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油气勘探
  •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李建忠;李新景;王玉满;李登华;程克明
    , 2010, 37(6): 18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盆地为重点,介绍中国海相、海陆过渡相、湖相三大类型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与储集层特征、含气量与远景资源量。中国海相页岩是一套高有机质丰度(TOC为1.0%~5.5%)、高—过成熟(Ro值为2%~5%)、富含页岩气(含气量1.17~6.02 m3/t)、以陆棚相为主的沉积,主要分布在华南扬子地区古生界、华北地台古生界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海陆过渡相煤系炭质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为2.6%~5.4%)、成熟度适中(Ro值为1.1%~2.5%);中新生界湖相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为0.5%~22%)、低熟—成熟(Ro值为0.6%~1.5%)。在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储集层研究中首次发现,寒武系和志留系海相页岩发育大量与北美地区相似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综合评价认为四川盆地发育的多套页岩气层系是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四川盆地中南部威远—长宁等地区的寒武系和志留系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区与层系,其特点是:热演化程度较高(Ro值为2%~4%)、孔隙度较高(3.0%~4.8%),含气量较高(2.8~3.3 m3/t)、脆性矿物含量较高(40%~80%)、埋深适中(1 500~4 500 m),有利于开采。图7表7参38
  • 夏茂龙;文龙;王一刚;洪海涛;范毅;文应初
    , 2010, 37(6): 18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77%,也是很好的烃源岩;大隆组暗色硅质岩TOC平均值仅为0.13%,不具备生烃能力。由于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不高。大隆组烃源岩(S1+S2)值总体也比较低,平均值仅4.36 mg/g。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少量为Ⅱ2型。晚二叠世长兴组沉积期浮游类生物繁盛、大隆组沉积速率缓慢以及缺氧、安静的深水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控制因素。图6表2参12
  • 袁书坤;王英民;刘振湖;罗宏;祝彦贺;李羊羊;陈亮
    , 2010, 37(6): 1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图6表1参12
  • 张春林;孙粉锦;刘锐娥;张福东;肖红平;伍大茂
    , 2010, 37(6): 18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奥陶系固体储集层沥青分布较为普遍但不均匀。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表明,奥陶系固体沥青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永参1井—旬探1井—淳探1井—耀参1井区,剖面上主要集中在马家沟组马六段顶—平凉组底部和马三段顶—马四段底部;其赋存形式常见有3种:赋存于裂缝、晶间孔和溶蚀孔隙/缝合线中。结合光性特征和沥青反射率分析,确定该区发育两期充注的沥青。固体沥青的数量、富集程度和热模拟实验资料证实了研究区古油藏的存在,其可分为3类:马六段孔隙充填型、马三段—马四段孔隙充填型和亮甲山组古油藏(?)。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古油藏烃源岩(平凉组泥页岩)发育于中奥陶世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依据固体沥青含量和古油藏的地质特征评价古油藏生烃潜力,总裂解生气量约为3.6×1012~7.7×1012 m3,为南部地区奥陶系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图9表2参13
  • 谢武仁;杨威;赵杏媛;谢增业;李熙喆;金惠;陈刚
    , 2010, 37(6): 18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川中地区钻井岩心样品中黏土矿物进行X-衍射分析、岩心铸体测试及电镜扫描微观图像观察,进而对研究区黏土矿物绿泥石的微观特征及其在碎屑岩中的各种赋存状态、成因以及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川中地区绿泥石主要为三八面体铁—镁过渡型偏富铁绿泥石,呈包膜或孔隙衬里出现,多形成于中成岩阶段,并与富铁沉积环境有关。研究区绿泥石含量与孔隙度、渗透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绿泥石在储集层中的分布和赋存状态对储集层孔渗性有重要的影响,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而且降低了自生石英与孔隙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使砂岩中的孔隙得以保存。图5表1参25
  • 林会喜;邓宏文;秦雁群;高晓鹏;龙国清;赵宁;颜晖;潘福友;邸永香
    , 2010, 37(6): 18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相滩坝砂体储集层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湖盆滩坝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因素较多,着重讨论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演化对滩坝储集层的形成、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构造层序控制了滩坝形成与发育时期;滩坝体系主要形成于断陷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形成的早期和断坳转换期,分布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湖平面的升降和沉积物供给控制了滩坝四、五级旋回的形成及构成。滩坝沉积的旋回性是滩坝储集层储盖组合形成、分布以及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控制作用之一;四级旋回内较大湖泛泥岩段作为区域或局部盖层,控制了滩坝储盖组合的形成与发育位置,在总体湖侵背景下,不同储盖组合分布范围与成藏潜力各异。图8参14
  • 姚泾利;魏新善;张道锋;王少飞;黄道军;季海锟
