剂的研究;该转向剂以高分子聚合物的无稳态滞留现象(称为“桥联吸附”)为基础。图6表2参18
  • 伍增贵;鞠斌山;栾志安;杨寨;赵军凯
    , 2000, 27(5): 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带沉淀造成的堵塞是稠油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油田动态资料分析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解除此类堵塞的成功率,降低有机溶剂解堵(特别是在海上油井作业)的风险性。实验评价和施工结果表明,有机溶剂U-01对这种有机堵塞有很好的清洗作用。两口油井解堵后的液量分别为解堵前的1.7倍和4倍,证明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而合理选井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油井通过有机解堵提高增产油量的关键。图1表2参3
  • 综合
  • 胡玉峰;杨兰英;林雄森;郭天民
    , 2000, 27(5):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IP-143标准方法测定了我国孤岛和草桥原油正构烷沥青质沉淀量。结果表明两种原油的沥青质沉淀量均随沉淀剂分子量增大而减小、随剂油比增大而增大。在原油沥青质-胶质胶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质聚沉机理,该机理的基本假设是原油中沥青质分子以胶束形式存在,其中胶核为沥青质缔合物,溶剂化层为胶质和溶剂分子。通过分析沉淀剂性质、剂油比、体系温度和压力等对沥青质-胶质胶束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沥青质沉淀点、沉淀量、沉淀物平均分子量以及沉淀物平均颗粒大小随沉淀剂性质和剂油比等因素变化的规律。经比较说明,这些规律与本文及文献实验结果相符。图1表6参22
  • 李东传;唐国海;孙新波;姜国庆
    , 2000, 27(5): 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能射孔弹射孔后产生射孔孔道,同时形成射孔压实带,压实带是射孔损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严重影响油井产能。用实验手段对压实带进行了研究,实验用靶为标准贝雷砂岩靶,在API RP43(第五版)标准中第四章的标准实验条件下进行负压射孔,并进行流动测试。射孔流动实验后对靶体做了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粒度分析等实验。结果证实,压实带区域颗粒接触紧密,孔隙连通性变差,小碎屑大量增加;由孔道入口到顶端压实带颗粒直径有增大的趋势,表明射孔损害程度降低;压实带中未发现爆轰残留物,杵体的主要成份为铜的氧化物。研究工作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压实带,并对聚能射孔弹的研制、射孔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指导。图4表1参4
  • 讨论
  • 俞启泰
    , 2000, 27(5): 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水驱特征曲线应遵循3个原则:稳定水驱原则、直线段原则和含水率界限原则。应用一般的水驱曲线必须作某些条件的限定:根据地层原油粘度和根据与实际资料的相关性选择水驱曲线。由我国研究者提出的两种广义水驱特征曲线(z曲线和Y1曲线)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驱油田,应尽快予以推广。《油气藏实用工程方法》一书误导了水驱曲线的研究和应用,对油田开发是不利的。图1表2参26
  • 应力场研究
  • 周新桂;孙宝珊;谭成轩;孙宏斌;郑荣植;马常星
    , 2000, 27(5): 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方法,阐述了油田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大小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即在某一应力大小的条件下,现今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与断层走向的交角越大,断层封堵油气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在某一断层产状条件下,作用于断层面的联合压应力大于或等于岩石抗压强度,有利于增强断层封闭作用,反之不利于断层封闭。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笔架岭油田为例,选取该地区4口井46个层段,计算了钻孔井壁崩落的优选方位及相应的现今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分析认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总体为北西向,与主干断层走向呈大角度相交或近于垂直,据此评价4条主干断层总体上对油气的封闭性在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三段好,向浅部变差。采用声发射法测量了该区10口井4个层位现今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数值和岩石抗压强度,据计算所得联合压应力评价了其中3条主干断层的封闭性,总的变化趋势是深部好而浅部差。笔架岭油田的油气藏实际分布证实了评价结果是可靠的,这对于该区井位选择、区块评价、储量计算及制订正确开发方案有极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现实意义。图3表4参21
  • 地质勘探
  • 崔勇;栾瑞乐;赵澄林
    , 2000, 27(5): 5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以粗面岩为主,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由构造裂缝、风化裂缝、各种溶蚀孔洞和气孔组成。储集层的性质与裂缝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与裂缝相连通的气孔和半充填的杏仁孔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因此常规的测井解释不能客观地反映火山岩储集层特性。针对该区火山岩储集层的特征,在进行储集层参数解释时,应用裂缝孔隙度表征储集层物性,对测井资料进行了特殊处理,得到了与试油一致的结果。本项研究不仅在本区识别出3个新的优质储集层发育段,而且为指导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图5表1参6
  • 王红军;蔡迎春
