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
    , 2012, 39(2): 2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1012 m3,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5×1012~25×1012 m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 m3,致密油可采资源量为13×108~14×108 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60×108 t,油砂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目前已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应用效果显著。致密气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待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起步。未来1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将显著增长,在弥补常规油气产量短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图2表5参21
  • 赵贤正;金凤鸣;崔周旗;韩春元;曾溅辉;王权;郭凯
    , 2012, 39(2): 2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近年来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勘探进展,分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类型和成藏特点,并通过油气运聚模拟实验剖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油气运聚机制。潜山油藏可分为容易发现的潜山顶(头)聚油的常规型潜山油藏和不易发现的潜山坡及潜山内幕聚油的隐蔽型潜山油藏。有效隔(盖)层的存在是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控山断层是其最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潜山坡油藏圈闭的形成需2个遮盖条件,即顶部由不整面之上的泥质盖层遮挡,侧面由潜山内幕隔层形成封堵,不整合面是其主要油气运移通道。二维油气运聚模拟实验表明,输导通道(断层或不整合面)与潜山储集层渗透率的比值及充注动力决定潜山油气的优先充注部位,当断层或不整合面为高效输导层时,油气优先充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顶(头)油藏;当断层或不整合面的渗透性变差或其本身具非均质性,而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又存在高渗透性储集层时,则油气优先向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充注,形成潜山内幕或潜山坡油藏。图7表2参20
  • 邬光辉;李洪辉;张立平;王成林;周波
    , 2012, 39(2): 2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古隆起背景上奥陶系风化壳特征及其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探讨该区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区域构造成图与构造解析表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发育塔里木盆地最大规模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奥陶系碳酸盐岩历经多期大型岩溶作用,以受古岩溶地貌、构造作用与岩性控制的小型缝洞体储集层为主。已有钻探多位于北部岩溶缓坡—洼地,岩溶作用较弱、充填严重,据古地貌分析与储集层预测,南部岩溶斜坡区储集层应更发育。构造演化与生烃演化史综合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古隆起演化与变迁控制了油气的运聚与分布,具有晚海西期成油、喜马拉雅晚期调整与原油裂解气再成藏的两期充注史。古隆起东西两端的玛南、麦西斜坡区长期位于油气聚集与调整的有利部位,具备形成大面积碳酸盐岩缝洞型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接替领域。图11参25
  • 冉新权;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孙六一;包洪平
    , 2012, 39(2): 2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奥陶系顶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反转入手,探讨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不同类型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碳酸盐岩储集层形成演化机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为一重要的层序界面,其既代表了下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与上部碎屑岩沉积建造之间的构造沉积转换,又代表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漫长风化剥蚀造成的区域性地层沉积间断。该界面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3次重大的构造格局演变,直接影响了奥陶系储集层的发育及后期保存。盆地东、西部奥陶系顶部岩性差异控制了发育的储集空间类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溶蚀孔洞储集体;而后期层序界面构造倒转则造成盆地东部地区岩溶孔洞型储集空间被充填,影响了有效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范围。图5表1参23
  • 油气田开发
  • Adekomaya Olufemi A
    , 2012, 39(2): 2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o predict bottom-hole pressure accurately and project the achievable production rate from a gas well with large accuracy, a modelling of solid flow effect on pressure drop in a vertical gas well is proposed. This model incorporates the effect of turbulence, solid transport and Moody friction factor, it is an extension of Adekomaya et al (2011) and Sukkar and Cornel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pressure drawdown in vertical gas well.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solid transport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pressure drop which other models fail to take cognizance of. The pressure drop is higher when solid accompanies the flowing fluid than when solid is not pres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eater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solid and solid holdup, the higher the pressure drop.
