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3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贾承造;赵文智;魏国齐;刘德来;张君峰
    , 2003, 30(2): 2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盐构造广泛分布于北美、非洲、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是当前国外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热点。2002年AAPG年会重要议题之一是盐构造与油气勘探,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盐构造演化主要经历底辟早期、局部盐岩运移、线形盐墙同期变形、成熟底辟形成晚期和底辟活动等5个阶段;主要发育盐墙、盐株伞盖、盐倒悬体、盐焊接、盐岩推覆体、微型盆地、逆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等8种构造样式;利用三维物理与数值模拟可以恢复盐构造发育过程和空间变化,有助于识别盐构造。与盐构造有关的油气勘探近期分别在墨西哥湾、非洲(安哥拉、刚果深水大陆架)、中东的伊朗等地区取得重大发现,显示了盐构造的巨大油气勘探前景。随着三维地震成像和盐构造地震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将是今后极为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参13
  • 姚宗惠;张明山;曾令邦;王润生;何天翼
    , 2003, 30(2):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多数研究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盆地内部不发育断裂。但近年在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上陆续发现了盆地北部存在着断距约40~240m的断层,总体上看,从天环向斜北部到苏里格庙、乌审召、东胜一带为北东向断裂多发带。这些断层以断开奥陶系风化壳、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等地震反射层波组为主,通常组成单向逆冲断层、对冲断凹型、背冲断垒型和先逆后正反转型等几种断层类型。这些断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在燕山运动中、晚期受到周边构造单元强烈挤压所形成的,也是由克拉通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伴生产物。图1参10
  • 李伟;刘宝;吕涛;白淑艳;付建奎
    , 2003, 30(2): 2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西盆地自从发现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及柳沟庄等油气田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油气来自青南凹陷。经过对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山前推覆体构造、已发现油气储量占油气资源的比例及近几年油气勘探进展的分析,认为老君庙与石油沟的油气中的较大部分应是山前推覆体之下掩埋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所生成。图3表1参18
  • 欧阳睿;焦存礼;白利华;苌蘅;王玉昌
    , 2003, 30(2): 2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多种类型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包括海绵、托盘类、层孔虫、珊瑚、隐藻类、苔藓虫、蓝绿藻、绿藻、管孔藻科红藻等,主要礁体类型为灰泥丘和少量的骨架礁、障积礁。分析钻探揭示的生物礁特征,结论是灰泥丘主要形成于棚内及棚缘内带环境,骨架礁与障积礁主要形成于棚内与棚缘环境。通过沉积相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研究,预测塔中地区的陆棚边缘相带和塔中北部斜坡的中部地带,有望找到带状或断续带状分布的生物礁带。塔中1号断裂西端的顺托果勒西区块已发现6个地震异常反射体,从其发育层位、所处环境和内部反射特征来看,极可能是生物礁丘。图2表2参6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肖乾华;李美俊;彭苏萍;刘计国
    , 2003, 30(2): 2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有重要作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不整合较发育,根据实际资料研究沙三段顶面不整合类型(削截、平行和超覆)和不整合面上下6类岩性接触关系的平面分布。不整合类型和不整合面上下岩性接触关系不同,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不同:下泥上砂的削截和平行不整合可在不整合面之上成藏;下砂上泥的削截不整合易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不整合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砂岩,可作为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上下均为泥岩,可起封堵和区域盖层的作用。根据上泥下砂的不整合面分布区有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认识,预测青龙台构造高部位和茨榆坨潜山的低带是有利目标区。图5参12
  • 于正军;韩宏伟;王福永
    , 2003, 30(2): 2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凹陷已进入勘探开发成熟期,滚动勘探开发是增储稳产的主要手段,精细油藏描述是其关键。总结滚动勘探开发的4种方式(老区扩边、发现新块、发现新层系和新区滚动勘探开发),对断块复杂程度提出按每平方千米内所有断层的累加长度划分的新方法,从构造描述、储集层描述和油藏描述方面介绍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技术方法。以永8断块为例,在层位标定、反射特征分析、构造描述流程、地震地质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精细油藏描述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相干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的重要作用。应用这一滚动勘探开发技术,使东营凹陷每年新增滚动储量近2000×104t。图3参10
