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4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李明;池英柳;姚逢昌;郑晓东;刘晓;殷积峰
    , 2004, 31(3): 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我国陆上油气储量和产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表明,该领域勘探研究的核心技术是地震储集层预测与层序地层学。地震储集层预测一般分为递推反演、测井约束反演和叠前反演三大类,应用时有条件限制。储集层特征重构是提高纵向分辨率的有效方法,地震属性解释是提高横向分辨率的重要手段。我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的探讨和模式的提出,没有完全实现露头、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多学科结合在空间上的工业化成图,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应用的6个步骤。图6参13
  • 李阳
    , 2004, 31(3): 8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维地震为代表的地震勘探经过多年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水平,但是面对油气藏开发,特别是陆相断陷盆地复合油气藏开发,地震技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发展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主要包括岩石地球物理、特殊地震方法、资料特殊处理方法等。综观目前国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胜利油田的开发地震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①以测井、井间地震等高频资料为约束,实现井地联合反演,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面地震资料的分辨率。②利用开发地震技术系列,与岩石物理相结合,实现对储集层的定量描述及对储集层内流体的识别。在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在不同工作阶段始终把握不同技术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的最佳匹配与结合,加强以油藏地质为指导、以地震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图3参19
  • 石油地质研究
  • 单家增;张占文;肖乾华
    , 2004, 31(3): 8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辽河坳陷古近纪经历过早期大陆裂谷拉张变形和后期右行走滑变形的地质模型,对其东部凹陷34.8测线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地幔上涌派生的拉张应力作用导致正断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后期的右行张扭剪应力作用诱发了正花状和负花状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两期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复杂含油气构造体系的展布,能够解释辽河坳陷复杂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图6表1参13
  • 朱光有;张水昌;李剑;金强
    , 2004, 31(3): 8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相地层的赵兰庄气田、罗家气田和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渡口河、罗家寨、中坝、威远、卧龙河等气田。这些气田中硫化氢含量一般为5%~92%左右,主要分布在富含膏盐层的油气区中,硫化氢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赵兰庄气田早期可能存在微生物还原作用形成的硫化氢;膏盐层的分布位置对硫化氢的生成量和形成条件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表2参41
  • 付晓飞;吕延防;孙永河
    , 2004, 31(3): 8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库车坳陷北带不同构造的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认为气源供给、储集条件、盖层品质、圈闭条件和超压不是天然气成藏的主导因素。烃源岩生排烃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定型期“三史”匹配表明,不同构造圈闭都有捕获天然气的时机,能否在此时机成藏,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天然气运移、充注和封盖的条件,而这三个条件能否有利配合,取决于圈闭的完整性和是否发育不切穿区域性盖层的气源断层,这是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图5表1参12
  • 邱旭明
    , 2004, 31(3): 8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带复杂断块。扭动构造对苏北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11参11
  • 王桂成;王秀林;莫小国;张新建;张亚敏;张放东;杨丽英
    , 2004, 31(3): 8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位于陕北斜坡,通过对该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初次运移的历史、动力、方向和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大量生成天然气,为排烃的高峰期,初次运移的动力除扩散作用外,主要是气源岩所产生的异常压力,方向垂直向下,即指向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的二次运移方向主要是北东向,但由于地层倾角较小,横向进行二次运移的动力不足以及受储集层物性差和砂体展布方向等方面的制约,天然气只能在较短的范围内运移。富县探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最佳地区。图6参8
  • 李存贵;赵庆吉;陈荣辉
    , 2004, 31(3): 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南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沙一段是现阶段该油田开发的主要接替层系,油藏类型属于岩性型和岩性-断块型。文南油田沙一段储集层位于烃源岩与盐岩之间,形成互层式自生自储自盖组合,由于大部分地区沙一段烃源岩刚进入生油门限,其原油多属于未熟—低熟油。文南油田沙一段的沉积相分布受继承性活动的水下古构造高地的控制,物源来自西南方向,发育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砂体向古高地方向尖灭,然后渐次向碳酸盐岩—盐岩过渡,盐岩相变带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分布,因此沙一段油藏与中原油田主力开发层系沙二段、沙三段油藏区别很大。图5参8
