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0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地质勘探
  • 宋维琪;仝兆歧;信荃麟;张会元
    , 2000, 27(6): 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蔽油藏(尤其是薄砂体中的隐蔽油藏)是目前我国东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但其岩性圈闭预测难度很大。在对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三上亚段砂体的预测研究中,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地震资料识别砂体,主要依据三维地震连续性分析和瞬时相位分析预测砂体分布,依据振幅相位宽度和高度之比、相邻波峰波谷的比值及其平均振幅和波阻抗数值大小预测砂体厚度及泥质含量等性质。预测砂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江家店地区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图3参5
  • 赵密福;刘泽容;信荃麟;李亚辉
    , 2000, 27(6): 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层生长指数不仅与断层活动速率有关,而且还与沉积速率有关,在有严重剥蚀的情况下该指数被严重歪曲。断层活动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某时期内断层落差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同时利用断层生长指数与断层活动速率两种研究手段,对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断层活动强度进行研究,将结果与各地层单元的沉积速率进行比较,发现各地层单元的生长指数不可比,而断层活动速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断层活动的幕式性,与火山岩分布、构造沉降曲线的变化相吻合。总体来说,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为临南洼陷断裂强烈活动期,东营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大于沙一段沉积期。钱官屯、曲堤地区的二级断层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的活动强度大、封闭性差,结合原油产层的分布,推测两地区油气成藏在馆陶组沉积以后。明化镇组沉积期局部断层的活动强度加大,油气有较明显的纵向运移。断层生长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待商榷。图1表1参3
  • 刘魁元;康仁华;武恒志;刘连启
    , 2000, 27(6): 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罗151井区位于沾化凹陷南部,沙三段辉绿岩稀油油藏是近年来济阳坳陷在下第三系发现、勘探开发效果最好的侵入岩油藏。该辉绿岩为岩盘型浅成侵入岩,大致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馆陶组沉积中期两期顺层侵入于沙三段烃源岩中,有4个亚相:炭质板岩亚相,含堇青石硅灰石角岩亚相,边缘亚相,中心亚相。通过人机联作解释技术抽取联井地震测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提取了20种地震特征参数,采用神经网络判识技术识别火成岩,编制出火成岩等厚图和顶面、底面构造图。该辉绿岩圈闭及储集空间(原生的裂缝系统及晶间孔隙和次生的溶蚀孔、洞、拱张缝等)的形成早于生油期,有良好的油源条件,烃源岩也是封盖层,断层及围岩中的微裂缝是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硅灰石角岩微孔隙型油藏和辉绿岩孔隙-裂缝型油藏两种油藏类型。图3参3
  • 毛凤鸣
    , 2000, 27(6): 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邮凹陷北斜坡普遍发育辉绿岩侵入体,辉绿岩侵入时期、油气运移期以及圈闭形成期三者的匹配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模式。依据区域构造运动的特征、演化,辉绿岩的侵入特征,以及辉绿岩分布与断层的关系等综合分析,提出了高邮凹陷北斜坡发育的两套辉绿岩均为三垛事件的产物,并探讨了辉绿岩侵入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图2参3
  • 董冬;陈洁
    , 2000, 27(6): 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潜山油气藏是断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藏类型。文中基于断陷盆地内潜山油气藏受盆地不同次级构造带控制而成带出现的特点,提出“潜山油气藏体系”概念,总结各次级构造带潜山圈闭和(或)油气藏体系的组合特点和分布规律,认为陡坡带、低凸起带、缓坡带是盆地内潜山油气藏体系最发育的构造单元,而凸起带和洼陷带次之;建议盆地内潜山油气藏勘探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主攻目标为陡坡、低突起和斜坡带,获得突破后,第二步的目标是洼陷和凸起带。图1参5
  • 许卫平;田海芹
    , 2000, 27(6): 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南部东营凹陷—惠民凹陷深层的孔店组勘探程度较低,建立其地层格架,是油气勘探研究及战略部署必走的一步。认为孔店组沉积期研究区基本是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4个沉降中心明显受断层控制;以埕宁隆起和鲁西隆起为主要物源区,区域物源丰富;气候早湿晚干,水体整体较浅,但有深水区域发育的条件。把孔店组确定为完整的Ⅲ级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对应于孔三段)、湖侵体系域(对应于孔二段中、下部)、高位体系域(对应于孔二段上部和孔一段中、下部)和收缩体系域(对应于孔一段上部)及若干准层序。解释了研究区总长约3000km地震剖面,建立了4条钻井地震联合剖面,建立起宏观层序地层格架,认识到孔店组有深水洼地相间分布、多个次级沉积中心共存的特点,烃源岩(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中。建议增加孔店组油气勘探的速度。图3参2
  • 郭旭升