  • 王发长;穆龙新;赵厚银
    , 2003, 30(2): 2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喀油田中侏罗统砂岩属特低渗透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平均渗透率为0.3×10-3μm2;地下基质岩块孔隙度为7.4%,渗透率为0.16×10-3μm2。砂岩储集层发育的主要裂缝类型有构造层理缝、正向正交缝、斜向正交缝和羽裂等,裂缝宽度一般为0.3~3.2mm,纵向切深为0.1~0.8m,水平延伸长度为0.2~2.1m。裂缝以半充填为主,其分布受岩性、层厚和构造位置的影响,纵向、横向均呈带状分布,被裂缝切割而成的基质岩块尺寸取决于裂缝频率,岩块长轴方向以北西西向为主,与构造轴向基本一致。图3表4参8
  • 匡立春;毛志强;孙中春;张有平
    , 2003, 30(2): 2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利用测井信息解决地质、工程问题的深度及广度,利用核磁共振测井、电缆地层测试等资料,可以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确定油气藏的压力系统、认识油气藏的性质等。准噶尔盆地的勘探实践证明,基于测井新技术、新方法的测井油藏综合评价技术已经初步形成。图4参4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高兴军;宋子齐;程仲平;于兴河;杨纯东;李洪海
    , 2003, 30(2): 2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孔隙结构、储集层渗流特征、储集层敏感性、储集层分布、油藏天然能量、原油物性6个方面分析影响砂岩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各种地质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标准及权系数,按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对辽河油区3个不同类型的水驱砂岩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及水驱开发效果吻合较好。表4参6
  • 油藏物理
  • 杨龙;沈德煌;王晓冬;赵丽敏
    , 2003, 30(2): 2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渗流的重要参数,可提供对油藏中各相运动情况的基本描述,但对温度是否会影响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的看法不一。分别用辽河油田的杜32块、齐40块和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的原油,在60℃、120℃和200℃条件下进行水驱油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处理与分析表明:温度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及残余油饱和度影响不大。图1表2参11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黄新文;朱学谦;周琦;张兴焰;冯永生
    , 2003, 30(2): 2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西坡深层低渗透异常高压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开发效果为目标优化设计注采井网:考虑渗流阻力损耗的地层压力,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井网密度;考虑压裂裂缝对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引入地应力研究成果,建立水力压裂油藏模型优化设计注采井网。对2个深层低渗透新建产能区块的井网和4个开发单元的注采调整的优化获得显著效果,实现了高效注水开发,3a累计增产原油62.8×104t。图4参18
  • 欧阳坚;朱卓岩;王贵江;孙广华
    , 2003, 30(2):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子结构设计理论,研究了TS系列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这种耐温抗盐聚合物由丙烯酰胺、含强极性基团的阴离子单体和适量的疏水单体共聚合成,性能试验表明其耐温抗盐性能较好,并可满足聚合物的污水配制需要。驱油试验表明,在高矿化度配制水条件下,相对于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分子量2500万),耐温抗盐聚合物的驱油效率可提高6%。图2表1参8
  • 袁谋;尹文军
    , 2003, 30(2): 2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均质严重的注水砂岩油藏在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应用堵水调剖技术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攻关的重大课题。基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优选合适的堵水调剖剂,配套完善注入工艺和评价技术是大面积堵水调剖工业化应用取得成功的关键。此技术已成为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一项主导工艺,经济效益显著。图2表2参13
  • 油藏物理
  • 刘合年;罗凯;胡永乐;赵文智;钟太贤;田昌炳
    , 2003, 30(2): 2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近年在深部储集层发现越来越多高压地层流体。深部储集层温度很高,地层流体常出现反凝析现象,更重要的是,深部地层流体因含有大量重质烃类而出现气-固相变。采用固相沉积激光探测系统实测高压凝析气流体的固相沉积动态,结果表明固相开始沉积的压力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应用热力学原理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图2参15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刘敏;周福建;熊春明
