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研究
  • 武军昌;吴胜和;高志勇;傅国友
    , 2005, 32(1): 1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坨71区块的有利储集砂体预测中,探索应用砂体随机模拟的结果直接对无井区进行有利储集砂体分布预测。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应用示性点过程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20个等可能的渗透性砂体分布的模拟实现,在对各模拟实现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评价,结合对概率大于0.5和0.7的渗透性砂体的厚度统计结果、构造背景及附近井油层分布情况,预测出坨71井以东和坨深1井东南的2个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区。应用砂体随机模拟的结果直接预测无井区的有利砂体分布,有利于降低滚动勘探风险。图5参18
  • 专家论坛
  • 戴金星
    , 2005, 32(1): 1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世界上产气国年产气量的分析,把年产气达500亿m3的国家称为产气大国。目前世界上有11个产气大国,俄罗斯是世界第一产气大国。成为产气大国有两项基本条件:一是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一般大于13万亿m3;二是剩余可采储量一般为1.246万亿m3或更多。2003年中国已具备这两项基本条件。预测2004年中国年产气突破405亿m3,比2003年增产62亿m3。2005年年产气将接近或达到500亿m3,中国将成为产气大国。图4表2参23
  • 石油地质研究
  • 汪泽成;赵文智;门相勇;郑红菊;李熙喆
    , 2005, 32(1): 1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向基底断裂中、新生代“隐性”活动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和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采用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方法,预测了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裂缝的分布,并建立了裂缝发育与基底断裂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基底断裂后期活动不仅对盆地上古生界致密储集层的裂缝发育有控制作用,而且对天然气成藏有促进作用。应该重视盆地北东向基底断裂发育区次生天然气藏的勘探。图7参23
  • 肖丽华;孟元林;张连雪;韦阿娟;李军;张文才;殷秀兰;王志国
    , 2005, 32(1): 10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的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镜质组的热演化、增加反应活化能。在EASY%R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超压调节化学动力学反应活化能,建立了超压条件下镜质组热演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Pa%Ro,并根据黄骅坳陷歧北洼陷受超压抑制和未受超压抑制的Ro实测资料,确定了有关模拟参数。歧北洼陷港深48井明显超压(压力系数1.2~1.6),用Pa%Ro模型所预测的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时间与用EASY%Ro模型预测的明显不同,超压对Ro的抑制可达0.1%~0.3%,可使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推迟1~4.4Ma。图2参34
  • 罗金海;周新源;邱斌;尹宏;李建立
    , 2005, 32(1): 1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归纳总结塔里木盆地西部、西昆仑、中亚天山和帕米尔等地区的构造、地层、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及含油气盆地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自中生代以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影响重大的5次构造事件的构造特征、起因和石油地质学意义。这5次构造事件是:①早二叠世末南天山洋西段的闭合与中生代初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抬升事件;②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与早、中侏罗世库孜贡苏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③白垩纪—古近纪区域拗陷作用与海侵事件;④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乌恰县托云及中亚天山的玄武质火山活动;⑤新近纪—第四纪帕米尔弧的形成与南北向区域性挤压作用。它们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学意义,正确认识这些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构造效应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图1参35
  • 王居峰;邓宏文;蔡希源
    , 2005, 32(1): 1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层序地层学地层基准面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盆地中部侏罗系识别出两种层序界面类型(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在井-震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发育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侏罗系不同层序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地层叠加样式及沉积相、微相构成,确定三工河组是盆地中部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其储集层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支水道,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与所处层序地层位置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期。图6参9
