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刘文汇;腾格尔;高波;张中宁;张建勇;张殿伟;范明;付小东;郑伦举;刘全有
    , 2010, 37(5): 18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四川盆地含硫天然气田(藏)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模拟实验结果等的综合研究,揭示H2S形成机理并进行分布预测。研究表明,P2ch—T1f储集层中足够的含镁SO42-溶液和丰富的烃类(古油藏)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中大量H2S形成的主要途径;充足的物源基础、足够的能量供给、适宜的储集空间和苛刻的还原环境相互匹配的原地反应是高含硫天然气田(藏)形成的主要机制。而以与P2ch—T1f礁滩相储集层同期异相的致密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带、陆棚内部以及嘉陵江组、雷口坡组等因缺乏物源、能量等难以形成高丰度H2S,即使有自P2ch—T1f储集层运移而来的高含硫天然气,也因远距离运移H2S被消耗而变为富烃低硫天然气。预测川东北黑池梁礁滩相沉积区有发育高含硫天然气藏的可能性。图4表3参30
  • 王绪龙;赵孟军;向宝力;达江;蒋宜勤;刘翠敏
    , 2010, 37(5): 18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陆东—五彩湾地区天然气具有典型的源控成藏特征,将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丰度、类型、成熟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烃源岩以深灰色泥岩和灰色泥岩为主,其次为凝灰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煤;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烃源岩丰度高于下石炭统滴水泉组(C1d),下石炭统烃源岩的类型好于上石炭统;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高值区分布在滴南凸起西段—五彩湾凹陷一带,向南、北方向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降低;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的分布具有互补性,烃源岩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烃源岩最发育区位于滴南凸起西段及其南部。图8表2参15
  • 管树巍;陈竹新;李本亮;张朝军
    , 2010, 37(5): 1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比南侧薄,此种生长地层结构与基底卷入式构造和盐构造作用下的生长地层结构完全不同。通过对克拉2构造南北两侧断层运动学分析,认为北侧断层首先向北逆冲形成了克拉2构造,然后被后期更强烈的南侧断层切割,造成克拉2构造愈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产生“泵吸”作用使周围塑性岩层向断裂下盘流入和聚集。据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苏深部构造解释方案由古近系盐下和侏罗系煤下两套冲断系统组成,其中在盐下构造内部,被切割的克拉2构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带和侏罗系煤下冲断构造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勘探范围,也显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图8参25
  • 陈瑞银;赵文智;王红军
    , 2010, 37(5): 18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和PVT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不同井位、埋深的奥陶系储集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捕获压力恢复。基于采集样品在地史中共处相同油气运聚系统的背景,结合各井埋藏史和热史,通过“分井定期、分期校深”的方法,对均一温度进行归一化校正处理,提高了利用温度信息对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统计分析的分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储集层内曾发生6期典型的油气充注事件。与油同期的盐水包裹体捕获压力恢复结果与当时正常压力系统下的埋藏深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132 ℃以下5期油气充注事件的发生;另一期(156~176 ℃)为热事件影响所致。油源和埋藏热演化条件分析揭示,包括轮南地区在内的整个塔北隆起、中央隆起的中西段及两者所夹持的满加尔凹陷以西地区,都是晚期生油并充注成藏的远景区。图5表1参22
  • 孙致学;孙治雷;鲁洪江;尹希杰;杨勇
    , 2010, 37(5): 18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生碳酸盐矿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砂岩储集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其主要类型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在不同层位上分布类型有较大差别,总体含量随地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偏光显微镜及SEM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呈充填粒间孔隙、交代矿物以及泥微晶环边赋存。碳、氧同位素分析揭示各种类型自生碳酸盐胶结物具有多期次、长时间的沉淀过程,其沉淀温度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该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海洋碳酸盐岩岩屑的后期溶解、蒙脱石的伊利石化、相邻泥岩的压释流体以及长石和暗色亚稳定矿物的溶解等。由于碳酸盐胶结物较大规模地堵塞了孔隙,在个别部位形成了分割储集层的致密钙质层,且缺乏后期溶解作用,使其成为延长组储集层致密超低渗的一个重要因素。图7表2参36
  • 董贵能;李俊良
    , 2010, 37(5): 18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一段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基础上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流一段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圈闭条件和非构造圈闭的形成特征。研究表明,流一段油源丰富,油气运移充注充分,储盖组合良好,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油气藏、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油气藏4类非构造油气藏,(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是形成这些圈闭的主要储集层。断层-岩性圈闭的特征是断层走向与三角洲物源方向垂直或交切;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的特征是三角洲砂体上游被剥蚀;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的特征是三角洲砂体下游发生构造抬升;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主要发育在深水区的中深湖,一般为三角洲前方的浊积体。根据以上特征,预测了流一段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钻探目标。图9表1参33