    , 2003, 30(2): 2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低压、低渗、水敏性储集层的新型原油基压裂液体系。根据基液原油的组分合成相应的增稠剂,增稠剂在原油中与交联剂反应,形成网状结构,使原油成为黏度可以调控的冻胶,从根本上改变了油基压裂液以柴油、煤油为基液的现状,降低了油基压裂液的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压裂液的抗温、抗剪切和破胶性能,并将交联时间缩短到2h以内,可以满足现场压裂施工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施工强度和压裂改造的综合成本。在青海油田进行的现场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图9表1参5
  • 经济评价
  • 刘斌;任芳祥;易维容
    , 2003, 30(2): 2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油井措施的投资效果,减少无效措施投入,合理利用有效的措施费用,提出油井增产措施最低增油量的概念;利用技术经济学理论,推导出计算油井措施最低增油量的计算方法。以辽河油田SG采油厂1737井次10类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实例,证明计算油井措施最低增油量可以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的效益状况,有助于科学筛选和确定油井措施,按效益第一的理念经营管理油藏。图1表1参7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Marcello Simoncelli;HUANG Zuxi
    , 2003, 30(2): 2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前期勘探,已证实柴达木盆地中部存在浅层生物成因天然气,并发现了6个浅层天然气田,即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台吉乃尔、驼峰山和盐湖。在过气田的时间地震剖面上存在典型的“气烟囱”效应,即由于天然气藏的气体向上运移及逸出,由于地震波能量被吸收而在时间地震剖面上出现的下拉、低频、深层成像差等现象。叠前深度偏移(PSDM)是石油勘探家行之有效的一种解释性方法,它能够改善成像质量,提高信噪比,使深度剖面具更高的解释可信度。成像质量的提高是通过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而实现的。建立了精确的速度模型,就能够准确地归位目标层反射能量,提高信噪比,从而达到消除“气烟囱”效应的目的。在涩北区块(柴达木盆地),应用以上方法得到的深度地震剖面消除了时间剖面伴有的速度效应,使得解释人员能更好地解释区块的构造背景,并应用Geosec2D软件对涩北一号和盐湖构造进行构造形成期分析。图8参7
  • 学术讨论
  • 吴志均;唐红君;安凤山
    , 2003, 30(2): 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岩心描述和激光共焦扫描电镜研究,得出川西地区新场上沙溪庙组气藏致密砂岩的低角度至水平微裂缝十分发育而垂直缝和构造缝极不发育的认识。根据裂缝特征,结合对该气藏的成藏过程和构造形变分析,认为低角度至水平微裂缝是层理缝,形成的原因是:①在砂岩致密化和构造隆升之前,天然气已相对富集成藏,在储集层和烃源层内形成了有效的封闭体系;②砂岩致密化和构造隆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当封闭体内压力梯度升高的值大于致密砂岩薄弱面(层理面)破裂成缝的值时,自然流体压裂作用很可能沿致密砂岩中的层理面发生,形成“层理裂缝系统”。这些层理缝改善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渗透性,层理缝发育区是气井高产能区。图5表1参11
  • 刘文斌;季峻峰;边立曾;王良书
    , 2003, 30(2): 3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测定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8个干酪根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发现在波长600~1000nm范围,谱线的斜率与镜质体反射率(0.27%~0.67%)之间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酪根的漫反射光谱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简单、快速、定量的新方法。图3表1参12
  • 专家论坛
  •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王社教;汪泽成
    , 2003, 30(2): 3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发展历史使海相—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叠置,形成叠合含油气盆地。按不同阶段的叠合样式将叠合盆地分为继承、延变与改造三大类,其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使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不同。叠合盆地有些石油地质现象超出了已有石油地质理论范围,深层和超压条件下的生、排烃机理与成藏、油气分布不完全遵从“源控论”,“退火”背景下超晚期成藏,大油气田分布不遵从已有模式,深层与早成藏、晚埋藏和次生作用有关的储集体的物性好于按常理的预测。对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认识应坚持以过程重建为主线的综合研究,选择勘探技术应按不同阶段和需要而有不同侧重,并配套使用,求得勘探高效益。图8表1参20
  • 张抗;王大锐
    , 2003, 30(2): 3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已发现的生储于海相层系的油气田来看,其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至少应大于0.5%,滨海相煤系对生烃可有重要贡献。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次生孔、洞,岩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按岩溶发育程度由弱到强,将碳酸盐岩储集体分为纳溪型(不规则孤立储集体)、塔河型网络状(过渡型)和威远—任丘型(似层状—似块状的连通储集体)。网络状塔河型储集体内部有巨大的不均一性,油气藏无统一底水和压力。多期拉张—挤压的开合构造旋回是海相油气藏被改造的重要控制因素,保存状况直接决定着发现有经济价值海相油气藏的可能性。在勘探思路方面,应该按稳定块体内的相对活动性及受其控制的生、储条件,把握宏观勘探选区;按有机碳含量不小于0.5%的标准,重新评价海相有效烃源岩;从勘探浅部次生油气藏入手,逐步逼近深部海相主力油气藏;重视海相层系中的岩性圈闭,强调天然气勘探。必须形成与上述要求相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图4表3参29
