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专家论坛
  • 袁士义;胡永乐;罗凯
    , 2005, 32(6): 1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预测远景资源量达48万亿m3。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41万亿m3,其中约7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和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四川、长庆、塔里木克拉2、柴达木涩北等气田,形成了陆上四大气区,2004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408亿m3。数十年来,中国气藏开发技术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的主体开发技术包括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异常高压气藏开发技术、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技术等。但近年新发现的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其有效、高效开发和已开发气田的稳产尚面临较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高压气藏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低渗低产气藏大型压裂及水平井采气技术、多层疏松砂岩气藏控砂及堵水技术、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及防腐和净化技术、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技术等,以适应这些气藏开发的需要。参19
  • 邹才能;陶士振;薛叔浩
    , 2005, 32(6): 11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对各类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分析,提出了以储集相为核心的“相控论”的观点和依据,指出在具备成藏基本地质条件的前提下,4类盆地(断陷、坳陷、前陆和克拉通)及其三大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组合)中各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普遍具有“相控”的规律性,对油气富集起控制作用的“储集相”主要包括沉积相和成岩相等,在勘探实践中应突出强调“定相”的勘探理念和思想。重点阐述了三大勘探领域油气成藏和分布的“相控”特征和规律。最后指出以储集相为核心的“相控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图8表1参12
  • 李庆忠
    , 2005, 32(6): 11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第藩、梁狄刚二位对无机生油论的商榷文章,简要地重新申述了作者的立场。认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机生油论的各种指标客观上的确能够指导找油的实践,但目前的生油理论的实质可能只是一种盖层指标以及与间接油苗相类似的找油指标。直到今天,谁也没有在实验室里证明低温(50~100℃)条件下有机物可以生成石油;认为如果今后石油无机生成学说得到普遍接受,那么虽然将仍旧主要在沉积岩中找油,不过由于打破了思想束缚,就会勇于去开拓新区、新层系的勘探工作,并且也会注意去寻找与深断裂有关的油气藏。近年来随着中国各盆地的勘探深度逐渐加大,在目前开发的油气田的范围内,只要向深部打井,在深层还可以找到油气。如果思想禁锢在有机生油论的框框里,就会贻误油气田的发现。参3
  • 石油地质研究
  • 周心怀;项华;于水;王刚;姚长华
    , 2005, 32(6): 11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型;③溶蚀裂缝型;④微裂缝-致密型。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发育经历了成岩阶段→前埋藏阶段→抬升剥蚀褶皱断裂阶段→表生阶段→后埋藏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为新生界沉积前古地貌及中、新生代构造应力作用,风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局部高点的宽缓斜坡区,构造作用、表生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和油气充注期有机酸溶解作用等对储集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的演化模式对类似潜山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图6参7
  •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
    , 2005, 32(6): 11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和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分和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煤层气的组分和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也反映了煤层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由于煤层气储集于其源岩煤层中,因此热演化过程对其地化特征的控制作用既不同于常规气藏的阶段聚气过程,也不同于常规气藏的连续聚气过程。由于储气方式的差异,次生作用对煤层气和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方式和效果也不同。图2表2参23
  • 黄志龙;钟宁宁;赵喆