    , 2000, 27(6):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青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博兴洼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砂体分布控制。以沉积体系发育研究为指导,以地震相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主要手段,分析高青地区沙三段沉积演化史,认为其沙三段砂体(包括已发现的樊家砂体、高青砂体、正理庄砂体)是高青三角洲(物源来自洼陷西部青城凸起及西北更远地区)不同发育时期的产物,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描述了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储集层性质,指出沙三下亚段油藏以砂体上倾尖灭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中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岩的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上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高青地区进一步勘探的要点是落实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的分布,同时考虑断层封闭性。图2
  • 油田开发
  • 王志刚
    , 2000, 27(6): 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渤南洼陷,是胜利油区地质储量最大的深层低渗透油田,主要开发层系沙三段4砂组为浊积成因砂岩,埋藏深度为3200~3400m。以渤南油田三区沙三段4砂组为例,分析成岩作用对该砂组储集层储渗结构的改造作用。降低孔隙度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交代作用,其中,物理压实主要发生在2500m以上深度;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增大孔隙,并主要发生在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中;成岩黏土矿物对储渗结构起损害作用。进行渤南油田成岩作用与储集层特征演化关系的研究,搞清低渗透储集层储渗结构,对于指导开发方案调整、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参2
  • 蔡忠
    , 2000, 27(6): 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南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属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储集层孔隙结构较均质,驱油效率与岩石物性具有一致性。三角洲平原亚相内的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驱油效率与岩石物性之间相关性不好,且反映出负相关的统计特征。研究表明,临南油田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当孔隙结构较均质且物性好时,驱油效率高,而当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时,即使渗透率高,驱油效率也低。并从地质特征及渗流理论等方面对上述现象给予了定量表征。图2参16
  • 刘中云
    , 2000, 27(6): 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应用效果显著。表1参8
  • 王光付;战春光;刘显太;朱玉洁
    , 2000, 27(6): 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其中N1—N21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N21)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N1)。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0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地层对比工作复杂、构造形态不落实、油砂体分布规律不清楚。通过运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型演示技术相结合,对N1—N21油藏进行研究,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构造形态、油砂体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为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油藏模型;同时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增加含油面积1.0km2, 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10×104t。图1参3
  • 邢正岩;陶国秀;许坚
    , 2000, 27(6): 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透镜状“水包油”油藏是在储集层非均质严重的地区常见的一种油藏类型。造成“水包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沉积过程中储集层岩性有一定变化,经成岩演化后储集层物性也有一定差异。油气运移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孔喉半径大、渗透性好的生物灰岩中的水容易被排替,形成油层;而孔喉半径小、渗透性差的生物灰岩中的水不易被排替,形成水层。对该类油藏需要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并根据岩心、录井、试油、试采及电测井资料综合判断油水层。在射孔时应有选择地射开厚度较大、物性较好的层,避射物性差的层段,使该类难动用储量能得以开发动用。图1参2
  • 侯加根
    , 2000, 27(6): 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沉积旋回研究为主,辅之厚度法、等高程法、多井闭合法等,在进行时间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指出沙二下亚段是以水下三角洲平原的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控制了主力油层的发育和分布,储集层性质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以沉积微相为主线,查明了储量动用状况和油田水淹规律,指出沙二下亚段各生产层储量动用程度不均,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量最大、动用最好,分流次河道微相次之,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虽有一定的储量,但在目前技术状况下基本没有被水驱动用。调查表明,下一步动用储量潜力区仍然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次河道微相带。图1表1参2
  • 孙国;张兴平;徐守余