    , 2000, 27(5): 5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油、气、水(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同期运移至储集层;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油水界面没有发生过变迁。图5参4
  • 油田开发
  • 尹天放
    , 2000, 27(5): 5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造模型、岩石物性参数模型和流体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所使用的三维地质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应用油藏地球物理学方法,可以提高所建地质模型网络节点参数的准确程度。文中给出一些实例,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剖面精细解释断层、恢复古应力场进行层面曲率分析、计算破裂值的平面分布来判断地质体的破裂程度从而建立构造模型;采用三维地震相干切片技术和多参数约束反演技术,定量地建立岩石物性参数分布模型,并解释单砂体骨架空间分布,建立单砂体骨架模型;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综合测井、地质资料,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模式识别技术,对地震属性与油气藏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建立流体模型,可以确定油、气、水的区域分布。图9表1
  • 王爱香;邓爱居;郑秀娟;李淑静
    , 2000, 27(5): 5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留楚构造带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是华北油田1998至1999年的重点滚动勘探开发区块。该区生储盖层配套,纵向上多层系、平面上普遍含油,构造两翼含油层位老且单一,核部含油层位新且多,断层为主要供油通道,油层分布垂直断层剖面上呈牙刷状、平面上呈窄条状。据此,认为留楚构造带还有较大的增储潜力。主要从5个方面论述留楚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机理:两套生油岩为油藏形成提供了较丰富的油源;东抬地层与反向正断层配合形成多个构造圈闭;河流相沉积使东营组成为有利储盖组合;深切烃源岩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构造、储集层、油源的有机配合形成留楚复式油气聚集。运用各种地质资料,分析储集层分布特征,结合油气分布找出滚动开发的有利潜力区,并通过已钻潜力区域总结出潜力类型,同时提出今后钻探的有利区域。图2
  • 孙焕泉;曲岩涛;房会春;伦增珉
    , 2000, 27(5): 5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50个油田1800余块样品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运用胜利油区Ng、Es1、Es2、Es3、Es4等5个砂层组的储集层敏感性室内实验资料,结合各油田储集层特征,总结胜利油区不同层位、不同埋深砂岩油藏的储集层敏感性特征及油层损害机理,认为:水敏性是该油区储集层的主要敏感性损害因素;流速过大会导致疏松砂岩储集层出砂;储集层具有弱—中等的碱敏性;对于盐酸和土酸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结果。为油气层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图1表4参3
  • 别爱芳;何鲁平;方宏长
    , 2000, 27(5): 5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挥发油藏蒸发混相驱采收率的因素大致分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类。地质因素主要是油藏纵向非均质性和油层厚度,其中前者的影响十分显著。油藏纵向非均质用韵律、垂向渗透率对数正态分布均值和变异系数、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等4个参数来描述;工程因素包括井距、注入方式(注气或气水交替)、溶剂注入量、气水交替频率、射孔位置等。研究结果如下:①应认真筛选注气蒸发混相驱的油藏,反韵律地层不适宜开展注气混相驱;②不同非均质程度的正韵律地层,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其混相驱采收率的影响规律不同;③射孔位置对提高波及效率意义重大;④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蒸发混相驱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用多元线性回归公式给予定量的综合评价。图5表2参1
  • 胡常忠;杨晓蓓;杨志斌;刘新福;宋鹏瑞
    , 2000, 27(5): 5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稠油开采新方法。该技术对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通过大量砂子的产出和泡沫油的形成,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是降低稠油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开采方法。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储集层胶结疏松,约有40%的稠油资源无法通过常规开采或注蒸汽开采方式投入开发,而这部分稠油资源基本上适合出砂冷采技术的应用。该油田在开展广泛的技术调研和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稠油出砂冷采矿场先导试验,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一口稠油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G4906井油层厚度9.4m,脱气原油黏度为6800mPa·s,密度0.9498g/cm3,实验过程中产出液含砂率高达2%~20%,呈泡沫状产出,泡沫油密度为0.58g/cm3,日产油量一般为20~30t,是同一油藏常规试油产量的10倍以上,是蒸汽吞吐产量的4倍以上。河南油田计划在将该技术投入工业性应用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开采试验领域。图1表1参4
  • 孙景民;王喜臣;张成玉;徐凤山