  • 陆建林
    , 2004, 31(3): 8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坡折带是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南阳凹陷北部坡折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坡折带的形成机制及坡折带控制下的层序的基本类型、体系域构成模式,并对坡折带控制下的隐蔽油藏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勘探结果表明,南阳凹陷坡折带控制下的隐蔽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图5参4
  • 赵加凡;陈小宏;杜业波
    , 2004, 31(3): 8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至茫崖地区以及一里坪至一里沟一带是重要的沉积中心。根据对沉积演化史的分析,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具有以逆冲断层为边界的断陷湖盆性质,昆仑山北缘和阿尔金山前两组逆冲断裂系的活动以及古构造、古地形的差异控制了湖盆特殊的沉积作用。图3参13
  • 孙省利;陈践发;刘文汇;王大锐
    , 2004, 31(3): 8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及塔东1井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硅质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的结果,硅质岩中As、Sb、Hg、Ba、Sr、V、Ni、Mo、U等元素明显富集,尤其是As、Hg、Ba和U高度富集,Ba/Sr值不大于10×104,U/Th值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低,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δCe值为0.524~0.991,Lan/Cen值为1.112~2.934。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属于海底热水沉积型,其形成环境为大陆边缘深海槽。由于硅质岩与黑色页岩呈互层产出,空间分布稳定,故认为二者形成环境相似;推测该区黑色岩系形成时的缺氧事件可能是海底火山及与之紧密伴生的海底热水流体活动导致的。图2表2参32
  • 温志峰;钟建华;郭泽清;刘云田;李勇;高剑波;徐小林;王海侨
    , 2004, 31(3): 8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现大量第三纪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第三系的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下油砂山组的数千米厚的地层中。根据国际上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趋势,柴西地区叠层石可以分为丘状、柱状、指状和多边形叠层石,探讨了其中的内部构造和成分,提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生成环境。在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图像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叠层石储集特征,认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孔隙类型差异很大,粒内孔隙和溶孔最为发育,原生孔隙较少,次生孔隙发育,是油气的优良储集层。柴西地区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良好,根据生物礁的形成特点,可以较为科学地预测生物礁的展布和发育状况。图6参18
  •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卢桂军
    , 2004, 31(3): 8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哈得逊地区及TD2井原油沥青质。其RICO产物包括一元酸、二元酸、支链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甾烷酸和4-甲基甾烷酸。键合在沥青质中的烷基侧链和生物标志物不易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特别是甾烷与饱和烃中分布相似。沥青质的RICO研究结果表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为轮南、塔河、哈得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沥青质RICO技术为严重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图5表3参12
  • 孔凡军;李永林
    , 2004, 31(3): 8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阳凹陷古近系盐湖相烃源岩处于低熟—未熟演化阶段,具有高丰度、高产烃率的特点,储集层为中孔、中—高渗砂岩,厚层的盐岩及泥岩形成良好的封盖条件。其含油气系统具有早圈闭、晚生烃、晚成藏的特点。油气纵向上分布于核桃园组核二段—核一段,平面上分布于南部斜坡带和北部陡坡带,尚张和段庄区块是有利的勘探区。图4表2参5
  • 陈建平;秦建中;张吉光
    , 2004, 31(3): 8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舒1井原油密度达0.932g/cm3,但含蜡量仅为6%,属于低蜡稠油。原油中饱和烃含量仅30%左右,而非烃含量达30%以上;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很轻,δ13C值分布为-34‰~-31‰;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富,且以植烷占明显优势,Pr/Ph值小于0.9;甾烷组成中以ααα-20R构型甾烷为主,αββ构型异胆甾烷低,没有重排甾烷;萜烷组成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低;含有丰富的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原油的各种地球化学参数表明其属于低成熟原油,其成烃母质属于沉积于咸水强还原环境的水生藻类有机质,是下白垩统南屯组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形成的产物。图4表1参8
  • 王占生;王培荣;林壬子;陈奇
    , 2004, 31(3): 8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沥青脂肪酸主要以酯键结合于沥青的非烃和沥青质中。应用皂化及GC/MS分析技术,对3个未熟—低熟原油样品和3个未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的非烃、沥青质中赋存的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样品中有机酸总含量低于抽提物中的,原油样品中赋存于沥青质中的脂肪酸与赋存于非烃中的相当或略多;检测到的脂肪酸类化合物类别基本相同,最丰富的是正构脂肪酸,呈双峰分布,但沥青质中的分布状态与非烃中的明显不同,沥青质中前峰群主峰碳相对后移,偶碳优势明显增强,后峰群包含的长链脂肪酸显著增多,支链脂肪酸相对变少。推测沥青质中脂肪酸被网状结构的沥青质“大分子”束缚而被“保护”,不易遭破坏,因此保持了高偶碳优势等组成和分布特征。图1表2参6