    , 2000, 27(6): 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细油藏描述关键在于建立能够定量描述和表征油藏储集层及流体的油藏地质模型。孤岛油田西区馆陶组油藏属于河流相沉积,砂体分布零散,横向变化大,建立准确地质模型难度较大。应用先进的随机地质建模技术,确定了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三维变异函数,优选指数模拟为最佳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区储集层参数三维地质模型,较好反映了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的非均质性。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认识:①随机模拟的基础是求准变异函数,求准变异函数不但能直接评价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而且其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精度;②强调地质约束,必须在充分认识地质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方法校验,选择合适的地质模型;③由于随机模拟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和地质条件的差异性,目前较成功的方法和实例往往只用于特定储集层,因此模拟难度较大,必须不断探索,总结经验;④只有把随机模拟技术应用到从勘探到开发的全过程中,并且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其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图2参2
  • 综合
  • 孟宪军;曲寿利;王玉梅;慎国强;余学峰
    , 2000, 27(6): 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几年的勘探开发,证实川西洛带气田的侏罗系蓬莱镇组拥有多层极有潜力的储气层。主要通过气藏模型特征研究、精细地震地质标定,证实了蓬莱镇组储气层的强振幅、低频率、低速度特征;应用三维立体镂空透视等全三维地震解释方法,采用目标层三维地震数据和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数据,追踪预测了主要含气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展布和厚度变化。将地质分析与地震技术相结合,预测含气砂体有利沉积相带,证明了洛带气田蓬莱镇组属曲流河与网状河沉积,研究成果为地质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图2参2
  • 王世艳;邓玉珍;张海娜
    , 2000, 27(6): 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集层属河流相沉积砂岩,砂体分布零散,连续性差,不存在大面积连通的活跃边底水。投入开发3年来,已暴露出天然能量明显不足,饱和压力高,地饱压差小的矛盾,依靠注水补充能量开发势在必行。从埕岛油田整体构造入手,开展了陆相储层微型构造精细分类、微型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油层顶面构造幅度与累油和含水关系研究,得出了规律性认识。为其它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开发方案调整、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借鉴依据。图2表1参4
  • 地质勘探
  • 张勇;赵密福;宋维琪
    , 2000, 27(6): 5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纵向分布特征为:曲堤地垒发现4套主要的含油层系,西南缓坡带只在沙四上亚段发现了含油气层位,白桥—仁风潜山带无油气显示,夏口断裂带下降盘油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沙三段、沙二段。认为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有:发育馆三段和沙一段区域性盖层;全区大规模油气运移期所有断层的活动都较弱,限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断裂带具有走滑性质,限制了纵向运移;斜坡带远离油源,油源不充足,同时只在局部地区存在异常压力带,垂向运移能量不足。曲堤油田纵向含油层系长是油源充足、晚期断层活动强烈造成的,而西南缓坡带发生油气纵向运移的可能性小,勘探目标应集中在沙一段区域盖层之下的层位。图1参5(
  • 徐怀民;林玉祥;郗风云;方来富
    , 2000, 27(6): 5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酸的形成及分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烃源岩的有机质在向干酪根及油气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地释放出酸性成分,释放的有机酸进入储集层水体将改变水介质性质,使地层水由碱性变为酸性,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通过恢复地层中的有机酸形成过程,正确确定烃源岩排酸量及介质中有机酸的浓度,有助于预测研究区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发育和分布状况。文中应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实测数据,建立了研究区内Ⅱ型干酪根的有机酸生成及演化模式。以模式为指导,结合地层压实理论定量恢复E23和N1两套烃源岩的有机酸形成演化过程及空间展布特征,指出潜在的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于油泉子构造、咸水泉构造、南翼山构造和南乌斯构造等。图2表1参4
  • 刘建民;李阳;关振良;乔明全;姚光庆
    , 2000, 27(6): 5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孤岛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垂向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馆陶组河流沉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型。认为孤岛地区馆陶组河流沉积层序总体上是一个完整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且其演化是脉冲式的,其中馆33、馆35、馆42、馆44、馆53、馆63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是本区最好的一类油层;基底沉降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或供给速率的平衡关系是控制砂体空间展布的根本原因;馆陶组地层对应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即馆上段和馆下段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即下部(馆7、馆8)、中下部(馆5、馆6)、中上部(馆3、馆4)和上部(馆1+2); 短期旋回基本上与油砂体规模的地层单元相当,可用于解释油砂体的叠加和迁移。图3参2
  • 武恒志;曲寿利;孟宪军;陈娟;慎国强;王秀玲