    , 2000, 27(5): 5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枣园油田地质条件复杂,近几年利用多种调剖剂对该区注水井进行调剖,效果不够理想。为缓解该区层内与层间矛盾,达到控水增油目的,利用RS决策系统软件,应用黄原胶调剖剂,进行科学优化,设计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调剖以后,区块水驱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在我国东部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出砂严重的地区,应用新技术方法及合适的调剖剂进行整体区块调剂,可实现“增油控水”,为油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2表2参3
  • 综合
  • 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
    , 2000, 27(5): 5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古代河流沉积体系中识别出了河型随时间演化的6种模式:辫状体系→曲流体系,曲流体系→辫状体系,辫状体系→网状体系,网状体系→辫状体系,网状体系→曲流体系,曲流体系→网状体系。依据具体实例讨论了3类河型的6种转化模式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了对应于各演化模式的古河型可能的空间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古代冲积河型演化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①河道比降;②河岸及河漫滩物质组成;③植被覆盖度;④流域来沙量大小及来沙组成;⑤流量变率;⑥气候因素;⑦构造因素;⑧海平面变化。认为这些因素对河型的控制往往彼此相关,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其影响作用的相对大小有所不同。与现代冲积河型空间转化的影响因素相比,地质构造作用和古气候变化是古代河型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图1参14
  • 谢庆宾;管守锐;薛培华;朱筱敏;王贵文;刘少宾
    , 2000, 27(5): 5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为网状河砂体可作为油气的储集体,所以对网状河沉积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河流发育网状河段,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重点对嫩江齐齐哈尔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分析认为,嫩江齐齐哈尔段现代网状河是由不断分汊合并的多河道系统及大片泛滥平原(湿地)组成的一种河流类型;其中发育网状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间漫滩、湖泊、沼泽、风成沙丘等微地貌单元;网状河道的沉积物以沙砾石和中细沙为主,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和斜层理,河道间其它微地貌单元以细粒沉积物为主;该区所具有的缓慢沉降背景、低坡降、高的加积速度以及易决口分汊是网状河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与国外报道的沉积模式进行比较后指出,该区网状河特有的侧向迁移、风成沙丘、较大的宽-深比以及船形叠置砂体与Smith所建立的网状河模式存在一定差别。图4参2
  • 孙小平;石玉江;姜英昆
    , 2000, 27(5):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发育致密砂岩型气藏,其测井评价受低信噪比、储集层伤害及非均质性强等多种因素制约。“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储集层岩石组分特征对其孔隙结构、物性和含气性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一般石英砂岩发育残余粒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孔隙组合,渗透性好,试气产量高,测井表现为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而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主要发育溶蚀孔和晶间孔,渗透率低,试气一般为中低产,测井表现为高时差、低电阻率。针对致密砂岩气层特点,文中引入或提出了一些新的气水层识别方法,如三孔隙度重叠法、气层测井孔隙度下限值法、视弹性模量差比法、声波时差差值法及其它一些根据试气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使气层的判识符合率在90%以上。在“岩心刻度测井”的基础上,文中计算了地层石英含量、岩屑含量和泥质含量,并分岩性回归出了高精度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为储量计算和气藏工业化评价提供了测井手段。图4参4
  • 张占松
    , 2000, 27(5): 5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井资料层序识别是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之一。在测井曲线上,准层序、体系域和层序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准层序界面表现为测井值、岩层厚度或岩性发生了突变。体系域的识别取决于准层序的叠加样式,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盆底扇以光滑柱形显示,上下界面处测井曲线发生突变;斜坡扇以齿状卵形显示,前积复合体以齿状漏斗形显示,水进体系域以齿状钟形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柱形-漏斗形为特征。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低水位体系域以乱模式显示,水进体系域以红模式显示,高水位体系域以绿-蓝模式显示。密集段以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高U、Th、K记数率和小倾角绿模式为特征。层序界面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表现为能够确定为不连续面的乱或断模式,以及低的U、Th、K记数率。针对在测井曲线上层序识别的多解性、层序级别划分的不一致性以及离开井眼范围的推测性,提出多种资料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同地震资料及高分辨率古生物资料的结合,是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有效方法。以东海某箕状凹陷的一口井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图2参4
  • 地质勘探
  • 吴永平;杨池银;王喜双