  • 何东博;贾爱林;田昌炳;郭建林
    , 2004, 31(3): 8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盒8段、山1段为河流相低渗透储集层,具有典型煤系地层成岩作用特征,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低渗的主要原因,有效储集层为低渗砂岩背景上的相对高渗单元。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储集层单元与砂岩岩石组构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沉积水动力条件控制砂岩结构和成分的分异,进而控制成岩作用和孔隙发育特征。粗砂岩石英颗粒和石英岩屑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强,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从而成为优质储集层;中细砂岩塑性岩屑含量较高,呈致密压实相,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为差储集层或非储集层。将苏里格气田储集层划分为6种成岩相类型,建立了成岩相与沉积微相、沉积序列特征的关系,可预测有效储集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图4表1参7
  • 焦巧平;侯加根;幸华刚;刘雅利;柳金宝;毛国友
    , 2004, 31(3): 8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段六拨油田孔一段枣0油层组为网状河沉积,其沉积特征与曲流河和辫状河有明显区别。分析孔一段沉积背景、岩石类型、沉积韵律、构造、粒度及生物化石,根据岩心观察和测井数据,将网状河沉积划分为网状河砂坝、网状河道、网状河汊道、河道间、天然堤和泛滥平原6种沉积微相。分析每种微相的沉积和平面展布特征,结论是网状河的河道微相相对稳定,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微相分布较广。图5表2参8
  • 廖远涛;王华;王家豪;张世民;陈亮;严德天;蒋恕
    , 2004, 31(3): 8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分析,划分出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的4种沉积体系,即湖泊三角洲体系(一般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冲积扇和重力流体系;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可分为3期:Es4期(初始裂陷阶段)、Es43期(快速裂陷阶段)、Es33—Es31期(衰减断陷阶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湖水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和受控于构造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东侧扇三角洲砂体与鼻状构造、扇三角洲远端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断块圈闭、冲积扇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和重力流、滨岸砂坝砂体类岩性圈闭。图6参13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吕新华;邹伟
    , 2004, 31(3):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濮凹陷三维地震覆盖面积约3600km2,已实现了全凹陷含油气区的三维连片,三维地震、VSP技术和井间地震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根据东濮凹陷目的层地质特点,开展了井约束地震反演、深层开发地震、构造复杂区地震、井地联合勘探试验、井间地震技术试验等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及硬件的发展,在东濮凹陷油气田开发后期急需解决的小断块构造精细解释、储集层精细预测、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分布的监测、储集层裂缝识别、油气层识别等问题的应用前景方面,开发地震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图3参6
  • 易士威;王权
    , 2004, 31(3): 8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冀中坳陷历经多年勘探,但富油凹陷之间、不同构造单元或区带之间、不同勘探层系之间以及不同勘探领域之间的勘探程度仍明显不均衡,而富油凹陷勘探程度尽管较高,但剩余油气资源还很丰富,存在老区新凹陷、隐蔽油藏、复杂断裂带、深潜山和小潜山及潜山内幕、特殊类型油藏等5大勘探接替领域。要深化富油凹陷的勘探,必须以富油凹陷油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不同储集层类型三维空间复式叠合连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为指导,勘探重点由构造油藏转为隐蔽油藏、由正向构造带转为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高部位转为构造带翼部、由环洼转为洼槽、由单一油藏类型转为多种油藏类型,大胆探索新的勘探领域。图5参12
  • 孙鹏远;孙建国;卢秀丽
    , 2004, 31(3): 8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Aki & Richards等给出的PP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利用纵横波速度、密度与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明确、形式简单、涉及弹性参量少的PP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分析该近似公式中两个弹性参量之间的关系及25个不同模型的AVO交会图,得出的结论是:两弹性参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为纵横波速比平方倒数的2倍;直线的截距为界面两侧泊松比之差的2.25倍。因此,利用这两个参量的AVO交会图可以直接提取纵横波速比和泊松比差等参量,并可以定性区分和判别反射界面两侧岩性的变化。图3参13
  • 王守春;李晓良;吕中锋;黄志华
    , 2004, 31(3): 8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断块油藏受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的影响,剩余油难以驱动,高含水阶段水驱效果逐渐变差。井下人工地震波的波前可激发岩石颗粒产生超声波,含有天然气的地层流体在其空化作用下产生大量气泡,可以增加驱动能量,降低原油黏度,减弱岩石孔隙中阻碍原油流动的水锁效应、气阻效应及毛管末端效应,增强原油流动性。井下人工地震驱油技术在黄骅坳陷枣园油田枣北孔一段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改善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效果,人工地震期间区块产量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投入产出比为1∶7.58,作用范围大,对油藏伤害小,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三次采油技术。图3参5