  • 石油地质研究
  • 董月霞;夏文臣;周海民
    , 2003, 30(2): 3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裂陷盆地岩浆活动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动力演变过程,因此建立裂陷盆地同裂陷期火山岩活动序列并对其进行地球化学示踪是伸展裂谷盆地动力学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南堡凹陷第三系火山岩分布、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的火山岩演化序列,即局部裂陷型火山岩活动演化层序和区域伸展扩张型火山岩活动演化层序。不同类型的火山岩演化序列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代表了不同时期岩石圈减薄及演化过程的差异。图3表4参6
  • 刘丽军;肖建新;林畅松;王典敷;卢明国
    , 2003, 30(2): 3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积等。低位体系域以发育低水位的下切河道、三角洲及干旱盐湖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沉积。高位、湖侵及低位体系域的演化表现为河流—三角洲体系的进退和干旱盐湖的交替发育。层序Sq3和Sq4高位域发育较厚的储集砂体,具有进积式的层序结构特点。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高位域,其中层序Sq1的高位域发育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最重要的储集地层单元。图4参12
  • 李敏;赵勇;付庆祥
    , 2003, 30(2): 3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的胜三区浅层天然气藏为例,分析浅层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类型、分布及成藏控制因素。该区浅层天然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型、断层-构造复合型及岩性型,从沙河街组至明化镇组,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序列;与断层有关的复合圈闭形成的气藏往往规模较大,构造圈闭次之,岩性圈闭大多形成规模较小的“气土豆”,其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气源条件、断层的分布以及圈闭要素的有利组合是形成一定规模气藏的必要条件。图3表1参5
  • 傅宁;李友川;陈桂华;陈明;高伟义;章海鹰
    , 2003, 30(2): 3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3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两期成藏的特征;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7表2参18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黄磊;沈平平;宋新民
    , 2003, 30(2):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吉林英坨东地区低渗透油田特点,应用微差识图、无侵线等方法综合研究油水层识别问题。微差识图法根据电测曲线特征识别油水层,油层的深侧向(或感应)电阻率与声波时差均为高值,具有“反向”细微特征;水层对应电阻低值、声波时差高值,呈“同向”细微特征。无侵线法利用感应电阻率与0.5m电位电极的线性相关性,在二者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致密储集层的连线为无侵线,按小层内部的岩石与无侵线的关系区分油层或水层。认为英坨东油田主要属构造油藏,反向断层是主控因素,岩性因素对油气富集有重要影响。图2参5
  • 王景;凌升阶;南中虎
    , 2003, 30(2): 3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成岩作用较强,孔径偏小、喉道偏细,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延长组储集层中存在的相对高渗透率区带与微裂缝关系密切。应用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法,对储集层的微裂缝进行实例分析。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法通过对一个地区(沉积体)储集层中大量岩心渗透率分析数据的统计,确定基质渗透率,岩心实测渗透率大于基质渗透率的即为渗透率异常,根据多井大量样品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结果,研究其平面(或剖面)变化规律,结合区域应力场等相关资料,可以解释微裂缝的平面分布。对于研究低渗透、特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微裂缝分布规律,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法是有意义的。图3表1参8
  • 王世瑞;彭苏萍;勾精为;凌云;汪恩华;韩龙
    , 2003, 30(2): 3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轮南地区地震转换波勘探中,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采集时,要使药量、炮检距等满足接收转换波的要求;处理时,采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平面波理论与平面波的偏振投影技术,实现P波、SV波的波场分离,转换波处理时考虑到共转换点并非在炮点与检波点的中点,用共转换点(CCP)道集求取其时距曲线进行叠加,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解释时,首先进行P波剖面解释,正确认识波形,利用VSP测井和声波测井等资料标定转换波剖面后,解释反射明显的地球物理界面,制作压缩剖面,将P波剖面与SV波剖面一一对应分析,识别内幕波形变化,测算各种属性。应用该技术,发现轮南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储集体地震波动力学特征有明显差异。图8表1参8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熊运斌;杨建文;陈云英;田世澄;洪宇;张玲