  • 陈建平;刘明明;刘传虎;郭彦如
    , 2005, 32(1): 1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孢粉种属突变以及还原硫含量变化对水体深度比较敏感,是划分深水环境层序边界以及体系域的良好指标。银根盆地查干凹陷下白垩统为深水湖相沉积,利用查参1井地球化学、古生物资料,将其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层序,分别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中、上段相对应,并划分了3个层序的体系域。总体而言,从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到湖退体系域,还原硫从低值、高值到低值呈规律性变化,在密集段达到最高值;孢粉种属数量在湖侵体系域急速减少,在湖退体系域呈升高趋势。图5表1参6
  • 付金华;王怀厂;魏新善;秦伯平
    , 2005, 32(1): 1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榆林气田是以上古生界山西组山2段石英砂岩为主要储集层的大型气田。山2段石英砂岩属致密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具有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低、粗孔喉、孔隙结构较为均匀的特点,形成于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是碎屑成分在较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中经过化学分解、机械分选作用而形成的。图6表2参8
  • 王崇孝;马国福;周在华
    , 2005, 32(1): 1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泉盆地晚中生代处于伸展裂开环境,新生代处于挤压聚敛环境,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期和第三纪挤压坳陷期两期构造旋回,即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新生界沉积盖层具断坳叠置的双层结构。酒泉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箕状断陷形成期、凹陷扩展期、碟状坳陷3个主要演化阶段,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以及剪切作用肢解、改造了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图2参7
  •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刘全稳;张树林
    , 2005, 32(1): 10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异常高温高压的中深层目的层是该盆地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新钻探的两口深探井(X井、Q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测井、录井资料,探讨该盆地中深层目的层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条件,分析了中深层目的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封盖体系,指出该区存在质量相对较好具高突破压力的泥岩封盖层;结合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结果,认为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具有良好的烃源条件。盆地中深层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预测了盆地中深层的有利勘探区带。图4表3参9
  • 任战利;肖晖;刘丽;张盛;秦勇;韦重韬
    , 2005, 32(1): 1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沁水盆地构造变动、古地热梯度、古大地热流、裂变径迹年龄、岩浆活动及热液活动等分析资料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距今100~150Ma,主峰值为130~140Ma。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层热演化程度主要受中生代晚期异常地温场控制,在此基础上,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造成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变质程度分带性及差异性的原因。沁水盆地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及发生时间的确定表明,华北地台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减薄的西界至少可推到沁水盆地以西地区。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层生烃高峰期受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煤层生烃高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中新世以来发生大规模抬升冷却,地层温度降低,石炭系—二叠系煤层生烃过程停止。图3表1参19
  • 邓春萍;王汇彤;陈建平;张大江
    , 2005, 32(1): 1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己烷、苯、二氯甲烷、氯仿4种不同极性溶剂抽提烃源岩的实验表明,溶剂极性对抽提物含量和化学组成影响很大。抽提物含量随溶剂极性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类型烃源岩抽提物含量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其中湖相泥岩氯仿抽提物仅为正己烷抽提物的1.2~1.4倍,煤系泥岩为2~5倍,煤系炭质泥岩和煤为5~10倍。抽提物族组成分析表明,随溶剂极性增加,抽提物中饱和烃比例明显减少,芳烃比例略为减少,非烃和沥青质比例明显增加。正己烷抽提物的化学组成与煤系原油最相近,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的含量明显偏低而非烃、沥青质含量明显偏高。抽提物中饱和烃含量定量计算表明,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的饱和烃质量相对于岩石质量变化很小,正己烷已经能够萃取出烃源岩中绝大部分饱和烃,极性强的溶剂并不能从煤中萃取更多的饱和烃。这可能意味着虽然煤的氯仿抽提物组成与煤系原油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影响煤的正构烷烃组成,也就可能不影响抽提物与煤系原油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对比。图4表1参19