  • 油气勘探
  • 朱世发;朱筱敏;刘继山;姚远;鲜本忠;牛花朋;赵长永
    , 2012, 39(2): 2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的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熔结凝灰岩岩石学特征和孔隙发育特征,探讨富孔熔结凝灰岩成因和气孔发育机制。风城组沉积期火山作用以发育熔结火山碎屑岩为典型特征,岩石组分以塑性玻屑为主,棱角圆化,脱玻化特征明显;常见塑性浆屑变形揉皱、晶屑熔蚀现象。熔结凝灰岩中发育大量石泡,使熔结凝灰岩结构特征模糊。气孔是石泡构造的空腔,为冷凝收缩成因,受脱玻化作用影响挥发分或水蒸气散溢,形成的孔隙空间后期未被充填或少量充填。一个冷凝单元中石泡体发育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下而上,气孔由少增多再减少。石泡孔洞的发育提高了熔结凝灰岩的储集能力,受熔结作用影响,石泡体未被压扁破坏。深埋、高孔熔结凝灰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区高孔熔结凝灰岩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性。图8表1参18
  • 李相博;刘显阳;周世新;刘化清;陈启林;王菁;廖建波;黄军平
    , 2012, 39(2): 2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与长10油层组的油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原油分为2种类型,第Ⅰ类来源于长7烃源岩,第Ⅱ类来源于长9烃源岩;陕北地区长10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9烃源岩。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藏均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但前者在第1期(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就达到了油气充注的高峰期,而后者在第2期(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期)才达到油气充注高峰期;陕北长10油层组也存在2期成藏,但2期油气呈连续充注,大致从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早期一直持续到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中后期。长9与长10油藏有“上生下储”、“侧生旁储”及“自生自储”3种成藏模式。图10参22
  • 徐思煌;李松峰;袁彩萍
    , 2012, 39(2): 2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溶气形成基本原理,结合惠州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层系地质条件,采用网格化运算方法定量分析了惠州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层水溶气资源量及其利用前景。惠州凹陷古近系主力烃源岩文昌组和恩平组生气量充足,其内砂岩储集层整体上处于弱超压—超压状态。根据文昌组与恩平组厚度、砂岩含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地层压力、温度、矿化度等参数计算,其水溶气资源量分别为1 791.49′108 m3、2 688.5′108 m3,相当于常规气资源量的1.19倍、3.46倍;假设地层压力由弱超压—超压降至常压状态,文昌组、恩平组可分别脱溶天然气80.84′108 m3、97.04′108 m3。可见在富气盆地的高压储集层中,水溶气不仅是潜力巨大的非常规资源,而且通过降压脱溶还可为常压的常规气藏提供可观的气源补充。图5表1参30
  • 李伟
    , 2012, 39(2): 2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气田水芳烃荧光光谱的三维形态、激发光强度及指纹图谱特征等,研究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的运移路径与聚集规律。川中—川西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气田水具有(凝析)气藏影响特征,存在基峰、双峰与异峰等3大亚类7种三维荧光特征的气田水,以基峰亚类中的稳定型为主。二叠系—中下三叠统地层水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水三维荧光特征有较大差异,前者主要受高—过成熟的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所生烃类的影响;而后者主要受其自身烃源岩成熟度差异与有机质类型差异的影响。气田水三维荧光特征研究表明,磨溪构造上二叠统—中下三叠统气藏以垂向运移聚集为主,雷口坡组以下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自龙潭组煤系,而雷口坡组气藏还存在膏盐岩层段生成的天然气;平落坝构造须家河组气藏的天然气主要通过构造中南部的断裂运移而来,平面上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烈。图5参37
  • 周波;李明;段书府;朱长见;邬光辉;曾昌民;高力
    , 2012, 39(2): 2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系统取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盐上白云岩、盐间灰岩及盐下白云岩的白云石化成因进行对比研究。盐间灰岩中的白云石δ18O值大于-6‰,δ13C值一般大于-1‰,87Sr/86Sr值略低于古海水,Mn和Na元素富集,表明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沉积早期,系萨布哈成因;盐上白云岩以中—粗晶白云岩为主,δ13C值偏负,δ18O值偏负但均大于-9‰,87Sr/86Sr值趋同于古海水,反映形成于浅埋藏环境;盐下白云岩以粉—细晶白云岩为主,δ13C值偏正,δ18O值偏负,87Sr/86Sr值大,Fe和Sr元素富集,形成于局限台地的超盐度蒸发环境中,系渗透-回流成因,并受后期深埋藏高温环境影响。图3表3参18
  • 油气田开发
  • 李相方;石军太;杜希瑶;胡爱梅;陈东;张冬玲
    , 2012, 39(2): 2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液两相流体流动与传质原理表明:浓度差驱动的扩散仅发生在单相流体中;气液易溶两相流体之间通过溶解进行扩散;气液不溶或微溶两相流体通过压差驱动渗流。据此认为基质孔隙解吸气应为压差驱动下的渗流,并不满足Fick定律。研究了降压解吸的气分子溶解、扩散、成核及成泡过程,对气泡和气柱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基质孔隙解吸形成的游离气进入割理及裂缝的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表明:煤基质孔隙中少量解吸气溶解扩散,而大部分成核及成泡,并在压差驱动下进入煤层割理及裂缝系统;考虑基质孔隙与割理压差时,基质孔隙压力下降较慢、传播距离较近,并会出现解吸气产出滞后现象;计算动态储量时需采用基质孔隙压力而非割理压力;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为驱替机理而非置换机理;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需优化开采压差而非地层压力越低越好。图11参30
  • 庞伟;陈德春;张仲平;姜立富;李昌恒;赵旭;王冰
