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综合研究
  • 贾爱林;郭建林
    , 2012, 39(1): 19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智能化油气田的主要特征、发展趋势、解决方案、建设要点及国内外智能化油气田技术差异。智能化油气田主要包括实时监测、模型建立、决策与实施3个环节,其主要特征为“时效+协同+持续”。智能化油气田的核心是基于模型系统的最优化,智能化油气田解决方案包括4个层次:单井优化、生产优化、油气藏优化以及整体资产优化,最终追求的是系统的整体优化。智能化油气田建设要点:①智能化是智能化油气田建设智能化油气田的手段,实现油气田高效开发是其目的;②智能化油气田的核心是基于模型系统的最优化,而数据是智能化油气田的基础与关键;③智能化油气田决策的本质是基于模型的决策;④建设智能化油气田需要高科技行业技术的配套支撑。中国与国外智能化油气田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运作模式和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研究团队、决策的时效性、不同专业人员的职责及开发对象等方面。图1参1211
  • 油气勘探
  • 赵文智;沈安江;胡素云;张宝民;潘文庆;周进高;汪泽成
    , 2012, 39(1): 2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重点探区和层系300余口井的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地震、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系统分析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特征和规模化发育的地质条件,总结碳酸盐岩储集层分布的基本特征。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储集层类型齐全,规模有效储集层主要有3类:沉积型礁/滩及白云岩储集层、后生溶蚀-溶滤型储集层与深层埋藏-热液改造型储集层。除沉积相、古气候和古地貌外,控制深层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层间及层内溶蚀-溶滤作用、埋藏白云石化与热液联合作用等。深层碳酸盐岩规模有效储集层具如下分布特征:沿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分布,后生溶蚀-溶滤型储集层从古隆起高部位一直延伸到斜坡低部位;平面上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垂向上受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呈多套叠置楼房式分布,非均质性明显;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受原始沉积相带约束,在深层形成条带状或似层状大面积分布的有效储集体;与热液作用相关的储集层多沿深大断裂分布,形成垂向上呈串珠状、平面上呈带状-栅状分布的有效储集体,分布不受埋深限制。图8表1参13
  • 邹才能;杨智;陶士振;李伟;吴松涛;侯连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高晓辉;贾进华;郭秋麟;白斌
    , 2012, 39(1): 2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孔喉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层系丰富,发育从前寒武系到新生界共16套主要的源岩层系和近30套主要的储集层系,有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图10表9参32
  • 杨辉;张友焱;马达德;文百红;于世勇;徐子远;齐小平
    , 2012, 39(1): 2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藏具有构造平缓、地层压实作用小、孔隙度大、埋藏浅、累计厚度大等地质特点,上述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第四系生物气藏具有独特的地球物理异常:局部重力低、航磁高频微磁异常、地震同相轴下拉以及地震属性异常等,,据此据此提出了针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该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处理解释方案。对1︰100 000重力资料进行了保幅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与已知气田及航磁、遥感、地震烃类检测结果与台南、涩北一号等气田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局部重力低与生物气藏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指出局部剩余重力低是存在浅层生物气藏的重要地球物理特征,且剩余重力异常的幅值主要与浅层气藏的规模成正比。根据剩余重力异常及其他资料,提出三湖地区气藏具有纵向叠合剩余重力异常分析表明,提出了三湖地区气藏具有纵向叠合、横向成带、局部富集的分布特征。;以区域面积性的剩余重力异常为主,综合各种资料预测了3个有利区带、1个较有利区带(低产气区带)、5个可能的有利区及34个有利目标区。图13参2827
  • 管树巍;陈竹新;方世虎
    , 2012, 39(1): 2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定量化的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二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水特征;②深层中生界构造,由白垩系和侏罗系内的断层转折褶皱组成,与上覆第三系构造楔是不同层次和不同序次的冲断构造;③横向转换构造,主要发育于第二第2排背斜带,由相邻背斜之间的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上述3类构造的识别和落实应立足于有针对性的地震部署和成像处理,如果埋藏较深,则需要通过建立三维介质模型,基于地层力学结构计算构造内部应变状态,来以评估深部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强度和发育密度。图9表1参37
  • 胡明毅;胡忠贵;魏国齐;杨威;刘满仓