  • 赵国泉;李凯明;赵海玲;刘锐娥;孙粉锦;狄永军;李永涛
    , 2005, 32(1): 1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主要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主要孔隙类型为次生孔隙。镜下观察,次生孔隙的形成除了与沉积物源、沉积环境和搬运介质有关外,还与后期成岩阶段长石的溶蚀作用有关。根据长石溶蚀的岩石学证据,建立反应方程式对长石溶蚀进行计算,综合考虑溶蚀的温度、反应的热力学趋势、体积的减小等因素,认为钾长石溶蚀可提供较大的次生孔隙,钙长石和钠长石溶蚀效果较差。在有机酸参与下碱性长石的溶蚀作用是该区天然气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图3表2参20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王为民;赵刚;谷长春;眭明庆
    , 2005, 32(1): 1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现场岩屑油层物理参数定量分析的新方法。对比分析了核磁共振岩屑与岩心分析的异同,对核磁共振现场岩屑分析的可行性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同时给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岩屑孔隙度、渗透率等重要油层物理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流体在不同岩石孔隙中的弛豫特性来获得岩石物性参数;在青海油田、吉林油田、冀东油田开展了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现场应用研究,将现场核磁共振岩屑分析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储集层参数与常规取心分析及核磁测井得到的相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图3表3参7
  • 李薇;田中元;闫伟林;刘峥君;尹海英
    , 2005, 32(1): 1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其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主要是由于岩性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导致储集层的微孔隙发育从而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另外低孔、低渗以及咸水钻井液侵入也是重要原因。Y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低孔、低渗造成的;②微孔隙发育造成的;③咸水钻井液侵入造成的。通过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深探测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自动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法(水层的RRSR值为0,油层、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值大于0)。该方法在Y油田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图3参8
  • 王晓平;陈波;孙维昭;张红梅;藏殿光
    , 2005, 32(1): 1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东部的YW3井区主要目的层段是石炭系东河砂岩,用常规方法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难以准确确定东河砂岩的尖灭线。对部分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的保幅保真重新处理后,在正演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河砂岩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地震属性技术与波阻抗反演技术,进行综合地震地质解释研究,比较精细地刻画了该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展布。地震资料的保幅处理有利于解释岩性尖灭线位置。图10参2
  • 廖新维;冯积累
    , 2005, 32(1): 1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层高压气藏井筒流动是不稳态热流问题。综合考虑井筒中压力、温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井筒压力、温度分布耦合计算模型,包括温度计算模型和压力计算模型,采用解析解和数值解相结合的方法给出耦合算法。在温度计算模型中,考虑井筒中传热以及井壁向地层传热均是不稳态过程;在压力计算模型中,考虑摩擦阻力和动能变化的影响。用该模型计算塔里木油田YH23-1-14井的压力、温度,与实测压力、温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模型的精度很高。图3参10
  • 李元觉
    , 2005, 32(1): 1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井数据的统计指标可用于预测储集层参数的分布。对照测井曲线,整理出小层物性数据的统计指标(均值、方差等)以及储集层和夹层的交替分布频率,就可以描述小层内部的纵向非均质性。把纵向非均质指标与储集层随机模拟相结合,使模型的纵向取值对应于测井分辨率,实现测井分辨率级储集层随机建模。在对某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描述中,以测井数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计算软件,对储集层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进行了测井分辨率级的模拟,精细地显示了各种储集层特征。图4表1参5
  • 王根久;赵丽敏;李薇;赵国良