    , 2005, 32(6): 11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酸盐岩的可能排烃动力学模型中,微裂缝作为压力释放的有效通道至关重要。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过程中微裂缝的形成难以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根据产物计量和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生烃增压值,并通过岩石物理性质得到的理论破裂压力阀值判断其形成的温压条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有效排烃动力与有机质丰度有关。当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一定时,有机质丰度越高,所产生的生烃增压就越大。有机质丰度很低的碳酸盐岩在一般地温条件下,难以产生足够的生烃增压使岩石破裂并形成微裂缝作为效排烃通道。在常规的油气生成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有机碳含量0.2%~0.3%可能是满足有效排烃动力条件的临界有机质丰度。图5表1参10
  • 代金友;张一伟;史若珩;何顺利
    , 2005, 32(6): 11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稳定克拉通中央古隆起东部,是与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有关的风化壳型气田。由于古岩溶作用明显,风化壳顶面具有显著的岩溶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沟台并存格局。前人对这一地区地貌研究中,在气田东部和西部划分出多条树枝状沟槽,并认为它们成因相同。通过最新资料研究,认为二者特征差异明显:西部为剥蚀脊,是古中央隆起带向古海盆由面状剥蚀到脊状延伸部分,其奥陶系上部地层缺失是风力作用和化学溶蚀、淋滤作用造成的;东部为沟槽,奥陶系上部地层因线状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缺失。图2表1参6
  • 匡立春;吕焕通;齐雪峰;唐勇;张鑫
    , 2005, 32(6): 11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已发现了12个陡坡型扇体油气藏,在缓坡型沉积体系中也发现石南4井区、石南21井区、石南26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辫状河道砂体岩性油藏以及中拐凸起三工河组和白家海凸起西山窑组岩性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期湖平面升降,是形成各类岩性圈闭的基础;多源、多灶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烃源保障;多期断裂活动、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发育为岩性圈闭多期成藏构筑了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很大。但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探明率仅4%左右,在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尚不到22%。认为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有五大领域:西北缘二叠系、三叠系陡坡型扇体;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大型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滑塌扇岩性圈闭;陆西和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或石树沟群)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受车莫低凸起控制的侏罗-白垩系河道深切谷地层-岩性圈闭;玛湖西斜坡受侏罗纪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地层-岩性圈闭。图7表1参9
  • 张殿伟;刘文汇;郑建京;王晓锋;南青云
    , 2005, 32(6): 12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氦同位素组成对大构造背景下的构造演化特征具有指示性,而对同一盆地内部较小区块的构造演化差异特征指示性不明显。塔中地区天然气的3He/4He组成具有典型壳源天然气特征,和塔里木盆地整体大地构造背景一致。与中国其他油气区寒武系-奥陶系天然气氩同位素组成相比,塔中地区天然气氩同位素40Ar/36Ar组成有一定特殊性,原因是该区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中氩的母体元素钾的丰度较低。利用元素衰变原理估算塔中地区天然气40Ar的母体元素钾的百分含量表明,塔中地区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中的泥质和泥质条带对该区天然气具有重要贡献。图2表3参17
  • 单俊峰;陈振岩;回雪峰
    , 2005, 32(6): 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难度日益增大。分析西部凹陷中南段坡洼过渡带的沉积体系、油源体系、输导体系及油藏封盖体系,认为坡洼过渡带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主攻方向之一。在该思路指导下,综合应用测井、地质与地震资料,在坡洼过渡带实施勘探后,陆续发现了欢103、齐231、锦306等岩性油气藏,建成了亿吨级优质油气储量区块,展示了坡洼过渡带良好的勘探前景。图6参10
  • 邓荣敬;徐备;漆家福;肖敦清;韦阿娟;王东林;李建英
    , 2005, 32(6): 1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塘沽—新村地区古近系存在欠压实导致的异常高压。根据声波时差和试油静压资料,塘沽—新村地区古近系普遍发育2个欠压实带,下部欠压实幅度明显高于上部欠压实幅度,异常高压油藏主要分布在3500m以下深度的沙三段深层中。油藏压力系数平面分布与沉积相带和断层的活动性有关。不均衡压实和生烃作用是形成该区古近系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异常高压抑制烃源岩演化,促进油气初次运移,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促进深层裂缝形成,提高原油产量,控制油气藏平面分布,异常高压泥岩对下伏储集层起良好封盖作用。图6表1参33