    , 2000, 27(5): 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大港和华北探区近年连续在千米桥等奥陶系潜山获得重要勘探突破,表明以奥陶系为主的潜山仍是有潜力的勘探领域。根据已发现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划分出5类成藏组合:潜山埋藏型,构造反转型,顺层溶蚀-运移型,晚期成岩(侵蚀)型,古生古储型。在原有潜山勘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燕山末期至早第三纪的构造反转对潜山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溶蚀具有多种途径和形式;逆冲构造体系是形成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和煤成油气藏的最有利构造样式。取得潜山勘探成果的关键因素是:采用以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地震处理技术精确落实潜山圈闭;有针对性地选准研究工作思路,进行包括10项研究内容的多学科地质综合研究,正确建立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因模式;形成以欠平衡为要点的十大钻井工艺技术系列。图5参12
  • 吴向阳;曾海东;金兴国;钱存武;罗祥毅
    , 2000, 27(5): 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扬子苏南地区对中生界、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已进行了四十多年,在地质认识和地震勘探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未能取得发现油气藏的实质性突破,致使勘探仍停留在早期阶段。从SK1井钻探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钻探结果与钻前地质认识的差别,得到以下启示:①苏南地区关键的石油地质问题是圈闭和油气藏的保存问题。②中生界、古生界的上、下构造不协调,只要下古生界的区域性有效盖层存在,即使浅层强烈变形,深层仍可能保存古油气藏。③下古生界的勘探区带评价的关键性指标首先是存在有效盖层,然后考虑张性断层对局部封盖条件的破坏作用。④对于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勘探,有效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和生烃强度分布可能是基本问题。图3参3
  • 谭丽娟;田世澄
    , 2000, 27(5): 6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图1表2参6
  • 张立新;李军;刘淑芝;张琳
    , 2000, 27(5): 6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歧北凹陷深层普遍存在异常压力,压力系数为1.2~1.6,纵向上分布有4套幅度不等的高幅泥岩欠压实带(超压带)形成压力封隔层,即Ed+Es上1、Es中1、Es2、Es3等4套泥岩超压层。凹陷沉降初期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是盆地的快速沉降与巨厚泥岩沉积相配置;东营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沙一中段地层异常压力则主要与烃类生成、黏土矿物转化有关。该凹陷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藏均具有高压封闭特点。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异常压力改善了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②上覆超压异常带对下伏油气具有良好的封闭保存作用;③异常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了动力。在歧北凹陷寻找超压油藏,纵向上应注重沙一下段和沙三段,平面上应注重斜坡带和深凹部位。图3表1参2
  • 武晓玲;卢福长;张云献;唐文忠
    , 2000, 27(5): 6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孟岗集洼陷是东濮凹陷内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1997年部署的濮深8井不仅钻获商业油流,而且全面揭示了洼陷的地层层序。烃源岩的产烃潜力、原油特征及油气母源等研究表明,该区存在3套烃源岩:沙一段源岩为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沙三段源岩为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二叠系源岩为高成熟烃源岩,生烃高峰期主要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濮深8井原油是高成熟原油,原油母质为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来自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的混源有机质。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钻探和研究表明,孟岗集洼陷沙三段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洼陷具有相当的资源背景,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区。图2表2参5
  • 汪双清;林壬子
    , 2000, 27(5): 6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烃化合物作为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辽河油田冷43块北部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茨榆坨地区、高升油田高Ⅰ区和高Ⅲ区的沙一段到沙四段10个稠油样品中,酸性馏分占正己烷可溶性非烃馏分的70%以上。由气相色谱可检测非烃化学组成的分析结果可知,辽河稠油中有着丰富的非烃化合物类型,其中各类含氧化合物占总非烃的92%~97%。含氧化合物的存在和分布特征表明,这些稠油油藏接受了非母岩来源的近期菌藻类有机质输入。以正构羧酸和甾醇为例,指出含氧化合物的存在与分布不是由油藏的原始油源(母源岩)所决定的,也不能简单地以油藏所在区域来划分,而很可能与发生在储集层中的、受到储集层构造条件控制的后期地球化学过程(如后期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等)有关。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与储集层构造条件相关这一特性为多方面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图3表1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