    , 2005, 32(1): 10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变差函数是随机建模中最重要的参数,它决定随机模拟结果中砂体的空间展布、储集层的物性和砂体的体积。在详细解剖M油田的砂体几何形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球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的计算结果,3种模型计算的变差函数长变程误差15%,短变程误差25%,方向也不一样;同时运用不同模型计算的砂体体积亦有较明显的差别:砂体越发育,砂体连通性越强,不同模型计算的砂体体积相差越小;砂体越不发育,砂体连通性越差,不同模型计算的砂体体积相差越大。通过对变差函数的应用改进,提出空变变差函数的概念,即平面上变差函数是变化的,应用空变变差函数计算结果提高了随机建模的可靠程度。图4表1参6
  • 乔德新;李宁;尉中良;朱世和;伍东
    , 2005, 32(1): 10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利用模拟井研究用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定量计算裂缝宽度的方法。模拟井是根据真实地层的构造特征,采用不同岩性的岩石加工而成的一组试验井,模拟井壁岩性变化和井壁构造现象,以反映井壁复杂的地质特征。通过综合分析模拟井的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提出了裂缝回波幅度与裂缝宽度的3种关系模型,根据裂缝的视宽度与回波幅度的变化关系,给出了改进后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采用该方法,用模拟井的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计算裂缝宽度,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7%,在模拟井中验证了该定量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6参6
  • 厉玉乐;王君恒;潘竹平;侯遵泽
    , 2005, 32(1): 1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藏自然电位是不同深度的油气层在地表所产生的自然电位的综合效应,可以应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将自然电位分解成小波1~n阶细节和n阶小波逼近。1阶小波细节反映近地表干扰,2~n阶小波细节反映了中间层油气藏所产生的异常,n阶小波逼近反映背景异常。分解后小波细节异常反映的储集层场源深度可以按经验公式估算。应用该方法对松辽盆地西部齐家北地区自然电位异常进行分解的结果显示,分解后的小波细节与已知油气分布有对应关系,可用小波分解方法来研究油层分布状况。图7参11
  • 朱剑兵;纪友亮;赵培坤;王永红
    , 2005, 32(1): 1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分析特征,采用几种常见的小波函数(Harr小波,Daubechies小波,Symlet小波,Dmeyer小波),分别对自然电位、自然伽马、视电阻率等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发现在某一个尺度范围内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的准层序单元。利用该方法对胜坨油田5口井的测井曲线进行识别,与人工划分结果的比较表明,利用Symlet小波对视电阻率曲线进行分解识别的效果最理想。图1表1参6
  • 钻井工程技术
  • 刘广志
    , 2005, 32(1): 1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各样丰富的实践,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科学技术活动中已扮演了重要角色,应用范围还在日益扩展。钻井工作是日以继夜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和平崛起,其功能还在不断创新。提出4项建议:参加大洋综合钻探计划;筹划开发属于我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共同研究我国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钻井设备和工艺;派出一定钻井力量勘探开发非生物源油气,扩大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新领域。参3
  • 沈忠厚
    , 2005, 32(1): 10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转钻井的发展可分为初期阶段、发展阶段、科学化钻井3个阶段。科学化钻井后期阶段成果主要有3大项:实现了井下信息实时检测、传输、处理、分析;开发了井下导向和井下闭环钻井系统;发展了新钻井技术。现代钻井技术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向多学科紧密结合、提高油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方向发展;向有效开采特殊油气藏方向发展。建议:能引进的采取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路线来跟踪前沿,不能引进的国内自主开发;在水平井钻井技术、多分支钻井技术和欠平衡压力钻井技术三大新钻井技术方面,我国目前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建议有计划地组织攻关;钻井科研工作者在观念上应有新的转变。目前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钻井工程不仅要建油流通道,而且要担负提高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部分任务以及开发开采特殊油气藏的任务,因此钻井科技人员应熟悉和了解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有关理论和技术。参9
  • 苏义脑
    , 2005, 32(1): 10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以近钻头地质参数与工程参数的随钻测量、传输、地面实时处理解释和决策控制为主要技术特征,问世后的3年中已被13家公司用于欧洲和非洲6个国家的近50口井,累计进尺超过32 187m,取得了显著技术效果和重大经济效益。以IDEAL系统为例,介绍了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技术特点。我国首台CGDS -1型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由CGMWD无线随钻测斜仪、CAIMS测传马达、CFDS地面信息处理与决策软件包3个子系统组成。CGMWD无线随钻测斜仪系统已在2口定向井中进行了实钻试验和应用,指标达到设计要求;CAIMS型测传马达目前正在进行样机制造和下井实验准备;NBLOG -1型近钻头测量短节样机已经进行了7次单元与整机现场下井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应大力促进地质导向系统这一高新技术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CGDS -1型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的支持力度,使之尽快完成研制过程而投入生产应用。图1表1参3