  • 金勇;唐文清;陈福利;张世刚
    , 2004, 31(3): 8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井、地质、油藏信息共享及综合应用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信息融合与应用提供了条件,石油测井地质综合应用网络平台Forward.NET是为石油勘探开发信息共享、信息融合与应用而设计开发的软件平台,介绍该平台的主要功能、特点及测井地质应用,重点介绍测井、地质、油藏信息共享及其在区域地质评价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图10参20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别爱芳;王立荣;夏静;潘志坚;谢绪权
    , 2004, 31(3): 8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PetroChina(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九五”期间老区原油产能建设项目的成效,将数理统计和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从子区块、油区和PetroChina整体3个层面对项目的产能到位率、开发指标变化趋势及经济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区原油产能到位率总体水平较高;产能建设越晚,新井平均初始产油量越低,但新井产油量在后续几年的平均递减速率与建产时间基本没有相关关系;产能建设越晚,新井后续生产的含水率水平越高,反映老区原油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潜力及效果逐年变差。从经济指标看,该项目在1996—2001年生产的原油总量中,有95.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建产子区块的平均投资回收期为4.24a;平均百万吨老区原油产能的投资为17.76亿元人民币。虽然开发中后期老区调整风险大,但PetroChina老区原油新建产能总体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图4表4参5
  • 郭元岭;赵乐强;蒋有录
    , 2004, 31(3): 8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原有探井工业油流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条件下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应根据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特点建立相应的探井商业油流标准。根据盈亏平衡原理,利用现金流法推导了探井商业油流标准的计算公式;以济阳坳陷为例,分析不同参数对该标准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分析,提出了济阳坳陷不同类型油藏的探井商业油流标准。这种简化了的勘探经济评价方法,可用于油藏勘探初期初步分析勘探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图4参4
  • 丁显峰;张锦良;刘志斌
    , 2004, 31(3): 8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累积产量随时间递增的信息特征及对以往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新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油气田开发全过程的开发指标进行拟合与预测,并可简化为Logistic模型和胡-陈模型。用前苏联巴夫雷油田和北斯塔夫罗波尔—佩拉基阿金气田的实际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表2参10
  • 李忠兴;韩洪宝;程林松;张明禄;史成恩
    , 2004, 31(3): 8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庆油田三叠系油藏25块不同渗透率岩心(渗透率为0.022~8.057mD,多数小于1mD)进行室内驱替实验,获得实测启动压力梯度。依据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后的一维非达西定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低渗透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平均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绘制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的双对数坐标理论图版。利用实验得到的回归关系式和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理论图版,结合低渗透油田实际,得到不同生产压差下确定极限注采井距的双对数坐标理论图版,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1参10
  • 邹兴;吴凡;孙黎娟;乔国安
    , 2004, 31(3): 8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两相流体渗流时的启动压力变化规律,对天然岩心进行水驱油和气驱油实验,计算出各自的相对渗透率,然后按单相启动压力梯度公式推算出相对启动压力梯度,绘制油水、油气相渗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相启动压力曲线上,各相的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相的饱和度之间均呈指数变化规律;气驱、水驱后期指数变化规律遭到破坏,是驱替后期驱油效率急剧变小的主要原因。图1表2参11
  • 王俊明;唐海;马小明;雷登生;刘苍云
    , 2004, 31(3): 8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反凝析油会在井底周围聚集,形成反凝析油污染,伤害地层渗透率。凝析气井合理产能是保障高效开发凝析气藏的重要参数。基于凝析油气体系在恒温条件下的反凝析渗流理论,考虑“地层—井筒—井口—地面定点”连续流动,研究了凝析气井在不同配产条件、不同生产时间下凝析油饱和度分布特征和多项渗流特征的计算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凝析气井各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凝析油污染条件下凝析气井动态优化配产理论与方法。大港油田某凝析气藏实例计算表明,采用考虑凝析油污染条件下凝析气井动态优化配产理论与方法确定出的凝析气井合理产量与实际气井产能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图3参7
  • 王书宝;牛栓文