    , 2010, 37(6): 18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顶部发育的马五13小层是盆地东部的主要产层之一,小球状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是其重要的储集层。对马五13小层岩石学特征及微相标志研究表明,这套小球状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及与其间互的含硬石膏白云岩和白云岩均属潮坪沉积,自中央隆起边缘向东,硬石膏结核含量逐渐减少,含盐度降低,水体变得更开阔,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白云岩坪,3个沉积相带呈环状弧形展布。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是马五13小层最有利的沉积微相,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次之,靖边大气田分布于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中。沉积微相是控制靖边气田及榆林—米脂地区有利储集层区展布的基本因素。图5表5参15
  • 李长喜;石玉江;周灿灿;李霞;刘炳玉;唐良民;李树晶
    , 2010, 37(6): 18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庆油田A区块三叠系长2油层组发育古地貌控制的低幅度-低电阻率油藏,含油面积较大,可形成规模低电阻率油藏。经岩石物理成因机理研究发现,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成因在于低幅度油藏背景造成其含油饱和度较低及淡水钻井液侵入对油层、水层双感应测井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淡水钻井液条件下分步骤的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常规测井交会、基于侵入原理的侵入因子分析、多井对比等3个步骤对油、水层进行识别,提高了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能力;通过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正演建模、地质和油藏工程参数等约束的反演解释、定量评价结果检验等3个步骤开展油层定量评价,提高了低幅度油藏背景下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的精度和可信度。此测井解释模式对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图9表2参19
  • 刘忠华;李霞;赵文智;张龙海
    , 2010, 37(6): 18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磁共振增强扩散流体性质识别技术将长回波间隔条件下横向弛豫时间谱中水扩散弛豫时间右侧出现的明显弛豫信号作为储集层含油的直接指示。均匀磁场下进行的变回波间隔实验与梯度场下进行的相同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只有后者才能模拟P型核磁测井仪器的实际测井结果,指导测井解释。借鉴国外成功的梯度磁场变回波间隔实验结果,讨论了核磁共振增强扩散技术的适应范围,并指出应用中还应注意钻井液侵入问题,尽量采用及时测井资料。初步应用表明,该项技术可作为电阻率方法的有益补充,在渤海湾盆地复杂油水层的识别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图6参12
  • 油气田开发
  • 贾爱林;程立华
    , 2010, 37(6): 18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和一体化问题,在明确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含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包括8个步骤:①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分析;②等时地层格架与精细构造研究;③细分沉积微相,识别成因单元砂体,确定砂体空间展布形态、叠置模式,建立储集层沉积模型;④确定成因单元砂体规模、发育频率等参数,建立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为井间砂体预测提供定量参数;⑤沉积模式与砂体分布控制的高分辨率地震储集层预测;⑥综合建立砂体成因单元构型模型;⑦储集层物性参数与流体分布规律评价;⑧综合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建立储集层地质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同时,规范了每一步骤的重点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为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的实现乃至数字油藏的建设提供参考。图4表1参19
  • 朱卫红;周代余;冯积累;昌伦杰;刘勇;王陶
    , 2010, 37(6): 18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油田地处边疆和沙漠,地面条件恶劣,97%以上的油气藏埋藏深,一般在3 200~6 100 m,按效益最大化原则采用“稀井高产”开发,水平井因其明显的增产和提高采收率优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水平井开采模式,在巨厚砂岩块状底水油藏、低幅度层状边水油藏、大面积超深低丰度薄层油藏、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凝析气藏等不同油气藏类型中,应用水平井采油、水平井注水、循环注气等方式开发,在新油田产能建设、老油田综合调整中取得显著效益。至2007年12月,塔里木油田已完钻水平井超过260口,占总井数比例近30%,年产油量占全油田的61%,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是直井的1.73倍,实现了塔里木油田整体高效开发。图12表9参23
  • 罗万静;王晓冬;陈建阳;陆程
    , 2010, 37(6): 18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水平井等对井网评价的要求,从直井五点注采井网产能分析入手,采用镜像反演法、压力叠加法,并引入形状因子、裂缝和水平井当量井径、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将无穷井排的稳定渗流问题转化成为封闭体中一口注水井或者采油井的拟稳态渗流问题,通过求取封闭边界中油井、注水井的拟稳态压力方程得到注采压差和产量的关系式,建立不同注采井网、不同注采井型、不同投产方式、不同油藏类型的产能计算通式,形成了一套井网产能评价新方法。该方法在大庆榆树林油田井网调整优选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公式简单、计算方便、扩展性好的优点,适用于油田现场井网产能快速评价。图3表2参28
  • 陶磊;李兆敏;毕义泉;李宾飞;张继国