    , 2000, 27(6): 5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深4井区位于沾化凹陷最深的渤南洼陷带内,其深层沙四段具有充足的油气源条件,但因储集层埋藏深,地质情况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等,致使前期对区内构造形态和储集层变化的规律认识不足。通过应用地震资料叠后目标处理、地震地质精细构造解释分析、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等技术,对本区沙四段的复杂构造变化和储集层展布规律作了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本区地质构造和沉积变化的规律,为选择下一步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图3参2
  • 油田开发
  • 李阳;才巨宏
    , 2000, 27(6): 5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裂缝是开发储集层研究的难点,不仅要有丰富的岩心资料,还需要将室内物理实验技术与数学地质方法紧密结合。渤南油田三区沙三段4砂组低渗透储集层主要为浊积成因的岩屑质长石砂岩,以其为例阐述低渗透砂岩储集层裂缝参数的定性和定量表征问题。在裂缝性参数的定性表征研究方面,开展了裂缝类型、裂缝的力学性质与成因、裂缝的充填程度与含油性等研究;在定量表征方面,进行了裂缝的延伸方位(主要采用古地磁定向、岩心微层面定向方法)、裂缝的倾角以及高度与延伸长度(均根据岩心裂缝统计)、裂缝的密度(应用裂缝视密度描述、裂缝间距指数法和分形几何方法)和裂缝开度(采用岩心样品的高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模拟恢复)等研究。该油藏裂缝参数的研究为裂缝物性参数的定量解释、储集层物性的数值模拟以及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图4参3
  • 毕义泉;刘里勤;沈国华
    , 2000, 27(6): 5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庄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西段,沙三上亚段油藏为受边、底水影响的地层-岩性油藏,主体部分是郑408砂砾岩体。该砂砾岩体虽具有中高孔、中高渗储集层特点,但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质性和敏感性问题,平面以北部非均质性最强,纵向以上部非均质性更严重。以沉积学标志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及地震相等方法,分析认为郑408砂砾岩体为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低,成岩作用弱,以原生孔隙为主。对油田主力区5口取心井65块(次)沙三上亚段岩心进行流动实验和辅助实验,结果是储集层胶结疏松,黏土矿物主要是不稳定的伊/蒙混层矿物,敏感性损害主要是中—强水敏性,其次是中—弱酸敏性和碱敏性。因此,王庄油田注水开发时,要着重加强防水敏工作。图2参2
  • 窦之林
    , 2000, 27(6):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系统研究了形成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识别、分类及评价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型。引用活度函数及层内差异等6种数学方法在单井中识别流动单元,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等5种方法在剖面上识别流动单元。提出了流动单元定量分类评价方法,把孤东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集层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得到确定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建立起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把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研究紧密结合,研究剩余油在不同流动单元以及同一流动单元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内在联系。预测了孤东油田馆上段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及剩余油的分布,指出不同流动单元的开采潜力,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参5
  • 徐英霞;高喜龙;杨鹏飞;黄咏梅
    , 2000, 27(6): 5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属河流相砂岩,油气富集程度高,该层系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埕岛油田总储量的89.6%,产能高,原油性质相对较好,该油田目前仍处于天然能量开采阶段。通过对馆上段油藏的综合分析,建立了高度概括的油藏概念地质模型,认为馆上段河道砂油藏为曲流河相正韵律细粒沉积为主,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高黏度、高饱和度、高非均质程度等特点,砂体变化快,油层疏松易出砂。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与井资料密切结合,建立了描述储集砂体分布和油藏属性参数特征的静态地质模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馆上段1+2砂组至6砂组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图1参3
  • 毕秋军;宋书君;张本华;乔明全;刘军
    , 2000, 27(6): 5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岛馆1+2砂层组零散分布于整个孤岛油田,是该油田岩性-构造复合油藏的产层。在依靠天然能量的常规试采方式下,影响该砂层组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油层多而薄、储量分散、油砂体小;天然能量弱,单井产能较低;成岩作用差,泥质含量高,水敏性强,导致油层在开采过程中出砂严重,加上出砂粒度较细,防治难度大。为了获得该砂层组较高的采收率,开辟了中30-8先导性注水开发试验区,优选了馆1+2油藏注水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经推广应用,使馆1+2油层的采收率由注水开发前的4.2%增加到目前的16.3%,实现了分布零散、薄层、出砂严重低品位油藏的高效开发。参2
  • 蔡燕杰;赵金亮;关悦
