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07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郑亚东;莫午零;张文涛;关平
    , 2007, 34(1): 1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有大量储油构造和良好的盖层条件,却缺乏足够的理想储集层,寻找裂隙性储集层分布区,很可能是实现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根据对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构造的野外考察,其南北两翼为陡倾的共轭膝褶带,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共轭膝褶带间的夹角为110°,所夹持的背斜具有箱状平顶的几何特征。膝褶带外岩层近水平,带内岩层近直立,局部倒转,普遍顺层剥离、张开和剪切,形成层间张裂隙和切割层理的小型低角度逆冲断层。边界断层和膝褶带内断裂普遍充填石膏脉,局部油浸,表明膝褶带一度为高压流体活动的水压致裂带,有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由于该构造微向北倒,近核部南侧的膝褶带肩部成为高点,建议在该高点布一深井,探明可能的岩性油气聚集带,并控制北翼主膝褶带的总体产状,然后沿该主膝褶带布一斜井,以期发现与膝褶带相关的裂隙型油藏。图10表1参19
  • 胡见义
    , 2007, 34(1): 14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扩大对石油地质学理论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或探讨的问题。就目前部分热点问题,包括高海拔区油气藏形成理论、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和挑战、具有潜力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领域(地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区形成分布的自身属性等,提出了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简要的分析阐述。认为:高海拔区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面临严格的条件制约;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在深层油气成藏原理与油气成藏匹配方面面临很多待明确和需解决的问题;地层-岩性油气藏在盆地勘探中的地位将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日显重要;天然气区相对独立分布并且有其自身属性。参10
  • 邹才能;陶士振
    , 2007, 34(1): 14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大油气区的概念:大油气区处于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由一系列在成因、类型和分布方面相联系或相关的油气区、油气聚集带构成,其范围可以比盆地(或凹陷)大,也可以比盆地小,其有利构造背景、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层、有效区域性盖层都基本相似,储量规模较大。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相似的成藏条件是形成大油气区的基础,原型盆地或凹陷(群)类型是划分大油气区的基本依据。中国地跨环太平洋主动型大陆边缘巨型油气域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型巨型油气域,目前共发现4个大油区、7个大气区和1个大油气区。根据大油气区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在勘探研究战略上,应坚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思想、“整体研究、整体部署、整体评价”的原则、“面中找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不因一口井的失利而影响对大油气区勘探的整体推进。大油气区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和促进研究和勘探思路的转变,实现从源控大油气田勘探、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向大油气区勘探的发展,以大油气区发展带动大油气区建设;同时可为油气输送的管网布局和建设提供依据。图3表3参21
  • 李小地;张国生;张永峰
    , 2007, 34(1): 14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上升和国际油气勘探市场形势的变化,国际著名的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英国石油、雪佛龙德士古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这5个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都对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调整措施主要体现了5个特点:进一步强化上游业务,突出上游业务的核心地位;上游业务向美国、欧洲以外地区转移;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上游业务成本增长;采取兼并、重组、出让和联合等手段进行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公司的进程中,五大跨国公司的上游业务发展策略尤其值得借鉴。图2表2参16
  • 赵靖舟;王永东;孟祥振;时保宏;王晓梅;曹青
    , 2007, 34(1): 14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通常认为包括长2油藏在内的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构造等其他因素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并不起重要控制作用。但研究发现,陕北斜坡三叠系长2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断裂、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尤其是大型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断裂是长2油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水动力条件是油藏上倾方向重要的遮挡因素之一。因此,长2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以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油藏为主的复合油藏可能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图5参23
  • 魏兆胜;宋新民;唐振兴;杨光
    , 2007, 34(1): 14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情字井地区位于长岭富油凹陷的中部,呈向斜型构造形态,以青山口组一段为主要目的层发现亿吨级油田。沉积相带研究表明,区内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通榆-保康三角洲沉积体系,青一段至青三段沉积环境由“深湖型”过渡到“浅湖型”。青一段与青二段沉积环境相似,均发育“深湖型”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储集体平面展布为多个独立的、顺源窄条带状的河控坝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且多期次储集体错叠连片分布,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条件。岩性油藏综合分析得出,该区青二段具有与青一段相似的相带展布特点,有利于形成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方式,尚具有5000万t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图7表1参12