  • 黄继新;彭仕宓;黄健全
    , 2005, 32(6): 1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扇三角洲储集层在中国陆相盆地中广泛分布,各种亚相砂体的非均质性严重。在郯庐断裂带中段潍北盆地灶户鼻状构造带主力油层孔一段、孔二段扇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中,综合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其扇三角洲沉积相模型和物性参数模型;根据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和随机模拟理论,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同时利用分形克里金插值理论,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形几何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的比较显示,克里金模型较好地表现了物性参数的整体趋势;序贯指示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而分形克里金模型既反映了储集层宏观物性分布,又反映了其内部非均质性变化。图6表1参12
  • 胡平;解宏伟;石新璞
    , 2005, 32(6): 12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家海—五彩湾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侏罗系构造圈闭不发育,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主要勘探目标。为满足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要,提高储集层、隔层预测的精度,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原理,通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侏罗系识别出12个基准面升降的转换面,根据基准面旋回划分,将侏罗系自下而上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等6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根据精细地层对比分析,侏罗系隐蔽油气藏的圈闭主要是位于层序Ⅲ基准面下降期湖退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层序Ⅴ、Ⅵ基准面上升期的河道砂体。图3 参18
  • 陈建军;程克明;熊英;马立元
    , 2005, 32(6): 12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藻纹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是该区主要烃源岩。碳同位素及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表明,酒西坳陷主要原油为成熟度较低(甾烷异构化参数一般为0.45~0.50,尚未达异构化终点)的原油,伽马蜡烷、C30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含量相对比较高,重排甾烷含量低,反映其母源沉积环境是具有一定咸度的微咸水和弱碱性还原条件下藻类较发育的水体。这是该区原油的主要特征,也是酒西坳陷碳酸盐岩生烃的特色之一。图11参11
  • 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 汲生珍;刘震
    , 2005, 32(6): 12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以砂泥岩为主要岩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分析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根据波阻抗特征,能够有效识别层序边界,划分层序;波阻抗反演资料所反映的岩性、砂泥比、砂体叠置样式的变化等信息为体系域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将波阻抗特征与岩性信息相结合,能够进一步识别典型砂体、划分相边界等。给出了该技术在东营凹陷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分析中的成功应用实例。图5参9
  • 王任一
    , 2005, 32(6): 12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的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间微差形态波形的复杂程度隐含着储集层含油气性的信息。油层水淹程度不同,其小波包能量特征差异较大。无论水淹程度如何,小波包能量均随频率增大呈指数递减;水淹程度越重,小波包能量减小趋势越明显。某些频率成分的能量因水淹类型不同表现出极大差异,水淹层和纯水层能量表现为被吸收削弱,而油层和弱水淹层则表现为能量增强。对于利用传统测井解释理论判别比较困难的“低电阻率油层和高电阻率水淹层(水层)”,基于测井信息的小波包能量特征识别方法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图2表1参14
  • 周福建;熊春明;杨贤友;张守良;宗贻平;李淑白;李向东;连胜江;刘敏
    , 2005, 32(6): 12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油气藏开发中出砂严重,常规防砂技术效果很差。分析传统防砂工艺的不足,针对细粉砂岩的特点,提出防治细粉砂的总体思路为“解”、“稳”、“固”、“防”、“保”和“增”。用前置解堵液解除储集层损害,用带正电荷支链的软纤维稳砂剂吸附细粉砂颗粒将其聚集成颗粒集合体来稳砂,将硬纤维和涂层砂充填在水泥环外形成类似筛管作用的三维网状复合体,达到无筛管防砂目的,在裂缝端部脱砂压裂解除近井地带损害,并改善原有渗流条件而增加产量。实验研究表明,纤维可以使复合体的稳砂能力提高十几倍到几十倍。图3参8