    , 2000, 27(6): 5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岛油田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注聚区内油井单井见效特点不同,按单井含水的变化划分为4种类型:“U”字型,单层生产,油层厚度较薄,含油饱和度高,具有含水下降幅度较大、见效时间长、累计增油量高、见聚较晚等特点;“V”字型井,多出现在油层厚度大,油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的区域,其含水下降幅度较小,见聚早,且大多见效同时见聚;“W”字型井,多为边角井,注采关系不稳定,含水下降幅度小,增油量较差;不见效型,受水驱干扰大,未见增油降水效果。每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储集层性质、剩余油饱和度、注采关系等。图1表1参2
  • 综合
  • 王延光;柴振一;李明娟
    , 2000, 27(6): 5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海地区是胜利油田重要的资源增补阵地。该区存在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古生界、太古界等7套含油层系,其中馆陶组上段是最有利的含油层系之一,但勘探难度大,主要原因是该层系储集层薄、横向变化大、钻井稀少。通过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地质模型以及地震正演模拟,对该地区馆上段的地震地质特征、油气藏的地球物理机制和物性特征做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适合本区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几种地震方法,包括叠后地震多参数分析技术、叠前道集分析技术(AVO、FVO等)、叠加速度谱分析应用技术等,这些方法在该区几个区块油气藏的预测与描述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大幅度降低了海上钻井的高投入、勘探开发的高风险。这无疑对胜利油田广大的滩海以及类似地区未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3表1参5
  • 徐守余
    , 2000, 27(6): 5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Q油田储集层具有层薄、低阻的特点,给测井储集层综合评价带来困难。经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全区所有井的测井资料及试油、射孔资料对储集层进行定性判别;同时引入Fisher判别法分薄层和厚层识别油、水层,并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绝对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最后进行综合定量解释和评价,可以使低阻油气层的解释精度得到很大提高,实践证明这一研究思路有效可行。图4表1参3
  • 地质勘探
  • 郑和荣;林会喜;王永诗
    , 2000, 27(6): 6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以北的浅海海域,是具有7套含油层系、十余种油藏类型、4种流体性质的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针对3套目的层系石油地质特征和海上勘探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采用不同三维地震储集层描述技术:采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描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和基准面旋回对比技术预测东营组和沙一段的水下扇体储集层分布;采用合成声波测井等技术完成全区太古界、下古生界的储集层横向描述和预测。1984年至1999年,按选带、控层、逐层深入的思路进行勘探,探井部署中采用多参数、神经网络等储集层描述和油气检测技术,缩短了勘探开发进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口井平均探明储量560×104t。图3参2
  • 王宁;陈宝宁;翟剑飞
    , 2000, 27(6): 6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是成藏动力(即剩余围岩压力)与成藏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的条件被满足时才可能成藏。根据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大量测试数据统计结果,将压汞实验中进汞50%时所对应的排驱压力定义为等效排烃压力,用于定量评价油气初次运移进入岩性圈闭的阻力大小。等效排烃压力的大小主要与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根据东营凹陷1282块压汞测试样品的统计结果,得出根据孔隙度、渗透率计算等效排烃压力的相关公式。成藏指数是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比的无因次量,其值越大越利于砂体形成岩性油气藏,越小越不利于成藏。给出应用等效排烃压力和成藏指数评价东营凹陷牛庄地区两个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的实例。钻探结果证实,等效排烃压力和成藏指数是定量评价砂岩透镜体成藏条件的有效参数,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图2表1参6
  • 孔凡群;李亚辉
    , 2000, 27(6): 6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8断块属高勘探风险区块,1998年以来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油气的分布规律尚有许多模糊不清之处。运用断层封闭性理论,从断层的力学机制和断层两侧的岩性配置关系两个方面剖析了永8地区相互正交的两组断裂系统的封闭性。尽管两组断裂系统的封闭机制截然不同,但均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永106断块和永8主断块油气贫富的差异取决于南界东西向断层能否有效地疏导油气,永106块的下倾方向油气疏导层被断层错开而无法沟通油气,成为贫油断块;永8主断块的下倾方向油气运移通道畅通,油气富集。图2表1参3
  • 张煜;李亚辉
    , 2000, 27(6): 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层泥在断层封堵油气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断层泥分布的指标有多种。前人多认为断层泥岩沾污因子(SSF)值越接近1.0,断层封闭性越强,断层封闭性随着该值增大而逐渐减弱。泥岩沾污因子小是断层封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东辛油田东营组的研究结果表明,SSF值约2.0时断层封闭程度最高,其油层的SSF界限值约为4.3,低于此值断层的封闭性较好。由于泥岩沾污因子无法反映断层的断距、力学机制、生长性等因素对断层泥形成的影响,在具体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对断层泥形成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图2表1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