    , 2012, 39(1): 2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识别出局部暴露不整合和淹没不整合2种层序界面,据此将茅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平均延时3.3 Ma。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层序格架内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对四川盆地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茅口组沉积期茅口期四川盆地以浅水型碳酸盐岩开阔台地沉积为主,发育有浅水开阔台地、较深水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和台地前缘斜坡等沉积相带。物性分析表明浅滩相亮晶颗粒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经过白云岩白云石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改造后储集物性更好,因而白云岩储集层、古岩溶储集层和浅滩储集层组成了茅口组主要的储集层类型。层序格架内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高位体系域储集层相对发育,尤以层序2-HST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南部形成的浅滩沉积区和层序3的古岩溶发育区最为有利,是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域。图10参18
  • 童凯军;赵春明;吕坐彬;张迎春;郑浩;许赛男;王建立;潘玲黎
    , 2012, 39(1): 2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渤海JZ25-1S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了储集层精细评价和裂缝表征研究,。将JZ25-1S潜山储集层纵向上划分为风化壳、半风化壳和基岩3段以及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微裂缝-致密型3种储集层类型,并利用原油包裹体检测技术、区域地应力方向及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评价了裂缝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半风化壳储集层最为发育,孔隙-裂缝型储集层为主要产层,裂缝的主要走向与潜山主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以与现今最大地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一致的晚期开启的倾斜裂缝最为有效。最后综合成像测井精细解释与生产实际应用,确定出定性-半定量的储集层划分标准,将潜山储集层划分了为Ⅰ、Ⅱ、ⅢI、II、III 3个级别。图10表1参1716
  • 许浩;张君峰;汤达祯;李明;张文忠;林文姬
    , 2012, 39(1): 2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本文在气田低压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地层流体性质等方面深入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压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气藏压力主要为低压且受埋深影响较大,气藏顶底板发育多层欠压实泥岩,具有很好的物性和压力封闭条件。,气藏中地层水水型主要为CaCl2型和MgCl2型,钠氯比值为0.3~0.6,大多小于0.5特征,说明亦反映气藏封闭条件好。苏里格气田地层压力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常压力状态、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压力整体上升、早白垩世压力持续增大并达到最高及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藏压力逐渐降低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低压。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封闭型气藏由于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导致苏里格气田储集层孔隙反弹增大和孔隙流体降温收缩,从而使得气藏压力降低,分别降低了0.673 MPa和原始地层压力的23.08%。因此,苏里格气藏低压的形成是沉积配置、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图4参25
  • 黄金亮;邹才能;李建忠;董大忠;王社教;王世谦;程克明
    , 2012, 39(1): 2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最新钻探的井下资料、周边露头地质调查资料及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从富有机质页岩区域展布、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储集特征、含气性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形成条件与资源前景。认为研究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有机质含量高(TOC值为0.55%~~25.70%,平均值大于2%),页岩有效厚度大(黑色页岩厚60~~30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大于40%),页岩中发育丰富的纳米—微米级孔隙和微裂缝,含气量高(页岩含气量0.27~~6.02 m3/t,平均1.90 m3/t),有利于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在钻井过程中筇竹寺组气显示频繁并获得了工业性突破,是目前中国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之一,综合对比研究认为威远、叙永—筠连地区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最有有利的地区。图4参2223
  • 油气田开发
  • 唐孝芬;杨立民;刘玉章;李芝燕;常泽亮;李宜坤;魏发林
    , 2012, 39(1): 2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层水中成垢离子,研制了环保型无机凝胶涂层深部调驱液流转向剂(WJSTP,)。WJSTP溶液该剂注入地层后与地层水交联反应,形成密度与水相近的无机硅酸盐凝胶,凝胶以整体或微粒形式分散悬浮于水中,通过吸附方式在岩石骨架表面逐渐结垢形成无机凝胶涂层,使深部地层水流优势通道逐渐变窄形成流动阻力,导致后续流体转向而达到提高改善水驱效果的目的。该剂具有快速溶解、耐温、抗盐、环保、长效等特点,先后在塔里木轮南油田、柴达木跃进油区、大港油田等不同温度不同矿化度条件油藏开展了单井组或区块整体深部调驱现场试验,试验井组转向或增油有效率达100%,井组注水压力平均升高2~3 MPa,对应油井增油、降水有效率达80%以上。图8表3参10
  • 李霞;赵文智;周灿灿;王铜山;李潮流
    , 2012, 39(1): 2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差异。利用该模型模拟实测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图9参20