  • 刘振峰;郝天珧;王峰
    , 2005, 32(6): 12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型储集层属性分布预测是油气储集层研究的重要内容。定量化的方法有各种插值技术和基于地质统计学的一些随机模拟技术,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基于GMRF(Gaussian Markov Random Fields)模型的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和算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实际模型的运算过程及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简捷,同时连续型属性作为空间随机变量的两个特征——结构性和随机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图6参16
  • 周波;侯平;王为民;罗晓容
    , 2005, 32(6): 1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玻璃珠填装管状模型与河砂填装管状模型内油的运移过程,测量并分析油运移路径形态特征和内部含油饱和度。原始油柱内油饱和度可达83%;路径形成油沿路径运移时,油在路径内的饱和度为40%~50%;运移完成后,在没有油继续供给的条件下,原有路径收缩,宽度减小,路径内的油呈不连续状态,残余油饱和度降为20%~35%。实验装置中孔隙介质的颗粒成分对路径内的油饱和度有一定影响。图2表1参16
  • 李长喜;欧阳健;周灿灿;修立军
    , 2005, 32(6): 1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钻井液侵入油层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可定量计算钻井液侵入后油层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电阻率)的径向分布以及地层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应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对淡水钻井液滤液侵入油层形成低电阻率环带的过程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钻井液矿化度等因素变化对地层径向电阻率分布和低电阻率环带的影响。在一维含油岩心钻井液滤液驱替实验和实际测井资料中,均测量到了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低电阻率环带的存在对高频感应电阻率测井影响较大,而低频侧向电阻率测井几乎不受影响。可以用阵列感应或阵列电磁波测井测量出的低电阻率环带来识别低电阻率油层。图7参11
  • Ben F Mclean;戴金星;姚蓬昌
    , 2005, 32(6): 12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前地震正演模拟可以获得比叠后正演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能够用于含有各向异性特征的精细速度建模的信息。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存在砂泥岩互层,偶见石膏、砾岩和煤层。砂泥岩薄互层中的速度差异可能导致各向异性,但是利用常规的地震方法很难识别和定量描述各向异性。由叠前各向同性正演获得的炮集,证明砂泥岩中存在各向异性,通过迭代生成的理论合成炮集与实际原始炮集相对比,可以定量描述各向异性,结果证明在该区砂泥岩层存在5%的横向各向同性,其高速传播方向为水平面。
  • 钻井工程技术
  • 陈莉静;李宁;王俊奇
    , 2005, 32(6): 12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能复合射孔压裂过程中,受爆生气体流动速度、裂缝表面粗糙度、裂缝周围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裂缝内压力梯度随时间而变化。气体压力分布影响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而不能用传统的破裂压力来判断裂缝起裂扩展。通过设定与时间相关的气体压力分布函数,推导高地应力约束条件下预存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得到了井壁岩层起裂扩展条件,该条件可以反映裂缝内爆生气体压力梯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从相应的算例分析,井眼内气体升压越缓,起裂压力和止裂压力越低,且使止裂时间越推后,能得到较长的岩层裂缝长度。图4表1参10
  • 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
  • 苏映宏
    , 2005, 32(6): 12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部分油田或开发单元调整产液结构后,水驱特征曲线表现出“压头”、“上翘”现象,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的可采储量不能反映开发单元的实际开发状况。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油田开发中后期开发单元采油速率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计算出油田开发单元的最终采收率及可采储量。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可采储量合理,较好地解决了在油田开发中后期水驱曲线变形给标定采收率带来的困难。图3参10
  • 李根生;宋剑;熊伟;黄中伟;牛继磊
    , 2005, 32(6): 12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计算和对比高压水射流射孔完井与裸眼完井、常规射孔完井的渗流场,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井眼附近有限元渗流场模型,裸眼完井的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常规射孔完井污染带和压实带对油井产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高压水射流射孔完井可以避免常规聚能弹射孔完井方式伴随的射孔压实带对油井产能的严重影响,并且可以减少钻井污染带对产能的影响;在低渗透率地层,应尽量避免采用常规聚能弹射孔而采用高压水射流射孔完井。图5参10