  • 秦胜飞;陶士振;涂涛;魏小薇;宋明玮
    , 2007, 34(1): 14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坳陷广泛发育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天然气以低含非烃气为特征,不同气藏天然气干燥系数差别明显,组分运移分馏现象明显。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只有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为油型气,并含有少量H2S气体。川西坳陷经历了多期成藏,但主要成藏期发生在燕山期,后经过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断裂作用,浅层储集层被改造,形成次生气藏。气藏分布明显受古隆起控制,并且在构造强活动带发育浅层次生气藏,隐伏断裂在次生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上组合,受储集条件控制,气藏形态主要呈透镜体。图6表1参19
  • 熊金玉;关平;韩定坤;张文涛;王颖嘉;罗曼;李多丽
    , 2007, 34(1): 14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储集物性除受沉积微相控制外还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各种常见的成岩作用类型在研究区均有出现,其中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与交代作用对储集层孔渗性起破坏性作用;而溶解作用形成大量粒间、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对改善储集层性质起到了较好的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引起区内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的关键成岩作用是硬石膏的胶结与交代作用,形成硬石膏的硫酸盐来自新沟咀组烃源岩中的膏盐段,其中的硫酸盐随油气的运移一起进入储集层,硬石膏的出现范围预示着油气的到达位置,因此它对研究区的油气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图7参9
  • 包建平;朱俊章;朱翠山;易绍兴;倪春华
    , 2007, 34(1): 14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查明原油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在30℃恒温和有氧条件下,对渤中凹陷BZ36-2-1井和PL14-3-1井原油进行了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化学组成明显影响原油生物降解作用的进程,链烷烃浓度高的原油降解速度低于链烷烃浓度低的原油,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先于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被细菌降解。植烷系列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于正构烷烃系列,正构烷烃系列原始浓度高的原油其植烷系列受生物降解作用的时间晚于正构烷烃系列原始浓度低的原油。在生物降解作用的早期阶段,Pr/Ph几乎不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但Pr/nC17和Ph/nC18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这些参数应该慎用。图4表3参14
  • 唐民安;孙宝玲
    , 2007, 34(1): 1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的主要产气层位,沉积分布特征复杂,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其地层层序。在对测井、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在下石盒子组识别出3个中期旋回(MSC3—MSC5)和15个短期旋回(SSC13—SSC27)。中期旋回和短期旋回均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类型,其中对称型均细分为3个亚类: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型(C1)、下降半旋回大于上升半旋回型(C3)两种不完全对称型及两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建立了中、短期旋回等时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砂体追踪对比与分布模式分析,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图7表1参18
  • 张寒;朱光有
    , 2007, 34(1): 14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主要依靠岩石样品的实验分析,这对于有钻井取心的地区而言比较容易实现,但有些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分布在凹陷的中心或最深部位,往往没有取心井或没有钻井资料,烃源岩的评价和识别较难开展。研究发现地球物理资料中蕴含了烃源岩的诸多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可以追踪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和密度等测井信息可以计算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出的TOC值与岩心样品实测值非常接近,因此,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信息可以确定出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并评价烃源岩的品质。该方法克服了由于烃源岩的非均质性而给取样分析带来的影响,并可在非取心井、没有地化分析资料的井段进行有效烃源岩评价。图3参30
  • 顾岱鸿;代金友;兰朝利;何顺利
    , 2007, 34(1): 14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靖边气田广泛分布的沟槽对天然气富集和钻井成功率的影响很大,在目前低密度地震测网条件下,常规解释方法难以准确识别二、三级沟槽的分布和形态。以钻井、试井资料及生产数据为验证和约束条件,直接建立沟槽与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以地震属性分析为主导、动静结合的沟槽综合识别新方法,在靖边气田沟槽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共识别出一级沟槽16条,二级沟槽83条,三级沟槽206条,走向以EW—NEE为主,局部走向存在偏转。该识别结果目前已在实际钻探中得到初步验证。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提高沟槽的识别精度。图6表2参8
  • 油气田开发
  • 凌宗发;胡永乐;李保柱;王丽娟