  • 李根生;沈忠厚
    , 2005, 32(1): 10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型水射流理论研究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①自激振荡射流调制机理研究,创制了新型高效自振空化射流,发明了自激振荡射流钻头,首创了自振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解堵增产增注技术和自激波动注水技术。②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研究,揭示了在钻井压入与旋转双向应力作用下,岩石裂纹形成和发展规律,建立了联合破岩钻头设计理论。③旋转射流理论和破岩机理研究,研制了径向水平钻井技术。④磨料射流特性和参数影响规律研究,优化了水力喷砂射孔参数设计,发展和完善了水力喷砂射孔技术。⑤高压水射流深穿透水力射孔及辅助压裂可行性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射孔和压裂效率,而且为油田(特别是低渗透油藏)增产增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⑥双射流理论及其特性研究,双射流有利于形成大而深的破岩孔道,避免孔眼凸底的形成,可以提高射流破岩钻孔效率。⑦探索超高压射流辅助破岩理论及辅助钻井新方法,建立了超高压射流辅助破岩的三维PDC钻头模型。参18
  • 刘绘新;孟英峰
    , 2005, 32(1): 10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注气欠平衡钻水平井的新技术研究,我国基本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的注气欠平衡钻水平井的成套技术,可用于解决注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技术的特殊难题。新技术关键有3方面:①新型双层注气套管头,能够实现临时套管的悬挂、固定与回收和连通注气通道。②借鉴国外钻井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套管、钻头及钻井设备的实际情况,研究出2种3个方案的合理井身结构。③设计了气液旋流混合短节、防挂坡口套管鞋、耐磨套管短节、防倒扣旋转装置等临时套管柱下部固定结构。为全面满足注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新技术的要求,初步拟定了配套的钻井工艺。图2表2参4
  • 李保民;赵大华
    , 2005, 32(1): 10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合射孔技术是孔缝结合型超深射孔技术,可克服常规射孔的穿深浅、无法突破近井污染带、存在压实伤害等缺陷,可有效破除常规聚能射孔在岩石基体中产生的压实带。为正确评价该技术在长庆油田应用6年的效果,选择了24口复合射孔井和与之相邻且油层物性非常相近的28口常规射孔井,分5个区块,对射孔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射孔技术可使地层破裂压力平均降低3~5MPa,大大提高射孔孔道附近地层的渗透率,改造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效果比常规射孔技术更为明显,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对提高低孔、低渗油、气田产能的效果显著。图1表2参7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闫存章;李秀生;常毓文;于立君;石建姿
    , 2005, 32(1): 1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透、带裂缝的厚层块状砾岩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小井距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研究及井网和裂缝合理配置研究。确定了最佳层系组合方式,层系含水75%为最佳上返时机。合理开发方式为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平行的线状注水方式,裂缝穿透率应控制在40%左右,注水井排采油井含水80%时为最佳转注时机。小井距试验方案实施后,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1.78%。图1表6参10
  • 王青;吴晓东;刘根新
    , 2005, 32(1): 10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用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时井型、采水时机和采水量对控制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垂向渗透率较低、油水界面之上存在夹层的储集层,采水控锥效果显著。水平井采水效果好于直井采水;采水越早,控锥效果越好;采水量越大,控锥作用越明显;采水时机和采水量存在最优值。对于适于采水控锥的油藏,应根据具体地质构造、储集层物性、水体大小等情况,结合经济分析,综合选择合适的采水井型、采水时机和采水量。另外,采水控锥并不是对所有水平井开采的底水油藏都有效,如果垂向渗透率大,油水界面之上无夹层、隔层的有效阻挡,或水体巨大,水平井的含水上升会很快,采水一般难以见效。图3表1参10
  • 张广清;陈勉;耿宇迪;王怀英
    , 2005, 32(1): 1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松软出砂地层中套管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出砂段高度、套管内压以及垂向地应力对套管受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出砂段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套管损坏的危险性;出砂套管损坏的危险程度与出砂段高度呈抛物线关系;最大当量应力与内压的关系基本为双段线性;垂向地应力对套管应力大小影响很大。防止和减少出砂地层套管损坏的措施,除采用合理的防砂工具、选用高强度套管外,还应使出砂段高度避免接近临界出砂段高度,并且尽量使套管内压力接近临界内压。图6参8
  • 余雷;薄岷
    , 2005, 32(1): 1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过程中套管损坏严重。经大量调查研究认为,造成套管先期损坏的原因是:热应力大,油井出砂,API圆螺纹接头和偏梯形螺纹接头不适合热采井要求,水泥封固质量不好,水泥环空段套管易变形,隔热管和隔热措施不力。采取的措施有:提拉预应力,用N80偏梯套管取代普通套管,使用热采专用水泥返到井口,用良好的隔热管。治理后热采井套管损坏虽有所下降,但套管先期损坏依然严重。采取的新措施主要是:用热应力补偿器减少注蒸汽时套管应力,用TP100H套管以增强抗热变形能力,用TP120TH外加厚套管解决油层套管因出砂和射孔引起的套管轴向应力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减缓了热采井套管先期损坏速率。参13