  • 曾祥林;何冠军;孙福街;王平双
    , 2005, 32(6): 12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井出砂给油田生产带来消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层渗透率,从而提高油井产能。为深入认识适度出砂提高油井产能机理并为现场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出砂对储集层渗透率的影响和出砂规律。以渤海SZ36-1油藏砂样为研究对象,进行砾石充填和金属筛网防砂实验,分析不同完井方式下压差、出砂与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蚯蚓洞及其网络形成情况。实验结论是:适度出砂开采时宜采用筛管或割缝管完井方式;出砂提高了地层渗透率并形成蚯蚓洞网络,能提高油井产能;压力扰动对出砂有显著影响,出砂量与产油量相互依存,随着砂粒不断采出,原油产量不断增加。图5参8
  • 油层保护与改造
  • 唐孝芬;刘玉章;向问陶;刘戈辉;江如意;覃和;潘伟义
    , 2005, 32(6): 12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SZ36-1油田具有油田水矿化度高、砾石充填完井及平台生产空间狭小等特点,常规深部调剖剂的溶解及耐盐性不能满足该油田深部调剖的要求。研制出抗盐速溶交联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剖剂(RNSTP-CTm),它由梳形抗盐聚合物、间苯二酚及复合助剂等组成。室内及现场试验均表明,该调剖剂在高矿化度盐水中能迅速地分散溶解,适宜在温度40~70℃、矿化度40g/L以下的油藏和作业空间受限的海上油田及陆地油田进行注水井深部调剖。SZ36-1-A21井深部调剖试验后,井组日增油50~60t、有效期超过1a,累计增油超过万吨,取得了良好的深部调剖效果。图7表2参9
  • 曾平;赵金洲;周洪彬
    , 2005, 32(6): 12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素硫是高含硫气藏开发的有害物质。随着气井的投产,地层压力和温度沿径向不断降低,在气流达到或超过含硫饱和度时,元素硫将会从气流中析出,并在储集层岩石的孔隙或喉道中沉积下来,使得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严重时造成气井的停产甚至报废。在推导了元素硫沉积对储集层伤害的模拟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在高含硫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元素硫沉积的特征及对储集层物性的伤害情况,发现元素硫在地层中的沉积主要在离井筒较近的范围之内,且沉积量沿径向由井筒向地层深处逐渐减小;沉积于孔隙的元素硫对储集层的伤害也主要在该区域之内,越靠近井筒伤害程度越严重,且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对储集层的伤害程度加速。图4表1参6
  • 资源评价与管理
  • 郭秋麟;胡素云;倪何艳;陈宁生
    , 2005, 32(6): 12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目标经济评价与决策系统EDSys1.0包括3个部分:①数据处理与管理部分,既是提取被评价目标地质评价结果、资源量评价结果等外部基础参数的工具,也是进行经济评价与决策分析的基础,包括对基础数据、通用参数的管理和测算勘探投资、开发投资、其他投资、成本费用等内容;②经济评价部分,是进行经济评价的核心技术模块,包括财务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极限经济指标估算等功能;③决策分析部分,用于勘探开发决策分析,包括单目标多方案优选、多目标优选、优化投资组合等功能。应用EDSys1.0系统能够更好地进行目标优选,使投资组合达到最优化,从而为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1参10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马明福;李薇;刘亚村
    , 2005, 32(6): 12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层储集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中等;成岩作用类型多样,成岩阶段为早成岩B亚期;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溶蚀孔;孔隙结构以粗孔粗喉型为主,中孔中喉型次之;黏土矿物包括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等,其中高岭石含量最高,具有潜在速敏性。分析认为,在油田注水开发时,为防止伤害孔隙结构导致降低开发效果,应将注水速率控制在储集层岩石临界速率以内。图3表3参8
  • 赵国良;穆龙新;计智锋;李志明;吴昌吉
    , 2005, 32(6): 12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环境;然后,以取心段沉积相特征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测井信息,将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最后,运用沉积相研究结果,结合高精度井震标定技术,确定主力储集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地震相,同时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研究不同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寻找不同砂体的物源方向,对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图6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