    , 2010, 37(6): 1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油田超稠油埋藏深、储集层薄、原油黏度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采用目前成熟的稠油开发方式无法有效动用。结合超负压泡沫混排技术、高效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CO2非混相驱油技术和蒸汽吞吐技术,提出深薄层超稠油多元复合开采技术。针对多元复合开采技术的开采机理,进行相关实验:①测定泡沫黏度以及泡沫悬砂、冲砂性能;②油溶性复合降黏剂与常规降黏剂降黏效果对比实验和破乳实验;③CO2破乳能力实验。实验表明:泡沫具有良好的悬砂、冲砂性能;复合降黏剂的降黏效果远好于二甲苯,复合降黏剂和CO2均具有很好的破乳效果,原油乳化程度越高,破乳效果越好。现场试验显示多元复合开采技术开发深薄层超稠油具有良好效果。图5表4参14
  • 赵辉;李阳;曹琳
    , 2010, 37(6): 18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实际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曲线的特征及定量表征模型的建立原则,建立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定量表征模型。刻画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曲线特征的主要参数包括含水率开始下降时注入聚合物孔隙体积倍数、含水率下降最大值时注入聚合物孔隙体积倍数、含水率恢复到初始注聚含水率值时对应的注入聚合物孔隙体积倍数及含水率下降最大值。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给出了定量表征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同时,综合油藏数值模拟、正交设计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考虑多因素组合影响的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特征参数预测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能便捷地进行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的预测和整体趋势的把握,指导聚合物驱方案的实施。图3表3参16
  • 石油工程
  • 沈忠厚;王海柱;李根生
    , 2010, 37(6): 18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CO2流体具有接近于气体的低黏度和高扩散系数,同时具有接近于液体的高密度特性。与氮气、空气、液体、充气液、泡沫等钻井流体相比,超临界CO2流体的密度变化范围较宽,这一特性使得超临界CO2为井下马达提供足够扭矩的同时,还能保证井底的欠平衡状态。即使超临界CO2流体侵入储集层,也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相反还能进一步增大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流动阻力,提高采收率。同时超临界CO2射流破岩速度较水射流快得多,而且破岩门限压力也非常低,在利用连续油管进行超临界CO2喷射钻井时,可大大降低连续油管钻井系统的压力,扩大连续油管的作业范围,更适合小井眼、微小井眼、超短半径水平井、复杂结构井等钻井。超临界CO2连续油管钻井将为钻井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创新,也将成为特殊油气藏开发的高效钻井技术。图10表1参15
  • 张煜;裘正定;熊轲;王升辉
    , 2010, 37(6): 18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随钻测井数据信息熵、概率分布和相关系数的分析表明,随钻测井数据具有分布集中、变化平缓和相关性强的规律。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基于差分脉码调制(DPCM)算法的实时测井数据压缩编码方法。该方法通过降低随钻测井数据的相关冗余达到有效压缩随钻测井数据的目的,具有可灵活调整解码质量和常数阶算法复杂度的优点。实际随钻测井数据的编码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编码压缩后的随钻测井数据与原始随钻测井数据误差不超过5%的前提下,该方法能将实时传输的随钻测井数据量压缩为原始随钻测井数据量的一半以下,从而使随钻测量系统的传输效率提高到原来的两倍以上。图7表6参18
  • 综合研究
  • 罗东坤;闫娜
    , 2010, 37(6): 18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合同的财税条款是国际石油公司进入一国石油工业时最先要考虑的非资源类因素,其吸引力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国际石油公司的经济效益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是判断一国石油工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用资源国所得份额评价石油资源国财税条款吸引力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只反映了资源国收入在项目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忽略了资源国获取收入的时间顺序差异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收益及合同吸引力的影响。以合同前期负担程度指数反映资源国获取收入的时间顺序对合同吸引力的影响,以资源国财税条款综合得分作为反映财税条款吸引力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财税条款综合得分与资源国所得份额、合同前期负担程度指数的线性加权函数,利用该函数计算了11个资源国财税条款的综合评价值,并对11个国家石油合同财税条款的吸引力进行了比较与排序。图1表3参21
  • 学术讨论
  • 赖维成;宋章强;周心怀;徐长贵;李建平;王晓刚
    , 2010, 37(6): 18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的进程对物源的供给和分配研究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动态物源是指物源的供给与分配是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层序位置、湖平面变化不同阶段,物源区的大小均是变化的,影响沉积作用的发生;不同古地貌位置,物源供给与分配是有差异的,影响沉积砂体的非均质分布。物源区的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后期被覆盖的低凸起区在沉积的早期都有可能是物源区,这样就重新认识了凹陷中许多远离大物源区的继承性凹中隆,认为它们在沉积早期都可能成为物源区并在周边形成一定规模的沉积砂体,而不是传统观点的“找砂禁区”。忽视物源的动态变化性,导致埕北低凸起中部的储集层预测失利;重视动态物源的分析,使JZ25-1井区储集层预测取得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勘探“禁区”。图8参15