    , 2003, 30(2): 3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储集层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其沙二下亚段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间歇性涨缩浅湖环境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划分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前三角洲砂泥、滨浅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各沉积微相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水下溢岸砂次之。图5表1参13
  • 余忠;赵会杰;李卫京;李涛;张英山;史文生;杨金富
    , 2003, 30(2): 3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类型气顶油藏的油气水分布特征及气顶和边水能量的研究分析,计算水侵量与边水体积及合理的弹性产率。提出适合气顶油藏特点的开发模式是先开采油区后开采气顶,并以唐家河油田港深18-2断块为例,证明采用该模式可以高效开发气顶油藏。图3表1参6
  • 高永荣;刘尚奇;沈德煌;李小玲
    , 2003, 30(2): 3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辽河油田杜32块超稠油油藏进行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综合研究,从机理、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氮气、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筛选出高效溶剂,测试驱油效率,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注1/3溶剂段塞加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开采可以使采收率增加4.0%,增油成本为436元/t,为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图3表3参23
  • 唐先荣;袁红;陈洪;吴行才;武杰;李明
    , 2003, 30(2): 3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华北油田京11断块油藏原油黏度低、酸值低、水驱采收率高和储集层黏土含量高等特点,优选得到适合于该油藏的最佳低浓度弱碱三元复合体系:2SY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0.15%)/Na2CO3(0.5%)/ SY(1.5g/L)。采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京11断块环境因素对该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性质、流变性以及表面活性剂和碱剂吸附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矿化度、多价金属离子浓度变化以及稀释效应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耐受性较强。物理模型驱油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水驱至含水98%后,相继注入0.3倍孔隙体积最佳三元复合体系主段塞和0.2倍孔隙体积1.2g/L聚合物溶液保护段塞,可提高采收率21%以上。图3表6参7
  • 张艳玉;蒋海岩
    , 2003, 30(2): 3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井筒效应包括井筒存储效应、井筒相再分布、变井储以及质量、动量变化。以往的试井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井筒质量、动量变化对压力动态的影响,然而,测试过程中流体由井底至井口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流动速度也可能增加或减小,不考虑这些因素对试井分析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Fair W B考虑动量效应的数学模型,用Laplace 变换求解,形成了新的理论图版,用该图版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油井压力动态的影响。图2参5
  • 油藏物理
  • 李存贵;徐守余
    , 2003, 30(2): 3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水驱油实验和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3层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随注水开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孔隙特征明显变好,表现为孔隙形状因子变大,形状变得比较规整、平滑,颗粒磨圆度变好,平均比表面变小,孔隙连通性变好,均质程度增高。喉道特征变化复杂,总体上喉道半径有增大的趋势,分选性变好,喉道连通性和控流性变化复杂,孔渗性较低的储集层喉道非均质程度增强。图2表3参11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赵凤兰;鄢捷年
    , 2003, 30(2): 3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防止沥青质沉积造成的储集层损害是渤海稠油油藏开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之一。结合渤海SZ36-1油田实际情况,使用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建立沥青质沉积导致储集层岩心渗透率下降的室内评价方法,并应用SARA法对稠油发生沥青质沉积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损害程度与沥青质沉积量和储集层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有关。沉积量越大,原始渗透率越低,则损害越严重。表5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