    , 2007, 34(1): 14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水平井注采井网的开发效果及其与传统直井注采井网的区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注采井网部署方案。结果表明:与直井注水相比,水平井注采井网可形成线性驱动,推迟注入水突破时间、提高波及效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水平井水平段压力损失影响水平井注水开发效果,平行对应反向井网考虑了压力损失的影响,可有效地克服压力损失造成的注入水局部突进现象,平行交错反向指指井网既考虑了水平段压力损失的影响,又可扩大井网控制面积,为最优的水平井注采井网;对于均质薄层油藏,水平井在油藏中位置的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明显。水平井注水技术在哈得4薄砂层油藏的开发中起到了降低注入压力、增加注入量、有效保持地层压力的作用,所设计的水平井注采井网应用效果良好。图13表4参31
  • 郭万奎;侯兆伟;石梅;伍晓林
    , 2007, 34(1): 14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储集层和油水特性,筛选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作为采油菌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菌株作用原油烃时只降解高碳链(C20以上)饱和烷烃,降解途径以氧化降解为主,代谢产物以饱和烷基酸为主,没有低碳饱和烷烃的生成。实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后界面张力下降50%左右,产生多种有机酸;微生物可选择性降解原油中某些中—高碳数烷烃,使原油中的长链烷烃含量相对减少,短链烃含量相对增加,原油黏度下降40%左右,含蜡量、含胶量下降,流变性得到改善。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到6.7%。应用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等菌种在大庆朝阳沟特低渗透油田开展的微生物单井吞吐试验和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图7表4参22
  • 张莉
    , 2007, 34(1): 14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采用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不同油价下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单元的经济界限指标,研究了胜利油区聚合物驱的技术和经济潜力。认为:聚合物驱最佳用量与油价密切相关,低油价下,低聚合物用量的经济效益好,高油价下,高聚合物用量的经济效益好,在目前高油价状态下,聚合物驱单元应该进一步增加用量,延缓后期含水上升速度,提高聚合物驱的总体经济效益;后续水驱单元二次注聚的潜力较小;胜利油区适合聚合物驱的四类资源较少,聚合物驱风险较大;三类资源比较丰富,但常规聚合物不适合三类高温高盐油藏,需要进行耐温抗盐聚合物和聚合物加合增效体系攻关研究,在先导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可成为下步聚合物驱的主阵地。图3表5参11
  • 熊春明;唐孝芬
    , 2007, 34(1): 14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水井堵水调剖是严重非均质油藏控水稳油、提高水驱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油田多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常规的堵水调剖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需求,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等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调剖堵水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我国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需求,提出了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发展趋势,即立足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实际需要,在重新认识油藏现状基础上,以廉价高效的深部转向材料开发为核心,开展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配套技术及机理理论研究,实现对高含水油藏深部水流优势通道的干预,使水流转向,达到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表3参22
  • 李爱山;杨彪;鞠玉芹;左家强
    , 2007, 34(1): 14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早期VES压裂液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备了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并研究了其流变性。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由SL表面活性剂和助剂Ⅰ合成,SL表面活性剂烃基结构对VES-SL压裂液黏度的影响较小,SL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VES-SL压裂液仍然保持较高的黏度,助剂Ⅰ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VES-SL压裂液的黏度,无机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压裂液有增黏作用。VES-SL压裂液的抗热降解和剪切降解的能力强于HPG压裂液,且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压裂液黏度高、成本低,对岩心基质伤害率低,因此,其性能明显优于HPG压裂液。胜利油田营543区块现场试验效果对比表明,VES-SL压裂液的性能明显优于HPG压裂液,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图6表2参11
  • 李皋;孟英峰;唐洪明;罗玉琼;董兆雄;张廷山
    , 2007, 34(1): 14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波加热无需介质传热,具有升温速度快、热惯性小、选择性加热、穿透力强、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已被试验性地应用于石油开采中。但有关微波加热对储集层岩石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微波加热前后砂岩岩样微观结构变化、微裂缝产生机理及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微裂缝,且不同岩石的微波加热致裂机理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矿物失水收缩、颗粒粒间开裂和颗粒内部开裂,低渗透致密砂岩刚性颗粒的粒内开裂作用显著。微波加热产生的微裂缝具非定向特征,即使在应力的作用下有一部分裂缝会发生闭合,但仍有大量微裂缝可以起到增加渗透率的作用。井下微波加热的致裂作用有助于改善近井区域渗流能力,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图4参15
  • 隋微波;张士诚