    , 2004, 31(3): 8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辛油田是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存在层间干扰严重和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题。渗透率、主力油层数、油层厚度、原油性质、含油面积、储量规模等参数对开发层系划分有较大影响,根据大量矿场统计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对定量化的开发层系划分标准。应用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技术,实现了开发层系划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矿场实践表明,科学划分开发层系研究成果可信度较高,根据研究成果调整开发层系的单元采收率提高3.1%。表6参8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王进安;岳陆;袁广钧;周志龙;侯天江
    , 2004, 31(3): 8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原油田文188块为研究对象,进行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细管实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地层原油形成混相,但可获得60%的采收率;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是非混相驱的重要的标志;两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先注0.04PV的水时采出程度为6.35%,转注氮气后,见气时的采出程度为43.77%;氮气驱的最大注入压差为0.89MPa,是最大注水压差的0.227倍,说明在注水困难地区实施注氮是可能的。在长岩心驱替实验中,氮气突破前,出现采出油体积高于注入气体积的现象;氮气突破后,被萃取的甲烷和中间组分依然发挥一定的作用,此期间仍可获得一定的采收率;氮气突破后采出油量会大幅度下降,如何有效控制氮气的突破是氮气驱成功的关键。图5表1参11
  • 乐友喜;刘雯林
    , 2004, 31(3): 8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矿场观测资料计算残余阻力系数是聚合物驱实施效果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影响残余阻力系数的因素很多,关系非常复杂,常规方法难以建立准确、适用的预测模型。针对预测聚合物驱参数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非线性函数拟合的支持向量机方法,采用正则化解法,解决了油藏工程中寻求残余阻力系数预测模型的问题。计算实例证明,该方法是求复杂非线性拟合函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图1表1参8
  • 孙志斌;张禹负;李彩云;翁蕊;杨普华;罗幼松
    , 2004, 31(3): 8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性质,给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预测提供必要的参数,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TX-100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种类和温度对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最低值介于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在相同表面张力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浓度低,说明SDBS与TX-100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剂在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在无机电解质浓度远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时,SDBS/TX-100混合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可用规则溶液理论来描述,但测试中的温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的变化对该体系相互作用参数均产生影响,说明规则溶液理论有一定局限性。图5参16
  • 杨普华;翁蕊;罗幼松;孙志斌;张禹负;李彩云
    , 2004, 31(3): 8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性质,为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预测提供必要的参数,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酸钠(SLA)以及SDBS和十四烷基苯磺酸钠(STBS)两种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种类对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和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机电解质浓度远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时,烷基链长不同的磺酸盐的混合胶束形成性质可用Clint模型描述,而磺酸盐和羧酸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用规则溶液理论(RST)来描述。对于SDBS/STBS混合体系,添加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对混合cmc的影响不同。在相同电解质浓度下,碱性和弱碱性条件使 SDBS/SLA混合体系的cmc变化不大,但与中性相比下降很大;在碱性条件下,其值随组成的变化不大;在中性条件下,cmc的变化与碱性条件相比要大一些;在各种电解质浓度下,用规则溶液理论计算出的SDBS/SLA体系的相互作用参数皆为负值,表明混合胶束两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吸引的。在相同表面张力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浓度低,因此,SDBS与SLA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能够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图5表2参11
  • 景贵成;高树生;熊伟;李长忠
    , 2004, 31(3): 8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TP强凝胶调剖剂由聚丙烯酰胺、交联剂和延缓剂组成。用人造岩心进行凝胶性能实验,55℃时成胶时间为72h,岩心封堵率大于99.9%,注水50PV冲刷后封堵率仍不低于99.8%,突破压力梯度在高渗透率(5.62D)岩心中不低于4.45MPa/m,在低渗透率(0.57D)岩心中为3.46MPa/m,有一定的选择性。分别串联3支高渗透率岩心和3支低渗透率岩心,将二者并联构成非均质模型,饱和原油进行调剖驱油实验,未注调剖剂时的水驱合层采收率为24.3%,用调剖剂依次封堵第一、第二、第三高渗透率岩心后,水驱合层采收率分别达到46.8%、62.2%和69.1%,表明逐步增大封堵深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油层采收率。STP强凝胶调剖剂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图3表1参5