  • 孙海涛;钟大康;张思梦
    , 2010, 37(5): 18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非洲东西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对比盆地的勘探数据,总结了两个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差异,并探讨了其成因。非洲东西部共发育30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该类盆地是冈瓦纳大陆裂解,非洲与南北美洲、南极洲、印度分离的产物。板块分离过程的演化差异引起了不同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及油气分布差异。西非三角洲盆地和盐拱发育的含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深水区的油气资源量要远远大于东非,这是由于西非盆地形成时发育了巨厚的高品质烃源岩和塑性地层,且上覆有大型水系带来的巨厚碎屑岩沉积物,有利于烃源岩成熟及深水浊积砂岩、同生断层及变形构造圈闭的形成。图5表2参20
  • 程顶胜;窦立荣;史卜庆;马陆琴;肖坤叶;李志
    , 2010, 37(5): 18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原油主要为中质油(20°
  • 代双和;陈志刚;于京波;谢结来;刘雅琴
    , 2010, 37(5): 18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分布,应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对T1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流体活动性属性剖面上岩性组合与地震波组对应关系清楚。利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较好地识别了KG油田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效指导了水平井钻井轨迹调整,预测的储集层产能与实测产能基本一致,说明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可用于KG油田及同类型油田的储集层描述。图8参13
  •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
    , 2010, 37(5): 18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老油田早期测井曲线垂向分辨率难以满足地质精细研究需要的问题,将信号反褶积原理应用于测井曲线处理。通过将反褶积问题转化为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误差极值问题构造线性方程组,求解方程组得到反褶积因子,从而实现测井曲线的盲反褶积处理。通过处理,消除了围岩等因素的影响,对测井曲线上低幅度的细微变化产生了“放大”效应,这种效应在单层厚度0.5 m左右的砂泥岩薄互层地层中体现最为明显,同时该处理对测井曲线斜率的微小变化反映更加灵敏。实际测井资料处理前后的频谱对比表明,该方法增强了测井曲线高频段能量,提高了测井曲线对沉积界面,尤其是薄互层界面的识别能力,通过取心井资料检验,验证了反褶积处理结果的地质意义合理性。图3参10
  • 油气田开发
  • 韩大匡
    , 2010, 37(5): 18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油田基本为陆相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偏高,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提出“3个结合”综合治理方法,即:不均匀井网(在剩余油富集区打高效调整井)与均匀井网(指整装油田)或相对均匀(断块油田)井网相结合;均匀或相对均匀井网与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或其他高效的剩余油驱替方式相结合;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为此需要综合运用和发展地质、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学科的新技术确定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和规模,对此提出了比较系统、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具体要求。参13
  • 李勇;张晶;吴学勇;焦玉卫;衣杰
    , 2010, 37(5): 18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正确模拟裂缝型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提出一种适合于裂缝型凝析气藏双重介质组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即首先进行拟组分数的合理划分,然后建立单个岩块的单重介质精细模型和双重介质模型,调整双重介质模型的毛管力曲线拟合单重介质精细模型的计算结果,建立拟毛管力曲线,在此基础上开展双重介质组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直接利用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可以正确模拟裂缝型无水凝析气藏的生产动态;但对于裂缝型有水凝析气藏,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偏差较大,而采用拟毛管力曲线后模型则可以获得正确的模拟结果。用该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某裂缝型凝析气藏的生产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裂缝型凝析气藏的数值模拟,对实际气田开发动态拟合较好,指标拟合误差小于5%。图6表1参18
  • 刘振宇;何金宝;王胡振
    , 2010, 37(5): 1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重力超覆及热损失对稠油油藏试井分析的影响,基于多层油藏模型建立了斜直线蒸汽前缘条件下考虑重力超覆及热损失的两区有效井径数学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求得井底压力在Laplace空间的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实空间解,并绘制了试井典型曲线。分析了冷凝系数、无量纲油层厚度、前缘倾角对典型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重力超覆程度和热损失程度在试井典型曲线中均有明显反映,主要表现为导数曲线第1个水平段持续时间不同、第2个波峰及第2个水平段出现时间不同以及第2个水平段数值不同。该方法可进一步用于研究非直线重力超覆前缘及油藏纵向非均质问题。图6参15
  • 罗东红;邹信波;梁卫;闫正和;魏丛达