    , 2012, 39(2): 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耦合油藏渗流、井壁流体入流、井筒流体管流,建立三维三相水平井分段变密度射孔优化设计模型。分析了水平井跟(趾)端与中部渗流差异、避射段、渗透率非均质、油层厚度非均质、孔隙度非均质、井筒压降、最大射孔密度、射孔优化原则等8个因素对水平井分段变密度射孔孔密与入流剖面的影响及流体黏度、套管直径、管壁粗糙度对井筒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跟(趾)端与中部渗流差异、避射段、渗透率非均质性、油层厚度非均质性对分段变密度射孔有显著影响;考虑与不考虑水平井跟(趾)端与中部渗流差异可能会得出相反的孔密优化结果;避射段的存在会影响流体入流剖面;国内陆上大多数水平井分段变密度射孔不必考虑井筒压降的影响。塔河油田AT9-7H井预测与实际生产指标对比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图13表1参20
  • 王海静;薛世峰;高存法;仝兴华
    , 2012, 39(2): 2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瞬时源函数法和坐标变换法,根据油藏-井筒耦合关系建立了各向异性油藏大斜度井的入流动态模型。基于此研究了无限大顶底封闭各向异性油藏中1口大斜度井在定产量和定井底流压两种工作制度下的入流动态。结果表明:对于无限大顶底封闭油藏中的大斜度井,在等效渗透率及其他参数相同时,各向异性系数越小,早期径向流和中期过渡流的持续时间越短,晚期拟径向流出现的时间越早。随着井斜角增大,垂向渗透率对油井入流动态的影响逐渐增大,水平渗透率对油井入流动态的影响逐渐减小。当各向异性程度较小时,井斜角对大斜度井入流动态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各向异性程度增大,井斜角的影响明显增大。图9表1参14
  • 石油工程
  • 李红涛;李皋;孟英峰;舒刚;朱宽亮;徐小峰
    , 2012, 39(2): 2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两相流体模型,考虑相界面的动量和能量交换、各相重力及管面黏性剪切力等封闭条件,建立充气钻井随钻测量(MWD)脉冲信号衰减的数学模型。利用小扰动理论求解数学模型,得到钻井液脉冲信号传播速度和衰减系数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的脉冲信号衰减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计算并分析了钻井液脉冲信号衰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持气率、系统压力和脉冲频率是影响钻井液脉冲信号衰减的重要因素。低持气率(0~5%)时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传播速度随持气率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随着持气率的持续增加,其变化逐渐趋于平缓;而其衰减系数则随着持气率的增加逐渐增大,并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相同持气率时,高系统压力下钻井液脉冲信号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低系统压力下钻井液脉冲信号的衰减系数随持气率增加上升速率更快。钻井液脉冲信号传播速度和衰减系数随脉冲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都在脉冲频率大于100 Hz后逐渐趋于一个较高的稳定值。图5表1参14
  • 裘智超;熊春明;常泽亮;赵志宏;赵春;叶正荣
    , 2012, 39(2): 2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中Ⅰ气田天然气中CO2、H2S共存的特点,研究该腐蚀环境下管材腐蚀规律及防腐对策。通过5因素5水平正交实验,分析CO2压力、H2S压力、温度、Cl离子浓度及含水率这5个因素对抗硫油管腐蚀速率的影响程度,确定塔中Ⅰ气田腐蚀环境下的腐蚀主控因素为CO2压力。选择普通抗硫油管+缓蚀剂作为塔中Ⅰ气田油管的防腐对策,根据腐蚀主控因素筛选复配了适用于塔中Ⅰ气田腐蚀环境的缓蚀剂YU-4。该防腐工艺在塔中Ⅰ气田12口井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抗腐蚀效果,腐蚀速率达到防腐要求,其中TZ83井油管平均腐蚀速率由1.23 mm/a降至0.025 mm/a;TZ623井油管平均腐蚀速率由0.370 mm/a降至0.016 mm/a。表5参29
  • 综合研究
  • 李雄炎;周金昱;李洪奇;张少华;陈亦寒
    , 2012, 39(2): 2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优化算法与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针对K-Means优化后的岩心、测井和产液数据集,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建立岩性预测模型,综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建立流体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网格算法和二次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以精确识别复杂储集层岩性和多相流体。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五彩湾凹陷石炭系复杂储集层4口新井进行精细解释,SOM岩性预测模型、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流体预测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1.30%和95.65%,岩性复杂并非导致该储集层中流体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研究区数据集复杂性和非线性程度不够强,导致决策树的建模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分别为94.31%和86.97%,且线性的多项式函数性能优于径向基函数RBF和神经元函数Sigmoid、支持向量分类机中C-SVC的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强于υ-SVC。图3表4参24
  • 学术讨论
  • 卢双舫;黄文彪;陈方文;李吉君;王民;薛海涛;王伟明;蔡希源
    , 2012, 39(2): 2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标准,以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对松辽、海拉尔、济阳等5个地区烃源岩层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烃源岩含油量与TOC关系的“三分性”,按富集程度将页岩油气分为分散(无效)资源、低效资源和富集资源3级;有机质大量生油/气的成熟阶段对应富集页岩油/气窗,页岩油气资源级别按TOC值划分。结合页岩中脆性矿物的含量、页岩(层系)的厚度、埋深等,定义评价页岩油气可采性的可采性指数并建立其计算公式,以定量评价页岩油气的可采性。实际应用中,根据用TOC-测井响应相关性确定的井剖面上的TOC值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级别页岩的等厚图及分级页岩油气资源量;再结合分级标准,利用TOC等值线和Ro等值线的叠合,可识别有利的页岩油气区。图8表3参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