    , 2007, 34(1): 14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渗复杂断块油藏在进行整体压裂改造时,由于其地应力场分布复杂且井网形式不规则,常规整体压裂产量预测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将油藏数值模拟中的新型网格结构——PEBI网格应用到整体压裂优化设计中,实现了不规则井网条件下任意方位裂缝的模拟,并证实了PEBI网格模拟水力裂缝相对于传统直角网格的优越性。根据濮城油田卫42断块压裂注采井网的实际特点,抽象出适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3种典型的注采井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裂缝与井网匹配关系和裂缝参数的优化研究。指出:在复杂断块油藏的整体压裂中,注采井位相对角度存在最优值,应根据具体地应力方向进行优化;远离断层区域地应力方向一致,应造长缝,断层附近区域地应力方向容易发生偏转,应重点优化缝长;就特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而言,注采相对井位、压裂规模对于开发效果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图10表2参11
  • 袁士宝;蒋海岩;鲍丙生;陶军
    , 2007, 34(1): 1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火烧油层是一种效果显著的稠油热力开采方式,油藏是否适合火烧油层工艺开发,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火烧油层的效果进行预测,传统做法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实现,但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且耗时较长。将统计理论中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应用于火烧油层效果预测,以国内外42个火烧油层现场试验为例,选取储集层、流体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14个参数作为输入向量,选取空气油比作为输出向量,构建火烧油层效果预测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讨论了核函数选取和算法参数选取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实际检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空气油比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491%,证实了该方法预测火烧油层驱油效果的可行性。图2表2参13
  • 石油工程
  • 蔚宝华;邓金根;汪海阁
    , 2007, 34(1): 14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井壁失稳是制约霍尔果斯背斜钻井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质、工程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霍尔果斯背斜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挤压,地应力高、地层破碎,特别是高陡地层层理发育、地层岩石水敏性强且存在多个压力层系,钻井过程中井下垮塌、漏失等复杂事故频繁发生。研究发现:霍尔果斯井壁失稳多种失稳机理共存、互相作用,以高陡层理性泥页岩地层的井壁失稳为主。因此,合理选择钻井液密度是防止霍尔果斯背斜井壁失稳的关键。研究了霍尔果斯高陡层理性地层井壁失稳的力学机理,建立了合理钻井液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在霍003井应用获得良好效果,卡钻等事故大大减少。同时探讨了利用定向井解决井壁稳定问题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可通过避开层理弱面的不利角度降低坍塌压力、扩大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图5参16
  • 资源评价与管理
  • 胡素云;郭秋麟;谌卓恒;刘蕴华;杨秋琳;谢红兵
    , 2007, 34(1): 14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和解剖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多元统计学与信息处理技术预测油气空间分布的方法。该方法用马氏距离判别法对信息进行集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已知样本的含油气概率,并由此建立不同马氏距离值下的含油气概率模板,然后采用该模版预测油气资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南堡凹陷应用结果表明,在凹陷西北部的北堡和老爷庙油田(陆地区),预测结果与目前的含油气井分布吻合;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东南部滩海区进行预测,指出了老堡南、南堡南、蛤坨等有利含油气区块。2005年度已钻17口探井结果与预测符合率达81%,证明该预测模型对降低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有显著效果。图4表1参16
  • 张广杰;常毓文;曲德斌;董伟宏
    , 2007, 34(1): 14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管理需求出发,在系统、全面地考察中国石油所属的勘探开发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涉及的业务范围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勘探开发项目优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从项目的独立层面和前后关联层面分析入手,勘探开发项目优化管理方法涉及6个方面:圈闭评价和管理,预探项目评价和管理,油藏评价项目管理,产能建设项目管理,油气田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油气田投资项目决策管理。设计并初步研制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并可供油田公司和股份公司各层面灵活应用的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促进勘探开发项目全过程优化管理、勘探开发一体化、效益最大化等经营管理机制和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图6参10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汪望泉;窦立荣;张志伟;李志;李谦
    , 2007, 34(1): 14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uglad盆地位于中非苏丹共和国南部,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福拉(Fula)凹陷位于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000km2。福拉凹陷转换带位于中部构造带,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该转换带开始形成于早白垩世第一裂谷期,在晚白垩世第二裂谷期,断裂再次活动,转换带基本定型;在古近纪,第三裂谷期对整个转换带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仅发育了一些调节小断层,使转换带构造复杂化。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贯穿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转换带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或圈闭;转换带将沉积区分成彼此分隔的洼陷,控制富含有机质沉积物或储集砂体的分布;转换带密集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通道。图5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