    , 2010, 37(5): 18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口盆地LFX13-1油田Z37油藏储集层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反韵律块状砂岩,油藏开采表现出明显刚性水驱特征,具有油井产能高,采油速度高,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平缓等特点,预测最终水驱采收率将超过70%。从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和阶段采出程度等方面对Z37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从油藏地质特征、水体能量大小、完善开发井网的过程及方式、反韵律沉积层序优势、特高含水后期隐蔽剩余油的挖潜、高地温场对驱油效率及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改善、大规模采用水平井、高油价的有利因素及众多相关前沿技术的应用诸方面剖析了Z37油藏取得高采收率的主要原因。Z37油藏的成功开采经验可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图9表2参14
  • 吴向红;许安著;范海亮
    , 2010, 37(5): 18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热蒸汽吞吐井生产效果受油藏地质特征(储集层有效厚度、净毛比)、开发状况(采出程度、综合含水)及注汽因素(注汽强度、注汽速度,注汽温度和过热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对各影响因素逐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因素集,利用各因素和吞吐井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将各因素的实际数值无量纲化,分别计算其测度值;采用综合评判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测度值。统计肯基亚克油田已吞吐井影响因素综合测度值与开发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综合测度值越高,开发效果越好,二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以此建立过热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模版,在实际应用中该模版总符合率达到96%,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图5表6参21
  • 张义祥
    , 2010, 37(5): 18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或超稠油经常添加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使得连续相的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渗透变成了油滴和水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同时,由于渗流影响,表面活性剂在气泡或液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气泡或液滴表面存在张力梯度。研究了油滴在毛细管中的渗流特征以及界面张力的变化对油滴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的分散程度越好,油滴的尺寸越小,油滴的渗流速度将越快。在添加表面活性剂进行蒸汽吞吐开采时,油滴的渗流速度将提高,对提高采油速率十分有利。辽河油田杜80块兴隆台14口井、杜84块绕阳河东43口井、曙175块77口井试验表明:在1年的试验期内,3个区块累计增产油4.353×104 t,油汽比分别提高0.336、0.403、0.001,增产效果明显。图4参10
  • 石油工程
  • 王志国;杨文哲;宋永臣;刘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5): 18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实际油气集输过程中一定时间区间内平均产量基本稳定,但瞬时产量在小尺度范围内尚有波动的情形,利用分形理论和时间序列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分形无标度区间的集输过程产量时间跨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辽河油田的3个采油小站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集输过程产量时间序列变化在无标度区间内具有分形特征,无标度区间在1~10 000 s范围内,以天为标度间距过大,依本研究计算结果分形特征会消失。各小站集输过程产量时间序列Hurst指数均小于0.5,说明油气集输过程产量变化具有反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重标度极差分析(即R/S分析)模型分析油气集输过程产量时间跨度变化规律是可行的。图5表2参13
  • 郑力会;曹园;韩子轩;李中锋
    , 2010, 37(5): 187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作业过程中有效封堵漏失层,研发了全尺寸自匹配绒囊封堵技术。自匹配绒囊工作液由发泡剂、稳泡剂、聚合物处理剂配制而成,起主要封堵作用的绒囊是由气核、表面张力降低膜、高黏水层、高黏水层固定膜、水溶性改善膜、聚合物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过渡层组成的一种新型封堵材料。作业过程中,绒囊根据地层孔隙或裂缝的大小产生变形或改变性能,最大限度地占据储集层储渗空间或形成黏膜层,有效封堵大小不同的渗流通道。室内堵漏实验及现场钻井、完井、修井应用表明,绒囊工作液能够封堵不同类型的漏失地层,不需要考虑级配问题,承压能力强,适用范围广,使用时按常规水基工作液配制维护,且具有不影响其他作业的优点。图5表1参19
  • 综合研究
  • 王士君;王若菊;朱光明
    , 2010, 37(5): 18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庆油田(内陆油田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以环境成本核算为研究视角,以折算经济价值为表现形式,从有关资料总结、开采历史回顾入手,分析石油开采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内陆油田石油开采特点归纳其相关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构成,按照环境成本的产生时序将其分为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应用市场价格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在分类测算单项环境成本基础上,加和核算石油开采的整体环境成本。研究期间(2002—2003年)大庆油田石油开采环境成本约为239.3元/t,其中环境降级成本约占总成本的80.6%,由此揭示石油开采对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表2参14
  • 学术讨论
  • 王威;徐国盛;雍自权;宋焕荣;黄尚瑜
    , 2010, 37(5): 18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最终走向与归宿,均与地下水径流系统密切相关。沉积压释承压水流对川中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在须四段储集层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第四纪等3个水文地质旋回和相应的水文地质阶段。第1水文地质阶段,水动力场主要影响地下水运移、聚散和空间分布;第2水文地质阶段是川中地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最有利时机,地下水流作为油气载体和驱动力,携带烃类气体向低势区转移,并在适当地区分异、聚集成藏。图9表1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