  • 单学军;张士诚;王文雄;于李萍
    , 2004, 31(3): 8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使稠油热采过程中井筒加热参数适当,必须全面掌握地层岩石及流体热物理性质与井筒温度的关系。建立了井筒温度场的二维数学模型,对影响井筒温度的14种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套管循环热流体的入口温度及注入排量、油井的产液量和地层岩石的比热对井筒和井口采出液体的温度影响较大,在循环热流体加热过程中,加热流体的注入参数存在最优值。图3表1参11
  • 油藏物理
  • 高树生;边晨旭;何书梅
    , 2004, 31(3): 8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便于研究低渗透岩心的启动压力,运用压汞实验设备,对大庆油田的32块低渗透岩心进行压汞实验研究,通过对压汞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每一块岩心的平均渗透率及与其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对岩心的气测渗透率及其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数据进行幂乘拟合,求得了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气测渗透率的关系式。采用该关系式,可以根据低渗透岩心的气测渗透率求得其启动压力梯度,这对于今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将有重要参考价值。图4表2参6
  • 李薇;闫伟林;白建平
    , 2004, 31(3):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淡水钻井液侵入油层通常出现减阻侵入现象,即冲洗带电阻率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但有时也存在相反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在实验室进行岩心模拟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在淡水钻井液侵入条件下,当钻井液电阻率与原始地层水电阻率之比大于2.5时,油层出现增阻侵入和低阻环带现象,表现为冲洗带电阻率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且该比值越大,增阻侵入和低阻环带越明显;当钻井液电阻率与原始地层水电阻率比较接近时,油层表现出减阻侵入现象,即冲洗带电阻率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当侵入较深时,油层可能呈现出低电阻率特征。图3参8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卢宝荣;蔡明俊;刘树明;张林河;李彪
    , 2004, 31(3): 8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陶组一段油层组为胶结疏松的高渗透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大部分采油井出砂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研究其出砂原因及其规律对提高油田开发水平至关重要。统计分析现场资料,研究吨油出砂量与原油性质、射孔程度、生产压差和储集层性质的相关关系,确定油层控制出砂的参数有利值为:原油密度小于0.96g/cm3,射孔程度小于40%,生产压差小于4MPa,泥质含量为10.5%~16%,孔隙度小于30%。以此为依据优化11口油井生产制度,控制出砂排液生产,见到良好效果。高渗透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出砂主要与储集层物性参数及生产压差有关,原油性质及射孔程度的差异也是油藏出砂的影响因素之一。图3参6
  • 学术讨论
  • 罗群;黄捍东;庞雄奇;边树涛;姜振学;常洪刚
    , 2004, 31(3): 8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石油地质理论,如果一个具有储集条件的断层体周缘被封闭,且其上方又有良好的封盖条件,便可形成断层体圈闭,若有油源供给,就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断层体油气藏。自然界可能存在沥青封堵型、断层交汇型、断层尖灭消失型和层间滑动型等4种成因类型的断层体油气藏(圈闭)。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冷湖三号石深1井侏罗系油气藏可能是典型的沥青封堵型断层体油气藏。断层体圈闭位于地质情况复杂的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保存条件差,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值得探索的新勘探领域。图4表1参9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郗凤云;潘懋;张光亚
    , 2004, 31(3): 8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马六甲合同区烃源岩生、排烃期和构造发育史及区内油气的垂向和侧向运聚规律。本区主要有两个油气运聚期,早期运移发生在中—晚中新世,对本区油气成藏影响不大;晚期运移发生在晚中新世—上新世,由于该时期恰逢生烃中心进入生排烃高峰,且研究区内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构造运动,所以成为本区关键成藏期。受构造运动控制,本区油气在地质历史中主要向西部运移,只有一小部分向东部运移,因此西部构造区带应是主要储油区带。今后应加强西部构造带圈闭的勘探和评价工作。图6参5
  • Rod Sloan;S Qing Sun
    , 2004, 31(3): 8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对石油工业尤为重要。以如何运用类比为话题,对6个国家21家石油公司与地球科学家、油藏工程师和勘探开发经理们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和调研,获得了有关类比的应用范围、类比资料的来源、应用类比的过程以及如何避免滥用类比等方面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中两项主要结果是:①2/3被采访的石油公司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撒网”类比,来寻找高质量的油气田,对降低勘探风险和优化油田开发决策至关重要;只有不到1/3的公司在勘探评价和选定开发方案时只参考其工作区附近的油气井、油气藏或油气田资料。②尽管地震资料常常被作为决策的决定性信息,但绝大部分地质师和油藏工程师认为,是类比油气田为他们提供了成功进行勘探开发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和思路,并且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关键参数的理解。调研结果显示:高质量的类比确实有助于降低勘探风险,可以帮助油藏工程师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