  • 赵春森;肖丹凤;宋文玲;冯凤萍;单春龙
    , 2005, 32(1): 10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保角变换方法,推导出一排水平井的平面势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给出了水平井与直井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理论分析表明,该公式更适合于面积井网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利用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引入2个重要的无因次量(水平井无因次长度和井网形状因子)对交错注采井网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在不同的井网面积条件下的水平井无因次长度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的关系式。结果表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仅取决于水平井的无因次长度,而油层厚度和井网面积对其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水平井井网的优化设计方法,为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特别是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图4参12
  • 油田非注水开发
  • 李阳;曹刚
    , 2005, 32(1): 10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深湖—半深湖浊积扇沉积,具有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开发难度大。近年来开展了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了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箱缘成藏和箱内成藏两种类型;以裂缝及地应力研究作为地质模型研究的核心,建立了裂缝及基质模型;研究了可直接测得最小启动压力的“毛细管平衡法”,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得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数学经验公式,并制成应用图版;研制了具有自适应渗流和广义渗流描述选项的数值模拟软件;同时在低渗透砂岩油藏油层保护、储集层改造以及改善注水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进展。通过综合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和应用,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动用储量不断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图7参13
  • 赵长久;麻翠杰;杨振宇;么世椿
    , 2005, 32(1): 10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是一种全新的三次采油方法,驱油效果优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左右。通过室内综合研究,确定了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试验方案,并在大庆油田进行了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结果,油层中有大量泡沫生成,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洗油效率,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注采压差大幅度增加,吸液指数和产液指数大幅度下降,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气窜现象得到抑制。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应该采用双管分注工艺,否则易产生水化物;由于注气压力较高,应采用更高性能的压缩机设备,以保证达到设计的气液比要求。图3表3参10
  • 邵先杰;孙冲;王国鹏;高孝田;王沛
    , 2005, 32(1): 10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图版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有效结合矿场测试、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超稠油油层纵向有3种水淹模式:中厚层均匀韵律油层顶部水淹,薄互层复合韵律油层中部水淹,薄互层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淹;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有4种类型:低井网控制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低采出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不同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地层倾角影响造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图3表1参6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黄祖熹;王玉满;王玉成
    , 2005, 32(1): 10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南部的一个主要含气区,目的层平均埋深为3500m,圈闭类型为构造、岩性或构造-岩性混合圈闭,目前勘探主要是寻找Low Goru组砂岩的天然气。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盆地的剩余勘探潜力,根据Exxon的识别不整合面和可对比整合面的方法,对中印度河盆地从侏罗系到最新的沉积进行了层序地层解释,并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形成进行了板块构造背景分析。在新建立的层序地层框架下,对中印度河盆地2个已证实含油气层系进行了描述。图8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