  • 吴键;孙圆辉;王彬;王拥军;许磊;代春萌
    , 2012, 39(1): 2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DX18区块油藏由4个相互叠置的火成喷发山岩体组成,为火山岩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火山岩储集体。火山岩体内部的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在空间上连片分布,裂缝发育部位纵、横向的连续性都较差。为了编制油藏开发方案及进一步完善开发井网,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了裂缝的发育及分布特征。针对火山岩体空间结构复杂的特点,首先采用体控构造建模的方法合理、有效地描述了火山岩体的整体三维空间形态,;并结合地震数据和测井解释结果,分析了各种地震属性与裂缝发育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井震结合的震控建模方法建立了火山岩体的三维属性模型,裂缝孔隙度模型采用地震神经网络孔隙度体进行约束,裂缝密度模型采用地震倾角体进行约束。。后期的钻探及开发动态数据表明,震控地质模型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该区块火山岩体内的主要裂缝发育区,符合率在93.8%以上。图78参22
  • 石油工程
  • 李根生;盛茂;田守嶒;黄中伟;李元斌;袁学芳
    , 2012, 39(1): 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水平井酸压面临的井下温度高、破裂压力高、压裂液流动摩阻高、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等难点,研发了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酸压新技术。基于喷射分段酸压机理,自主研制了用于水力喷射分段酸压的井下喷射器和配套管柱,给出了水力喷射酸压工艺设计中喷嘴数量与喷嘴直径组合、喷砂射孔参数、泵注程序的优化设计准则。研究表明,水力喷射压裂酸化技术依靠水动力封隔实现分段酸压,井下工具简单、耐高温(160 ℃),可节约成本,降低作业风险;水力喷射注酸可延长近井地带有效酸蚀距离,增强酸化效果;井下喷射器最优喷嘴相位60°,宜采用螺旋布置喷嘴;建立了喷嘴最优排量与井口压力的关系图版,可在井口装置承压范围内提高施工排量,实现大排量、深穿透酸压,最终确定喷嘴直径及喷嘴数量布置。现场试验表明,水力喷射酸压试验井最大作业垂深可达6 400.53 m,喷射酸量高达618 m3,对深部水平井分段酸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图4表3参15
  • 鞠少栋;畅元江;陈国明;刘秀全;许亮斌;王荣耀
    , 2012, 39(1): 2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通用组合确定准则建立隔水管-井口-导管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利用非线性搜索方法研究深水钻井隔水管连接作业窗口的确定是钻前隔水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精确可靠的作业窗口,建立隔水管-井口-导管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提出隔水管不同作业模式下的组合限制准则,并通过以钻井平台偏移值、表面海流流速和伸缩节冲程组合参数形式进行确定隔水管连接作业窗口研究,窗口表现形式采用钻井平台偏移值、表面海流流速和伸缩节冲程组合参数形式。研究表明,隔水管钻井窗口受顶部与底部挠性接头转角的共同影响,而顶部与底部挠性接头转角的变化是受表面海流流速的影响,总体上呈倒锥形,:即表面海流流速较小时(小于1.0 m/s),钻井窗口主要受底部挠性接头转角的影响,在顺流方向海流流速增加会增大底部挠性接头转角,减小引起允许的平台最大偏移值减小;,而逆流方向刚好相反。;当表面海流流速超过1.0 m/s时,钻井窗口主要受顶部挠性接头转角的影响,此时在逆流方向海流流速增加会显著增大顶部挠性接头转角,导致钻井窗口迅速缩小。隔水管连接非钻井和启动脱离程序窗口主要受导管最大等效应力限制,随海流流速增大向逆流方向偏移。另外,通过对隔水管连接作业窗口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适当提高顶张力和降低钻井液密度可有效扩展隔水管的钻井窗口。图7表43参13
  • 汤楠;汪跃龙;霍爱清;程为彬
    , 2012, 39(1): 2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高效识别导向钻井中以钻井液排量负脉冲间隔方式下传的指令信号,解决井下接收装置中指令识别和解释方法运算较复杂和误码率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相似性原理的信号识别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比较各段采样信号幅值的自相关程度求取由钻井液排量脉宽所表示的导向钻井下传指令,并对井下采样信号按一定规律逐段比较,通过判断信号下传的开始点、解算信号各位的值和求取指令字等3个步骤,完成指令识别。给出了适合井下处理的递推式实用算法,设计了钻井液排量信号采集试验装置。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简化运算程序、提高钻井液排量信号识别的可靠性和抗扰能力,特别有利于克服尖峰和周期干扰对计时求取的影响以及传输通道惯性及低频噪音对信号跳变沿判断的影响。图4参15
  • 学术讨论
  • 王汇彤;张水昌;翁娜;李伟;秦胜飞;马文玲
    , 2012, 39(1): 2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对四川盆地22个凝析油样品进行族组分和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凝析油中各化合物得到很好地的分离,有效消除了常规色谱分析时的共馏峰干扰,丙烷等轻质馏分的指纹信息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在nC3~—nC8色谱段有效定性出67个化合物,比常规的色谱轻烃分析结果多13个化合物;在全二维图谱上可以把凝析油中的各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分成12类组分。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过去在色谱上无法定量分析的异构烃烃、烷基环戊烷、烷基环己烷、其它其他单环烷烃、非甾萜类的多环烷烃、烷基苯、多环芳烃等系列化合物被同时检测,解决了长期以来凝析油族组分难以定量的问题。12类组分、180多种主要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数据可为凝析油的成熟度判识、油源对比等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的技术支持。图4表2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